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十七年”文学体制对工农作家的培养——以陈登科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周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137,共15页
"十七年"文学体制对工农作家的培养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实践,中央文学研究所等艺术教育机构的建立、文艺刊物的国有化、老作家主导下的文学批评构成了工农作家的生成机制。陈登科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十七年文学体制... "十七年"文学体制对工农作家的培养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实践,中央文学研究所等艺术教育机构的建立、文艺刊物的国有化、老作家主导下的文学批评构成了工农作家的生成机制。陈登科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十七年文学体制如何把一个工农干部培养成作家。这一制度虽然产生了一批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和作品,开拓了新的美学空间,但是并没有产生经典性作家和作品,而且由于其内在的悖论,使得这种实践难以为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体制 工农作家 登科
原文传递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追忆陈登科先生的一次演讲
2
作者 周翔 《纵横》 2021年第5期62-64,共3页
我听过很多精彩的演讲,其中最难忘、最受教益的是陈登科先生的一次演讲。那是1981年9月30日,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陈登科先生应邀来徐州师范学院(现江苏师范学大学),为中文系师生讲“我的文学之路”。作为大三学生,我挤在300多... 我听过很多精彩的演讲,其中最难忘、最受教益的是陈登科先生的一次演讲。那是1981年9月30日,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陈登科先生应邀来徐州师范学院(现江苏师范学大学),为中文系师生讲“我的文学之路”。作为大三学生,我挤在300多名同学中间,聆听了我崇敬的同乡先辈、一位军旅作家的文艺创作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协主席 文学之路 军旅作家 登科 演讲 创作历程 师范学院
原文传递
多学习文学巨匠的作品
3
作者 徐刚 《人民文学》 1956年第3期102-103,共2页
历代有名的作家,都是很注重继承前人遗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人——高尔基,早在少年时代就博览俄国和其他国家的文艺作品,为后来进行创作作了准备。他在回答他怎样学习写作这一问题时曾说:'我从生活和书本中直接地得到了各... 历代有名的作家,都是很注重继承前人遗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人——高尔基,早在少年时代就博览俄国和其他国家的文艺作品,为后来进行创作作了准备。他在回答他怎样学习写作这一问题时曾说:'我从生活和书本中直接地得到了各种印象。前一类的印象可以和原料打比;后一类的印象,可以和半制成品打比;或者为了讲得更明显一些,用粗野的比方说:前一种场合,在我面前的是一头牲畜,而在后一种场合,则好像从牲畜身上剥下来的一张经过精制的皮革。'他以自己深刻的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巨匠 古典文学 登科 活人塘 英雄人物
原文传递
河滩上的记忆
4
作者 刘湘如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7-100,共4页
一转眼,陈登科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从一个浑身沾满泥土的游击队员,成为一位当代著名作家,这在中国文坛上并不多见,而他的质朴,他的憨厚,他的真实,他的粗犷,他的深情,也是中国文坛上自成特色无可替代的。我想起一些细小的往事... 一转眼,陈登科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从一个浑身沾满泥土的游击队员,成为一位当代著名作家,这在中国文坛上并不多见,而他的质朴,他的憨厚,他的真实,他的粗犷,他的深情,也是中国文坛上自成特色无可替代的。我想起一些细小的往事。那是在苏北这块养育过他的生命和事业的大地上,我为他拍摄传记片《从战士到作家》。按照他的引领,来到一片荒凉的河滩上,显然这河已经废弃很久了,据说还是黄河夺淮入海时留下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著名作家 黄河夺淮 登科 荒凉 河滩
