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0篇文章
< 1 2 2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 被引量:29
1
作者 黄正林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34,共20页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边区的人口流动、社会意识和习俗的变迁、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的研究表明 :1 边区人口流动频繁 ,主要是移民和难民人口 ,占边区总人口的 1 8.7% ;还有军事人口和文化人口...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边区的人口流动、社会意识和习俗的变迁、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的研究表明 :1 边区人口流动频繁 ,主要是移民和难民人口 ,占边区总人口的 1 8.7% ;还有军事人口和文化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对边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2 边区民众的民族意识比抗战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妇女缠足等陋习废除了 ;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人身自由、婚姻自由和参政的权利。 3 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 ,工商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工商贸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在边区已经形成。 4 边区的阶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地主受到了极大削弱 ,贫雇农逐渐减少 ,富农和中农成为边区的主要阶级成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结构 人身自由 中农 占有 难民 人口流动 参政 陕甘宁边区 地主 抗战前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 被引量:31
2
作者 黄正林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5-99,共25页
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领导下模范的、民主的、进步的农村抗日根据地。为了推动妇女运动的发展 ,边区对妇女工作十分重视 ,建立健全了各级妇女组织 ,注重对妇女干部的培养。边区妇女工作的重点在乡村 ,使乡村妇女的社会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领导下模范的、民主的、进步的农村抗日根据地。为了推动妇女运动的发展 ,边区对妇女工作十分重视 ,建立健全了各级妇女组织 ,注重对妇女干部的培养。边区妇女工作的重点在乡村 ,使乡村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政治上 ,边区妇女取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妇女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经济上 ,妇女成为边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社会生活方面 ,摧残妇女心身健康的缠足陋习彻底废除了 ;妇女的婚姻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文化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 ,妇女组织在各种各样的识字组中 ,接受识字教育的同时 ,接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 ,使她们的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抗日战争时期 妇女运动 文化教育 社会地位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闫庆生 黄正林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2-171,共40页
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巩固陕甘宁边区 ,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边区的农村经济 ,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边区的阶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既满足了群众自给的需要 ,... 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巩固陕甘宁边区 ,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边区的农村经济 ,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边区的阶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既满足了群众自给的需要 ,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也为边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 ,为边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边区农村经济之所以得到发展 ,其原因是边区农村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边区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 中国共产党 和平 区政府 阶级关系 陕甘宁边区 根本性 抗战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社会经济结构
原文传递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司法制度改革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侯欣一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29-143,共15页
1 943年前后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曾进行过一次以强调司法审判的规范化和人员的专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改革。由于反对势力过于强大 ,整个社会缺乏法治精神与习惯 ,法律知识和法律人才积累不足以及时机选择等种种原因 ,改革以失败而告... 1 943年前后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曾进行过一次以强调司法审判的规范化和人员的专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改革。由于反对势力过于强大 ,整个社会缺乏法治精神与习惯 ,法律知识和法律人才积累不足以及时机选择等种种原因 ,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根据原始档案、日记等第一手资料对这次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过程及失败原因等进行的研究和分析 ,可以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司法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高等法院 司法制度改革 革命法制史 司法人员
原文传递
左润诉王银锁: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的妇女、婚姻与国家建构 被引量:36
5
作者 丛小平 《开放时代》 CSSCI 2009年第10期62-79,共18页
