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1篇文章
< 1 2 1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陌生化 被引量:114
1
作者 杨向荣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6,共6页
概说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由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就是要审美主体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对主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 概说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由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就是要审美主体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对主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看到或视而不见,使审美主体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主体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 什克洛夫斯基 审美主体 快感 反作用 感受 事物 自然 感觉
原文传递
论隐喻的诗歌功能 被引量:86
2
作者 束定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12-16,共5页
隐喻与诗歌同质。隐喻本身就是小型的诗歌。语言作为诗人的材料 ,隐喻是诗人突出语言自身、语言为自己而存在的结果。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关键词 隐喻 诗歌 陌生化 意象
全文增补中
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 被引量:48
3
作者 单军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22-25,共4页
作者强调批判的意义 ,认为建筑学也需要批判精神 ,并通过对西方批判的地区主义理论的批评性反思、就建筑中的地区主义和地区性等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批判 地区主义 地区性 陌生化 熟悉化 建筑学
原文传递
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 被引量:54
4
作者 张瑞华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5-100,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麻将的寓意。文章通过对麻将会、麻将规则、麻将技巧及作品结构的分析 ,试图揭示作者借助麻将在作品主题与表现形式上达到的有机统一 。
关键词 谭恩美 《喜福会》 女作家 陌生化 小说 文学 作者 韵味 作品结构 表现手法
原文传递
“陌生化”与文学翻译 被引量:41
5
作者 郑海凌 《中国俄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3-46,共4页
本文讨论“陌生化”与文学翻译的关系问题 ,旨在揭示翻译的“理外之理”。作者指出文学翻译中不可忽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原则 ,认为“陌生化”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不仅适用于诗文创作 ,而且适用于文学翻译 ;译者在运用“陌生化”手法时 ,... 本文讨论“陌生化”与文学翻译的关系问题 ,旨在揭示翻译的“理外之理”。作者指出文学翻译中不可忽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原则 ,认为“陌生化”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不仅适用于诗文创作 ,而且适用于文学翻译 ;译者在运用“陌生化”手法时 ,须考虑译文与原作的整体的和谐性。细部的背离应在整体的把握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陌生化 主体性 创造性 修辞 译文 原文 异化 审美距离 艺术手法
下载PDF
“不折腾”的不翻译:零翻译、陌生化与话语解释权 被引量:48
6
作者 朱纯深 张峻峰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2,共5页
本文考察具口语特征的"不折腾"在中文政治文本中的一例英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使用了"不折腾",有口译员随后对其采用了"零翻译"的英译策略。本文就采用此策略的语用效果展开讨论,结合&qu... 本文考察具口语特征的"不折腾"在中文政治文本中的一例英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使用了"不折腾",有口译员随后对其采用了"零翻译"的英译策略。本文就采用此策略的语用效果展开讨论,结合"不折腾"在原文和译文中引发的陌生化效应,探讨"零翻译"策略可能涉及的译者授权以及关于文本解释权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折腾” 零翻译 陌生化
原文传递
信息时代翻译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 被引量:38
7
作者 刘英凯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1-54,共4页
本文从表达的精确化 ,信息传递的简洁性 ,信息交流的直接性 ,语言的求新求异性以及美学格局的再现等原则出发 ,探讨翻译中陌生化原则的必要性并从信息时代的当代角度分析了陌生化的不可避免性。
关键词 翻译 陌生化 信息时代
下载PDF
艺术即陌生化——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审美价值 被引量:32
8
作者 冯毓云 《北方论丛》 2004年第1期21-26,共6页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艺术程序,颠覆了艺术是一种认知方式的传统观念,实现了现代文论向传统文论的开创性突围,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的新标志,并以诗语难化、陌生化变形、结构延宕等多种陌生化手法营构了艺术的魅力,成为“无...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艺术程序,颠覆了艺术是一种认知方式的传统观念,实现了现代文论向传统文论的开创性突围,成为20世纪文学艺术的新标志,并以诗语难化、陌生化变形、结构延宕等多种陌生化手法营构了艺术的魅力,成为“无穷组合的迷宫”的缔造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陌生化体验 诗语难化 陌生化变形 结构延宕
下载PDF
理解力比想象力更重要--对话《推拿》 被引量:36
9
作者 张莉 毕飞宇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36,共10页
关键词 推拿 想象力 理解力 对话 “中国” 前期准备 陌生化 小说