原文传递
陈登科、严阵在安庆文学创作会上
5
作者 学雍 《江淮文史》 2002年第1期68-72,共5页
关键词 登科 严阵 安庆市 文学创作会 文艺工作者 中国 当代
下载PDF
三中全会和历经曲折的《义勇军进行曲》
6
作者 顾育豹 《春秋》 2008年第6期10-11,共2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郑重作出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34年,革命戏剧家田汉愤于民族的危难,创作了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
关键词 国歌 国家表征 《义勇军进行曲》 歌词 聂耳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田汉 五届全国人大 登科 曲折
原文传递
2005年1—4期(总106—109期)总目
7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7-208,共2页
关键词 师陀 徐志摩 梅志 蒋锡金 吴朗西 登科 周作人 作家 楼适夷 刘增杰 总目
原文传递
京城往事(一)
8
作者 白榕 《江淮文史》 2004年第2期65-73,1,共9页
△古老的北京城,那斑驳的皇城根儿、耀眼的琉璃瓦,那一条条幽深的胡同、一座座虚掩的四合院,都可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思。安徽文艺界老前辈白榕将在这里为您讲述那一段段感人的《京城往事》。
关键词 白榕 登科 北京 史家胡同 图书馆
下载PDF
回忆严师畏友陈登科
9
作者 陆志成 《江淮文史》 2000年第4期65-74,共10页
关键词 登科 《望春曲》 文学家 人物传记
下载PDF
陈登科《风雷》几则研究史料补阙
10
作者 施学云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17-119,共3页
作为陈登科代表作《风雷》的责任编辑,江晓天关于《风雷》的相关论述无疑是研究陈登科作品的重要史料。经史料再梳理,对个别讹误处作了纠正,有关细节也作了补充诠释,这对进一步厘清陈登科《风雷》的文本生产传播机制许有裨益。由这些史... 作为陈登科代表作《风雷》的责任编辑,江晓天关于《风雷》的相关论述无疑是研究陈登科作品的重要史料。经史料再梳理,对个别讹误处作了纠正,有关细节也作了补充诠释,这对进一步厘清陈登科《风雷》的文本生产传播机制许有裨益。由这些史料可以看出,1950-70年代小说的生产、传播,是社会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作家、编辑、出版社、政治权威和出版审查机构(甚至包括读者)等权力主体在一体化思维的规约下共同参与塑造着小说的审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科 《风雷》 政治文化 史料
下载PDF
风烈
11
作者 杜斌 《黄河》 2019年第2期32-72,共41页
一倒霉了半年的刘国瑾站在山顶上,迎着秋风,双手叉腰,兴致盎然地观风景。这是喜爱爬山的他,今年第一次从事自己喜爱的运动。正满眼风光,运动裤口袋里的手机响了。他掏出手机一看,是学校王木德副校长打来的。他最怕接这种突如其来的电话... 一倒霉了半年的刘国瑾站在山顶上,迎着秋风,双手叉腰,兴致盎然地观风景。这是喜爱爬山的他,今年第一次从事自己喜爱的运动。正满眼风光,运动裤口袋里的手机响了。他掏出手机一看,是学校王木德副校长打来的。他最怕接这种突如其来的电话。校长,在山上?王木德问。嗯。有事吗?有事。王木德的口气有点犹豫。啥事?不知该不该……那头没音了,刘国瑾喊了半天也没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科 学校考试
原文传递
临终握别(下)忆左其煌、陈登科
12
作者 周军 《江淮文史》 2000年第1期84-92,共9页
关键词 左其煌 登科 《安徽日报》 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下载PDF
你离写作高手只差一步:写!写!!写!!!--读陈登科“从半文盲逆袭成为著名作家”的故事有感
13
作者 刘建平 《作文(初中年级)》 2022年第1期52-53,共2页
20世纪50年代,北京《说说唱唱》编辑部收到非常“奇葩”的稿件。稿纸被水浸湿过,皱巴巴的,有些字竟然是自创的“象形文字”,真是脑洞大开。但是,副主编赵树理读后觉得它是好稿件,内容充实,语言生动,乡土气息很浓。
关键词 赵树理 《说说唱唱》 象形文字 登科 语言生动 乡土气息 内容充实
下载PDF
从身份认同视角看“陈登科现象”的生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施学云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91-95,共5页
