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棋王》——唯物论意义的阐释或寻根的歧义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晓明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8-142,共15页
1985年的春天,阿城风尘仆仆来到上海,怀着急切的心情召集王安忆几位朋友小聚。多年后,王安忆回忆道:“这天晚上,我们聚集到这里,每人带一个菜,组合成一顿杂七杂八的晚宴。因没有餐桌和足够的椅子,便各人分散各处,自找地方安身... 1985年的春天,阿城风尘仆仆来到上海,怀着急切的心情召集王安忆几位朋友小聚。多年后,王安忆回忆道:“这天晚上,我们聚集到这里,每人带一个菜,组合成一顿杂七杂八的晚宴。因没有餐桌和足够的椅子,便各人分散各处,自找地方安身。阿城则正襟危坐于床沿,无疑是晚宴的中心。他很郑重地向我们宣告,目下正酝酿着一场全国性的文学革命,那就是‘寻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棋王》 唯物论 歧义 阐释 文学革命 王安忆 阿城 回忆
原文传递
寻根文学中的贾平凹和阿城 被引量:11
2
作者 许子东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14,共6页
1985年前后出现的“寻根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有着很特殊的转折意义。因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后(或者说是在1942年后),中国作家逐渐丧失了用自己的文学干预社会政治的权利,也逐渐丧失了在文学中讨论文化课题并探索文学形... 1985年前后出现的“寻根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有着很特殊的转折意义。因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后(或者说是在1942年后),中国作家逐渐丧失了用自己的文学干预社会政治的权利,也逐渐丧失了在文学中讨论文化课题并探索文学形式的兴趣。“文革”后的“伤痕文学”,标志前一种以文学干预社会政治的三十年代传统的局部恢复(于是出现了“新时期文学”这个过于乐观的概念)。但真正文学意义上的新局面是直到1985年才出现的。不少学者(如李陀等)后来都认为1984年11月在杭州128陆军疗养院所召开的一次小型文学讨论会,是导致“寻根文学”出现的重要契机。(1)一些后来成为“寻根派”主力的作家如阿城、韩少功、王安忆、郑万隆、李杭育等都是这次会议上的活跃的发言者。有份与会的一些青年评论家如吴亮、黄子平、许子东、陈思和、蔡翔、季红真等后来也都介入了有关“寻根文学”的批评。1985年后的诸多热门话题,比如“语言”问题、相对主义、道与禅(文化传统)、现代主义等,都在会上有所涉及。只是讨论者并不曾意识到,他们当时探索的问题探讨的作品,会成为“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阿城 贾平凹 “文化大革命” 中国作家 文化传统 社会政治 文学意义
原文传递
阿城的短句 被引量:8
3
作者 文贵良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9-114,共6页
本文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了阿城小说的特征。在外在形式上,阿城小说以短句见长。在美学上,阿城的短句以口语的节奏结合意象的营造来达到诗意的展示;在知识谱系上,阿城的短句以散落的世俗民间知识为主;在话语方式上,以世俗民间言说的简短直... 本文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了阿城小说的特征。在外在形式上,阿城小说以短句见长。在美学上,阿城的短句以口语的节奏结合意象的营造来达到诗意的展示;在知识谱系上,阿城的短句以散落的世俗民间知识为主;在话语方式上,以世俗民间言说的简短直捷对抗着一种激进话语的逻辑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城 短句 知识谱系 话语方式 外在形式 逻辑特征 小说 民间
原文传递
“吃相”遮蔽下的“世相”与“真相”——再读阿城的《棋王》 被引量:7
4
作者 马晓雁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31-34,共4页
阿城的《棋王》发表至今已整整30年。30年间,文学批评者与文学史书写者对其有着不同的阐释与解读。从文本出发细读,《棋王》中描摹了众多不同的"吃相",仔细探究与深入挖掘,各异的"吃相"下掩映的是超越时代普遍性的&... 阿城的《棋王》发表至今已整整30年。30年间,文学批评者与文学史书写者对其有着不同的阐释与解读。从文本出发细读,《棋王》中描摹了众多不同的"吃相",仔细探究与深入挖掘,各异的"吃相"下掩映的是超越时代普遍性的"世相",是"文化"的外衣下出身的不平等对于个体造成的双重困境这一"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城 《棋王》 研究
下载PDF
明清山东运河城镇的历史变迁——以阿城、七级为视角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6
5
作者 郑民德 李永乐 《中国名城》 2013年第9期38-42,69,共6页
明清时期由于漕运的刺激与影响,山东运河沿线出现了许多经济与商业较为发达的小城镇,其中阿城与七级是其典型代表,二镇虽然无法与临清、济宁、聊城、张秋等著名的商业城市相提并论,但仍然是周边州县盐业、粮食、杂货的转销枢纽与集散地... 明清时期由于漕运的刺激与影响,山东运河沿线出现了许多经济与商业较为发达的小城镇,其中阿城与七级是其典型代表,二镇虽然无法与临清、济宁、聊城、张秋等著名的商业城市相提并论,但仍然是周边州县盐业、粮食、杂货的转销枢纽与集散地,其经济地位非常重要。除此之外,二镇境内有诸多的水利设施以及管理河工、水利、漕运事务的人员,这种因漕运而带动地域经济发展,因经济发展又提高了城镇政治地位的模式在山东运河流域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 城镇 阿城 七级
下载PDF
从《遍地风流》看阿城笔记小说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俊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70-72,共3页
