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际集装箱交流枢纽的识别及其物流特征--以中国铁路运输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成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75-1286,共12页
集装箱流反映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枢纽城市在区域经济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主导着物流网络的运行。依据图论原理,构筑了枢纽城市的识别模型,融合了城市交流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对集装箱枢纽进行识别,发现中国形成了21个集装箱枢纽,以... 集装箱流反映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枢纽城市在区域经济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主导着物流网络的运行。依据图论原理,构筑了枢纽城市的识别模型,融合了城市交流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对集装箱枢纽进行识别,发现中国形成了21个集装箱枢纽,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主,枢纽牵引的集装箱交流体系显示"区域—门户"空间结构明显。然后分析了枢纽集装箱流的距离衰减规律,采用Pareto和Newling模型进行拟合,确定了主要衰减参数,Pareto模型的衰减系数b显示其数值越高,集装箱牵系的城市影响越限于近距离,Newling模型的递增系数b1为正值说明枢纽附近存在影响塌陷区,最高影响不邻近枢纽。同时依据有向图的矢量属性揭示了枢纽集装箱流的集散规律,发现枢纽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呈明显的非均衡性,邻近地区形成影响塌陷区,一定距离范围内形成主影响区,各枢纽的本底决定了其主影响区明显不同,虽然各城市的辐射峰值和吸引峰值不同,但其集聚和扩散通道往往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际集装箱流 图论法 枢纽城市 衰减规律 集散特征 中国铁路
原文传递
东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集散特征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宝刚 邵秘华 +2 位作者 鲍永恩 刘广远 陶平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6,20,共5页
为研究重金属集散特征及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变化规律,采用π定理建立准则,分别对表征重金属集散特征多因子中的中值粒径、细粒平均粒径及其含量、有机质和粘土含量做了数理统计与分析,建立多元集散控制方程,并运用最小二乘法求解方程中的... 为研究重金属集散特征及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变化规律,采用π定理建立准则,分别对表征重金属集散特征多因子中的中值粒径、细粒平均粒径及其含量、有机质和粘土含量做了数理统计与分析,建立多元集散控制方程,并运用最小二乘法求解方程中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该方程能够很好地表征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富集规律及其在海底环境中动态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集散特征
原文传递
葫芦山湾沉积物中重金属集散特征及环境背景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鲍永恩 刘娟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根据1990年调查资料,对辽宁葫芦山湾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的集散特征作了研究,其集散规律受控于沉积物的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即符合C_M经验方程的规律;重金属环境背景值的求法是采用:①按统计分布类... 本文根据1990年调查资料,对辽宁葫芦山湾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的集散特征作了研究,其集散规律受控于沉积物的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即符合C_M经验方程的规律;重金属环境背景值的求法是采用:①按统计分布类型公式计算法,②采用对数累积频率曲线作图法和极大相关分析计算法,两种方法计算结果颇为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沉积物 重有色金属 集散特征 自然本底值
下载PDF
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类型、集散特征与格局演化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宜强 赵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8-259,共12页
首先分析了中国不同天然气流动类型区的发展状况,并将全国划分为无流地、单向输流地、单向汇流地和双向交流地4种流动类型,然后重点分析了天然气源汇地空间格局现状集散特征以及空间格局的演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天然气无流地、单向... 首先分析了中国不同天然气流动类型区的发展状况,并将全国划分为无流地、单向输流地、单向汇流地和双向交流地4种流动类型,然后重点分析了天然气源汇地空间格局现状集散特征以及空间格局的演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天然气无流地、单向输流地、单向汇流地和双向交流地在"十一五"期间其数量都趋于稳定;天然气输流中心数量少、流量大,而汇流中心数量大、分布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集中输流和分散汇流的特征。2中国天然气各输出源地的空间现状具有地理分散性的特征,而资源汇地具有较强的正自相关性,呈显著的空间集聚模式。其中,长三角两省一市以及北部的山东省表现为"高-高"集聚,而云南、四川、西藏、青海、甘肃地区则呈现出"低-低"集聚特征。3中国天然气源地空间形态变化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2001—2003年相对平稳,2004—2006年西北向移动,空间扩张,分散化明显,2007—2011年东向转移,空间收缩,密集化特征显著;我国天然气汇地空间形态变化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01—2005年东西向扩张、南北向收缩,2006—2011年空间结构相对平稳,密集化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资源 流动类型 集散特征 中国
原文传递
湖北阳新县血缘型聚落的集散特征与空间变迁研究——以阚家塘与玉堍村为例
5
作者 董黎 许欣雨 《设计艺术研究》 2023年第6期6-10,共5页
血缘型聚落是湖北阳新县具有代表性的聚居形式之一,其形成机制与维系方式有着显著的传统家族宗法特征。本文选取湖北省阳新县的阚家塘与玉堍村这两个处于相似地理环境下的聚落为调研对象,其受到人员流变的影响,分别演变为单一氏族聚居... 血缘型聚落是湖北阳新县具有代表性的聚居形式之一,其形成机制与维系方式有着显著的传统家族宗法特征。本文选取湖北省阳新县的阚家塘与玉堍村这两个处于相似地理环境下的聚落为调研对象,其受到人员流变的影响,分别演变为单一氏族聚居与多个氏族共存两种现状;探究两者在空间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显著差异性的原因,从人文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当地居住文化与空间变迁的互动关系,辅以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技术帮助提取两处聚落的空间信息,从中判别测区地物的类别属性,以增加结论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整体将对血缘型传统聚落集散特征的形成机制,人员流动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索传统聚落变迁的动态特征与未来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缘型聚落 集散特征 空间变迁 遥感技术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硼的区域集散特征及集散区划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家棪 《盐湖研究》 CSCD 1993年第4期21-33,共13页
本文阐述了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硼的区域集散特征,并指出分区性特征是最根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首次对盆地盐湖卤水硼的集散区划进行深入的探讨,拟定了系统的分区参数,系统地划分了硼的集散区。
关键词 盐湖 卤水 集散区划 集散特征
下载PDF
大连湾锌的集散特征及变化动态 被引量:2
7
作者 鲍永恩 马嘉蕊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71-377,共7页
