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阶梯式扫描协议探寻头颈部CTA的优化扫描剂量。方法连续选择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并行256层CTA检查的269例患者,从200 mA s原始条件开始,按检查时间顺序分别采用10 mA s阶梯式降低管电流量扫描至130 mA s共8组,分别测量并评...目的通过阶梯式扫描协议探寻头颈部CTA的优化扫描剂量。方法连续选择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并行256层CTA检查的269例患者,从200 mA s原始条件开始,按检查时间顺序分别采用10 mA s阶梯式降低管电流量扫描至130 mA s共8组,分别测量并评估各组患者图像的背景软组织噪声(CT值的标准差)、目标血管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以及射线剂量指标[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采用统计学检验评价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实验总共历时8周,于130 mA s触发实验终止条件,并返回至140 mA s。随管电流阶梯式调整,辐射剂量线性下降,按周次顺序CTDI分别为13.50、12.84、12.18、11.49、10.80、10.12、9.44 mG y,有效剂量ED平均值分别为4.39、4.21、3.97、3.75、3.49、3.29、3.09 mS v。其中第7周140 mA s管电流量组的CTDI、DLP、ED平均值最低,分别为:CTDIVol 9.44 mG y,DLP 423.42 mG y/cm,ED 3.09mS v,较基础条件200 mA s相比,剂量降低比例达30%,各组患者射线剂量指标CTDI、DLP、ED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目标血管SNR、血管-背景CNR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参数优化方法可以科学、有效的摸索出扫描剂量与图像质量的最佳平衡点,优化现有设备的合理低剂量扫描;以本单位为例,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采用9.44 mG y扫描剂量(140 mA s管电流)既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能降低受检群体接受的辐射剂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阶梯式扫描协议探寻头颈部CTA的优化扫描剂量。方法连续选择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并行256层CTA检查的269例患者,从200 mA s原始条件开始,按检查时间顺序分别采用10 mA s阶梯式降低管电流量扫描至130 mA s共8组,分别测量并评估各组患者图像的背景软组织噪声(CT值的标准差)、目标血管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以及射线剂量指标[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采用统计学检验评价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实验总共历时8周,于130 mA s触发实验终止条件,并返回至140 mA s。随管电流阶梯式调整,辐射剂量线性下降,按周次顺序CTDI分别为13.50、12.84、12.18、11.49、10.80、10.12、9.44 mG y,有效剂量ED平均值分别为4.39、4.21、3.97、3.75、3.49、3.29、3.09 mS v。其中第7周140 mA s管电流量组的CTDI、DLP、ED平均值最低,分别为:CTDIVol 9.44 mG y,DLP 423.42 mG y/cm,ED 3.09mS v,较基础条件200 mA s相比,剂量降低比例达30%,各组患者射线剂量指标CTDI、DLP、ED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的目标血管SNR、血管-背景CNR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参数优化方法可以科学、有效的摸索出扫描剂量与图像质量的最佳平衡点,优化现有设备的合理低剂量扫描;以本单位为例,256层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采用9.44 mG y扫描剂量(140 mA s管电流)既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能降低受检群体接受的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