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化预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匿性失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1
作者 李建辉 裴宏 +1 位作者 黄光勇 黄昊飞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760-765,共6页
目的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出现隐匿性失血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平均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n=42)和非大量失血组(n=54)。对失血的影响... 目的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出现隐匿性失血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平均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n=42)和非大量失血组(n=54)。对失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R3.6.3软件及rms程序包构建预测隐匿性失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一致性。结果96例患者发生大量隐匿性失血的有42例,占比43.75%。单因素分析显示,大量失血组和非大量失血组患者年龄、手术类型、入院白蛋白、D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79、8.368、15.453,t=5.85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手术类型为InterTAN、入院白蛋白<30 g/L、DD是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匿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显示,年龄>70岁、InterTAN、入院白蛋白<30 g/L、DD每增加0.5 mg/L分别增加14.2分、14.8分、26.8分、11.1分的权重;检验发现模型一致性、区分度均较好。结论年龄>70岁、手术类型InterTAN、入院白蛋白<30 g/L、DD均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匿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用于个体化预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匿性失血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围手术期 隐匿性失血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匿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孔志阳 薛双桃 王志刚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4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匿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2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入院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血浆白蛋白、尿比重、骨折类型、手术...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匿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2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入院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血浆白蛋白、尿比重、骨折类型、手术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根据红细胞压积的变化,从计算的总失血量中减去观察到的围手术期失血量,计算出隐匿性失血量。比较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股骨转子间顺行髓内钉(InterTAN)两种手术方式术中可见出血量、总出血量和隐匿性失血量的差异。结果: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隐匿性失血在BMI亚组、血浆白蛋白亚组、尿比重亚组和手术类型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和隐匿性失血量均高于PFNA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类型为InterTAN和入院时血浆白蛋白<30 g/L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匿性失血量的关键影响因素(P<0.05)。结论:BMI>25 kg/cm^(2),尿比重>1.020、血浆白蛋白<30 g/L和InterTAN手术与更多的围手术期隐匿性失血量相关,且血浆白蛋白<30 g/L和InterTAN手术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匿性失血量较大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失血 股骨粗隆间骨折 多因素分析 手术类型
下载PDF
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匿性失血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蒋波逸 周立建 +1 位作者 成欣 高炳俊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12期932-935,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匿性失血(HB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丹阳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15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8例,女性52例;年龄72~88岁,平均82.8岁。致伤机制:高处坠落伤6例...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匿性失血(HB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丹阳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15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8例,女性52例;年龄72~88岁,平均82.8岁。致伤机制:高处坠落伤6例,道路交通伤5例,摔跌伤122例,打架致伤17例。全髋置换术前和术后第3天抽血测量Hb和Hct水平。根据Gross s公式分别计算总失血量(TBL)和HBL。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HBL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B=62.169,95%CI=15.616~108.722;P=0.009)、围手术期胃肠道出血/溃疡(B=55.589,95%CI=38.095~273.083;P=0.010)和输血(B=192.118,95%CI=135.578~248.659;P<0.001)是HBL的危险因素。与女性相比,男性患者HBL增高的风险明显增加(B=87.414,95%CI=28.547~146.280;P=0.004),与硬膜外相比,全身麻醉的患者HBL升高的风险明显增加(B=68.920,95%CI=11.707~126.134;P=0.018)。结论男性、ASA分级较高、围手术期胃肠道出血/溃疡、全身麻醉或接受输血治疗均是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HBL增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隐匿性失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两种内固定方式对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围术期出血量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金盛 姜洪顺 毛晓晖 《浙江创伤外科》 2022年第2期275-276,共2页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和髓内钉内固定对胫骨骨折围术期出血量的比较。方法 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锁定加压钢板和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方式分为钢板组64例和髓内钉组70例,对比两...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和髓内钉内固定对胫骨骨折围术期出血量的比较。方法 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锁定加压钢板和髓内钉两种内固定方式分为钢板组64例和髓内钉组70例,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髓内钉组相比,钢板组可见失血量明显增加(P<0.05),总失血量和隐匿性失血量明显降低(P<0.05),血红蛋白(Hb)变化、血红细胞比容(Hct)变化明显减小(P<0.05);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髓内钉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髓内钉组(P<0.05);相比于髓内钉组,钢板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与髓内钉内固定相比,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总失血量和隐匿性失血量较少,适用于血红蛋白含量偏低和合并多发伤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内固定方式 髓内钉 锁定加压钢板 隐匿性失血