笔记小说是介于"笔记"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阿城的《遍地风流》可说是新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这部小说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叙事风度和语言特色等方面,探究其呈现出的别具一... 笔记小说是介于"笔记"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阿城的《遍地风流》可说是新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这部小说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叙事风度和语言特色等方面,探究其呈现出的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城 遍地风流 笔记小说 艺术特征
下载PDF
阿城:对道学精神的完整体认 被引量:4
7
作者 陈仲庚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38-44,共7页
阿城的小说以道家风范为特色而受到批评家的重视。但大家所注意到的却仅是阿城作品及道学精神的一个方面,即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都只是围绕着“恬淡超脱”的精神内涵进行论评。其实,道学精神还有着更为深层的另一面,即“沉迷执着”。... 阿城的小说以道家风范为特色而受到批评家的重视。但大家所注意到的却仅是阿城作品及道学精神的一个方面,即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都只是围绕着“恬淡超脱”的精神内涵进行论评。其实,道学精神还有着更为深层的另一面,即“沉迷执着”。道学精神极力要超脱的功利欲望,所执着的则是精神性“意念”。而阿城的寻根小说所反映的精神内涵恰好就是“恬淡超脱”与“沉迷执着”的结合,他笔下的“三王”对个人的名利之类极为恬淡超脱,对自己所认定的“意念”则极为沉迷执着,这二者的结合,正是阿城对道学精神的完整体认,同时也是阿城文学寻根的独特发现和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学精神 恬淡超脱 沉迷执着 完整体认 小说 阿城
下载PDF
阿城的出国与归来——兼及九十年代的“失踪者”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明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08-116,共9页
阿城的出国与归来是一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折中的作家故事,但其问题信息要在新时期文学“后三十年”的较长时段中才能充分释放。本文以阿城的出国、归来为例,兼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失踪者”话题,试图探索影响作家姿态的生活史难... 阿城的出国与归来是一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转折中的作家故事,但其问题信息要在新时期文学“后三十年”的较长时段中才能充分释放。本文以阿城的出国、归来为例,兼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失踪者”话题,试图探索影响作家姿态的生活史难题。“阿城们”因无稳定的资助来源而出国,又为寻求自我资助而归来,始终未能获得稳定的生存方式。可见“一体化”的文学组织方式对于“后三十年”的作家身份与生存方式,仍有着漫长的影响。重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的这类“失踪者”,不仅是文学现象研究,也牵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重评等文学史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城 出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 作家资助
下载PDF
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云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4-61,共8页
本文通过清理围绕《棋王》文本诞生、发表的历史记忆,试图探究《棋王》被文学阐释命名为"寻根"文学代表作的过程,并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发现"文学寻根"所无法覆盖的裂隙,进而重新思考寻根文学与伤痕文学之间的历史... 本文通过清理围绕《棋王》文本诞生、发表的历史记忆,试图探究《棋王》被文学阐释命名为"寻根"文学代表作的过程,并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发现"文学寻根"所无法覆盖的裂隙,进而重新思考寻根文学与伤痕文学之间的历史关联以及寻根文学内部的歧义纷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城 小说《棋王》 寻根文学 伤痕文学 历史记忆
下载PDF
何为小说?小说何为? 被引量:5
10
作者 敬文东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67,共17页
一、礼不下庶人孔子有言:"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今人阿城对孔夫子的清醒和冷静,以及由此而来的上好局面持赞赏的态度:"礼的适用范围不包括俗世,因此俗世得以有宽松变通的余地,常保生机。... 一、礼不下庶人孔子有言:"所谓礼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礼,故不责之以备礼也。"~今人阿城对孔夫子的清醒和冷静,以及由此而来的上好局面持赞赏的态度:"礼的适用范围不包括俗世,因此俗世得以有宽松变通的余地,常保生机。"古典中国"皇权不下县"的制度性设计,很可能有其政治-伦理方面的精心考虑,深远而高明;但和"礼不下庶人"一样,客观上维护了世俗社会的相对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世俗社会 古典中国 阿城
