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国际法”研究与中国“世界图景”的重建--从丁韪良到陈顾远 被引量:9
1
作者 邹磊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29,共8页
从晚清到民国,出现了一股持续半个世纪的"先秦国际法"研究思潮。丁韪良试图通过附会"中国古世公法"使中国人接受近代西方普遍主义公法观,置换中国人传统的"世界图景",从而将中国纳入到正在扩展中的资本... 从晚清到民国,出现了一股持续半个世纪的"先秦国际法"研究思潮。丁韪良试图通过附会"中国古世公法"使中国人接受近代西方普遍主义公法观,置换中国人传统的"世界图景",从而将中国纳入到正在扩展中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晚清士大夫试图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建构新的"世界图景",以儒学的内在脉络作为建立普遍主义世界观和公法观的依据。陈顾远试图在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的基础上,通过与西方国际法概念的部分对接,重建中国人的"世界图景",在西方普遍主义与儒家普遍主义之间寻求折衷。这些不同关切的实质都指向了如何重建中国人的"世界图景"这一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国际法 世界图景 丁韪良
原文传递
陈顾远中华法系研究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史广全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1-64,共4页
陈顾远是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他的中华法系研究是其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中华法系的态度、研究方法、价值评估以及总结出的中华法系的特质,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华法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华法系研究 初探
下载PDF
论“中华法系”的特点 被引量:2
3
作者 范明辛 《法律学习与研究》 1988年第1期40-44,共5页
关于'中华法系'的特点,自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杨鸿烈、陈顾远、丁元普等学者提出以来,学术界多有论述,并取得不可忽视的成就。'中华法系'的特点,应是那些在'中华法系'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其他... 关于'中华法系'的特点,自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杨鸿烈、陈顾远、丁元普等学者提出以来,学术界多有论述,并取得不可忽视的成就。'中华法系'的特点,应是那些在'中华法系'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并为其他法系所不有或少有的东西。据此,笔者对于目前学术界提出的观点不敢苟同。本着尊重历史和'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孔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法系 丁元普 诸法合体 行政立法 行政法规范 立法指导思想 封建制法 法家思想 封建统治者
原文传递
陈顾远中华法系研究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史广全 《学术探索》 2005年第2期61-64,共4页
陈顾远是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他的中华法系研究是其学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中华法系的态度、研究方法、价值评估以及总结出的中华法系的特质,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华法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华法系研究 初探
下载PDF
发于善端,走向仁政——《孟子政治哲学》释读
5
作者 姬静怡 《炎黄地理》 2022年第10期4-6,共3页
陈顾远对孟子生平及《孟子》一书进行了严谨的考据,这为研究孟子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在陈顾远笔下,孟子政治哲学的基本道路得以详尽地展现,孟子如何从心性论的起点“善端说”走向“仁政论”,是孟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节点。惟有探究清... 陈顾远对孟子生平及《孟子》一书进行了严谨的考据,这为研究孟子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在陈顾远笔下,孟子政治哲学的基本道路得以详尽地展现,孟子如何从心性论的起点“善端说”走向“仁政论”,是孟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节点。惟有探究清楚这一由内而外的过程,才能深入理解孟子提出的政治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善端 重要节点 孟子 心性论 由内而外 哲学
下载PDF
陈顾远与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的创建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雷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121-126,160,共6页
陈顾远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法史名家,其在法律史学理论领域创获颇多,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科体系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对法制与法制史的概念、法制史的研究对象以及法制史学科内涵等重大问题的科学阐发,为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的... 陈顾远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法史名家,其在法律史学理论领域创获颇多,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科体系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对法制与法制史的概念、法制史的研究对象以及法制史学科内涵等重大问题的科学阐发,为中国法律史学科体系的创建提供了有益启发;通过深入探讨,陈顾远最终把研究中国法制史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界定为"中国法制之史疑"、"中国法制之史实"、"中国法制发展之历史分期"三端,并就上述问题提出诸多创见,为中国法制史学者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也为法律史学者指明了大致着力方向;陈氏还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变"、"中国古代法律之质"、"中国古代法律之量"等重大法制理论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并对西方的新学理以及前代学者所倡导的"新史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继承与发展,为中国近代法律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制史 法律史学 法律史学科体系
