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7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2012年发掘报告 被引量:55
1
作者 仝涛 李林辉 黄珊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3-587,I0011-I0016,共31页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故如甲木寺旁,东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北纬31°7”45’,东经80°38”26’,海拔4300米。象泉河自东向西流经此地,与南、北两条小河——曲那河和曲嘎河交汇于一点,卡尔东城址位...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故如甲木寺旁,东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北纬31°7”45’,东经80°38”26’,海拔4300米。象泉河自东向西流经此地,与南、北两条小河——曲那河和曲嘎河交汇于一点,卡尔东城址位于交汇点处一座小山的山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地区 噶尔县 发掘报告 墓地 西藏 交汇点 乡政府
原文传递
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被引量:51
2
作者 仝涛 李林辉 +1 位作者 赤列次仁 姚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9-50,2,共22页
2012~2014年,对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开展发掘。故如甲木墓地为竖穴土坑墓葬群,曲踏墓地属洞室墓群,墓葬形制完整,文化内涵丰富。两处墓地的发掘,对于建立西藏西部考古学文化体系、推进西藏早期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西藏 阿里地区 故如甲木墓地 曲踏墓地 前吐蕃时期
原文传递
界定西藏冻融侵蚀区分布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建国 刘淑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34,47,共4页
冻融侵蚀区的界定是目前青藏高原冻融侵蚀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笔者和前人相关成果,该文提出了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区界定的理论依据,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自治区的冻融侵蚀进行界定,系统分析西藏冻... 冻融侵蚀区的界定是目前青藏高原冻融侵蚀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笔者和前人相关成果,该文提出了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区界定的理论依据,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自治区的冻融侵蚀进行界定,系统分析西藏冻融侵蚀区的分布规律。西藏自治区冻融侵蚀区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冻融侵蚀区分布面积广,占西藏自治区国土面积的55 3%;2)雅江南北冻融侵蚀区分布差异明显,雅江以北分布范围广,雅江以南范围小;3)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冻融侵蚀区集中分布在那曲和阿里地区;4)冻融侵蚀是那曲、阿里、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区(市)最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区 界定 西藏自治区 冻融侵蚀 青藏高原 土壤侵蚀类型 技术支持 分布规律 系统分析 分布面积 国土面积 分布范围 地区分布 阿里地区 集中分布 GIS 日喀则 雅江 那曲
下载PDF
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24
4
作者 霍巍 李永宪 +1 位作者 占堆 更堆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6-22,98-100,共20页
1992年6月,在西藏全区文物普查中,由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四川大学组成的调查分队,在西藏西部的阿里高原发现了几处佛教石窟遗迹。其中位于扎达县境内的东嘎、皮央两村的石窟群规模较大,因两村相距不远,故命名为“东嘎—皮央石窟... 1992年6月,在西藏全区文物普查中,由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四川大学组成的调查分队,在西藏西部的阿里高原发现了几处佛教石窟遗迹。其中位于扎达县境内的东嘎、皮央两村的石窟群规模较大,因两村相距不远,故命名为“东嘎—皮央石窟”(图一)。 1994年5~8月,川大历史系考古专业与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再次组成调查队,重点对该处石窟遗迹作了进一步的复查、编号,并对石窟壁画中有关藏文题记作了抄录、整理等项工作。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艺术 西藏阿里 石窟壁画 西藏西部 西藏自治区 洞窟 考古工作 阿里地区 地点 佛教艺术
原文传递
西藏阿里地区动物“醉马草”中毒病调查报告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建华 张志恒 《动物毒物学》 1998年第1期22-27,共6页
关键词 毒草 种类 分布 危害 中毒 西藏 阿里地区
原文传递
7-11世纪吐蕃人的服饰 被引量:17
6
作者 台建群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98-103,共6页
7-11世纪吐蕃人的服饰希恩·卡曼著台建群译1975年《西藏评论》上发表了两篇短文 ̄①,提到7-11世纪雅隆部落和以后西藏西部地区的吐蕃王位的服饰风格特征,特别是国王们的穿着。在第一篇文里德金·赞格莫指出,在... 7-11世纪吐蕃人的服饰希恩·卡曼著台建群译1975年《西藏评论》上发表了两篇短文 ̄①,提到7-11世纪雅隆部落和以后西藏西部地区的吐蕃王位的服饰风格特征,特别是国王们的穿着。在第一篇文里德金·赞格莫指出,在中亚和敦煌的壁画里,保存了大量的8-9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敦煌壁画 理查森 民族服饰 西藏西部 图版 服饰风格 衣领 阿里地区 头巾
下载PDF
日土岩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建林 《文物》 1987年第2期51-54,87,共5页
日土县任姆栋、鲁日朗卡、恰克桑的三处岩画,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是首次发现。这批岩画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特征明显,有很高的历史、文物、艺术价值。本文试从这批岩画的内容、风格、制作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其分期、年代、制作者、反映... 日土县任姆栋、鲁日朗卡、恰克桑的三处岩画,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是首次发现。这批岩画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特征明显,有很高的历史、文物、艺术价值。本文试从这批岩画的内容、风格、制作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其分期、年代、制作者、反映的原始宗教观念及与北方岩画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岩画 制作方法 首次发现 阿里地区 原始宗教观念 轮廓线 内容丰富 日土县 西藏自治区 动物
