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的社群特征 被引量:30
1
作者 连新明 苏建平 +1 位作者 张同作 曹伊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41-1346,共6页
藏羚(Pantholopshodgsoni)的集群类型有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5种形式。2002年7月~2003年12月,在可可西里地区沿青藏公路设立试验区,直接观察到936群次,计13795只次藏羚。藏羚的集群类型受到生育周期的影响,季节间差... 藏羚(Pantholopshodgsoni)的集群类型有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5种形式。2002年7月~2003年12月,在可可西里地区沿青藏公路设立试验区,直接观察到936群次,计13795只次藏羚。藏羚的集群类型受到生育周期的影响,季节间差异显著。春季以雌性群(60.49%)和雄性群(30.86%)为主;夏季和秋季主要为雌性群(41.65%,49.66%)和母仔群(49.36%,33.67%);雌雄混群(58.14%)主要出现在冬季。雄性群在1年中很少见,尤其是夏秋两季,冬季较为常见,多由亚成体雄性组成。独羚是一种特殊的集群类型,占11.32%。常见的集群大小为2~20只,占71.90%,其次是21~200只的群,占16.35%;>200只的集群极少,仅占0.43%,且仅出现于夏季产羔往返迁徙途中。藏羚的集群大小受竞争、捕食风险以及迁徙繁殖的共同影响。藏羚的集群极不稳定,交配期雌雄混合群受雄性亚成体的干扰经常改变,而在迁徙季节大群和小群之间的转换也很频繁。大型集群为雌性群或母仔群,其最适集群大小为2~20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羚 社群 集群大小 集群类型 可可西里地区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特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振生 李新庆 +3 位作者 王小明 李志刚 胡天华 翟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82-2788,共7页
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在贺兰山对岩羊(Pseudois nayaur)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雌雄群、母仔群、混合群和独羊6种类型。共观察到岩羊1023群次,计4866只次,平均群大小为(4.86±2.54)只,最大的群... 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在贺兰山对岩羊(Pseudois nayaur)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雌雄群、母仔群、混合群和独羊6种类型。共观察到岩羊1023群次,计4866只次,平均群大小为(4.86±2.54)只,最大的群为51只,最小的为独羊。其中,母仔群459群(44.87%)为最多的集群类型,其余为混合群(20.72%)、雄性群(14.86%)、独羊(9.09%)、雌雄群(5.57%)、雌性群(4.89%)。母仔群出现的频次在4个季节均最高,除母仔群外,春季雄性群出现的频次最高,而夏、秋、冬季都是混合群出现的频次最高,不同类型集群出现频次的季节间差异极显著。在4个季节中都以2~5只的群居多,其出现的频次占各季节群数50%以上,不同季节群大小差异极显著,而不同集群类型群大小季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除独羊外,不同季节混合群大小差异极显著,母仔群、雌性群大小差异显著,而雄性群、雌雄群大小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贺兰山岩羊集小群是其显著特点,随着季节的变化,其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集群类型 集群大小 贺兰山
下载PDF
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越冬白头鹤警戒行为的观察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佰莲 田秀华 +1 位作者 刘群秀 宋国贤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3-95,98,共4页
2007年1月至2月和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越冬期白头鹤(Grus monacha)的警戒性进行了观察。通过集群大小与警戒个体比例,说明鸟类越冬集群的生物学意义,同时研究了鹤类对人类不... 2007年1月至2月和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越冬期白头鹤(Grus monacha)的警戒性进行了观察。通过集群大小与警戒个体比例,说明鸟类越冬集群的生物学意义,同时研究了鹤类对人类不同干扰类型的耐受性。结果表明:白头鹤集群大小对群中个体警戒时间和警戒个体比例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集群中个体警戒时间和警戒个体比例均随集群增大而减小。当鹤群数量超过90只时,警戒个体的比例降到最低(x-=17.8%),此后保持恒定。白头鹤在农田生境中的警戒观望距离为(408.8±43.3)m,在滩涂生境中为(378.6±32.5)m。白头鹤对人类和机动车(船)的观望距离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人类活动敏感,而对机动车(或船)的警惕性次之。在人类二次干扰条件下,白头鹤的观望距离(F=11.797,P=0.003)、躁动距离(F=44.058,P<0.001)和逃逸距离(F=130.035,P<0.001)均显著增加,其中逃逸距离增加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鹤 集群大小 警戒距离 东滩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栖息地特征对褐马鸡种群密度和集群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国钢 郑光美 +3 位作者 张正旺 郭建荣 王建平 宫树龙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2-167,共6页