本文以1942年的左润王银锁离婚案为主要线索,考察了陕甘宁地区特定时期及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妇女与国家建构的关系。作者试图确立女性主体的视角,质疑西方女性主义学者认为的20世纪40年代边区政府调整婚姻政策是与男性农民父权制势力妥... 本文以1942年的左润王银锁离婚案为主要线索,考察了陕甘宁地区特定时期及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妇女与国家建构的关系。作者试图确立女性主体的视角,质疑西方女性主义学者认为的20世纪40年代边区政府调整婚姻政策是与男性农民父权制势力妥协的结果并导致妇女解放倒退的观点,同时指出边区早期激进的婚姻政策以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观和都市的"五四"新文化女性观为基础,与地方社会实践及风俗格格不入,这不仅造成民众的强烈反对以及经济上的不公,实质上也不利于真正的妇女解放。本文通过考察当地妇女的法律活动,认为妇女是地方社会与国家权力博弈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她们的活动导致了国家女性观念的变化以及政策的调整。通过考察当地妇女在法律实践中的活动,让我们能够对20世纪女性广泛参与建构现代国家的性质与方式有所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妇女解放 婚姻政策 40年代 国家建构 社会文化环境 西方女性主义
原文传递
陕甘宁边区生态购买设计与操作途径 被引量:28
6
作者 延军平 严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3-353,共11页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水土流失严重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于一身的陕甘宁边区为例,探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佳途径,陕甘宁边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是一种经济建设,即建设“商品生态”和买卖“生态商品”,通过“生态购买”实现“...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水土流失严重及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于一身的陕甘宁边区为例,探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佳途径,陕甘宁边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是一种经济建设,即建设“商品生态”和买卖“生态商品”,通过“生态购买”实现“生态致富”,论述了实施生态购买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途径,提出了生态购买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建议国家启动生态购买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建设 脱贫 生态购买 陕甘宁边区 水土流失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卫生防疫 被引量:30
7
作者 温金童 李飞龙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3-173,共21页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深刻复杂的历史原因,陕甘宁边区疫病横行,人畜死亡率很高。这对于陕甘宁边区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坚持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十分不利。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边区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深刻复杂的历史原因,陕甘宁边区疫病横行,人畜死亡率很高。这对于陕甘宁边区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坚持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十分不利。面对这一严峻现实,边区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制定了卫生防疫的方针政策,大力开展卫生宣传,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卫生组织,使广大群众学到了卫生知识,增强了卫生观念,从而使边区的人畜发病率、死亡率都逐渐下降,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卫生防疫 卫生观念 发病率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政策与经济立法 被引量:25
8
作者 黄正林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8-208,共41页
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推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边区政府颁布了农业、工业、商业、金融、财政、税收、交通等一系列经济法规 ,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经济法规体系。这些经济法规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 ,它是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在抗战时... 抗日战争时期 ,为了推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边区政府颁布了农业、工业、商业、金融、财政、税收、交通等一系列经济法规 ,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经济法规体系。这些经济法规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 ,它是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在抗战时期领导经济、组织经济、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 ,因此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主张。抗战时期边区经济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 ;规范了社会经济秩序 ,推动了边区经济发展 ;保护了各种经济成分的合法权益 ;并为新中国经济立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经济立法 经济法规 颁布 区政府 保证 新中国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抗日战争时期
原文传递
陕甘宁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侯欣一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4-116,共13页
本文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档案等第一手材料为依据,从政治和法律相结合的视角对陕甘宁边区人民调解制度进行了新的解读。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手段,陕甘宁边区的尝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做法以及经验和教训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人民调解 马锡五方式
原文传递
陕甘宁边区禁烟禁毒运动初探 被引量:24
10
作者 齐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4期58-60,42,共4页