原文传递
西藏西部的丝绸与丝绸之路 被引量:15
8
作者 仝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6,共11页
近年来在西藏阿里地区出土了一批汉晋时期的丝绸,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丝织品,对于研究西藏西部的古代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本文对这批丝绸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 近年来在西藏阿里地区出土了一批汉晋时期的丝绸,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丝织品,对于研究西藏西部的古代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本文对这批丝绸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这些丝绸主要是经锦,其中一件的纹饰与新疆地区一些汉晋时期织锦图案相似,显然是通过新疆输入的来自中原内地的织物;同时也发现一部分纬锦,从其结构与装饰纹样来看,与新疆地区汉晋以来本地生产的绵线纬锦相同,为研究新疆地区的早期纬锦增加了新的资料。丝绸和其他共出器物表明,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并非独立于欧亚大陆之外、与丝绸之路毫无关联的一个区域,而是早在汉晋时期,已经汇入了丝绸之路交通网络,融入到宏观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大潮中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 阿里地区 西藏西部 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西藏阿里地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被引量:7
9
作者 蒙睿 明庆忠 +1 位作者 刘嘉纬 朱桂香 《热带地理》 2002年第1期57-61,75,共6页
从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了描述 ,并通过定量评价、功能结构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
关键词 阿里地区 旅游资源 评价 开发 西藏 形成条件 类型结构 空间结构
下载PDF
西藏阿里曲踏墓地及加嘎子墓地可见残留物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任萌 杨益民 +3 位作者 仝涛 李林辉 赤列次仁 吴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28,共7页
西藏阿里地区汉晋时期的曲踏墓地出土的苇草编织器中,多发现疑似"秸秆"的植物碎屑;同时期的加嘎子墓地也出土了一块保存较好的炭化食物遗存。本文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测试。分析表明,曲踏墓地的植物碎屑样品为大麦... 西藏阿里地区汉晋时期的曲踏墓地出土的苇草编织器中,多发现疑似"秸秆"的植物碎屑;同时期的加嘎子墓地也出土了一块保存较好的炭化食物遗存。本文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测试。分析表明,曲踏墓地的植物碎屑样品为大麦的秸秆、糠麸等,且青稞的可能性较大;加嘎子墓地的食物遗存是由稻米和麦类作物(主要来自青稞)碾磨成粉后制作而成,并夹杂了大麦、小麦、水稻、小米等种子。可见当时阿里地区的先民有着多元化的食物来源。上述结果为认识前吐蕃时期西藏阿里地区的社会生活及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阿里地区 秸秆 食物遗存 植物微体化石 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西藏阿里帕尔嘎尔布石窟(K1)壁画题记释读与相关问题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长虹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3-84,共22页
帕尔嘎尔布石窟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是西藏西部地区象泉河流域佛教后弘期留存的重要遗址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已经进行过调查,并公布了调查简报。这座石窟的发现对于西藏西部地区乃至整个西藏地区佛教发... 帕尔嘎尔布石窟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是西藏西部地区象泉河流域佛教后弘期留存的重要遗址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已经进行过调查,并公布了调查简报。这座石窟的发现对于西藏西部地区乃至整个西藏地区佛教发展史、艺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尔嘎尔布石窟 西藏自治区 阿里地区 20世纪90年代 释读 题记 壁画 西部地区
原文传递
阿里农村的传统土地制度和社会结构 被引量:11
12
作者 格勒 《中国藏学》 CSSCI 1992年第S1期20-27,共8页
一、引言“封建”这个词在藏文中译成bkas bkod rgyud’dzin。其中bkas bkod有封嗣之意,即君主或国王把土地封赐给宗室或有功之臣;rgyud’dzin有继承的意思。在封建社会中继承的主要财产必然是土地。因此当我们了解这种社会制度中人与... 一、引言“封建”这个词在藏文中译成bkas bkod rgyud’dzin。其中bkas bkod有封嗣之意,即君主或国王把土地封赐给宗室或有功之臣;rgyud’dzin有继承的意思。在封建社会中继承的主要财产必然是土地。因此当我们了解这种社会制度中人与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时,离不开讨论一个主题,这就是土地问题。在传统的西藏社会中,“封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传统社会结构 阿里地区 西藏社会 人与人 土地问题 农村 地方政府 铁匠 基本的
下载PDF
略论天主教在西藏的早期活动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永红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9-66,79,共9页
天主教(罗马公教或“加利特教”Catholic)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17世纪中叶后,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足迹,开始渗入我国西藏地区。到西藏各地传教的有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时、英、法、俄、美、瑞士、日本等国的传教士。他们从喜马拉... 天主教(罗马公教或“加利特教”Catholic)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17世纪中叶后,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足迹,开始渗入我国西藏地区。到西藏各地传教的有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时、英、法、俄、美、瑞士、日本等国的传教士。他们从喜马拉雅山外或从我国内地进入西藏,不过,天主教在西藏的命运却很不美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教堂 传教士 西藏研究 早期活动 阿里地区 传教活动 藏传佛教 印度 耶稣会士 葡萄牙