1998-2000年冬季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选择车道沟和梅洞 2个研究地,就栖息地特征对褐马鸡 (Cros soptilonmantchuricum)越冬种群密度和集群大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χ2 检验,针叶林是褐马鸡冬季经常利用的栖息地类型。对 2个研究地... 1998-2000年冬季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选择车道沟和梅洞 2个研究地,就栖息地特征对褐马鸡 (Cros soptilonmantchuricum)越冬种群密度和集群大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经χ2 检验,针叶林是褐马鸡冬季经常利用的栖息地类型。对 2个研究地的栖息地结构比较发现,车道沟适宜栖息地的面积较梅洞大,连接性也较好,褐马鸡种群有更为广阔的取食空间和更多的隐蔽场所,而且活动的阻碍也较小;而梅洞栖息地的取食空间较小,隐蔽场所较少,其活动时受到的阻碍也较大。从 2个研究地微生境结构特征的差异,并结合褐马鸡越冬期栖息地选择来看,树高和高层盖度对褐马鸡在 2个栖息地的选择上起重要作用。车道沟乔木较粗大,不但有丰富的食物,而且可提供较好的夜宿条件;高层盖度越大,栖息地的隐蔽条件越好,能吸引更多的褐马鸡个体取食和越冬。研究结果表明,栖息地结构连接性、微生境结构特征的差异以及人为干扰是褐马鸡种群密度和集群行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密度 集群行为 褐马鸡 特征对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隐蔽场所 结构特征 2000年 X^2检验 栖息地选择 栖息地结构 集群大小 结构比较 隐蔽条件 研究结果 人为干扰 连接性 微生境 车道 针叶林 取食 越冬期 冬季 空间
下载PDF
四川羚牛繁殖期集群类型及海拔分布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万里 谌利民 +2 位作者 马文虎 李英 葛宝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1-845,共5页
为了探究繁殖期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的集群特征,于2012年7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羚牛集群类型与海拔分布的研究。在唐家河的8条监测样线(总长度约68.2 km)上记录到39群469头次,其中完整辨别群结构的有36... 为了探究繁殖期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的集群特征,于2012年7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羚牛集群类型与海拔分布的研究。在唐家河的8条监测样线(总长度约68.2 km)上记录到39群469头次,其中完整辨别群结构的有36群448头次。群体可定义为独牛、家群、混合群、社群和公牛群,研究期间大部分集群(83.33%)的个体数≤20。除独牛和公牛群外,群体平均大小为(14.70±2.63)头,各类型集群大小差异显著(F2,27=8.463,P=0.001)。独牛、家群、混合群和社群的记录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F3,31=11.8488,P<0.001),除公牛群外羚牛集群的平均海拔为(2015.37±89.74)m。羚牛集群记录的海拔与集群大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y=29.76x+1465,R2=0.802,P<0.001)。研究认为,繁殖期集群类型的变化与繁殖活动密切相关,聚集群和独牛是繁殖期雄性成体不同繁殖策略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大小 集群类型 独牛 繁殖策略
下载PDF
藏原羚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连新明 苏建平 +1 位作者 张同作 曹伊凡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88-493,共6页
20 0 2年 10月至 2 0 0 3年 12月 ,在可可西里对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的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 5种类型。共统计藏原羚 92 4群次 ,计 36 4 3只次。其中 ,雌性群 5 2 ... 20 0 2年 10月至 2 0 0 3年 12月 ,在可可西里对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的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 5种类型。共统计藏原羚 92 4群次 ,计 36 4 3只次。其中 ,雌性群 5 2 5群次 ,占 5 6 .8% ,为最多的集群类型 ;其余为独羚 (2 6 .1% )、雄性群 (11.0 % )、母仔群 (3.0 % )和雌雄混群 (3.0 % )。不同大小集群的比例亦有极显著差异 ,其中 2 - 10只的集群占 70 .0 % ,独羚占 2 6 .1% ,其余为 3.9% ;最大集群为 17只。另外 ,选择 2 - 8只的集群的个体数占 72 .9% ,选择 8只以上集群的个体数为 2 0 .5 % ,独羚仅占 6 .6 % ,选择不同大小集群的个体数的差异也极为显著 (P <0 .0 0 1)。除独羚外 ,其余 4种集群类型的集群大小存在极显著差异。独羚作为一种特殊的集群类型 ,其雄性个体的比例占到 6 8.1% ,这说明雄性个体比雌性更容易形成独羚。总体而言 ,藏原羚的集群以雌性群为主 ,最适集群大小为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 Procapra picticaudata 集群类型 集群大小
