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教信仰的“痴迷者”与木卡姆之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项阳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81,共10页
维吾尔族阿希克为了信仰传习技艺,技艺与信仰仪式融为一体,这些仪式既有宗教性也有礼俗性,渗透在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社会生活中代代传承,技艺与信仰相须。只有在这种功能性的传承中,那些依附于信仰而存在,抑或为信仰而生发,将某些社会上... 维吾尔族阿希克为了信仰传习技艺,技艺与信仰仪式融为一体,这些仪式既有宗教性也有礼俗性,渗透在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社会生活中代代传承,技艺与信仰相须。只有在这种功能性的传承中,那些依附于信仰而存在,抑或为信仰而生发,将某些社会上本已存在的艺术形态采取拿来主义纳入仪式固化为用,无论是存在或称融入,都已成为这种信仰文化整体性的有机构成。在具有宗教信仰的社会形态中,这艺术样态绝非是文化上的一贴膏药,而是具有文化的整体性意义。在维吾尔族聚居区,阿希克与伊斯兰教信仰依附共生。围绕宗教信仰所存在的种种社会礼俗形态都有这个群体的参与。他们承载的技艺在宗教信仰仪式中不可或缺,在与宗教信仰相关社会生活中整体显现。音声技艺既融入仪式也融入生活,这是宗教信仰——多种礼俗——阿希克——木卡姆形成链环的意义。阿希克掌握了音声技艺之后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必须到场赞颂真主、赞颂生活,向真主虔诚倾诉,他们所唱既代表了仪式之必须,又在向真主真诚告白中代表当地伊斯兰教众的心声——既显现宗教崇拜又净化心灵,这心声就是维吾尔族聚居区木卡姆存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 阿希克 痴迷者 音声技艺 游吟 功能性存在 仪式性诉求
原文传递
边缘人的精神坚守——论赵光鸣《帕米尔远山的雪》给现代人的精神启示
2
作者 张全之 沈文平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43-47,共5页
赵光鸣的《帕米尔远山的雪》讲述的爱情故事凄婉动人,小说中的阿希克形象承载着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意义。作者借这一角色表达了人们在纷纷攘攘地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有特立独行的边缘人,他们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追求着自己的生活... 赵光鸣的《帕米尔远山的雪》讲述的爱情故事凄婉动人,小说中的阿希克形象承载着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意义。作者借这一角色表达了人们在纷纷攘攘地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有特立独行的边缘人,他们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追求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对几乎迷失在财富大潮中的中国人来说,很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光鸣 阿希克 《帕米尔远山的雪》 新疆作家
下载PDF
“阿希克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吉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6,共6页
作者依据田野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论述维吾尔民间歌谣中“阿希克调”唱词的主要內容及音乐形态方面具有的维吾尔传统音乐的特点。笔者认为“阿希克调”和主要流传在新疆南部各个维吾尔聚居区的大型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中的“麦西... 作者依据田野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论述维吾尔民间歌谣中“阿希克调”唱词的主要內容及音乐形态方面具有的维吾尔传统音乐的特点。笔者认为“阿希克调”和主要流传在新疆南部各个维吾尔聚居区的大型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中的“麦西热甫”十分接近,流浪歌手“阿希克”们在《十二木卡姆》,尤其是其“麦西热甫”的历史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希克调" 十二木卡姆 麦西热甫
下载PDF
维吾尔民间歌谣“阿希克调”研究综述
4
作者 张鑫磊 《北方音乐》 2017年第3期31-31,33,共2页
“阿希克调”是流传于维吾尔族中神秘主义派别—苏菲派信徒中的一种音乐形式。具有传统的维吾尔族音乐特点。但是由于资料较少,传播范围较小等原因,没有被广大群众所熟知。本人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于这种音乐形式的研究也是非常... “阿希克调”是流传于维吾尔族中神秘主义派别—苏菲派信徒中的一种音乐形式。具有传统的维吾尔族音乐特点。但是由于资料较少,传播范围较小等原因,没有被广大群众所熟知。本人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于这种音乐形式的研究也是非常的少,仅以收集到的有关“阿希克调”的研究文献,进行研究性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希克调” 苏菲派 研究
下载PDF
《阿希克·凯里布》:莱蒙托夫故事与帕拉杰诺夫电影
5
作者 张晓东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8-190,共3页
在莱蒙托夫的小说创作中,《阿希克·凯里布》并不特别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而苏联电影大师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最后一部作品,就是将《阿希克·凯里布》拍成同名电影,而且极为忠实于原作。本文从莱蒙托夫与帕拉杰诺夫对高加索故... 在莱蒙托夫的小说创作中,《阿希克·凯里布》并不特别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而苏联电影大师谢尔盖·帕拉杰诺夫最后一部作品,就是将《阿希克·凯里布》拍成同名电影,而且极为忠实于原作。本文从莱蒙托夫与帕拉杰诺夫对高加索故事认知的比较入手,对这部电影加以细致的考察,探寻其独具价值的诗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拉杰诺夫《阿希克·凯里布》莱蒙托夫 电影诗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