下载PDF
阿里地区动物产地检疫存在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9
14
作者 巴桑多吉 张晓明 +4 位作者 阿旺次仁 次仁丹增 次吉次仁 达瓦桑姆 仁增卓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6期5045-5047,共3页
在参阅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从事动物检疫工作十几年的一些浅薄工作经验,主要对当前阿里地区动物产地检疫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与建议,以便能够为阿里地区动物产地检疫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阿里地区 动物 产地检疫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西藏历史考古学的奠基之作——读宿白先生《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被引量:9
15
作者 罗炤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83-91,1,共10页
罗炤对《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宿白著)一书做了慎密的分析和较高的评价,认为该书是西藏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奠基之作,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藏传佛教寺院 考古学 大招 西藏考古 文物调查 藏式建筑 阿里地区 拉萨地区 学术价值
原文传递
西藏阿里地区冰川棘豆毒性生物碱的鉴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谭远友 王建华 +3 位作者 李勤凡 洪子鹂 高巨星 郭庆宏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13,共2页
光谱分析表明冰川棘豆生物碱结晶Ⅰ为含有1分子结晶水的2,2,6,6-四甲基-4哌啶酮(2,2,6,6-tetramethyl-4-piperidone,TMPD)。小鼠口服LD50为935.4 mg/kg,95%可信限为852.7~1021.4 mg/kg。小鼠TMPD急性中毒症状与山羊冰川棘豆自然中... 光谱分析表明冰川棘豆生物碱结晶Ⅰ为含有1分子结晶水的2,2,6,6-四甲基-4哌啶酮(2,2,6,6-tetramethyl-4-piperidone,TMPD)。小鼠口服LD50为935.4 mg/kg,95%可信限为852.7~1021.4 mg/kg。小鼠TMPD急性中毒症状与山羊冰川棘豆自然中毒症状基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阿里地区 冰川棘豆 毒性 生物碱
下载PDF
阿里托林寺红殿壁文考 被引量:8
17
作者 次多 《西藏艺术研究》 1998年第2期33-42,共10页
关键词 托林寺 阿里地区 佛教经典 国王 藏文 早期史 四摄法 后宏期 印度 佛法
下载PDF
西藏阿里托林寺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耀东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4-16,97+2+1,共16页
西藏文物古迹众多,西藏阿里地区的托林寺,始建于公元11世纪初,是当时阿里地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佛教寺院。原有近10座殿堂和多座佛塔,现仅主殿及另两处殿堂残存。主殿结构雄伟奇特,造型象征一座大的曼陀罗坛城。殿内尚存大量精美... 西藏文物古迹众多,西藏阿里地区的托林寺,始建于公元11世纪初,是当时阿里地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佛教寺院。原有近10座殿堂和多座佛塔,现仅主殿及另两处殿堂残存。主殿结构雄伟奇特,造型象征一座大的曼陀罗坛城。殿内尚存大量精美的壁画。本期刊发了陈耀东撰写的调查研究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阿里 阿里地区 殿堂 拉康 桑耶寺 西藏建筑 西藏山南 古格 象征 遗址
原文传递
西藏阿里象泉河流域卡孜河谷佛教遗存的考古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霍巍 张长虹 吕红亮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7-577,I0001-I0028,共59页
一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考古工作简史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的象泉河是西藏阿里高原著名的四条河流(马泉河、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之一,藏语称之为“朗钦藏布”,据称是以其源头流自形似象鼻山的一条山谷而得名。象泉河发源于... 一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考古工作简史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的象泉河是西藏阿里高原著名的四条河流(马泉河、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之一,藏语称之为“朗钦藏布”,据称是以其源头流自形似象鼻山的一条山谷而得名。象泉河发源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切”的西南侧,向西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附近横切阿依拉山脉后,由东向西横贯札达盆地,在札达县的什布奇村附近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流入印度境内,其在印度境内的一段被称为“萨特累季河”(Sutleij),再流经巴基斯坦注入印度河(Indus),是印度河的一条主要支流。象泉河全长1450公里,其中在中国境内的流程约309公里,流域面积达22760平方公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里地区 流域面积 西藏 考古调查 喜马拉雅山脉 中国境内 遗存 佛教
原文传递
西藏札达县皮央—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与发掘 被引量:7
20
作者 霍巍 李永宪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7-423,共27页
皮央一东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是一处以佛教遗存为主的大型遗址,包括石窟群、寺庙、佛塔等遗迹,分布在相距1公里左右的皮央、东嘎两村附近。该遗址自1992年以来曾进行过数次田野考古工作。
关键词 遗址 发掘 田野考古工作 石窟 遗存 遗迹 佛塔 西藏自治区 阿里地区 达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