以1987年调查资料为基础总结了该湾海水和底质沉积物中锌的集散规律,并以一个代表性的水平剖面和两个垂直剖面分析了锌的变化动态.通过回归计算得出锌在水平距离上的变化方程.最后得出大连湾锌的变化动态趋势和底质、海水锌污染程度三... 以1987年调查资料为基础总结了该湾海水和底质沉积物中锌的集散规律,并以一个代表性的水平剖面和两个垂直剖面分析了锌的变化动态.通过回归计算得出锌在水平距离上的变化方程.最后得出大连湾锌的变化动态趋势和底质、海水锌污染程度三点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湾 集散特征 变化动态
下载PDF
旅客区域多模式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与服务质量感知差异
8
作者 李晓伟 王炜 +2 位作者 杨敏 王昊 徐铖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5-692,共8页
通过对旅客区域多模式交通出行的抽样调查,归纳和分析了不同交通模式下旅客的出行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结构、职业分布、收入特征、小汽车拥有特征、出行目的、购票方式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比旅客区域多模式交通的平均出行距离、平均... 通过对旅客区域多模式交通出行的抽样调查,归纳和分析了不同交通模式下旅客的出行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结构、职业分布、收入特征、小汽车拥有特征、出行目的、购票方式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比旅客区域多模式交通的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行时间和平均出行费用以及旅客多模式交通出行的中转换乘与集散特征;分析比较了旅客多模式交通服务感知水平,包括安全性、舒适性、准时性等.研究表明:飞机、高铁、普铁、高速巴士的平均运距分别为1 451km、669km、843km、334km,平均出行费用为815元、295元、150元、90元,城际平均出行时间为2.93h、4.11h、8.07h、4.22h;四种运输方式中,安全性、舒适性、准时性最好的分别为高铁、飞机、高铁,集散时间从小到大分别是高速巴士、普铁、高铁、飞机;网络购票已成为最主要的购票方式.研究成果可为探寻我国旅客多模式交通出行行为规律,改善多模式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营服务水平提供较为准确的现场调查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交通 出行特征 集散特征 服务质量 购票行为 统计分析
下载PDF
Types,Concentration,Diffusion and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Natural Gas Resource Flow in China
9
作者 王宜强 赵媛 许昕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6年第1期12-20,共9页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natural gas flow zones in China, and then di- vided all provinces into four flow types: non-flow zones, output centers, input centers and exchanging centers. ...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natural gas flow zones in China, and then di- vided all provinces into four flow types: non-flow zones, output centers, input centers and exchanging centers. Next, we analyzed the concentration and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spatial pattern and evolution of source and terminal regions of natural gas resource flows. The numbers of non-flow zones, output centers, input centers and exchanging centers all stabilized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 number of output centers is small but the quantity of flow is large. The number of input centers is large and the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Generally speaking, it presents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of centralized output and dispersed input in geographic space.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China's natural gas output source has random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but the terminal re- gions of natural gas flow have strong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spatial agglomeration pattern. Shandong,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have a high-high agglomeration mode, but Yunnan, Sichuan, Tibet, Qinghai and Gansu have a low-low agglomeration output zones had three different stages: relatively stable mode.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in China' s natural gas from 2001-2003; moved northwestward, expanded in space, and widely dispersed during 2004-2006; and transferred to the east, spatially contracted and significantly concentrated during 2007-2011.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in China's natural gas input zones have two stages: ex- panded in east-west direction while contracted in north-south direction during 2001-2005; and relatively stable in spatial structure with intensification from 2006-2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gas resources flow types concentration and diffusion China
原文传递
中国煤炭资源流的网络空间结构特征
10
作者 张新林 赵媛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4-130,共7页
运用全局自相关、冷热点区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2005-2014年中国煤炭资源流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得到结论:①我国煤炭资源流的源汇地的集聚性相对比较明显。②源汇地热、冷点区均呈现出明显的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冷点区的... 运用全局自相关、冷热点区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2005-2014年中国煤炭资源流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得到结论:①我国煤炭资源流的源汇地的集聚性相对比较明显。②源汇地热、冷点区均呈现出明显的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冷点区的梯度空间分布格局。③煤炭资源流网络密度较低;山西、河北在网络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山西、河北、内蒙古为节点流强度最高地区;山西-河北煤炭流为主要轴线。④煤炭资源流系统出现内部凝聚特征,各子群并未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子群内外联系相对较弱,未实现一体化,整体上没有形成稳定的、联系紧密的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 煤炭资源流 集散特征 拓扑结构 对策建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