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4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 被引量:318
1
作者 The Anyang Archaeological Team, IA, CASS 《考古学报》 1979年第1期27-157,共140页
一九六九年五月至一九七七年五月,我队配合安阳市的基本建设,在殷墟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和发掘。在钻探近三十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一千零三座殷代墓葬,五座殷代车马坑,二百余座战国至宋元时期的墓葬。其中有六十四座殷代墓和少... 一九六九年五月至一九七七年五月,我队配合安阳市的基本建设,在殷墟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和发掘。在钻探近三十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一千零三座殷代墓葬,五座殷代车马坑,二百余座战国至宋元时期的墓葬。其中有六十四座殷代墓和少数晚期墓葬,因被盗破坏或墓坑浸在水中,未能进行发掘以外,共发掘九百三十九座殷代墓葬,五座殷代车马坑,以及近二百座战国及以后的墓葬。本报告是这次发掘的九百三十九座殷代墓葬和五座车马坑的全部资料。战国至宋元时期的墓葬资料,将另文报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层台 腰坑 填土 图版 发掘报告 墓葬分期 考古学 随葬品 殷墟 车马坑
原文传递
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 被引量:180
2
《文物》 1980年第5期1-15,98-99,共17页
1973年11月4日至1974年1月10日,我们曾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一期发掘。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内涵,1977年10月8日开始至翌年1月28日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期发掘(图九)。此次发掘区的南线距第一期发掘区的北线二十步,共开探方二十个(T211-... 1973年11月4日至1974年1月10日,我们曾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一期发掘。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内涵,1977年10月8日开始至翌年1月28日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期发掘(图九)。此次发掘区的南线距第一期发掘区的北线二十步,共开探方二十个(T211-T216、T221—T226、T231—T235、T242—T244),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区东西长60米、南北宽40米,在发掘区内有一条约3米深的现代水渠自西北角经东南角穿过,程度不同地破坏了T231、T242、T232、T233、T222、T223、T224、T214、T215和T216第一、第二文化层和第三文化层的上部(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姆渡遗址 文化层 发掘 第三文化 第二文化 黑陶 随葬品 标本 河姆渡文化 口径
原文传递
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 被引量:180
3
作者 徐天进 孟跃虎 +1 位作者 李夏廷 张奎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4-39,97-98+100+1-2+1,共42页
截至1994年10月,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普侯地的最后5座晋侯及其夫人墓已清理完毕。这5座墓,M33时代在西周孝、夷之际,墓主为晋侯“僰马”;M91、M92时代在周厉王之世,墓主为晋侯“喜父”;M93、M102时代为春秋之初,墓主为晋侯“仇”... 截至1994年10月,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普侯地的最后5座晋侯及其夫人墓已清理完毕。这5座墓,M33时代在西周孝、夷之际,墓主为晋侯“僰马”;M91、M92时代在周厉王之世,墓主为晋侯“喜父”;M93、M102时代为春秋之初,墓主为晋侯“仇”。墓中的随葬品极为丰富,青铜礼乐器、玉石器琳琅满目,不少青铜器上铸有铭文,为探讨晋国君主的世系、西周时期诸侯的葬制、葬俗、乃至青铜器、玉器的研究,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主 随葬品 出土玉器 发掘 长方形 遗址 形制 铭文 青铜器 玉石器
原文传递
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 被引量:158
4
作者 方殿春 刘葆华 《文物》 1984年第6期1-5,98,共6页
1973年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石戈公社台吉营子大队胡头沟村社员,在村西南2公里许牤牛河东岸断崖上,发现一座被河水冲蚀的石棺墓,从中取出玉器多件。阜新市文化局、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于当年7月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在墓上揭露出一个... 1973年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化石戈公社台吉营子大队胡头沟村社员,在村西南2公里许牤牛河东岸断崖上,发现一座被河水冲蚀的石棺墓,从中取出玉器多件。阜新市文化局、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于当年7月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在墓上揭露出一个大石围圈和排列有序的彩陶筒形器群,还在南侧清理了另一座随葬玉器的多室石棺墓。经过对地层堆积的探掘分析并同邻近地区有关发现进行比较,我们确定这两座玉器墓和墓上的石圈、彩陶筒形器,均属红山文化的遗存;这里是一处红山文化墓地。在墓地中部,还清理了打破这个墓地的三座春秋时期墓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筒形器 出土玉器 石棺墓 彩陶 邻近地区 博物馆文物 大石围 黑土 随葬品
