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化研究:两种范式 |
斯图亚特·霍尔
孟登迎
|
《文化研究》
CSSCI
|
2013 |
17
|
|
2
|
论文艺学的越界——与陶东风教授商榷 |
郑惠生
|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5
|
|
3
|
不要指责玄幻文学和80后——兼与陶东风教授商榷 |
傅秋
|
《艺术评论》
|
2006 |
10
|
|
4
|
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本土实践——陶东风教授访谈 |
陶东风
邹赞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2
|
|
5
|
“后现代文艺学”的“现代特征”?--评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
张旭春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
|
|
6
|
反本质主义的本质——评陶东风先生的文学意识形态理论 |
曹谦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7
|
文学可以定义吗?——关于“文学本质论”问题的通信 |
南帆
王伟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8
|
文学性真在疯狂扩张吗?——与陶东风教授商榷 |
张开焱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9
|
文学可以定义吗,如何定义?——兼论南帆、陶东风文学理论教材的功过是非 |
杜书瀛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10
|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童庆炳-陶东风之争——一个理论事件的回顾与反思 |
赵勇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11
|
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历程与当代语境 |
蒋述卓
李石
|
《中国文艺评论》
|
2015 |
5
|
|
12
|
“后本质主义”文艺学真的可能?——“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批判的再批判 |
李涛
|
《东方丛刊》
|
2007 |
3
|
|
13
|
区域景观作为空间叙事的背景与方法可能--在川取景拍摄电影的内容变迁及风格意义 |
周子渝
|
《现代艺术》
|
2023 |
0 |
|
14
|
“旋转木马”上的清醒者——陶东风学术思想论 |
和磊
|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5
|
记忆、创伤与见证——陶东风的文化记忆研究 |
李佳静
|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6
|
“第三种声音”: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金元浦陶东风《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读后 |
包晓光
|
《河北学刊》
CSSCI
|
1999 |
3
|
|
17
|
布迪厄、历史理性、后殖民文化生态及其他——陶东风、朱国华学术通信选 |
|
《社会观察》
|
2003 |
0 |
|
18
|
有关80年代文学评价及其它——就《文学的祛魅》与陶东风商榷 |
郭铁成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9
|
布迪厄:从文学场到知识场——以“文学本质”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
汤拥华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20
|
时代之声、情感指向与价值估衡:20世纪80年代影视歌词探析 |
侯平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