中国共产党对禁烟禁毒一贯高度重视。早在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为了根除病国害民的烟毒,相继制订和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禁烟毒条例(草案)》《陕甘宁边区查获鸦片毒品暂行办法》《陕甘宁边区查缉毒品办法》等一... 中国共产党对禁烟禁毒一贯高度重视。早在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为了根除病国害民的烟毒,相继制订和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禁烟毒条例(草案)》《陕甘宁边区查获鸦片毒品暂行办法》《陕甘宁边区查缉毒品办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查禁烟毒的法规法令,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禁烟禁毒 禁毒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 身心健康 边区政府 学术价值
下载PDF
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二日) 被引量:21
11
作者 毛泽东 《党的文献》 CSSCI 1994年第5期6-12,共7页
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毛泽东今天想把文化教育问题和同志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深入研究,只是听到一些不多的材料先来讲一讲,开一个头。这次边区高干会议讨论的问题有好几个,文化教育问题... 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毛泽东今天想把文化教育问题和同志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深入研究,只是听到一些不多的材料先来讲一讲,开一个头。这次边区高干会议讨论的问题有好几个,文化教育问题虽然没有列入议事日程,但是我想今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文化教育 《解放日报》 共产党 工作方式 资本主义 生产力发展 知识分子 军事 政治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 被引量:25
12
作者 黄正林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20-137,共18页
食盐是陕甘宁边区的特产之一,主要分布在三边分区定边、盐池县的北部。边区在盐业经营中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1940 年前边区的盐业生产、运输、销售都是自流的,政府只征少量的税。之后,边区政府专门成立盐务局,对盐业的生产、运输、销... 食盐是陕甘宁边区的特产之一,主要分布在三边分区定边、盐池县的北部。边区在盐业经营中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1940 年前边区的盐业生产、运输、销售都是自流的,政府只征少量的税。之后,边区政府专门成立盐务局,对盐业的生产、运输、销售进行管理。边区政府积极开发这一资源优势,使盐业成为边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抗战时期,由于边区政府的有效管理,使盐业在边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的金融秩序和平抑了物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盐业管理 运输 贸易 经济发展
原文传递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婚姻家庭变革 被引量:20
13
作者 秦燕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1-200,共20页
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改革婚姻家庭制度 ,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 ,出现了法律与习俗、两性关系、新旧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 ,表明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边区政府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时... 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改革婚姻家庭制度 ,在这一变革的过程中 ,出现了法律与习俗、两性关系、新旧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 ,表明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边区政府为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时期婚姻家庭变革的实践促进了边区的建设和持久抗战 ,并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继续实行婚姻家庭制度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 婚姻家庭制度 中国共产党 婚姻自由制度
原文传递
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的大众化特点 被引量:20
14
作者 侯欣一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6-130,共15页
根据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档案、当事人日记、文集、边区报纸、政府文件等原始材料,从政治和法律相结合的视角观察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制度,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民众对司法审判活动的全面而深度的参与。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的尝... 根据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档案、当事人日记、文集、边区报纸、政府文件等原始材料,从政治和法律相结合的视角观察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制度,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民众对司法审判活动的全面而深度的参与。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的尝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其形成原因亦极为复杂,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司法制度 大众化司法 革命法制史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税 被引量:18
15
作者 黄正林 文月琴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4-65,共32页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向农民征收农业收益税的内容主要是征收救国公粮,救国公粮是抗战时期根据地居民的一项主要负担。从法理上看,救国公粮的征收标准以统一累进为原则,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这一原则并不起作用,即救国公粮征收主要依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向农民征收农业收益税的内容主要是征收救国公粮,救国公粮是抗战时期根据地居民的一项主要负担。从法理上看,救国公粮的征收标准以统一累进为原则,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这一原则并不起作用,即救国公粮征收主要依靠政治动员来完成。皖南事变前,一些基层干部为了超额完成公粮任务,曾侵害了部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对交纳救国公粮一度产生了抵触情绪。皖南事变后,一方面,边区不断地修正公粮征收条例,改革征收办法,使各阶层的负担趋于公平合理。另一方面,为了彻底解决救国公粮征收中的一些弊端,从1943年开始边区试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没有在边区完全推行开来。农业税的征收是一个与农民负担休戚相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抗战时期 农业税 抗日战争时期 皖南事变 统一累进税 1943年 农业收益 征收标准 征收过程 政治动员 基层干部 抵触情绪 征收办法 公平合理 农民负担 公粮 根据地
