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中的雅俗文化之辨析 被引量:67
1
作者 吴歆悦 李雪艳 《美术教育研究》 2020年第20期52-53,57,共3页
艺术的长河源远流长,雅俗之争也随之持续不断,始终贯穿于其中。雅与俗,相互对立又相互依附。该文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艺术中雅俗文化的持续发展与创新突破,从雅俗文化的呈现方式入手,分析审美意识的转变。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艺术中的雅俗文... 艺术的长河源远流长,雅俗之争也随之持续不断,始终贯穿于其中。雅与俗,相互对立又相互依附。该文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艺术中雅俗文化的持续发展与创新突破,从雅俗文化的呈现方式入手,分析审美意识的转变。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艺术中的雅俗文化将面临新的境遇和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文化 艺术形式 内容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三段说"刍论 被引量:13
2
作者 宁稼雨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3,共10页
按照学界雅俗文化或者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划分,把代表皇权的专制政治文化内核和代表士人阶层的艺术审美文化内核笼统合为一体,不能准确表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和深层要谛。因此有必要把以往笼统合在雅文化或精英文化中的帝王文... 按照学界雅俗文化或者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划分,把代表皇权的专制政治文化内核和代表士人阶层的艺术审美文化内核笼统合为一体,不能准确表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和深层要谛。因此有必要把以往笼统合在雅文化或精英文化中的帝王文化和士人文化二者区分开来,用帝王、士人、市民的文化三段说来取代以往的雅俗文化二分说。帝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奠基时期,其中礼制和官制、以帝王利益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建设、文学艺术和建筑领域构成帝王文化的主体建构。士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熟和繁荣时期。魏晋以来崛起的门阀士族和科举制度及其伴随出现的文学艺术独立和繁荣,是帝王文化舞台转向士人文化舞台的明显标志。市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深化时期,以市民为主体的城市文化氛围的形成,多种以市民阶层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化样式,以及相应的意识形态建设,构成了市民文化的主体。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新视角,有助于变换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诸多问题作出全新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雅俗文化 帝王文化 士人文化 市民文化
原文传递
宋金都城的繁盛与古典戏曲的成熟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大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1-100,共10页
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六朝隋唐的古代戏剧,在北宋商业文化空前高涨的特定条件下趋向成熟,并在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多民族雅俗文化全面融合的进程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宋金都城开封堪称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戏剧之都”。本文从开封... 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发展于六朝隋唐的古代戏剧,在北宋商业文化空前高涨的特定条件下趋向成熟,并在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多民族雅俗文化全面融合的进程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宋金都城开封堪称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戏剧之都”。本文从开封在宋金时期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出发,围绕汴京坊市合一城市格局的形成所促进的瓦舍文化的繁盛,论证了宋金杂剧进入古典戏曲成熟形态的诸多原因和文化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戏曲 北宋 成熟 都城 古代戏剧 商业文化 文化史意义 雅俗文化 对峙时期 文化中心
原文传递
明代乐户禁弛与雅俗文化的互动 被引量:6
4
作者 丁淑梅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65-169,共5页
乐户是自北魏立乐籍以来从事各种官方及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特殊社会群体。明代是乐籍制度急遽变迁的重要时期。乐户向民间的流播 ,使其名籍隶属、生存境遇以及职业所长发生了很大变化 ;同时 ,奏雅乐歌舞、操百戏俗艺的乐户成为官方权力... 乐户是自北魏立乐籍以来从事各种官方及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特殊社会群体。明代是乐籍制度急遽变迁的重要时期。乐户向民间的流播 ,使其名籍隶属、生存境遇以及职业所长发生了很大变化 ;同时 ,奏雅乐歌舞、操百戏俗艺的乐户成为官方权力话语和民间意识互动的重要中介 ,并由此带来了雅俗文化观念的对峙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户 管理 禁弛 雅俗文化
