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当代雕塑语言的流变及拓展的限定性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国松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208-211,共4页
雕塑艺术以独立的品格作为艺术门类之一,以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而存在于艺术之林。然而,我们看到当代雕塑发展的近二十年来,传统雕塑的概念与模式早已泛化与外扩,并且有一部分雕塑家所关注的焦点已不在雕塑本身,而是在雕塑的边... 雕塑艺术以独立的品格作为艺术门类之一,以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而存在于艺术之林。然而,我们看到当代雕塑发展的近二十年来,传统雕塑的概念与模式早已泛化与外扩,并且有一部分雕塑家所关注的焦点已不在雕塑本身,而是在雕塑的边缘或者边缘之外的领域进行探索与创造。虽然这是当代艺术状况大为进步的表现,但是同时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似乎很难给雕塑下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雕塑的概念比任何时候都来的令人捉摸不定,雕塑的概念已经宽泛到吞噬雕塑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本体语言 雕塑 创新 拓展
下载PDF
泥上行雕塑工作室 塑过留痕
2
《现代艺术》 2020年第10期104-105,共2页
简介Brief introduction泥上行雕塑工作室创办于2008年,致力于探索民间艺术在现代雕塑中的运用与创新,塑造具有四川生活意蕴的雕塑形象。通过对乐山汉俑和民间年画的研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作品呈现出雕塑本体语言的浑厚、夸张、灵动... 简介Brief introduction泥上行雕塑工作室创办于2008年,致力于探索民间艺术在现代雕塑中的运用与创新,塑造具有四川生活意蕴的雕塑形象。通过对乐山汉俑和民间年画的研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作品呈现出雕塑本体语言的浑厚、夸张、灵动、幽默、趣味和吉祥,具有明显的文化倾向性,形成了鲜明的雕塑艺术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雕塑 雕塑艺术 民间年画 雕塑本体语言 工作室 民间艺术 雕塑形象 运用与创新
原文传递
陶瓷雕塑课程中陶塑教学的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大志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第10期38-39,共2页
2016年3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工匠精神是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时代呼唤着工匠精神的回归和当代艺术表现的重塑,也呼唤着艺术教育重新审视当代的教学方法和教育... 2016年3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工匠精神是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时代呼唤着工匠精神的回归和当代艺术表现的重塑,也呼唤着艺术教育重新审视当代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陶塑艺术在石器时代便已产生,随着历史的推移,经历了秦、汉、唐的博大与盛繁,记录了我国各个时期艺术风尚的流变,为精神、为技艺,本应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得以延传和推广。本文以"陶瓷雕塑课程中陶塑教学的思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目前陶瓷雕塑教学进行阐释和分析,进而从理论教育和塑造实践两个方面来探索具体的教学方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陶塑教学提供新的方案和方法,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雕塑 陶塑 雕塑本体语言 造型空间 成形方法
下载PDF
当代雕塑语言的流变及拓展的限定性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安红 《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7-27,共11页
本文从雕塑艺术的本体特征出发,阐述雕塑语言发展的流变过程。关注雕塑本体语言的拓展、创新,结合我国雕塑界出现的非雕塑化现象,同时坚定地提出遵循雕塑本体语言拓展的限定性原则是使雕塑艺术健康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 雕塑本体语言 雕塑 拓展限定性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雕塑本体语言缘起简论
5
作者 李绍俭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2年第9期92-93,共2页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思潮开始介入中国雕塑领域。雕塑语言无限拓展和商业利益的驱使,导致雕塑概念的模糊化和边缘化。其实,雕塑是通过"雕"与"塑"形成的造型艺术形式,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无论...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思潮开始介入中国雕塑领域。雕塑语言无限拓展和商业利益的驱使,导致雕塑概念的模糊化和边缘化。其实,雕塑是通过"雕"与"塑"形成的造型艺术形式,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无论是写实的还是观念的,无论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都要遵循雕塑的基本特征、规律和原则。雕塑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我们始终应该以雕塑本体语言为基础,为中国当代雕塑形式语言的良性发展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 雕塑本体语言 泛化 商业化
下载PDF
对自我的物化
6
作者 张瀚文 《雕塑》 2022年第S01期35-36,共2页
尽管雕塑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各不相同的角度:如对雕塑本体语言的研究,形体结构牵动产生出的明暗与阴影,每个创作者都用自己独特的解读对形体进行概括变形;或对雕塑材料质感的关注,偏爱不同材质在形体转折时透出的淡淡细腻光泽... 尽管雕塑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各不相同的角度:如对雕塑本体语言的研究,形体结构牵动产生出的明暗与阴影,每个创作者都用自己独特的解读对形体进行概括变形;或对雕塑材料质感的关注,偏爱不同材质在形体转折时透出的淡淡细腻光泽或微妙的粗糙颗粒感,新鲜材料的新奇感受,旧材料的旧情怀,材料所携带的文化内涵丰富着雕塑的呈现效果;或对雕塑的观念化表达,创作理念引申出的思维总是意想不到又意犹未尽,平庸的物质媒介在偶然的并置下也能焕发出精彩且深远的思想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媒介 雕塑本体语言 材料质感 观念化 形体结构 不同材质 颗粒感 创作理念
原文传递
阁皂山下石像记
7
作者 夏和兴 《雕塑》 2022年第4期64-69,共6页
雕塑生涯几十年,心里总是扛着“安全”这块大石头难以放下,年轻时从泥塑脚手架上头朝地跌下,逃过一劫。经历了多少次安全风险,看过多少次甲方脸色,多少次被工程余款拖欠而折磨。自从将担子卸下,我便金盆洗手,放下城雕这营生。因此来到... 雕塑生涯几十年,心里总是扛着“安全”这块大石头难以放下,年轻时从泥塑脚手架上头朝地跌下,逃过一劫。经历了多少次安全风险,看过多少次甲方脸色,多少次被工程余款拖欠而折磨。自从将担子卸下,我便金盆洗手,放下城雕这营生。因此来到千年石雕之乡河北曲阳,做些汉白玉作品,悦己不悦人,不再做乙方,不再仰人鼻息看人脸色。回到架上,回归雕塑本体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本体语言 悦己 河北曲阳 泥塑 汉白玉 脚手架 安全风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