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花间传统”的重建与令词的隐喻书写 被引量:3
1
作者 郭文仪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90,共11页
晚清词人由于建构词学统序的尊体需要,推尊《花间》的词体品性,将《花间》直接上接《诗》《骚》,以“风骚之旨”对《花间集》进行有意的误读,重新论证花间风格的雅洁沉郁,从而使得温、韦等词人创造的“花间抒情范式”重建为晚清词学话... 晚清词人由于建构词学统序的尊体需要,推尊《花间》的词体品性,将《花间》直接上接《诗》《骚》,以“风骚之旨”对《花间集》进行有意的误读,重新论证花间风格的雅洁沉郁,从而使得温、韦等词人创造的“花间抒情范式”重建为晚清词学话语下的“花间寄托传统”。在经典的选择上,晚清词坛标举更具有阐释潜能的温庭筠词为经典。晚清词坛“花间传统”的重建策略为令词的隐喻书写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词论与世变的双重影响下,晚清出现了大量符合比兴寄托要求的令词写作,并形成了新的政治隐喻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间传统 误读 温庭筠 常州词派 隐喻书写
原文传递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存在主题的隐喻书写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淑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82-83,共2页
通过细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文本,结合"存在"这一诗意主题,从遗忘与记忆、生命的轻与重及媚俗三个方面挖掘昆德拉文本背后的隐喻意蕴,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隐喻书写 存在
下载PDF
“妖艳繁华”后的和平呼声:沦陷时期中国歌舞片的现实隐喻书写--重读《凌波仙子》《万紫千红》 被引量:1
3
作者 康文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26-31,共6页
美工出身的导演方沛霖,在执导了《化身姑娘》《武则天》《银枪盗》等不同类型电影后,转而投向其热爱的歌舞片的创作中。从1930年代末开始共创作了9部歌舞片,其中沦陷时期有5部,歌舞片的创作为其赢得了"歌舞片权威导演"的声誉... 美工出身的导演方沛霖,在执导了《化身姑娘》《武则天》《银枪盗》等不同类型电影后,转而投向其热爱的歌舞片的创作中。从1930年代末开始共创作了9部歌舞片,其中沦陷时期有5部,歌舞片的创作为其赢得了"歌舞片权威导演"的声誉。本文通过梳理《凌波仙子》和《万紫千红》两部歌舞片创作与放映的过程,认为方沛霖在上海沦陷时期通过歌舞片的创作,完成了从"破坏"到"建设"的隐喻书写;隐藏在商业类型电影"妖艳繁华"背后的是作者对和平的现实主义追求和呼吁。对上海沦陷时期歌舞片的内涵意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解读,将其对于和平的隐喻书写考量在内,有助于当下更多类型电影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沛霖 歌舞片 《凌波仙子》 《万紫千红》 家国意识 隐喻书写
下载PDF
论毕飞宇小说的“水”意象书写
4
作者 朱佳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9-53,共5页
“水”这一意象以物质实体的形态渗透文本的主题表达,是作家意识在文本创作中的自我建构。通过对“水”意象的多形态描摹,烘托出毕飞宇对个人、社会、世界乃至宇宙的价值观念和整体印象。毕飞宇以自身经验为基底建构独特的水域空间,以... “水”这一意象以物质实体的形态渗透文本的主题表达,是作家意识在文本创作中的自我建构。通过对“水”意象的多形态描摹,烘托出毕飞宇对个人、社会、世界乃至宇宙的价值观念和整体印象。毕飞宇以自身经验为基底建构独特的水域空间,以“水”的失重现象表现人与社会的失衡,向生命本体进行叩问,传达出一种深刻的现代性焦虑与反思精神。“水”意象的营构还增强了毕飞宇小说的厚度与力量,使其超出文本的美学价值而具备普世价值和哲学思辨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飞宇小说 “水”意象 具象感知 隐喻书写
下载PDF
身份认同的隐喻书写:1950-1960年代台湾女性小说创作
5
作者 刘伟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86-89,共4页
台湾女性小说作为台湾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和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中具有独特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关于身份认同的隐喻书写主要有四个面向:一是政治身份的“命题文学”书写,二是文化身份的“命运文学”书写,三是地... 台湾女性小说作为台湾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和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中具有独特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关于身份认同的隐喻书写主要有四个面向:一是政治身份的“命题文学”书写,二是文化身份的“命运文学”书写,三是地理身份的“故土文学”书写,四是国族身份的“流放文学”书写。这些关于个人和力比多驱力的文本,基本与台湾社会历史同辙,为家国政治论题延伸出了性别思考与文化认同的面向。通过这四个方面深入考察,以揭示战后台湾知识分子的流亡心态和集体性的身份认同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女性小说 隐喻书写 身份认同危机
下载PDF
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吕赫若以隐喻重构现实的反殖民策略
6
作者 常彬 黄桂波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5-127,共13页
吕赫若小说《逃跑的男人》《山川草木》分别发表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和日本战败的前夜,作者选择两个“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作为历史发展的次高潮进入到了更为广阔的历史场域,既观照过去,又预见未来;运用“家道中落—继母压迫—... 吕赫若小说《逃跑的男人》《山川草木》分别发表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和日本战败的前夜,作者选择两个“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作为历史发展的次高潮进入到了更为广阔的历史场域,既观照过去,又预见未来;运用“家道中落—继母压迫—学业中断—离家出走”的隐喻书写,重构具有民族主体性的“现实世界”,与台湾殖民地现实相抗衡,显示了吕赫若在日据高压下更为隐晦成熟的反殖民策略,隐喻张力的“跨领域映射”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浑融贯通,预示侵略者的战争/殖民以最终的失败/台湾的光复为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赫若小说 隐喻书写 反殖民策略