下载PDF
禁毁与传播——关于明清小说的一种另类传播方式 被引量:4
5
作者 姜子龙 曹萌 《理论界》 2005年第9期192-193,共2页
以传播学理论解读明清小说禁毁现象,既可刷新对文学传播史上禁毁的理解,又将完善文学传播学学科理论的构建。立足传播学立场,运用文学传播的基本原理考察明清小说的禁毁,可见出其表征是权力的强制性、物质性实践;其实质是雅俗文化的博弈... 以传播学理论解读明清小说禁毁现象,既可刷新对文学传播史上禁毁的理解,又将完善文学传播学学科理论的构建。立足传播学立场,运用文学传播的基本原理考察明清小说的禁毁,可见出其表征是权力的强制性、物质性实践;其实质是雅俗文化的博弈;其效果则是另类传播方式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播 禁毁 明清小说 传播方式 传播学理论 学科理论 基本原理 雅俗文化 物质性 传播史
原文传递
雅俗文化之争的文化反思 被引量:2
6
作者 汪肖良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26-28,共3页
从表现形式分析,雅文化具有主旨严肃、义理深奥、逻辑严密、气氛庄严等特征,俗文化则显得内容通俗简了、形式简单粗糙、感情色彩鲜明强烈。这两种文化本身都只是构成人类文化整体的两大结构,其对立又统合的无限运作,构成文化整体的更化... 从表现形式分析,雅文化具有主旨严肃、义理深奥、逻辑严密、气氛庄严等特征,俗文化则显得内容通俗简了、形式简单粗糙、感情色彩鲜明强烈。这两种文化本身都只是构成人类文化整体的两大结构,其对立又统合的无限运作,构成文化整体的更化发展,表达了人类生命活动中义理与情感的冲动与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文化 文化 文化形态 理与情 文化结构 文化价值 自我调适 互动发展 社会文化 文化整体
原文传递
论柳永的文化人格 被引量:3
7
作者 宓瑞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北宋初期歌乐升平、雅俗文化空间日渐混融的文化表象,为柳永词在世 俗世界的广泛流播提供了条件,但并不能使这位名扬天下的放浪词人摆脱内心深处的苦痛。 俗名远扬既给了他傲视现存政治威权和传统价值的资本与力量,同时也让他承受... 北宋初期歌乐升平、雅俗文化空间日渐混融的文化表象,为柳永词在世 俗世界的广泛流播提供了条件,但并不能使这位名扬天下的放浪词人摆脱内心深处的苦痛。 俗名远扬既给了他傲视现存政治威权和传统价值的资本与力量,同时也让他承受了传统仕宦 观念的深重压抑和打击。他愤激社会,放纵自我,体验到生命的空虚与追求的无聊,进而质 疑传统仕宦追求的意义,最终以在世俗情欲中伸张自我作为化解心灵痛苦和内在紧张的出路 。与元代文人相较,柳永的世俗态度和方式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永 雅俗文化 空间 文化人格
下载PDF
论楹联与新闻文体的关系
8
作者 张宁 曾昀 《文教资料》 2023年第24期10-13,共4页
中国近代产生的新闻与传统文体楹联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从形式角度看,新闻的对偶标题或本身即为楹联,或在句式风格上仿照楹联,本质上属于对楹联的“接受”;从文体角度看,新闻的对偶标题与新闻主体构成了抒情文体与叙事文体相结合的共生... 中国近代产生的新闻与传统文体楹联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从形式角度看,新闻的对偶标题或本身即为楹联,或在句式风格上仿照楹联,本质上属于对楹联的“接受”;从文体角度看,新闻的对偶标题与新闻主体构成了抒情文体与叙事文体相结合的共生文体;从文化角度看,楹联与新闻的结合是近现代以来雅文化与俗文化交汇的“产物”。二者是近现代文化嬗变之际传统文体与新生文体关系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复杂文学语境中文体共生的态势,从深层上体现了文体发展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楹联 对偶标题 新闻文体 雅俗文化 文体共生
下载PDF
雅俗文化的两相对照——《世说新语》与《启颜录》 被引量:4
9
作者 马培洁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48,共7页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文人幽默语录的集锦,托名隋代侯白的《启颜录》是民间笑话集中的精品,文章选择两书中的幽默笑语作为比较对象,探讨两者在语言特色、题材内容、取笑对象、审美趣味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同,突出雅、俗文化的特...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文人幽默语录的集锦,托名隋代侯白的《启颜录》是民间笑话集中的精品,文章选择两书中的幽默笑语作为比较对象,探讨两者在语言特色、题材内容、取笑对象、审美趣味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同,突出雅、俗文化的特异之处。当然,两者并非截然不同,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沟通与融汇是必然趋势。《世说新语》个别篇章带有俗文化影响下的因子,以及《启颜录》将《世说新语》的幽默言辞作为笑话创作的素材,正是这种现象的鲜明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文化 《世说新语》 《启颜录》
原文传递
论《三国志演义》的创作与接受 被引量:1
10
作者 关四平 陈墨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92-95,共4页
中国长篇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之路,在其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创作与接受不断双向交流互动,作者与读者多层交叉转换,阐释与创作两种角色重合,而这又时时受制于雅文化与俗文化同源分流交汇融合的大文化背景。这种独特的创作之路... 中国长篇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之路,在其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创作与接受不断双向交流互动,作者与读者多层交叉转换,阐释与创作两种角色重合,而这又时时受制于雅文化与俗文化同源分流交汇融合的大文化背景。这种独特的创作之路,带来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民族特色,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 文化心理 《三国志平话》 雅俗文化 罗贯中 文化 创作主体 拥刘反曹 交叉转换