原文传递
底层民众婚姻生活的常态与异变——评《近代湖北婚诉案件研究(1927—1949)》
7
作者 张金玉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第5期127-128,共2页
从古至今,婚姻都是人生的大事之一,“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国人对婚姻生活最美好的向往和祝福。然而,另一方面,婚姻纠纷却又普遍存在于每个家庭之中。“清官难断家务事”,社会对婚姻纠纷似乎没有任何妥善圆满的处理方法,但这不碍于学界... 从古至今,婚姻都是人生的大事之一,“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国人对婚姻生活最美好的向往和祝福。然而,另一方面,婚姻纠纷却又普遍存在于每个家庭之中。“清官难断家务事”,社会对婚姻纠纷似乎没有任何妥善圆满的处理方法,但这不碍于学界对该问题的孜孜探求。从民国学人陈东原、陈顾远等关注婚姻问题为滥觞,至今有数不清的学者投身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婚姻家庭史以其横跨百年,涉及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法制史、性别史、日常生活史等诸多领域,成为史学研究的一颗“常青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纠纷 法制史 日常生活史 婚姻生活 底层民众 性别史 婚姻家庭
下载PDF
论陈顾远之先秦国际法研究及启示--基于《中国国际法溯源》
8
作者 宋理健 《潍坊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7-51,共5页
在清末至民国的先秦国际法研究中,美国传教士与晚清士大夫的研究目的在于政治助力,研究方法并非法学方法。而法律史学者多仍拘泥于法制即刑罚的狭义法制史概念,仅考察律令狱讼方面的问题,而未将国际法这一新晋部门法纳入研究范围。陈顾... 在清末至民国的先秦国际法研究中,美国传教士与晚清士大夫的研究目的在于政治助力,研究方法并非法学方法。而法律史学者多仍拘泥于法制即刑罚的狭义法制史概念,仅考察律令狱讼方面的问题,而未将国际法这一新晋部门法纳入研究范围。陈顾远采用“大法制史”视角的法学方法对先秦国际法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中国国际法溯源》研究路径之合理性与研究内容之全面性均体现了陈顾远先生在先秦国际法领域之独特造诣。特别是其中以国际法之实质出发、以史实史料为本的研究方法可以引发当下先秦国际法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持今证古”方法的反思与探讨,并进一步引申到法律史研究方法的“辉格论”与“语境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际法溯源》 先秦国际法
下载PDF
国民党与联邦思想
9
作者 谢从高 《学习月刊》 2010年第1X期10-16,共7页
国民党与联邦思想的关联可从两个时段理解。一是孙中山与联邦论的分分合合。二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缩省运动、地方自治论的兴起以及均权主义解释框架的确立。权力政治与权威语言相互作用,占主导地位的中央集权的国民党人的话语消灭并... 国民党与联邦思想的关联可从两个时段理解。一是孙中山与联邦论的分分合合。二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缩省运动、地方自治论的兴起以及均权主义解释框架的确立。权力政治与权威语言相互作用,占主导地位的中央集权的国民党人的话语消灭并从意识形态上埋葬了联邦主义这一替代话语。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邦主义 南京国民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 联省自治 解释框架 内阁制度 全国内政会议 自治单位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下载PDF
1920年12月:岁末风云
10
作者 刘岳 《前线》 CSSCI 2020年第12期108-109,共2页
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1920年12月4日,《北京大学日刊》刊发一则启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成立通告》,宣布由李大钊(守常)、何恩枢(北衡)、徐其湘(六几)、陈学池(儒康)、郭弼藩(梦良)、陈顾远(晴皋)、费秉铎(觉天)、鄢祥禔(公... 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1920年12月4日,《北京大学日刊》刊发一则启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成立通告》,宣布由李大钊(守常)、何恩枢(北衡)、徐其湘(六几)、陈学池(儒康)、郭弼藩(梦良)、陈顾远(晴皋)、费秉铎(觉天)、鄢祥禔(公复)8人发起的研究会,已于12月2日正式成立,其宗旨是“集合信仰和有能力研究社会主义的同志,互相的来研究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研究会 李大钊 北京大学
下载PDF
万丈高楼平地起,百川曲折皆入海——谈谈礼法融合的历史进程
11
作者 李龙军 《成长》 2020年第7期11-11,共1页
古人云:“立志要如山,不如山不能坚定;行道要如水,不如水不能曲达。”有志如山,方能坚忍不拔,有道如水,才可百折不挠。这不仅寓于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中,也深植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中。正如陈顾远先生所说:“在中国法系之形成方面,如... 古人云:“立志要如山,不如山不能坚定;行道要如水,不如水不能曲达。”有志如山,方能坚忍不拔,有道如水,才可百折不挠。这不仅寓于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中,也深植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中。正如陈顾远先生所说:“在中国法系之形成方面,如就其系统性之建立而言,可知由法家创造其体格,由儒家赋予其灵魂。”所以有了礼法融合,而在礼法融合中,法家思想造就了礼法融合山的体质,儒家思想则将其百折不挠的水性带入礼法融合。由礼入法再到礼法融合,尽现祖先在探寻中华法制之初的挣扎与选择,同时,礼法融合的历史演进过程显示了我们祖先在礼法融合过程中的每一个脚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隋唐再到魏晋南北朝最后万宗归于宋元明清,一步一个脚印,坚忍中不失柔韧,于是便有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壮阔,有了百川曲折皆入海的豪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丈高楼平地起 处世之道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法家思想 如水 历史进程 魏晋南北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