下载PDF
修辞话语建构双重运作:陌生化和熟知化 被引量:32
10
作者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6,共6页
修辞话语建构是两个认知系统中的双重运作 ,即 :通过修辞认知 ,“变熟悉为陌生” ;通过概念认知 ,“变陌生为熟悉”。前者进入修辞配价关系 ,以审美自由敞开话语主体的感觉系统 ;后者进入语法配价关系 ,以有限的认知模式解读无限丰富的... 修辞话语建构是两个认知系统中的双重运作 ,即 :通过修辞认知 ,“变熟悉为陌生” ;通过概念认知 ,“变陌生为熟悉”。前者进入修辞配价关系 ,以审美自由敞开话语主体的感觉系统 ;后者进入语法配价关系 ,以有限的认知模式解读无限丰富的世界。二者不能采取相反的运作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熟知化 语法配价 修辞配价
下载PDF
陌生化理论的旅行与变异 被引量:34
11
作者 杨建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5-213,239,共9页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陌生化"从俄国到欧美经历了一个旅行和变异的过程。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间离效果)、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以及当代西方学术界的诸多理论和范畴都直接源自于对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的吸收、...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陌生化"从俄国到欧美经历了一个旅行和变异的过程。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间离效果)、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以及当代西方学术界的诸多理论和范畴都直接源自于对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的吸收、借鉴和改造。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伴随着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西方学术界却出现了陌生化理论研究的新热潮,其研究内容在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一旅行和变异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原因,其各种变体也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间离效果 新感性 理论旅行
下载PDF
《文心雕龙》英译的陌生化策略分析——以宇文所安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34
12
作者 胡作友 刘梦杰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5-142,190,共9页
陌生化理论的目的是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以增加审美快感。陌生化翻译是文学翻译基本属性的内在要求,其主要手段是异域化和混杂化。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英译本的异域化体现在译文的异域色彩,无论是形象语言还是文论术语,都带有... 陌生化理论的目的是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以增加审美快感。陌生化翻译是文学翻译基本属性的内在要求,其主要手段是异域化和混杂化。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英译本的异域化体现在译文的异域色彩,无论是形象语言还是文论术语,都带有浓浓的中国味;其混杂化体现在异国情调的杂合化翻译,特别表现在引文和赞文的杂合化处理。宇文所安的陌生化翻译并非是将陌生化无限放大,而是将其控制在"不即不离"的稳妥范围内。这样的处理,有利于满足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丰富目的语语言文化,促进中西文论对话,也为中国典籍英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英译 陌生化 异域化 混杂化 宇文所安
原文传递
“陌生化”的旅程──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 被引量:30
13
作者 范方俊 《中国比较文学》 1998年第4期121-128,共8页
关键词 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 布莱希特 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效果 普通语言 德国戏剧理论 文学语言 内容与形式 手法
原文传递
“文学性”和“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早期的两大理论支柱 被引量:30
14
作者 钱佼汝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6-32,共7页
(一) “形式主义”一词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中似乎总带有贬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文学艺术的形式应该而且必须和内容融为一体,因为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然而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能够有机地把形式和... (一) “形式主义”一词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中似乎总带有贬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文学艺术的形式应该而且必须和内容融为一体,因为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然而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能够有机地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的例子却并不多见。一方面,一些只注意形式的批评流派把文学视为没有外指功能的文字结构,割断文学和外部世界的联系,甚至否定文学的思想内涵,从而把文学的内容拒之于文学批评的门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批评 文学性 陌生化 马克思主义文论 “形式主义” 文学艺术 思想内涵 文艺观点 文字
原文传递
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 被引量:25
15
作者 王晓华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3-30,共8页