原文传递
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164
5
作者 高炜 李健民 《考古》 1983年第1期30-42,100-103,共17页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掘工作,是从1978年春季开始的,根据遗址内涵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初步认为是中原龙山文化的一个地域性变体,定名为"陶寺类型"。墓地位于遗址东南隅(图一),据目前勘察,面积在三万平方米以上。这处墓地,于...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掘工作,是从1978年春季开始的,根据遗址内涵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初步认为是中原龙山文化的一个地域性变体,定名为"陶寺类型"。墓地位于遗址东南隅(图一),据目前勘察,面积在三万平方米以上。这处墓地,于1978年秋季开始发掘,至1980年底,已进行五个季度的田野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龙山文化 图版 随葬品 墓葬 陶器 居住遗址 发掘 山西省 文化面貌 出土
原文传递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154
6
作者 王明达 《文物》 1988年第1期1-31,97-101,共36页
反山位于杭州市区西北,杭宁公路25公里北侧,属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图一)。七十年代调查时发现这是一座熟土墩。为配合当地乡办企业基建工程,我们于1986年5月8日—7月5日、9月3日—10月10日进行了第一期发掘。在反山西部布10×10米探... 反山位于杭州市区西北,杭宁公路25公里北侧,属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图一)。七十年代调查时发现这是一座熟土墩。为配合当地乡办企业基建工程,我们于1986年5月8日—7月5日、9月3日—10月10日进行了第一期发掘。在反山西部布10×10米探方6个(编号 T1-T6),探方之间各留1米隔梁,实际发掘面积650余平方米(图二)。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器 随葬品 兽面纹 块斑 纹饰 余杭 墓葬 冠饰 孔径 神人
原文传递
天马——曲村遗址 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 被引量:150
7
作者 李夏廷 张奎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4-21,1,共19页
第四次发掘为1993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64、62、63号墓是一组以“邦父”为中心的夫、妇、次夫人合葬墓。64号墓出土的“楚公逆”钟为探讨晋、楚的早期交往提供了线索。63号墓出土的铜方座筒形器、鼎形方盒造型奇特,有“杨姞”铭文的铜方... 第四次发掘为1993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64、62、63号墓是一组以“邦父”为中心的夫、妇、次夫人合葬墓。64号墓出土的“楚公逆”钟为探讨晋、楚的早期交往提供了线索。63号墓出土的铜方座筒形器、鼎形方盒造型奇特,有“杨姞”铭文的铜方壶是首次出土的杨国铜器,同墓出土的大量玉器,如玉马、伏牛、鹿、螳螂为西周玉器中的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 出土玉器 筒形器 标本 铭文 随葬品 祭祀坑 西周 墓葬形制 长方形
原文传递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 被引量:150
8
作者 张增祺 王大道 《考古学报》 1975年第2期97-156,192-215,共84页
前言江川县在昆明东南,相距八十公里;西北距晋宁石寨山四十多公里。境内有星云湖,周迴三十余公里。"北枕关岭,南绕星云",形势险要。李家山是江川县境内多依山的分支,位于星云湖的西北,江川县旧城(今江城公社)南约三公里的龙... 前言江川县在昆明东南,相距八十公里;西北距晋宁石寨山四十多公里。境内有星云湖,周迴三十余公里。"北枕关岭,南绕星云",形势险要。李家山是江川县境内多依山的分支,位于星云湖的西北,江川县旧城(今江城公社)南约三公里的龙街公社早街生产队西边(图一;图版壹,1)。由山顶眺望东南,江川坝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版 发掘报告 随葬品 云南 绿松石 青铜器 考古学 墓葬形制 省博物馆 石寨山
原文传递
辽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40
9
作者 齐小光 王建国 从艳双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32,97-100+1-2+1,共36页
辽耶律羽之墓的发掘是199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墓葬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砖石结构。石质墓门和主室门上彩绘精美的图案和武士像,主室四壁及顶部均以绿色琉璃瓦砌筑,铺地砖亦为有花卉和昆虫图案的绿色琉璃方砖。随葬品有做... 辽耶律羽之墓的发掘是199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墓葬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砖石结构。石质墓门和主室门上彩绘精美的图案和武士像,主室四壁及顶部均以绿色琉璃瓦砌筑,铺地砖亦为有花卉和昆虫图案的绿色琉璃方砖。随葬品有做工精细的金银器,铜、瓷等各种生活用具以及大量丝织品等,出土的墓志有助于对历史文献的勘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律羽之 长方形 发掘简报 丝织 随葬品 花卉 彩绘 镂空 图案 腹径
原文传递
武威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28
10