下载PDF
山西五鹿山地区褐马鸡集群行为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国钢 张正旺 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17-820,共4页
1997和 1998年冬季对山西南部五鹿山地区褐马鸡的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中 ,褐马鸡集群倾向略有不同 .群体大小在不同的生境中没有显著差异(Kruskal Wallis检验 ,χ2 =2 .2 7,p =0 .32 0 9,n =2 8) .褐马鸡的... 1997和 1998年冬季对山西南部五鹿山地区褐马鸡的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生境类型中 ,褐马鸡集群倾向略有不同 .群体大小在不同的生境中没有显著差异(Kruskal Wallis检验 ,χ2 =2 .2 7,p =0 .32 0 9,n =2 8) .褐马鸡的集群大小存在着月份间的差异 .对集群大小与月温度的相关分析表明 ,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r =- 0 .8399,p <0 0 5) .通过对五鹿山地区和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的群体大小的比较 ,发现存在显著差异(Mann WhitneyU检验 ,Z =- 3 3959,p =0 0 0 7,n =4 1) ,可能与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集群 五鹿山 山西 集群大小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鹅喉羚的社群结构 被引量:11
8
作者 乔建芳 杨维康 +1 位作者 徐文轩 刘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3-357,共5页
2005年11月至2007年5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对鹅喉羚的社群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亚成体群、独羚、雌雄混合群和不明群6种类型。共统计鹅喉羚564群,总计3186只。春季鹅喉羚以雄性群居多(45.7%... 2005年11月至2007年5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对鹅喉羚的社群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亚成体群、独羚、雌雄混合群和不明群6种类型。共统计鹅喉羚564群,总计3186只。春季鹅喉羚以雄性群居多(45.7%);夏秋两季则以雌性群为主(52.9%和70.4%);冬季以混合群居多(60%)。卡方独立性检验表明,四个季节间三种社群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差异显著(x^2=68.45,P〈0.01),受繁殖周期和季节变化影响。鹅喉羚集群大小范围为1-95只,其中3只群出现最多(20.0%);2-5只的群占54.3%;6-10只的群占23.1%;11-20只的群占9.2%;〉20只的群占2.3%。春夏秋冬四季平均群大小分别为(4.45±4.07;4.94±4.20;6.66±10.12;6.0±5.66),其中春季平均集群大小分别与秋季和冬季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社群 集群大小 社群类型 卡拉麦里山
下载PDF
新疆天山中部北山羊社群结构 被引量:8
9
作者 朱新胜 汪沐阳 +1 位作者 杨维康 David Blank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6-63,共8页
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于天山中部天格尔山脉乌鲁木齐河源区研究了北山羊的社群结构。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雄性群、雌幼群、混合群和独羊4类。共统计北山羊497群,总计6 427只。北山羊最大集群为100只,最小群为1只,全年平均群大小为(12.9... 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于天山中部天格尔山脉乌鲁木齐河源区研究了北山羊的社群结构。将其集群类型划分为雄性群、雌幼群、混合群和独羊4类。共统计北山羊497群,总计6 427只。北山羊最大集群为100只,最小群为1只,全年平均群大小为(12.93±0.65)只。其中春季(14.83±1.35)只,夏季(14.16±1.65)只,秋季(15.17±1.69)只,冬季(9.32±0.74)只。冬季北山羊平均集群大小显著低于其他3个季节。混合群的平均群大小最大,其余依次为雌幼群和雄性群。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表明各社群类型群大小差异极显著。北山羊多以2-7只的小群活动,占到总遇见频次的41.05%,8-20只群占32.80%,20只以上大群出现最少,占17.71%。在4种集群类型中,雌幼群出现频率最高,占51.91%,其次依次为混合群、雄性群和独羊。卡方检验结果表明4个季节间4种社群类型的出现频次差异显著。研究结果显示,北山羊在发情期混群,非繁殖期同性集群。受环境因素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其集群大小、集群类型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羊 集群大小 集群类型 天山中部
