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即非如一在京都:晚明清初黃檗宗僧人的異國佛教藝術巡禮 被引量:1
1
作者 廖肇亨 《新国学》 2015年第2期21-46,共26页
佛教一直是東亞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中國與日本禪林的往來互動,更是漪矣盛哉。明清鼎革之後,以隱元隆琦(1592—1673)爲首的黃檗宗僧團以及曹洞宗東皋心越(1639—1695)等人積極傳佈中華文化。在傳統的詩文、書畫、典籍之外,音樂... 佛教一直是東亞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中國與日本禪林的往來互動,更是漪矣盛哉。明清鼎革之後,以隱元隆琦(1592—1673)爲首的黃檗宗僧團以及曹洞宗東皋心越(1639—1695)等人積極傳佈中華文化。在傳統的詩文、書畫、典籍之外,音樂、建築、醫學、武術莫不有高明建樹,日本江户時代,'黃檗樣式'一語代表了當時文學藝術各色作品的中華情調,其影響之大不言可喻。黃檗宗開祖隱元隆琦歷來吸引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薄有積累,然而黃檗宗僧團濟濟多士,即非如一(1616—1671)便是隱元弟子當中,不容輕易看過的法門龍象。即非如一爲隱元隆琦門下白眉,本文以即非如一在日本長崎與京都(包括奈良)所製詩文爲主,就其眼中所見之日本佛教特質與生活樣態加以檢視,並就其身處明清易代之際特殊的時節因緣之下的政治認同與思想境界加以探析,冀能對認識即非如一有所裨益,並以此作爲深入探究黃檗宗、明清佛教以及當時東亞文化交流的基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非如一 元隆 黃檗宗 中日文化交流 長崎 京都
原文传递
從西湖到富士山 明清之際黄檗宗僧獨立性易地景書寫之文化義蘊 被引量:1
2
作者 廖肇亨 《中国文化》 CSSCI 2016年第2期222-233,共12页
獨立性易(1596-1672)是明清之際中日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其雖在黄檗宗隱元隆琦座下出家,却并非黄檗宗僧一語可以道盡。滿清入侵後,獨立性易失去家國,東渡扶桑,不得已出家爲僧。雖然依上黄檗僧團,却舆僧團相處不睦,屢遭擯斥,四處漂泊。... 獨立性易(1596-1672)是明清之際中日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其雖在黄檗宗隱元隆琦座下出家,却并非黄檗宗僧一語可以道盡。滿清入侵後,獨立性易失去家國,東渡扶桑,不得已出家爲僧。雖然依上黄檗僧團,却舆僧團相處不睦,屢遭擯斥,四處漂泊。獨必陸易晚年雖也不乏日本真族或文士的青睞,但始終無法定於一地,故而從身體到靈魂,其真真正正可以說是"失去家園的人"(Diaspora)。本文以《天間老人全集》爲基礎,從離散文人地景書寫的角度出發,特别以其故鄉杭州西湖與日本地標富士山爲表徵,就詩歌創作中所呈現的心境加以剖析。富士山是獨立性易筆下能見度最高的異國風景,亦是日本方面最重要的地景表徵,在歌咏富士山的作品中,獨立性易巧妙的寄托個人的期待舆想望。而西湖之於獨立性易而言,既是故鄉自然風光的象徵,也是人文薈革精華所聚,一方面寄托對於故國的想念,其價值觀與世界觀亦回互交織,與其說是西湖的傳种摩寫,毋寧說是獨立性易個人內心風景的呈现。在近世東亞文化交流史上,獨立性易的重要性已有一定的評價,通過本文,在重新認識離散知識人獨立性易的同時,對於重新省視近世東亞文化交流中政治認同、地城、文化種種不同思想力量的交互作用也能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獨立性易 黄檗宗 西湖 富士山 元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