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人金融投资行为制约因素的逻辑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方建武 李忠民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71-75,共5页
影响个人金融投资行为的因素是什么?本文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通过社会保障机制、社会阶层结构、民俗文化对个人金融投资行为影响的分析,得出保障机制、阶层结构、民俗文化是制约我国个人金融投资行为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指出... 影响个人金融投资行为的因素是什么?本文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通过社会保障机制、社会阶层结构、民俗文化对个人金融投资行为影响的分析,得出保障机制、阶层结构、民俗文化是制约我国个人金融投资行为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指出特定的历史阶段里,保障机制、民俗文化、社会分配的货币化程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因此,个人的社会阶层位置成为对个人投资行为约束影响最大的量,也成为行为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金融投资行为 制约因素 保障机制 阶层机制 民俗 文化
原文传递
中国乡村的去阶层分化机制与社会稳定 被引量:28
2
作者 魏程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9,共10页
在近30余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分化,诸多学者担忧地指出,巨大的底层社会将成为中国政治社会危机的根源。农村无疑是中国底层社会的主体部分,然而,农民之间"有分化无分层"的现象成为社会常态,这种现象源自于农村社会特有的... 在近30余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分化,诸多学者担忧地指出,巨大的底层社会将成为中国政治社会危机的根源。农村无疑是中国底层社会的主体部分,然而,农民之间"有分化无分层"的现象成为社会常态,这种现象源自于农村社会特有的去阶层分化机制。由拉平机制和转移机制组成的去阶层分化机制,将在村富人逐渐消解,将不能消解的富人转移出村,保持了村落阶层结构的均衡性、模糊性。去阶层分化机制不但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为进城农民工提供了返乡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继而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弹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层分化机制 有分化无分层 拉平机制 转移机制 社会稳定
下载PDF
社会阶层定位的主观感知模式——基于社会阶层心理学视角的解释 被引量:15
3
作者 周扬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0-237,共18页
本文借助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分析视角,探讨社会阶层定位如何系统地影响人们感知与评价自我、他人与社会的方式,从而塑造主观感知模式。本文指出,社会阶层定位存在客观与主观两重内涵,强调主观阶层的必要性和意义在于,由于主客观阶层间存... 本文借助社会阶层心理学的分析视角,探讨社会阶层定位如何系统地影响人们感知与评价自我、他人与社会的方式,从而塑造主观感知模式。本文指出,社会阶层定位存在客观与主观两重内涵,强调主观阶层的必要性和意义在于,由于主客观阶层间存在普遍不一致性,客观阶层无法替代主观阶层来解释主观感知等特定社会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社会认知视角下的社会阶层理论,提出社会阶层塑造主观感知的基本分析框架:首先,静态的阶层定位对主观感知与评价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主观阶层定位的解释力远高于客观阶层;其次,动态的阶层流动带来预期、经历与局部参照三种调整校正机制,进一步影响主观感知模式的形成。笔者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五期数据对这一分析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这一系统分析主观分层现象的解释框架,有助于弥补结构决定论分析主观感知与评价时解释力不足的局限性,同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前社会中主观层面涉及的诸多不平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观阶层 阶层认知倾向 阶层定位校正机制 主观感知模式
原文传递
我国中产阶层的形成机制与社会功能——基于亚企业家理论的研究
4
作者 阮德信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1-94,共4页
亚企业家是中产阶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私人品的主要提供者。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加主要依赖于亚企业家群体的壮大。在企业家制度安排下,亚企业家生成机制引致亚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并促进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壮大,由此推动着社会经济和... 亚企业家是中产阶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私人品的主要提供者。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加主要依赖于亚企业家群体的壮大。在企业家制度安排下,亚企业家生成机制引致亚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并促进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壮大,由此推动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企业家 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形成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
下载PDF
我国中产阶层形成路径新探
5
作者 阮德信 唐晓东 《生产力研究》 CSSCI 2004年第12期82-84,共3页
我国中产阶层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现阶段中产阶层由三类人员组成,这三类人员分别为社会提供公共品、混合品和私人品。私人品是来源于市场经济路径,私人品的数量和规模决定了公共品、混合品的数量和规模。中产阶层的形成来源于市... 我国中产阶层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现阶段中产阶层由三类人员组成,这三类人员分别为社会提供公共品、混合品和私人品。私人品是来源于市场经济路径,私人品的数量和规模决定了公共品、混合品的数量和规模。中产阶层的形成来源于市场路径,亚企业家机制成为中产阶层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产阶层 亚企业家 亚企业家机制 中产阶层形成机制
下载PDF
转型期阶层化机制的非均衡性及其超越
6
作者 陈占江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39-42,共4页
在阶层化机制中由于制度区隔、市场失灵和社会封闭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阶层化的非均衡性发展,使社会分层结构呈现畸形化形态,引发了阶层之间的社会紧张和现存秩序的合法性危机。促进阶层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结构的合理必须超越当前的阶层化... 在阶层化机制中由于制度区隔、市场失灵和社会封闭等因素的存在导致了阶层化的非均衡性发展,使社会分层结构呈现畸形化形态,引发了阶层之间的社会紧张和现存秩序的合法性危机。促进阶层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结构的合理必须超越当前的阶层化机制,构建均衡性阶层化机制,重塑合理的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阶层机制 超越
下载PDF
政策网络视角下的中国阶层关系和谐机制研究
7
作者 唐云锋 牟丽琴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76,157,共5页
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针对目前中国日益紧张的社会阶层关系,文中运用政策网络理论对各阶层利益关系紧张现实进行剖析,揭示了各阶层间互动沟通的缺失、价值观的背离等现实问题,并认为由此导致的各阶层互信互赖关系的缺... 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针对目前中国日益紧张的社会阶层关系,文中运用政策网络理论对各阶层利益关系紧张现实进行剖析,揭示了各阶层间互动沟通的缺失、价值观的背离等现实问题,并认为由此导致的各阶层互信互赖关系的缺失是当前各阶层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之一。因此,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阶层关系的重要途径:一是构建各阶层畅通的沟通渠道,大力培育共同的社会价值观,为各阶层的诉求趋同奠定思想基础;二是完善阶层矛盾的疏导、化解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为实现社会问题的化解提供技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网络 阶层和谐机制 共同社会价值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