下载PDF
当代山西鼓乐文化调查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磊 《戏友》 2020年第4期56-60,共5页
山西是中国鼓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秦汉时期晋北高原上的鼓吹乐,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铙钹和胡音沙锣的传入与山西鼓乐的完美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便成为隋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风俗事项的助兴形... 山西是中国鼓乐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秦汉时期晋北高原上的鼓吹乐,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铙钹和胡音沙锣的传入与山西鼓乐的完美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便成为隋唐、宋金、元明清各个时期风俗事项的助兴形式。从宫廷的祭祀仪仗到民间的庆典庙会,形态各异的锣鼓艺术实现了雅俗文化的完美融合。山西锣鼓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积淀深厚的鼓乐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乐文化 鼓吹乐 山西锣鼓 雅俗文化 元明清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原文传递
雅俗文化消费与人的素质建构——素质教育漫谈之二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伦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8-24,共7页
雅俗文化产品消费与人的素质构建关系十分密切。当今社会雅俗文化产品的生产、 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众整体素质结构中理性精神的缺失以及由此带来的文 化和素质结构的失衡。因此,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必须利用雅俗文... 雅俗文化产品消费与人的素质构建关系十分密切。当今社会雅俗文化产品的生产、 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众整体素质结构中理性精神的缺失以及由此带来的文 化和素质结构的失衡。因此,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必须利用雅俗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与人的 素质建构三者的互动关系,多方共同努力,提升人的理性,建构新的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文化 理性精神 素质教育 市场消费
下载PDF
俗人雅事——宋代墓葬图像中的“茶事” 被引量:3
13
作者 丁雨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0-33,共4页
宋代墓葬中出现有饮茶相关的图像和随葬品,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这些出土资料,分析其在墓室中的功能,进而结合文献资料,辨析士庶阶层饮茶习惯的异同,以此观察宋代士庶阶层不同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 宋代 墓葬 图像 雅俗文化
原文传递
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与生存环境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嘉璐 《民主》 2002年第9期4-7,共4页
一、“文化发生”的界定我所说的文化的“发生”,指的是当人刚刚成为人时,以及人类靠着血缘聚集为人群(即形成部落或部族)时文化现象的出现。文化和人类是同时出现的,二者的历史一样久远。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 民族文化 生存环境 文化发生 雅俗文化 生活方式 自然环境 历史研究 黄河中下游
原文传递
“包装”与媚俗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万东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92-94,共3页
“包装”与媚俗于万东基于古老的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重质轻文的文化传统在中国根深蒂固。这体现或隐现在种种领域和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比如文学中的“文以载道”小商业中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等观念。八十年代外向型的... “包装”与媚俗于万东基于古老的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重质轻文的文化传统在中国根深蒂固。这体现或隐现在种种领域和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比如文学中的“文以载道”小商业中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等观念。八十年代外向型的市场经济和逐渐升档的消费,发现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装” 高雅文化 通俗文化 文化产品 主体性 精英文化 创造性 雅俗文化 终极价值 作家作品
下载PDF
