基于LIS和Latent Heat Research Product等TRMM卫星产品及广东省闪电定位仪观测资料对广东雷电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粤北、粤东和粤西等convLHMean(对流潜热)上下层差值为50K/h以上的较大正值区域基本对应着较高的山脉地形,说明对...基于LIS和Latent Heat Research Product等TRMM卫星产品及广东省闪电定位仪观测资料对广东雷电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粤北、粤东和粤西等convLHMean(对流潜热)上下层差值为50K/h以上的较大正值区域基本对应着较高的山脉地形,说明对流潜热的垂直变化与广东地区山地抬升作用有一定的关系;而通过分析不同高度convLHMean差值的分布,发现不同区域生成雷电需要的对流潜热条件不稳定高度是不一样的,另外上下层convLHMean差值大值中心分布与陆地、海上及海岸带的flash闪电中心分布基本对应;还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闪电密度与上下层convLHMean差值的季节变化基本上呈现出相同位相的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65,且达到了99.9%的信度水平。此外,还发现由于西江的convLHMean分布特征,使得西江存在于较大的不稳定对流潜热能量区域中,顺着河流容易出现大片的雷电密集区域。最后,通过分析上下层convLHMean差值情况,发现在各种天气系统触发作用下,会释放出由下垫面地形抬升作用长期积蓄的这些对流潜热能量,从而引起强烈的雷电活动。展开更多
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威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广州地区是全国雷电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广州电网开展雷电防护对我国其他多雷地区电网建设、运行有借鉴作用。结合输电线路运行数据,分析了广州雷电活动与线路雷击跳闸情况,对典型输电线路...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威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广州地区是全国雷电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广州电网开展雷电防护对我国其他多雷地区电网建设、运行有借鉴作用。结合输电线路运行数据,分析了广州雷电活动与线路雷击跳闸情况,对典型输电线路的雷击特性进行分析,采用全波过程理论分析雷电反击过程,采用先导发展模型分析雷电绕击过程。并分析了不同电压等级典型线路的雷击跳闸率受地形类型、地形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雷击跳闸次数和地闪次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00 k V线路绕击跳闸率远远高于反击跳闸率;220 k V线路绕击跳闸率与反击跳闸率接近,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塔形、地形等因素相关;110 k V线路反击跳闸率相对较高,部分地形反击跳闸率明显高于绕击。山坡、山脊和跨越山谷地形下线路雷击跳闸率明显高于平地,且随坡度和跨谷深度增大而增高。展开更多
利用雷电探测定位系统观测的2008—2014年ADTD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雷电频数平均为6.12×105次/a,逐年变化趋势不明显;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为22.22 k A,负地闪平均为-7.99 k A,正地闪电流强度...利用雷电探测定位系统观测的2008—2014年ADTD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雷电频数平均为6.12×105次/a,逐年变化趋势不明显;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为22.22 k A,负地闪平均为-7.99 k A,正地闪电流强度是负地闪电流强度绝对值的2.78倍。2)6—8月为雷电活动频发时段,正地闪活动比例冬季却最高,秋季次之;午后雷电活动最频繁,其中12—21时为雷电活动最频繁时段,约占总地闪数的79.4%;正地闪电流强度中值为17.46 k A,负地闪电流强度中值为-7.01 k A。3)雷电活动频数和强度空间分布年际变化较大,其中九江市辖区、南昌东南部—抚州中北部一带局部正地闪比例为9%—15%。展开更多
以福建漳州古雷国家级石化基地所在区域2004—2012年闪电定位系统的监测数据、漳浦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历史雷暴日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对古雷石化基地所在区域的雷电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特征提出具体的防...以福建漳州古雷国家级石化基地所在区域2004—2012年闪电定位系统的监测数据、漳浦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历史雷暴日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对古雷石化基地所在区域的雷电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特征提出具体的防护对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年闪电次数均值约为79.78次,年雷电活动日平均值约为46.41天,每年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而闪电定位监测到的闪电次数最大值达到了144次/年,最少仅有45次/年。