《文物》 1972年第12期9-23,79-80,共17页
磨咀子在武威县城南15公里祁连山下杂木河的西岸,为一高低不平的山咀形黄土台地。台地最高处为荒坡,河岸一带,沟渠纵横,树木成林,土壤肥沃,现为新华公社缠山大队第一生产队所在地。磨咀子汉墓群从河岸直至台地最高处,在东西约长700、南... 磨咀子在武威县城南15公里祁连山下杂木河的西岸,为一高低不平的山咀形黄土台地。台地最高处为荒坡,河岸一带,沟渠纵横,树木成林,土壤肥沃,现为新华公社缠山大队第一生产队所在地。磨咀子汉墓群从河岸直至台地最高处,在东西约长700、南北宽600米的范围内,墓葬分布极其稠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织物 出土 汉墓 武威 汉代 釉陶 棕红色 木俑 随葬品 墓葬
原文传递
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28
11
作者 芮国耀 《文物》 1988年第1期32-51,102-104,共23页
1987年5月初,我省余杭县安溪乡瑶山发生盗掘良渚文化玉器事件。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我所主持对盗掘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野外工作自1987年5月5日开始,至6月4日结束。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遗迹和11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 1987年5月初,我省余杭县安溪乡瑶山发生盗掘良渚文化玉器事件。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我所主持对盗掘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野外工作自1987年5月5日开始,至6月4日结束。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遗迹和11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余杭县文管会员参加了发掘。现将主要收获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瑶山 祭坛 墓葬 随葬品 余杭 出土玉器 红土 陶器 图案
原文传递
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 被引量:100
12
作者 谢端琚 《考古学报》 1975年第2期57-96,180-191,共52页
秦魏家属甘肃省永靖县莲花公社。墓地位于该村东部的一个台地上,俗名叫"楼子地",北与大河庄遗址隔沟相距约0.5公里,西为簸箕沟,南面傍山,山麓有村落即为陈许家,西北面有一条水渠从墓地的边缘绕过,再往前眺望便是浩荡的黄河。
关键词 齐家文化 成人 图版 小石块 随葬品 双耳 口径 墓葬 中国科学院 腹部
原文传递
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95
13
作者 李昭和 莫洪贵 于采芑 《文物》 1982年第1期1-21,97-99,共24页
青川县在川北白龙江下游,地当川、甘、陕三省交界处。1979年1月,青川县城郊公社白井坝生产队社员在郝家坪修建房屋时,发现一座古墓。四川省博物馆和青川县文化馆随即进行清理。以后,又在郝家坪双坟梁发现一百座战国墓(图一,二二)。
关键词 青川县 战国墓 发掘简报 随葬品 腹径 四川地区 墓葬 出土 漆器 口径
原文传递
桃红巴拉的匈奴墓 被引量:94
14
作者 田广金 《考古学报》 1976年第1期131-144,169-172,共18页
一九七二年冬,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桃红巴拉生产队的社员,在桃红巴拉东北4公里的阿鲁柴登沙窝子中发现了一批饰以各种动物纹的金银器。由于当地党政部门和贫下中农的重视,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一九七三年,我队派李... 一九七二年冬,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桃红巴拉生产队的社员,在桃红巴拉东北4公里的阿鲁柴登沙窝子中发现了一批饰以各种动物纹的金银器。由于当地党政部门和贫下中农的重视,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一九七三年,我队派李作智、田广金二同志先后两次前往调查。一、地貌和古墓分布桃红巴拉(村名,当地俗称"沙窝子"为"巴拉")位于杭锦旗东南45公里,其西北6公里是该公社所在地阿门其日格;往东11公里是东胜县界;往东南6公里临伊金霍洛旗界;地当杭锦旗、东胜县、伊金霍洛旗的交界地带。再往北越过黄河就是阴山。其地理位置正是秦汉时所称的"河南地",又叫"新秦中"。这一带现在流沙很多,但《史记·匈奴传·正义》说:"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北,故得肥饶之地七百里,徙内郡人民皆往充实之,号日新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版 匈奴 桃红 伊金霍洛旗 杯形器 内蒙古 环饰 伊克昭盟 巴拉东 随葬品
原文传递
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鲜卑遗迹辑录之一 被引量:90
15
作者 宿白 《文物》 1977年第5期42-54,共13页
中华民族是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许多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和中原地区主要是汉族相互融合。这些已经和中原地区民族相互融合的少数民族,有不少没有留下自己的文字记录,... 中华民族是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许多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和中原地区主要是汉族相互融合。这些已经和中原地区民族相互融合的少数民族,有不少没有留下自己的文字记录,因此,他们的历史,除了参考其他民族的记录,特别是汉族的文字记录外,主要还需要依据考古发掘和调查的各种遗迹来探索。鲜卑是我国古代东北的一支东胡系的少数民族。公元一世纪末,我国北方匈奴民族的统治集团南北分裂,鲜卑乘势南下,"转移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鲜卑 拓跋鲜卑 中原地区 少数民族 遗迹 随葬品 汉族 匈奴 相互融合 吐谷浑