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王晓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布莱希特无疑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戏剧理论家之一。他建立非亚里士多德武戏剧的努力给同代人和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但是对于布莱希特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中外戏剧理论界还始终... 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王晓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布莱希特无疑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戏剧理论家之一。他建立非亚里士多德武戏剧的努力给同代人和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但是对于布莱希特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中外戏剧理论界还始终没有定论。包括布莱希特本人在内的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陌生化 戏剧理论 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西方戏剧 中国戏剧 陌生化效果 社会学 中国戏曲 李尔王
原文传递
空间理论视角下的康拉德与《礁湖》 被引量:31
16
作者 张弛 王晨澍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9年第7期3-5,共3页
《礁湖》是约瑟夫·康拉德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角阿萨特向前来拜访的白人老爷回忆自己曾经如何与哥哥一起救出心爱之人,最终出于爱情和求生本能却背叛兄长任由其死去,并因此永远背负内心罪恶感和灵魂拷问的故事。康拉德打破了... 《礁湖》是约瑟夫·康拉德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角阿萨特向前来拜访的白人老爷回忆自己曾经如何与哥哥一起救出心爱之人,最终出于爱情和求生本能却背叛兄长任由其死去,并因此永远背负内心罪恶感和灵魂拷问的故事。康拉德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惯用的时空构架和单一固定的叙述角度,叙述中还有叙述,使故事得以在多个层面展开。本文运用约瑟夫·弗兰克的空间理论,对短篇小说《礁湖》进行分析。通过探讨康拉德对“时间的凝固”和并置等技巧的运用,同时创造性地将“陌生化”手法视为“空间化”小说的重要工具,具体分析了康拉德是如何利用这些技巧打破传统作品中的时空构造,如何实现小说“空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瑟夫·康拉德 《礁湖》 约瑟夫·弗兰克 空间理论 陌生化
下载PDF
论词的“误解误用义” 被引量:31
17
作者 汪维辉 顾军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共8页
词由于误解误用也会产生新义,这是词义演变的一种方式。汉语史上词义误解误用的常见类型有:训诂学家的错误解释、后代文人误解前代口语词、流俗词源、语言接触过程中的错误理解等。导致词产生误解误用义的常见因素有:意义干扰、读音干... 词由于误解误用也会产生新义,这是词义演变的一种方式。汉语史上词义误解误用的常见类型有:训诂学家的错误解释、后代文人误解前代口语词、流俗词源、语言接触过程中的错误理解等。导致词产生误解误用义的常见因素有:意义干扰、读音干扰、词形干扰、内部结构的重新分析、语境误推等,根本原因是"陌生化"。因误解误用而产生新义的现象在其它语言中同样存在。对于在语言发展史上已经完成了词义变化、约定俗成的误解误用义,只能尊重社会的选择。词存在"误解误用义"这一语言事实可以丰富我们对"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说明汉语史上一些词义的来源,也可以加深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演变 误解 误用 陌生化 语用
原文传递
电视节目创新的路径与模式——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研究之三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杨乘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64,共6页
"模式引进"已然成为中国电视开展收视竞争最为重要的"砝码",中国电视进入到一个模式制胜的时代,也陷入了模式焦虑和模式困惑中。电视节目创新模式在更深的层面概括与呈现了如何实施节目创新的方向、路径与效果控制... "模式引进"已然成为中国电视开展收视竞争最为重要的"砝码",中国电视进入到一个模式制胜的时代,也陷入了模式焦虑和模式困惑中。电视节目创新模式在更深的层面概括与呈现了如何实施节目创新的方向、路径与效果控制,区分为日常化的创新效果与陌生化的创新效果两条基本路径。根据电视内容属性与创新效果之间的正向或反向差异,形成了电视节目创新的四种主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目创新 日常化 陌生化 模式
下载PDF
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距离”问题 被引量:19
19
作者 郑海凌 许京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7-49,共3页
我国传统译论讲究“神似”,承认“距离”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意义。文学翻译的“神似”需要“距离”。“先形似后神似”的说法看起来很美,实际上是对文学翻译艺术性的误会。“距离”使文学翻译具有“选择性”与“陌生化”。翻译的艺... 我国传统译论讲究“神似”,承认“距离”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审美意义。文学翻译的“神似”需要“距离”。“先形似后神似”的说法看起来很美,实际上是对文学翻译艺术性的误会。“距离”使文学翻译具有“选择性”与“陌生化”。翻译的艺术来自“距离”。“陌生化”的关键在于译者对“距离”的审美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离 选择性 陌生化
原文传递
陌生化重读——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检讨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杨向荣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3,共9页
学术界往往根据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的早期著作来阐释他的"陌生化"理论,忽略了什克洛夫斯基晚期对"陌生化"的反思与重新阐释。唯有纵观什克洛夫斯基一生的思想,我们才能更好地对这个术语以及俄国形式主义展开... 学术界往往根据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的早期著作来阐释他的"陌生化"理论,忽略了什克洛夫斯基晚期对"陌生化"的反思与重新阐释。唯有纵观什克洛夫斯基一生的思想,我们才能更好地对这个术语以及俄国形式主义展开批判性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 俄国 形式主义 陌生化 文学评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