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概念语法隐喻与学生英语语篇建构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孙承荣 宋德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7-129,共3页
本研究依据Halliday的语法隐喻理论提出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频次与语篇建构水平呈正相关的假设。实证研究以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分层抽样120份作文,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设。研究还得出结论,语法隐喻除了源于意义发展之外,... 本研究依据Halliday的语法隐喻理论提出学生使用语法隐喻的频次与语篇建构水平呈正相关的假设。实证研究以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分层抽样120份作文,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设。研究还得出结论,语法隐喻除了源于意义发展之外,还是教育和认知水平提高的产物;语法隐喻的类型与语篇样类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的启示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使用语法隐喻表达式,以便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和语言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隐喻 语篇建构 一致表达 隐喻表达
原文传递
览之有色 扣之有声——论古代文论诗性感觉的隐喻式表达 被引量:4
2
作者 吴中胜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6-61,共6页
中国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范畴、概念、术语都是诗性感觉体验的隐喻式表达。色、声、臭、味等概念,本来是人的感官的日常体验,引之以论文,似乎文学也视之有色,听之有声,嗅之有香臭,尝之有滋味。根源于这种感觉体验趣向,文学审美也有类似诉... 中国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范畴、概念、术语都是诗性感觉体验的隐喻式表达。色、声、臭、味等概念,本来是人的感官的日常体验,引之以论文,似乎文学也视之有色,听之有声,嗅之有香臭,尝之有滋味。根源于这种感觉体验趣向,文学审美也有类似诉求。如追求文采飞扬,喜好妙言妙曲,崇尚味外之味,总之要求文学色、香、味俱全。这种体验性的表达最富有原始感觉,也是最富于诗性特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诗性感觉 隐喻表达
下载PDF
日本边缘题材电影的隐喻式表达——以《美好的世界》为例
3
作者 张丽 郑守艳 《艺术教育》 2023年第11期180-183,共4页
日本边缘题材电影数量众多、视角独特。2021年上映的《美好的世界》将镜头聚焦边缘的刑释人员—三上正夫,从出狱到死亡的显性叙事逻辑下隐喻着三上身份重构的生命体验:三上试图对罪犯身份进行自我解构,但媒介霸权使其身份危机难以解除,... 日本边缘题材电影数量众多、视角独特。2021年上映的《美好的世界》将镜头聚焦边缘的刑释人员—三上正夫,从出狱到死亡的显性叙事逻辑下隐喻着三上身份重构的生命体验:三上试图对罪犯身份进行自我解构,但媒介霸权使其身份危机难以解除,寻母未果,身份认同遭遇受情感断裂,最终的死亡表明了身份重构导致的精神失语。文章指出,《美好的世界》以温和的目光凝视罪犯,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刻画边缘人物形象,呈现出隐喻式的表达特征,凸显出边缘人物的精神底色与人性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边缘题材电影 《美好的世界》 边缘人物 身份书写 隐喻表达
原文传递
村落生活中灾害记忆的“错置”与隐喻式表达——以1963年洪水记忆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磊 《民间文化论坛》 2019年第5期87-94,共8页
如果没有直接的表象载体,村落生活中灾害记忆如何表象化及跨世代传递?通过对一个村庄的考察可以发现,民众回忆和叙述灾害并不是为了记住灾害,而是将灾害作为解释当下生活合理性的切口,正因如此,民众的回忆中存在记忆之场的错置;灾害通... 如果没有直接的表象载体,村落生活中灾害记忆如何表象化及跨世代传递?通过对一个村庄的考察可以发现,民众回忆和叙述灾害并不是为了记住灾害,而是将灾害作为解释当下生活合理性的切口,正因如此,民众的回忆中存在记忆之场的错置;灾害通过本地人原有的风水气运观念催生新的建筑民俗,灾害记忆在生活中呈现为隐喻式表达。这一个案提示了灾害记忆表象化的一种可能性:灾害记忆依托于民众生活的核心逻辑融入日常的民俗生活之中。重新反思民俗生活的“理所当然”,就有可能从中看到潜存的灾害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记忆 表象化 记忆之场 隐喻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