原文传递
襄阳山湾东周墓葬发掘报告 被引量:89
16
《江汉考古》 1983年第2期1-35,95-101,共42页
襄阳山湾墓地位于湖北省襄阳县余岗公社(后改伙牌公社)陆寨大队之西的山湾土岗上,墓地中心南距襄樊市区约10公里(图一).墓地南面和东面为汉水及其支流清河的冲积平原,北面和西面是绵延起伏的丘陵地带.墓地所在的山湾土岗,平面近似圆形,... 襄阳山湾墓地位于湖北省襄阳县余岗公社(后改伙牌公社)陆寨大队之西的山湾土岗上,墓地中心南距襄樊市区约10公里(图一).墓地南面和东面为汉水及其支流清河的冲积平原,北面和西面是绵延起伏的丘陵地带.墓地所在的山湾土岗,平面近似圆形,南部较高,北部较低.直径约0.6公里,最高处约高出附近地面25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形制 图版 湖北省 随葬品 铜器 陶器 长方形 二层台 车马器 省博物馆
下载PDF
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90
17
作者 王巍 黄秀纯 《考古》 1984年第5期405-416,481-484+404,共17页
在琉璃河遗址的东南,黄土坡村及其周围,分布着许多西周时期的墓葬。在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曾在这里进行过发掘,取得了不少成果(见《北京附近发现的西周奴隶殉葬墓》,《考古》1974年5期309页)。自1981... 在琉璃河遗址的东南,黄土坡村及其周围,分布着许多西周时期的墓葬。在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曾在这里进行过发掘,取得了不少成果(见《北京附近发现的西周奴隶殉葬墓》,《考古》1974年5期309页)。自1981年秋季开始,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再次组成琉璃河考古队,对墓地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以期对这个墓地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次发掘的地点选在京广铁路东侧,黄土坡村西北的一片空地上(图一)。按照规划,发掘工作由南向北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 随葬品 发掘 车马坑 西周时期 黄土坡 琉璃 文物工作 墓主 考古研究
原文传递
灵宝张湾汉墓 被引量:89
18
作者 杨育彬 张长森 赵青云 《文物》 1975年第11期75-93,107,共20页
1972年,我馆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在河南省灵宝县张湾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图一)。其中有四座汉墓(编号为墓2—墓5),当是东汉后期弘农杨姓豪强地主的墓葬,出土了一批精致的绿釉陶明器,如楼阁、仓房等建筑模型,制作出色,特别是陶桌和箸、... 1972年,我馆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在河南省灵宝县张湾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图一)。其中有四座汉墓(编号为墓2—墓5),当是东汉后期弘农杨姓豪强地主的墓葬,出土了一批精致的绿釉陶明器,如楼阁、仓房等建筑模型,制作出色,特别是陶桌和箸、棋完整的六博俑,均属罕见。陶桌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桌的明器。现将这四座汉墓的具体情况简报于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豪强地主 汉墓 随葬品 建筑模型 豆形灯 绿釉 楼阁 东汉 出土 形制
原文传递
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 被引量:86
19
作者 郑绍宗 《考古学报》 1956年第3期1-26,131-140,共36页
一、引言 1953年夏,热河省赤峰县大营子村的西北山地,被雨水冲出古墓一座。当时由村民周海亭等取出墓中的随葬品若干件。当地政府闻讯后,即将古墓临时查封妥为保护,并转报上级处理。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曾先后去该地作了两次调查,认定... 一、引言 1953年夏,热河省赤峰县大营子村的西北山地,被雨水冲出古墓一座。当时由村民周海亭等取出墓中的随葬品若干件。当地政府闻讯后,即将古墓临时查封妥为保护,并转报上级处理。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曾先后去该地作了两次调查,认定该墓是辽穆宗应历九年"故驸马赠卫国王墓";同时,又发现另外两座古墓,都有清理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峰 考古学 辽墓 白瓷 大营 镀金 墓志铭 带箍 随葬品 半月形
原文传递
1982年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发掘 被引量:86
20
作者 汪遵国 李文明 钱锋 《考古》 1984年第2期109-129,194-197,共25页
寺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东北15公里,属武进县郑陆公社三皇庙大队(图一)。寺墩是一个高出地面20米的椭圆形土墩,东西100、南北80米。遗址分布在土墩下的东、北农田中,现有面积约6万平方米。当地农民在平整土地、取土烧砖中,多次发现重... 寺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东北15公里,属武进县郑陆公社三皇庙大队(图一)。寺墩是一个高出地面20米的椭圆形土墩,东西100、南北80米。遗址分布在土墩下的东、北农田中,现有面积约6万平方米。当地农民在平整土地、取土烧砖中,多次发现重要遗物,其中主要的有:1973年春,在墩东出土玉制璧琮等三十多件;1976年左右在墩北出土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陶器二、三十件;1978年9月在电灌站北低田中出土玉制璧琮三组,约二十多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面纹 文化遗址 出土 微钙化 透闪石 墓葬 象征 随葬品 玉璧 陶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