下载PDF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羊集群结构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明星 陈星 +5 位作者 侯星羽 黎运喜 蒋文龙 杨孔 李晟 官天培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1-329,共9页
岩羊(Pseudois nayaur)是青藏高原常见的食草动物,但对边缘分布区的种群了解较少。2018年6月到2019年8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的集群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共记录到岩羊1... 岩羊(Pseudois nayaur)是青藏高原常见的食草动物,但对边缘分布区的种群了解较少。2018年6月到2019年8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的集群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描述与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共记录到岩羊1 921群次,共计6 623只次。按照性别和年龄组,可将岩羊集群划分为混合群、母仔群、雄性群、独雄、独雌、雌性群。研究观察到的最大岩羊集群为23只,最小为独羊(独雄或独雌),集群的平均个体数量为(3.45±2.16)只,以小群为主,种群大小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岩羊集群结构和季节波动特征主要有:(1)混合群最常见,占45.3%,其次依次为母仔群、雄性群、独雄、独雌和雌性群;(2)岩羊集群结构季节波动显著,春季以雄性群(29.5%)和独雄(22.6%)为主,夏季、秋季和冬季主要为混合群(58.5%,41.8%,36.7%)和母仔群(21.4%,24.7%,18.6%);(3)各集群类型在季节间的相对优势存在差异,例如混合群在夏季的优势显著,但母仔群在各季节的优势则无显著差异。依据全年数据,我们认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栖息地特征以及岩羊自身生命周期可能是影响岩羊集群大小、集群类型季节波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类型 集群大小 有蹄类 分布区 红外相机技术
下载PDF
船只对南京长江江豚的行为影响分析
11
作者 陈炳耀 陈力文 +3 位作者 张俊 游秋逸 郝秀青 刘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2-1679,共8页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仅分布于我国鄱阳湖、洞庭湖、长江中下游及支流中,繁忙的船只不可避免地对长江江豚产生影响。本课题组在2019—2023年对南京长江江豚开展了112d截线抽样船只监测,调查船只对长江江豚行为的影响...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仅分布于我国鄱阳湖、洞庭湖、长江中下游及支流中,繁忙的船只不可避免地对长江江豚产生影响。本课题组在2019—2023年对南京长江江豚开展了112d截线抽样船只监测,调查船只对长江江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船只的出现改变了长江江豚的行为类型,觅食行为比例由48%下降到33%,同时旅行行为比例由32%提高至43%;船只距离对长江江豚的反应有显著影响,300 m以上时江豚对船只的中立反应占95%,未发现逃离行为,但是随着距离的减少,逃离行为逐渐增加,在100 m内逃离反应比例接近30%;不同船只类型和集群规模对长江江豚的行为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综上,船只有无、船只距离对长江江豚的正常活动均有较大的影响,应加强重要栖息地航行船只的管理,限速或禁止靠近岸边行驶,最大限度地保护长江江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只航运 集群大小 逃离行为 行为响应 长江江豚
下载PDF
四川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雌鸟和亚成体冬季集群行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崔鹏 邓文洪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6-849,共4页
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在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对低海拔区域(海拔1800—2400m)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雌鸟和亚成体冬季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腹角雉的雌鸟和亚成体以单独活动的个体居多,占44.4%,... 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在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对低海拔区域(海拔1800—2400m)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雌鸟和亚成体冬季集群行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腹角雉的雌鸟和亚成体以单独活动的个体居多,占44.4%,其它依次为3只群、2只群和4只群。群体的规模较小,最大群体为4只。在集群类型上,家族群可能是主要集群类型,但还有待验证。红腹角雉雌鸟和亚成体集群的个体和单独活动个体在取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上有显著差异,集群的个体用于取食的时间比例要高于单独活动的个体。在警戒、休息和移动行为时间分配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单独活动个体用于警戒的时间比例要高于集群的个体。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动物集群的反捕食假说,集群活动的个体有更多的取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集群类型 集群大小 冬季 栗子坪