原文传递
食里乡情
11
作者 桂立新 《中国烹饪》 2023年第7期120-121,共2页
成年后到北京,老家的阿城舅舅每次来,都会给我带一大瓶泡好的杨梅烧酒。前几年阿城舅舅去世,就再也见不到那饱含故乡气息的酒了。
关键词 杨梅烧酒 阿城 乡情
原文传递
经典重释:“寻根”与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阿城、韩少功、王安忆等作家的几篇小说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艳 《东吴学术》 2021年第5期122-135,共14页
"三王"小说,尤其是《棋王》,不仅是阿城代表作,而且堪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棋王》之于阿城和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以及阿城之于中国当代文学呈现为一种特异性存在样式及其意义,殆无疑义。《棋王》在1984年12月的杭州会议后,... "三王"小说,尤其是《棋王》,不仅是阿城代表作,而且堪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棋王》之于阿城和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以及阿城之于中国当代文学呈现为一种特异性存在样式及其意义,殆无疑义。《棋王》在1984年12月的杭州会议后,就被"追认为""文化寻根派"和"寻根文学"的代表作。《棋王》被经典化的过程,所折射出的批评史历程,差不多是一个知青小说、文化寻根小说和世俗传奇小说这样一个关注点位移的过程。回到当年的文学现场和作品文本,会发现《棋王》更多展示的是知青叙述中有别于"伤痕"和"反思"的流脉,其中蕴涵阿城式的个人知青记忆的书写和表达。对"寻根文学"代表作家韩少功、王安忆的几篇作品进行经典重释,也别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城 《棋王》 知青叙述 文化寻根 “寻根文学” 世俗传奇
原文传递
论《棋王》的世俗性
13
作者 吴传玮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5期11-13,共3页
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许多学者都将阿城作为寻根文学的一员,他的一些作品也是带有寻根文学的色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阿城的作品不同于文化寻根小说,而是偏向于世俗小说,作品中充满着浓浓的世俗性。阿城始终保持着... 研究现当代文学的许多学者都将阿城作为寻根文学的一员,他的一些作品也是带有寻根文学的色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阿城的作品不同于文化寻根小说,而是偏向于世俗小说,作品中充满着浓浓的世俗性。阿城始终保持着冷静客观的态度,公正地去描写世俗社会。他的作品中一方面表达出了生活的素朴性和本真性,赞美了世俗乡野中的生命力和活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世俗社会的弊端。他的创作令世俗文化这一主题重新回归文坛。关注文学创作的世俗性有利于还原生活的素朴性和本真性,使文学创作充满活力。本文从阿城具体的作品《棋王》出发,探究《棋王》所包含的世俗性。阿城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他使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当代的文化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使中国社会当中的世俗精神重新苏醒,使世俗文化焕发着勃勃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城 《棋王》 世俗性 世俗生活 世俗文化
下载PDF
荒诞英雄的封王之路:阿城“三王”的存在主义式解读
14
作者 谢天 《汉字文化》 2023年第8期161-164,共4页
长期以来,对于阿城的代表作“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的解读,大多从政治反思和历史文化反思两个角度展开,与80年代初的文学主潮形成了某种同构性。在基于以上两种分析路径的解读中,作品的表意结构往往呈现出一系列的对立关... 长期以来,对于阿城的代表作“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的解读,大多从政治反思和历史文化反思两个角度展开,与80年代初的文学主潮形成了某种同构性。在基于以上两种分析路径的解读中,作品的表意结构往往呈现出一系列的对立关系,如民间与庙堂的对立、精神性需求与物质性需求的对立,但由于对其缺乏有效的整合,使得小说主题显得驳杂、凌乱。在此背景下,存在主义的解读视角,或许有助于这一整合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城 《棋王》 《树王》 《孩子王》 存在主义
原文传递
阿城运河古镇保护与开发现状及策略研究
15
作者 仇嘉琪 胡梦飞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1-6,共6页
阿城古镇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具备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条件。近年来,阿城镇围绕乡村环境整治和遗产保护利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镇域品牌营造较为落后、传统风貌格局遭到破坏、遗产保护与... 阿城古镇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具备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条件。近年来,阿城镇围绕乡村环境整治和遗产保护利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镇域品牌营造较为落后、传统风貌格局遭到破坏、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强等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应采取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修复古镇风貌格局、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拓展资金来源途径、鼓励居民创业等措施,努力实现古镇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真正将阿城镇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北运河古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城 运河古镇 文旅融合 遗产保护与开发