陈登科有着从文盲成长为作家的传奇经历,被人称为"陈登科现象"。探究其成因,发现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的统摄下,各种政治、体制和文艺的力量都介入了陈登科的创作历程,赋予了作家共同的身份建构——无产阶级文... 陈登科有着从文盲成长为作家的传奇经历,被人称为"陈登科现象"。探究其成因,发现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的统摄下,各种政治、体制和文艺的力量都介入了陈登科的创作历程,赋予了作家共同的身份建构——无产阶级文艺新人。无产阶级文艺新人的身份建构规约着作家必须首先对党性原则和党的立场进行认同,必须附和主流政治话语的诉求。然而陈登科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身份又有着某种倔强的认同,这与无产阶级文艺新人的身份建构构成了一定的张力,迫使陈登科产生了身份认同的焦虑,从而赋予了陈登科现象更丰富的内核。从身份认同视角考量陈登科现象的生成,也许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工农兵作家形成发展的历史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科现象 工农兵作家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关于陈登科的八封信
15
作者 陆志成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1-179,共9页
陈登科先生生前曾交付我一批信件。现摘其中8封,略作必要的注释,公布出来以飨读者。并借以纪念他逝世十周年。
关键词 《关于登科的八封信》 当代文学 作品 陆志成
原文传递
文史集粹
16
《乡音》 2024年第6期48-48,共1页
【赵树理“折磨”陈登科】现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1906-1970)指导别人改稿子,自有他的“绝招儿”。有一次,青年作者陈登科写了一部中篇小说《替死》,请赵树理“把脉”。赵树理拿过稿子足足看了十来分钟,然后皱了一下眉头说,“把稿子留下... 【赵树理“折磨”陈登科】现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1906-1970)指导别人改稿子,自有他的“绝招儿”。有一次,青年作者陈登科写了一部中篇小说《替死》,请赵树理“把脉”。赵树理拿过稿子足足看了十来分钟,然后皱了一下眉头说,“把稿子留下,再留个电话,过几天联系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青年作者 登科 当代著名作家 中篇小说
原文传递
汪曾祺从废稿里发现陈登科
17
作者 唐宝民 《做人与处世》 2022年第13期51-51,共1页
陈登科是放牛娃出身,文化程度不高,开始写作的时候,不但字迹潦草、满纸错别字,而且不会写的字就自己生造。这样的稿子,大多数编辑看上一眼就会做退箱处理,所以,是很难发表的。幸运的是,陈登科这位写作新手遇到了责任心强的编辑汪曾祺。
关键词 汪曾祺 登科 编辑 错别字 责任心 字迹潦草 写作 出身
原文传递
赵树理“折磨”年轻人
18
作者 郝金红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小学生必读)》 2020年第10期16-16,共1页
陈登科写了一篇《活人塘》,他自信满满地带着《活人塘》去北京拜访赵树理,请赵树理为自己的作品把脉。在北京文联见到赵树理时,他正在埋头写作,陈登科说明来意后,赵树理从书桌后绕到陈登科面前,拿过手稿,足足看了十来分钟,然后皱了一下... 陈登科写了一篇《活人塘》,他自信满满地带着《活人塘》去北京拜访赵树理,请赵树理为自己的作品把脉。在北京文联见到赵树理时,他正在埋头写作,陈登科说明来意后,赵树理从书桌后绕到陈登科面前,拿过手稿,足足看了十来分钟,然后皱了一下眉头说:“稿子你留下,你再留个电话给我,到时候我通知你来取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登科 自信满满 活人塘 年轻人 文联
原文传递
高尚的艺术人格——读《陈登科日记选》
19
作者 王贤友 《安徽统一战线》 2001年第3期42-42,共1页
陈登科先生是一位从中国泥泞的土地上走出来的工农作家,由初识文字到文学家,从全国人大代表不幸成为“四人帮”的阶下囚。然而,他在罪名尚未洗清的境况下,却在思考和感受,没有让个人的痛苦占据心灵。一个作家的良知,一个知识分子... 陈登科先生是一位从中国泥泞的土地上走出来的工农作家,由初识文字到文学家,从全国人大代表不幸成为“四人帮”的阶下囚。然而,他在罪名尚未洗清的境况下,却在思考和感受,没有让个人的痛苦占据心灵。一个作家的良知,一个知识分子的忧患,在这没有打皱的白纸上跳跃,闪烁成那天空中一轮美丽的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科日记选》 艺术人格 中国 文学评论 当代 工农作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