下载PDF
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矮岩羊的集群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申定健 王淯 +4 位作者 格来 曾国伟 黄艺川 李开俊 唐伦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9-245,共7页
2007年7~12月和2008年4~6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在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集群行为进行了观察。2007年观察到34群共217只矮岩羊,集群平均为6.4±4.9只;2008年观察到16群共135只,集群平均为8.4±7.7只... 2007年7~12月和2008年4~6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在四川省竹巴笼自然保护区对矮岩羊集群行为进行了观察。2007年观察到34群共217只矮岩羊,集群平均为6.4±4.9只;2008年观察到16群共135只,集群平均为8.4±7.7只。集群分为雄性群(2007年:8.8%;3008年:6.3%)、雌性群(2007年:2.9%;2008年:0)、混合群(2007年:70.6%;2008年:81.2%)、母仔群(2007年:8.8%;2008年:12.5%)和孤羊(2007年:8.8%;2008年:0)5种类型。在不同季节,5种集群类型比例都有所变化,差异显著(P〈0.01)。集群大小问和集群类型问也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2~10只的集群在2007年占73.5%,在2008年占75.0%,呈集小群特征。年龄组结构中,成体、亚成体和幼体个体数比为100:26,4:28.6(2007年)和100:24.7:20.4(2008年)。雌雄性比2007年为100:55.7,2008年为100:56.6,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受集群收益、生物学特征、繁殖周期、资源竞争、生境地形地貌、捕食风险和人类活动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矮岩羊在集群类型、集群大小、年龄结构和性比上显示了其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岩羊 集群类型 集群大小 年龄组结构 性比
下载PDF
反捕食不能充分解释獐的集群行为(英文)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立新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2-308,共7页
我在江西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研究了獐 (Hydropotesinermis)的集群行为并检验了集群是动物反捕食对策的假说。如果这个假说成立 ,我们则可以做三个预测 :(1)集群大小应与植物覆盖度成负相关 ;(2 )集群动物比单独活动的动物有更多的时... 我在江西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研究了獐 (Hydropotesinermis)的集群行为并检验了集群是动物反捕食对策的假说。如果这个假说成立 ,我们则可以做三个预测 :(1)集群大小应与植物覆盖度成负相关 ;(2 )集群动物比单独活动的动物有更多的时间取食 ;(3)集群动物与单独活动的动物相比 ,用于警戒的时间较少。结果表明 ,獐的集群在交配季节最大而在产仔季节最小 ,獐在短草期比在高草期倾向于形成较大集群。因此 ,本研究支持了第一个预测。但是 ,集群的獐和单独活动的獐在取食和警戒时间分配上并无差异。因此 ,本研究不支持第二和第三个预测。时间收支 (timebudget)分析显示 ,在非交配季节 ,带幼仔的雌性用于取食的时间较少但走动频繁。在交配季节 ,与单独活动的雌性相比 ,与雄性在一起的雌性用于取食的时间较少 ,而单独活动的雄性却比与雌性在一起的雄性花较多的时间用于观望寻找雌性。鉴于獐集群行为的复杂性 ,本研究认为 ,獐并不只因反捕食而集群 ,其它社会和生态因子在决定獐的集群行为中也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捕食 集群行为 集群大小 时间收支
下载PDF
季节和集群大小影响震旦鸦雀对人类接近的响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熊李虎 陆健健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2-629,共8页
本研究对震旦鸦雀在人类接近时的行为响应进行了观察,探讨集群大小以及季节性对人类接近时震旦鸦雀行为响应的影响。在人类靠近的情况下,震旦鸦雀个体或者集群会采取逃逸、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或这些行为的组合做出反应,哨兵行为和警戒... 本研究对震旦鸦雀在人类接近时的行为响应进行了观察,探讨集群大小以及季节性对人类接近时震旦鸦雀行为响应的影响。在人类靠近的情况下,震旦鸦雀个体或者集群会采取逃逸、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或这些行为的组合做出反应,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常常伴随出现。