2)雷电活动分布较为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半岛中间及东北、西北角,其余区域活动相对较弱。就雷电活动的时间特征看,每年的12个月份都存在雷电活动,主要集中在6—9月的夏季,而在春、冬季节雷电的活动相对较弱,雷电活动在一天中主要集中在12—20时。3)从对历史雷电流的拟合统计分析来看,雷电流幅值大小主要集中在11.1 k A左右,根据拟合出来雷电流分布函数,计算得项目区域雷电流小于15.8 k A的累积概率为76.7%,小于10.1 k A的累积概率为37.0%,小于5.4 k A的累积概率为0.70%。展开更多
文摘基于LIS和Latent Heat Research Product等TRMM卫星产品及广东省闪电定位仪观测资料对广东雷电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粤北、粤东和粤西等convLHMean(对流潜热)上下层差值为50K/h以上的较大正值区域基本对应着较高的山脉地形,说明对流潜热的垂直变化与广东地区山地抬升作用有一定的关系;而通过分析不同高度convLHMean差值的分布,发现不同区域生成雷电需要的对流潜热条件不稳定高度是不一样的,另外上下层convLHMean差值大值中心分布与陆地、海上及海岸带的flash闪电中心分布基本对应;还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闪电密度与上下层convLHMean差值的季节变化基本上呈现出相同位相的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65,且达到了99.9%的信度水平。此外,还发现由于西江的convLHMean分布特征,使得西江存在于较大的不稳定对流潜热能量区域中,顺着河流容易出现大片的雷电密集区域。最后,通过分析上下层convLHMean差值情况,发现在各种天气系统触发作用下,会释放出由下垫面地形抬升作用长期积蓄的这些对流潜热能量,从而引起强烈的雷电活动。
文摘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威胁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广州地区是全国雷电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广州电网开展雷电防护对我国其他多雷地区电网建设、运行有借鉴作用。结合输电线路运行数据,分析了广州雷电活动与线路雷击跳闸情况,对典型输电线路的雷击特性进行分析,采用全波过程理论分析雷电反击过程,采用先导发展模型分析雷电绕击过程。并分析了不同电压等级典型线路的雷击跳闸率受地形类型、地形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雷击跳闸次数和地闪次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00 k V线路绕击跳闸率远远高于反击跳闸率;220 k V线路绕击跳闸率与反击跳闸率接近,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塔形、地形等因素相关;110 k V线路反击跳闸率相对较高,部分地形反击跳闸率明显高于绕击。山坡、山脊和跨越山谷地形下线路雷击跳闸率明显高于平地,且随坡度和跨谷深度增大而增高。
文摘利用雷电探测定位系统观测的2008—2014年ADTD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雷电频数平均为6.12×105次/a,逐年变化趋势不明显;正地闪电流强度平均为22.22 k A,负地闪平均为-7.99 k A,正地闪电流强度是负地闪电流强度绝对值的2.78倍。2)6—8月为雷电活动频发时段,正地闪活动比例冬季却最高,秋季次之;午后雷电活动最频繁,其中12—21时为雷电活动最频繁时段,约占总地闪数的79.4%;正地闪电流强度中值为17.46 k A,负地闪电流强度中值为-7.01 k A。3)雷电活动频数和强度空间分布年际变化较大,其中九江市辖区、南昌东南部—抚州中北部一带局部正地闪比例为9%—15%。
文摘以福建漳州古雷国家级石化基地所在区域2004—2012年闪电定位系统的监测数据、漳浦县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历史雷暴日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对古雷石化基地所在区域的雷电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特征提出具体的防护对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年闪电次数均值约为79.78次,年雷电活动日平均值约为46.41天,每年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而闪电定位监测到的闪电次数最大值达到了144次/年,最少仅有45次/年。2)雷电活动分布较为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半岛中间及东北、西北角,其余区域活动相对较弱。就雷电活动的时间特征看,每年的12个月份都存在雷电活动,主要集中在6—9月的夏季,而在春、冬季节雷电的活动相对较弱,雷电活动在一天中主要集中在12—20时。3)从对历史雷电流的拟合统计分析来看,雷电流幅值大小主要集中在11.1 k A左右,根据拟合出来雷电流分布函数,计算得项目区域雷电流小于15.8 k A的累积概率为76.7%,小于10.1 k A的累积概率为37.0%,小于5.4 k A的累积概率为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