雅俗文化在“道德宿命意识”上的冲突与整合——以《考城隍》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包树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7-42,共6页
道德宿命意识的虚幻性为雅俗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其道德本体、赏罚主义、需要外在主宰力量等特征使《考城隍》以科举考试选拔城隍、因仁孝的儒家道德意识和关于"有心为善"的较好道德理论水平而施以"给假九... 道德宿命意识的虚幻性为雅俗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其道德本体、赏罚主义、需要外在主宰力量等特征使《考城隍》以科举考试选拔城隍、因仁孝的儒家道德意识和关于"有心为善"的较好道德理论水平而施以"给假九年"的奖赏,以及其他情节共同展现了雅俗文化在道德宿命意识上的冲突与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文化 儒家道德意识 道德宿命意识 《聊斋志异》 《考城隍》
下载PDF
论“郑卫之音”的生成与特色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洁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5-129,共5页
春秋时兴起的民间音乐,以郑、卫地域的民歌为代表,史称"郑卫之音"。它是在夏商祭祀乐舞和宴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夏商萌芽期、郑卫地域特色形成期、繁荣发展期、兴盛远播期这四个发展阶段而成为先秦时期的重要文化潮流... 春秋时兴起的民间音乐,以郑、卫地域的民歌为代表,史称"郑卫之音"。它是在夏商祭祀乐舞和宴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夏商萌芽期、郑卫地域特色形成期、繁荣发展期、兴盛远播期这四个发展阶段而成为先秦时期的重要文化潮流。郑卫之音已经打破了雅正之规,呈现出如下特色:音乐与内容相匹配,五声音阶细腻热烈,音乐节奏变化繁复,音乐技巧复杂多变,声调高亢激昂,多含哀怨忧愁,常伴舞蹈表演。儒家对郑卫之音持批判态度,这种批判和对抗,造成了中国历史上雅俗文化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卫之音 生成 特色 雅俗文化
原文传递
元杂剧——雅俗文化交融整合的时代瑰宝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大新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0-24,31,共6页
本文从艺术发生学和文化生态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元杂剧兴盛于金元之交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动因。文章认为:北杂剧是金元之际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最佳传媒,在动荡岁月中以卖艺为生的青楼歌妓,是引导落魄文人认同以至走上杂剧创作道路的重要中介... 本文从艺术发生学和文化生态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元杂剧兴盛于金元之交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动因。文章认为:北杂剧是金元之际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最佳传媒,在动荡岁月中以卖艺为生的青楼歌妓,是引导落魄文人认同以至走上杂剧创作道路的重要中介,以书会才人为主体的作家群参与杂剧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出雅入俗的文化认知过程;北曲杂剧在金元之交的兴盛,并非"毫无前兆"的骤然"进现",而是一个渐进到突变的过程;市井文人有意识地介入杂剧编演活动,不仅仅是对民间通俗文艺的认知和接受,更重要的是将诗词散曲的抒情功能有机地植入杂剧肌体之中,实现了剧曲由诸宫调之叙事向代言体抒情"革命"性的转换,使北杂剧作为一种以"曲"为本的音乐文学体式得以完善和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雅俗文化 交融整合
下载PDF
明清晋商戏曲活动兴盛的缘由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永峰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3-65,共3页
明清时期,戏曲生存环境相对宽松,呈现雅俗文化双线发展格局,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进入多元化快速车道,特别是经过“花雅争胜”相互借鉴和交流融合,使戏曲大家庭更加绚丽多彩。商人活动对促成这一格局形成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 明清时期,戏曲生存环境相对宽松,呈现雅俗文化双线发展格局,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进入多元化快速车道,特别是经过“花雅争胜”相互借鉴和交流融合,使戏曲大家庭更加绚丽多彩。商人活动对促成这一格局形成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活动 明清晋商 兴盛 明清时期 发展格局 雅俗文化 历史阶段 交流融合
原文传递
从《竹院品古图》看晚明雅文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之言 刘庆和(指导) 《服装设计师》 2022年第7期36-42,共7页
明代经济的繁荣促使社会思想发生转变,明代中后期,经商作为谋生手段已经不再为文人和上层阶级所不齿。文人兼任商人,或文人兼任职业画家的行为大量出现,文人雅集题材中的世俗化和商业气息逐渐变得浓郁。在这种对世俗享乐的追求中,宋代... 明代经济的繁荣促使社会思想发生转变,明代中后期,经商作为谋生手段已经不再为文人和上层阶级所不齿。文人兼任商人,或文人兼任职业画家的行为大量出现,文人雅集题材中的世俗化和商业气息逐渐变得浓郁。在这种对世俗享乐的追求中,宋代雅文化却再次流行,并且在晚明出现了独特的雅俗融合之象。仇英的《竹院品古图》既直观地反映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雅俗文化 肖像画 艺术市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