人类接近时,出现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个体和集群的比例呈现明显的月变化,在繁殖季节(4-9月),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出现的平均比例远低于非繁殖季节(10月-次年3月);出现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集群比例随着集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震旦鸦雀的集群大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繁殖季节以单只和较小集群为主,而非繁殖季节以较大集群为主。人类接近时,不同季节和不同集群大小中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出现与否呈现极显著的差异,方差分量估计表明警戒行为表现的差异主要由集群大小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鸦雀 人类接近 哨兵行为 警戒鸣叫 集群大小 季节性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丹顶鹤警戒行为的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学涛 《山东林业科技》 2011年第2期35-37,共3页
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采取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期丹顶鹤的警戒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丹顶鹤集群大小对群中个体警戒时间和警戒个体比例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集群中个体警戒时... 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采取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期丹顶鹤的警戒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丹顶鹤集群大小对群中个体警戒时间和警戒个体比例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集群中个体警戒时间随集群的增大而减少,警戒个体比例随集群增大而减小。当鹤群数量超过30只时,警戒个体的比例降到最低(x=18.9%)。丹顶鹤在人工湿地恢复区中的警戒观望距离为(490.6±40.6)m,在滩涂生境中为(420.6±26.8)m。在人类二次干扰条件下,丹顶鹤的观望距离、躁动距离和逃逸距离均显著增加,其中逃逸距离增加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集群大小 警戒距离
下载PDF
内蒙古达乌尔鼠兔越冬群体大小与捕食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文吉 杨维薇 +5 位作者 李绍才 刘锦 哈斯宝力道 图雅 张晓敏 郭聪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1-647,共7页
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urica)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分布在草地和榆树(Ulmus pumila)疏林下,在冬季会形成数量不同的越冬集群。达乌尔鼠兔在秋季和冬季常常会受到艾虎(Mustela eversmanii)的攻击。为研究达乌尔鼠兔越冬集群大... 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urica)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分布在草地和榆树(Ulmus pumila)疏林下,在冬季会形成数量不同的越冬集群。达乌尔鼠兔在秋季和冬季常常会受到艾虎(Mustela eversmanii)的攻击。为研究达乌尔鼠兔越冬集群大小与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的关系,2004年10月上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的五连榆树疏林地,以洞口计数法调查分布于林下的达乌尔鼠兔种群,采用洞口数量多少作为鼠兔秋季集群大小的指标。清除实验区达乌尔鼠兔洞群范围内的所有鼬科动物粪便。1个月之后,分别统计洞群留有艾虎粪便和洞群被艾虎挖掘过的达乌尔鼠兔家族数量,分析了艾虎对不同大小集群的达乌尔鼠兔家群的捕食选择偏好。统计结果显示,艾虎在集群大的达乌尔鼠兔家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P<0.05),并且更倾向挖掘集群大的达乌尔鼠兔家群(P<0.05)。这表明达乌尔鼠兔越冬家群成员数量越多,其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就越大。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越冬期间天敌选择性的捕食风险的存在抑制了达乌尔鼠兔越冬集群的增长,从而使其越冬家族数量维持在限定的规模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乌尔鼠兔 艾虎 捕食风险 集群大小
原文传递
盘羊准噶尔亚种集群特征的研究
18
作者 加勒古丽.木沙 柳万正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第2期61-61,116,共2页