下载PDF
“阿房宫”、“阿房前殿”与“前殿阿房”的考古学解读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学理 《文博》 2007年第1期34-41,共8页
  一、《阿房宫赋》的迷惑   尽管秦火熄灭了两千二百多年,历史的风尘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速把早已模糊了的记忆几乎荡涤无痕.那段历史的辉煌,成了尘封既久的符号而被挤压在图书馆珍藏的典籍中.……
关键词 阿房宫 阿城 宫殿 司马迁 前殿 阿房宫遗址
下载PDF
异国书写与文化寻根——从形象学角度解析阿城《威尼斯日记》
17
作者 朱希 《南腔北调》 2023年第7期74-78,共5页
《威尼斯日记》是中国作家阿城旅居意大利威尼斯时创作的游记,本文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从游记中建构的威尼斯形象出发,探究形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内容和运作机制,这一形象既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延续,又是阿城基于自身的“文化寻... 《威尼斯日记》是中国作家阿城旅居意大利威尼斯时创作的游记,本文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从游记中建构的威尼斯形象出发,探究形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内容和运作机制,这一形象既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延续,又是阿城基于自身的“文化寻根意识”所创造的异国空间。阿城将威尼斯形象置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语境中,通过东西对话肯定了中国传统世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城 《威尼斯日记》 形象学 世俗文化
下载PDF
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与“审美迁徙”——杜博妮《棋王》译介策略探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振武 郑成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3-13,共11页
在中国文学不断走向世界的当下,译者的文化翻译观成为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文化观决定译作的价值取向,而翻译观则塑造译作的审美风格。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在翻译阿城的《棋王》一书时,不仅在文化站位上独树一帜,以中国文化为中心,... 在中国文学不断走向世界的当下,译者的文化翻译观成为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文化观决定译作的价值取向,而翻译观则塑造译作的审美风格。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在翻译阿城的《棋王》一书时,不仅在文化站位上独树一帜,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展现了其与时俱进的文化翻译理念,而且十分注重原本和译本之间美学价值的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大量例证分析,探究了杜博妮如何以自身的文化翻译观为指针,圆满地完成了中国文学外译的“文化寻根”和“审美迁徙”之旅,以期为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分析实例和学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博妮 阿城 棋王 文化寻根 审美迁徙
下载PDF
论《昆明的雨》的非文学性细节
19
作者 卢瑞 《语文学习》 2023年第4期45-48,共4页
作家阿城在《常识与通识》一书中提到汪曾祺的小说、散文、杂文具有非文学性细节的特征,文字没有文艺腔,老老实实也结结实实。所谓非文学性细节,是相对于虚构想象细节而言的,指的是来自日常生活的细节。阿城的话启发笔者思考《昆明的雨... 作家阿城在《常识与通识》一书中提到汪曾祺的小说、散文、杂文具有非文学性细节的特征,文字没有文艺腔,老老实实也结结实实。所谓非文学性细节,是相对于虚构想象细节而言的,指的是来自日常生活的细节。阿城的话启发笔者思考《昆明的雨》中非文学性细节的抒情作用,重新体会汪曾祺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2]的独特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非文学性 虚构想象 独特韵味 阿城 抒情作用 杂文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生活的答案,在唐诗里
20
作者 幽幽之默 《党员生活(湖北)》 2023年第26期58-59,共2页
阿城曾说,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绝境。他做了一个相对的补充:绝境是一个比喻,可能是任何你碰到的问题,你有这个能量、智慧和经验穿越吗?没有,那就可能是绝境。这句话似乎过于绝对,但遇到的问题至少是一种困境。
关键词 唐诗 绝境 阿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