下载PDF
现代性下社会理性化悖论的隐喻书写与破解方案
7
作者 兰佳豪 《理论界》 2021年第3期81-88,共8页
理性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的核心特质与内在诉求,吊诡的是,对理性化的追求却也招致了非理性的后果。文章从西方社会学家对理性化的经典解读与代表性的隐喻书写入手,探求社会理性化悖论的展开形式与运作逻辑,即一个工具理性的片面... 理性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的核心特质与内在诉求,吊诡的是,对理性化的追求却也招致了非理性的后果。文章从西方社会学家对理性化的经典解读与代表性的隐喻书写入手,探求社会理性化悖论的展开形式与运作逻辑,即一个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与强势,使得理性与非理性要素之间,工具理性与其他理性之间逐渐失衡的历史进程。此外,通过社会理性化的非理性觉醒和理性重整两个取向,文章大致归纳出较具代表性的悖论破解方案,这些方案虽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理想主义色彩,但仍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化悖论 隐喻书写 破解方案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中母亲意象的原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璐 程金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3,共8页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象征隐喻的创作思维下,形成了以"原型意象群"为单位的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意象系统。其中的"母亲原型意象群",通过"母亲原型"在不同历史语境中...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象征隐喻的创作思维下,形成了以"原型意象群"为单位的中国现代艺术歌曲意象系统。其中的"母亲原型意象群",通过"母亲原型"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书写与表达,将"母亲意象"从平面的隐喻书写引入立体、多元的隐喻阐释空间,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意象的书写与表达方式;同时,"母亲原型意象群"将时代心理与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融通,对当时国人的精神诉求给予了细腻的回应和关照,实现了对民族精神的拯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艺术歌曲 原型批评 “母亲原型意象群” 隐喻书写与表达 民族记忆 精神拯救
下载PDF
东北沦陷区话剧的“双重性”写作——解读李乔话剧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艳葳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6-17,共2页
东北的话剧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萌芽,但真正发展成熟却是在日伪占领东北的沦陷时期。沦陷最早、控制最严、文化发展较全国滞后的东北地区,话剧却呈现出繁复多姿的样态。李乔是活跃在东北沦陷区话剧舞台上的领导者,他对话剧创作有着... 东北的话剧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萌芽,但真正发展成熟却是在日伪占领东北的沦陷时期。沦陷最早、控制最严、文化发展较全国滞后的东北地区,话剧却呈现出繁复多姿的样态。李乔是活跃在东北沦陷区话剧舞台上的领导者,他对话剧创作有着高屋建瓴的见解,作为沦陷区的作家,有对异族侵略的反抗,也有被政治压迫的无奈,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有对黑暗现实的反映,也有进行附和国策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乔话剧 隐喻书写“破坏”叙事模式 国策创作
原文传递
智利电影中伤痛记忆的隐喻性书写--以帕布罗·拉雷因“皮诺切特三部曲”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宾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128,共8页
1973—1990年间智利皮诺切特政府的统治,为智利电影表现历史伤痛记忆提供了重要素材。对这段伤痛记忆的反思书写,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智利电影发展的重要语境。在这些影片之中,导演帕布罗·拉雷因的“皮诺切特三部曲”--《杀手... 1973—1990年间智利皮诺切特政府的统治,为智利电影表现历史伤痛记忆提供了重要素材。对这段伤痛记忆的反思书写,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智利电影发展的重要语境。在这些影片之中,导演帕布罗·拉雷因的“皮诺切特三部曲”--《杀手夜狂热》《后事》《智利说不》极具代表性。这些影片通过隐喻的方式,寻求对历史伤痛的反思与书写。具体而言,包括非政治性人物的个体化隐喻、历史叙事的碎片化隐喻和文化创伤的情爱化隐喻。这种伤痛记忆的隐喻性书写,在重述和反思智利伤痛记忆的同时,也为了解智利电影、读懂智利电影文化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电影 伤痛记忆 隐喻书写 帕布罗·拉雷因
原文传递
“黄泥地”归去来——论刘庆邦的长篇小说《黄泥地》
11
作者 吕东亮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02-106,共5页
刘庆邦的长篇小说新作《黄泥地》讲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各色人等相互纠缠构陷的故事。小说对乡土中国的生存情状进行了隐喻式的书写,在描述其相对封闭性、稳定性的同时,又以现代乡绅房国春形象为载体书写了乡土中国... 刘庆邦的长篇小说新作《黄泥地》讲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各色人等相互纠缠构陷的故事。小说对乡土中国的生存情状进行了隐喻式的书写,在描述其相对封闭性、稳定性的同时,又以现代乡绅房国春形象为载体书写了乡土中国的疏离性、瓦解性力量。小说直面现实、叙述细密,同时带有浓郁的挽歌气息,写作旨趣也倾向于"为乡土中国保存一个肉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泥地》 隐喻书写 现代乡绅 疏离性力量 挽歌气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