2015年1~12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在科克森山国际狩猎场盘羊准噶尔亚种集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春季53群,平均群大小3.4±2.1只(1~14只),夏季69群,平均群大小4.8±6.5只(1~25只);秋季95群,平均群大小4.1±5.3只... 2015年1~12月,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在科克森山国际狩猎场盘羊准噶尔亚种集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春季53群,平均群大小3.4±2.1只(1~14只),夏季69群,平均群大小4.8±6.5只(1~25只);秋季95群,平均群大小4.1±5.3只(1~27只);冬季93群,平均群大小5.5±2.8只(1~36只)。在4个季节中都以2~5只的群居多,其比例占各季节群数55%以上。雄性群在春季最高;雌性群在夏季最高;雌雄群在冬季最高;母子群在秋季最高;混合群在冬季最高;单只群在在冬季最高。母子群比例在四个季节里都是最高的。种群状况良好,但需加强保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羊 准噶尔亚种 集群大小 集群类型 保护
下载PDF
Observations of Red-billed Spurfowl(Pternistis adspersus) in the arid Molopo Nature Reserve,North West Province,South Africa
19
作者 Johann H.VAN NIEKERK 《Chinese Birds》 2011年第3期117-124,共8页
Field work was conducted in the southern half of the Molopo Nature Reserve(MNR) near Vostershoop in the North West Province of South Africa to(1) describe the past and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Red-billed Spurfowl(Ptern... Field work was conducted in the southern half of the Molopo Nature Reserve(MNR) near Vostershoop in the North West Province of South Africa to(1) describe the past and present distribution of Red-billed Spurfowl(Pternistis adspersus) in South Africa and(2) to describe the dispersion of Red-billed Spurfowl at waterholes in the MNR.The Red-billed Spurfowl did not colonize this area from Bo-tswana in the 1990s as reported in Hockey et al.(2005) and their distribution status and population sizes are not determined by long distance(30-100 km) and/or seasonal movemen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Red-billed Spurfowl are sparsely distributed and mainly occur in clusters near man-made waterholes.Waterholes provide water and food found in and around antelope droppings.The movement of the Red-billed Spurfowl between waterholes over short distances of 2-5 km was probably encouraged by the sinking of more boreholes since the 1980s(and the creation of 'veeposte'(game/livestock camps) around them).Low rainfall that results in limited insects is probably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factor limiting populations of the Red-billed Spurfowl in South Afr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ernistis adspersus dispersion waterholes arid environment group sizes
下载PDF
高寒地区大嘴乌鸦春季集群与活动规律
20
作者 鲁庆彬 王小明 王正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144,共4页
在2004年春季,对高寒地区大嘴乌鸦(Corvus)的集群与活动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设置了35个有代表性的样线。大嘴乌鸦的集群大小以小规模为主,特别是以配对的形式进行繁殖活动(占46%),平均每群(±SD)1.9±1.1只。大... 在2004年春季,对高寒地区大嘴乌鸦(Corvus)的集群与活动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设置了35个有代表性的样线。大嘴乌鸦的集群大小以小规模为主,特别是以配对的形式进行繁殖活动(占46%),平均每群(±SD)1.9±1.1只。大嘴乌鸦栖息的生境类型主要划分为电线杆生境、住宅区生境、土堆.矮桩生境、树林生境和草地生境等,其中大嘴乌鸦在住宅区生境、土堆-矮桩生境中的集群具有多样化的形式。显示出它们特有的反捕食策略和取食特性。在大嘴乌鸦3种主要的活动中,觅食行为主要集中在中午一段时间(12:00-14:00),飞行行为高峰在下午(16:00-17:00),上午活动比例最高的是停息行为(07:00~12:00)。这些都说明了它们长期地对高寒环境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嘴乌鸦 高寒地区 集群大小 生境类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