原文传递
地权、佃权、民众动员与减租运动——以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为中心 被引量:22
16
作者 黄正林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23,共19页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有大约40%的地方未经历过土地革命,这些地区不仅地权较集中,且租佃关系较发达,因此成为中共推行减租的重点地区。减租过程中,发生了中央政策与地方惯性及实际情形的冲突后,中共及时调整政策,对地方惯性和实际情形表...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有大约40%的地方未经历过土地革命,这些地区不仅地权较集中,且租佃关系较发达,因此成为中共推行减租的重点地区。减租过程中,发生了中央政策与地方惯性及实际情形的冲突后,中共及时调整政策,对地方惯性和实际情形表示认可,推动了减租政策的落实。佃权是减租中的核心问题,中共通过两种方式对农民的佃权进行保护,一是从制度层面上约束地主不得任意撤佃,更不能因减租而撤佃;二是通过中共支持下的各种民间减租组织强制地主不得撤佃。民众动员使农民消除了对地主恐惧的心理障碍,敢于和地主面对面地进行斗争。减租运动使乡村社会发生了变化,一是发生了地权转移,即地主典卖土地、农民买进或典进土地,并且得到中共的大力支持,随着地权转移,以地主为核心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农民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一是以地主为中心的乡村权威逐渐消退,中共扶持起来的积极分子成为新的乡村权威,他们成为未来中共管理乡村社会的中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地权 佃权 民众动员 减租运动
原文传递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3
17
作者 黄正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50-55,共6页
社会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这一政策的目标一是扫除文盲,二是提高民众的政治水平、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政治参与的热情。由于传统的文化背景、民众对识字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在社教中强化政治教育而... 社会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这一政策的目标一是扫除文盲,二是提高民众的政治水平、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政治参与的热情。由于传统的文化背景、民众对识字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在社教中强化政治教育而弱化识字教育以及边区的经济、文化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使扫盲的实际效果与扫盲理想相差甚远。边区的社会教育既是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又是比较彻底的社会动员,后者显得更重要、更突出。民众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中共在乡村政权的认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共实现了在边区乡村权力主角的转换,并通过社会教育控制了全部乡村社会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社会教育 乡村政权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难民垦荒问题述略 被引量:16
18
作者 孙艳魁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6-93,共8页
救济难民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组织难民参加垦荒、进行生产自救是这项工作中的一项富有积极意义的措施。它既是解决难民生计问题的需要,也是坚持长期抗战的需要,我国政府和社会广大民众都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关键词 难民 陕甘宁边区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开垦荒地 垦区管理 难民救济 边区政府 黄龙山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理念及技术的形成与确立 被引量:19
19
作者 侯欣一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51,共12页
本文根据陕甘宁边区司法档案、边区政府文件、当事人日记等第一手资料,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的司法制度、司法理念及司法技术形成的过程和基本内容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与条件以及当时社会各界对其的反映和评... 本文根据陕甘宁边区司法档案、边区政府文件、当事人日记等第一手资料,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的司法制度、司法理念及司法技术形成的过程和基本内容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与条件以及当时社会各界对其的反映和评价。本文的目的是希望上述努力能加深对我国现实司法制度,特别是司法理念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司法制度 司法理念 司法技术 技术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 政府文件 当事人
原文传递
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改造 被引量:14
20
作者 黄正林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8-80,共33页
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对乡村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造,通过改造使边区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主经济受到了削弱,逐步实现耕者有其田;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向合作制经济转变;通过选举树立了新的乡村权威,普通民众成为乡村权力主角;社会... 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对乡村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造,通过改造使边区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主经济受到了削弱,逐步实现耕者有其田;一家一户的个体经济向合作制经济转变;通过选举树立了新的乡村权威,普通民众成为乡村权力主角;社会教育使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社会意识逐步形成;普及教育使穷人的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乡村社会一改过去土匪横行的局面,民众有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一些社会陋习被新的社会风俗所取代;社会保障系统的建立使民众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派相比,中共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认识要深刻的多,正因为这样,边区的乡村社会改造才取得了成功,而且代表了未来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乡村社会改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