下载PDF
PFNA和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昌盛 曹阳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57-61,共5页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及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tantanhip forocture nail system,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及...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及联合拉力交锁髓内钉系统(intertantanhip forocture nail system,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及术后功能康复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收治于锦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年龄,性别,BMI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Jensen-Evans骨折分型,手术方式及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Gross方程计算出患者血容量;根据红细胞压积的变化计算出预计失血量;根据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计算出隐匿性失血量,对比分析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随访(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少于采用InterTAN治疗组。两组比较,InterTAN组隐匿性出血量多于PFNA组(P<0.05);InterTAN组开始负重时间(6.60±0.77)w早于PFNA组(8.32±0.91)w(P<0.05);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InterTAN组与PFN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FNA和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均存在隐匿性失血问题,但是PFNA在控制隐匿性失血具有一定优势,InterTAN组在术后早期下地负重优于PFNA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 INTERTAN 隐匿性失血 髓内针
下载PDF
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匿性失血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丁建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23期4103-4105,共3页
目的:结合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匿性失血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所在,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7月于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隐匿性失血量的检测... 目的:结合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匿性失血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所在,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7月于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对隐匿性失血量的检测,分析性别、BMI、高血压、糖尿病、麻醉方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围术期胃肠道出血、输血以及手术时间与隐匿性失血量的相关性。结果:性别、BMI、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对于隐匿性失血无显著影响(P>0.05)。ASA分级为Ⅳ级、发生胃肠道出血、术中接受全身麻醉、术后接受输血的患者,术后隐匿性出血量相对更高(P<0.05)。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SA分级(OR:11.241,95%CI:10.285~13.812)、麻醉方式(OR:13.366,95%CI:13.189~15.767)、围术期胃肠道出血(OR:15.942,95%CI:15.124~17.854)以及输血(OR:16.397,95%CI:16.154~18.395)是导致全关节置换术后隐匿失血量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期间,需要考虑到ASA分级、麻醉方式、围术期胃肠道出血以及输血对于术后隐匿性出血的影响,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各类危险因素引起的隐匿性出血量升高的情况,保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隐匿性失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层医院对隐匿性活动性失血和量的探讨
7
作者 莫其斌 李红 侯玉婷 《黑龙江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目测法与血红蛋白检测法对隐匿性活动性失血的鉴别及失血量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隐匿性活动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分别采用目测法与血红蛋白检测法鉴别。以X线血管... 目的:探讨目测法与血红蛋白检测法对隐匿性活动性失血的鉴别及失血量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隐匿性活动性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分别采用目测法与血红蛋白检测法鉴别。以X线血管造影结果为准,统计两种检测方法对隐匿性活动性失血鉴别结果的一致性。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隐匿性活动性失血量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80例疑似隐匿性活动性失血患者经X线血管造影检测后72例确诊。以X线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为准,目测法检出真阳性34例,假阳性5例,真阴性3例,假阴性38例;血红蛋白检测法检出真阳性69例,假阳性1例,真阴性7例,假阴性3例。Kappa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目测法鉴别结果与X线血管造影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0.252,P>0.05);血红蛋白检测法鉴别结果与X线血管造影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39,P<0.05)。血红蛋白检测法检出隐匿性、活动性失血量高于目测法(P<0.05)。结论:相较于目测法,与血红蛋白检测法对隐匿性活动性失血的鉴别价值较好,与X线造影鉴别结果的一致性较高;血红蛋白检测法能检出更为准确的隐匿性活动性失血量,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及早制定与改善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测法 血红蛋白检测法 隐匿性活动失血 失血 鉴别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