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东南亚新生代两类埃达克岩的分布、成因和含矿性
被引量:
11
1
作者
朱章显
杨振强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328-338,共11页
东南亚的巽他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是新生代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发育的地区。这些中酸性岩浆岩广泛见于印度尼西亚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零星见于苏门答腊、班达岛弧、西爪哇和中加里曼丹等地。本区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
东南亚的巽他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是新生代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发育的地区。这些中酸性岩浆岩广泛见于印度尼西亚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零星见于苏门答腊、班达岛弧、西爪哇和中加里曼丹等地。本区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岩石类型分别属于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以重稀土元素Y,Yb含量低(分别为Y≤19×10-6和Yb≤1.8×10-6)和高Sr值(>355×10-6)为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明显的Ba、K、Sr正异常峰和负的Th、Nb(Ta)异常谷。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富集。本区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的构造位置为新生代缝合线附近的大洋岛弧和陆缘造山带,可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第一种为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其REE配分模式属于大洋岛弧型,见于现代大洋岛弧,称为岛弧型(O-型)埃达克岩;另一种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其REE配分模式属于大陆型,产于大陆板块边缘造山带,与弧-陆碰撞和后碰撞构造环境有成因联系,见于大陆边缘,称为大陆型(C-型)埃达克岩。研究结果表明:大陆型(C-型)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分布区域与世界级斑岩铜-金矿分布相一致,而大洋岛弧型(O-型)主要与浅成热泉金矿和喷气型有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类埃达克岩
大洋岛弧
陆缘
造
山
带
弧-陆碰撞或后碰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岩石圈拆沉的地壳响应
被引量:
37
2
作者
邹和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44,共6页
南海北部陆缘在中生代晚期曾形成宏伟的华夏陆缘造山带。火成岩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证据显示 ,该造山带不仅具有巨厚 (5 0~ 6 0 km)的陆壳 ,而且还有巨厚 (16 0~ 180 km)的岩石圈根 ,在地势上曾出现过高 35 0 0~ 40 0 ...
南海北部陆缘在中生代晚期曾形成宏伟的华夏陆缘造山带。火成岩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证据显示 ,该造山带不仅具有巨厚 (5 0~ 6 0 km)的陆壳 ,而且还有巨厚 (16 0~ 180 km)的岩石圈根 ,在地势上曾出现过高 35 0 0~ 40 0 0 m的华夏山系。陆缘裂陷盆地的形成发育历史、地壳—岩石圈深部结构、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理论计算均表明 ,南海北部陆缘从晚白垩世以来发生的张裂作用起始于华夏陆缘造山带的拉伸塌陷 ,岩石圈拆沉是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重要的引发机制。因此 ,南海北部陆缘张裂既不同于弧后扩张 ,也不受控于大西洋式的海底扩张 ,而是该区大陆构造演化和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塌陷
岩石圈折沉
华夏
陆缘
造
山
带
岩石圈极
陆缘
张裂
带
拆沉作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南亚新生代两类埃达克岩的分布、成因和含矿性
被引量:
11
1
作者
朱章显
杨振强
机构
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
出处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328-338,共11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陆周边地区主要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及潜力评价"项目(项目编号:1212010661308)资助
文摘
东南亚的巽他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是新生代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发育的地区。这些中酸性岩浆岩广泛见于印度尼西亚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和巴布亚新几内亚,零星见于苏门答腊、班达岛弧、西爪哇和中加里曼丹等地。本区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岩石类型分别属于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和高钾钙碱性系列,以重稀土元素Y,Yb含量低(分别为Y≤19×10-6和Yb≤1.8×10-6)和高Sr值(>355×10-6)为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有明显的Ba、K、Sr正异常峰和负的Th、Nb(Ta)异常谷。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富集。本区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的构造位置为新生代缝合线附近的大洋岛弧和陆缘造山带,可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第一种为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其REE配分模式属于大洋岛弧型,见于现代大洋岛弧,称为岛弧型(O-型)埃达克岩;另一种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其REE配分模式属于大陆型,产于大陆板块边缘造山带,与弧-陆碰撞和后碰撞构造环境有成因联系,见于大陆边缘,称为大陆型(C-型)埃达克岩。研究结果表明:大陆型(C-型)埃达克岩和类埃达克岩分布区域与世界级斑岩铜-金矿分布相一致,而大洋岛弧型(O-型)主要与浅成热泉金矿和喷气型有成因联系。
关键词
埃达克岩
类埃达克岩
大洋岛弧
陆缘
造
山
带
弧-陆碰撞或后碰撞
Keywords
adakite rock
adakite-like rock
oceanic island arc
continental margin orogenic zone
arccontinent collision or post-collision
分类号
P581 [天文地球—岩石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岩石圈拆沉的地壳响应
被引量:
37
2
作者
邹和平
机构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44,共6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与古环境开放实验室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DYH0 0 -0 6)
文摘
南海北部陆缘在中生代晚期曾形成宏伟的华夏陆缘造山带。火成岩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证据显示 ,该造山带不仅具有巨厚 (5 0~ 6 0 km)的陆壳 ,而且还有巨厚 (16 0~ 180 km)的岩石圈根 ,在地势上曾出现过高 35 0 0~ 40 0 0 m的华夏山系。陆缘裂陷盆地的形成发育历史、地壳—岩石圈深部结构、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理论计算均表明 ,南海北部陆缘从晚白垩世以来发生的张裂作用起始于华夏陆缘造山带的拉伸塌陷 ,岩石圈拆沉是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重要的引发机制。因此 ,南海北部陆缘张裂既不同于弧后扩张 ,也不受控于大西洋式的海底扩张 ,而是该区大陆构造演化和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拉伸塌陷
岩石圈折沉
华夏
陆缘
造
山
带
岩石圈极
陆缘
张裂
带
拆沉作用
Keywords
the Cathaysian continental marginal orogenic belt
extensional collapse
lithospheric delaminatio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分类号
P736.15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东南亚新生代两类埃达克岩的分布、成因和含矿性
朱章显
杨振强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岩石圈拆沉的地壳响应
邹和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
3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