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面泥石流灾变易损性分析评价及防灾模式 被引量:7
1
作者 罗冠枝 陈全明 王国卫 《防灾减灾学报》 2018年第4期19-25,共7页
2016年17日8时至13时,湖南省古丈县默戎镇发生强大的坡面泥石流,在灾害发生前15分钟成功转移群众500余人,无造成人员伤亡。以此背景,提出了坡面泥石流灾变易损性的概念,建立了坡面泥石流灾变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灰... 2016年17日8时至13时,湖南省古丈县默戎镇发生强大的坡面泥石流,在灾害发生前15分钟成功转移群众500余人,无造成人员伤亡。以此背景,提出了坡面泥石流灾变易损性的概念,建立了坡面泥石流灾变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灰色聚类理论构建坡面泥石流灾变易损性的评估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行,为工程建设选址和方案优化、工程建设抗灾能力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提出"防灾于前,减损于后"的防灾模式,为今后类似的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泥石流 灾变易损性 层次分析法 灰色聚类理论 防灾模式
下载PDF
震区泥石流对线路工程的危害及防灾对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翠容 姚令侃 杜翠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1-85,共5页
研究了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损害线路工程的典型事件,归纳出泥石流对线路工程有4种危害模式:掩埋和淤积、冲刷、冲击、堵塞主河。基于泥石流堵塞主河对线路工程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的现象,提出了以"最大限度利用主河输移和容纳泥沙的... 研究了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损害线路工程的典型事件,归纳出泥石流对线路工程有4种危害模式:掩埋和淤积、冲刷、冲击、堵塞主河。基于泥石流堵塞主河对线路工程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的现象,提出了以"最大限度利用主河输移和容纳泥沙的能力"为指导的防灾对策;基于主河水位壅高值计算式和泥石流堵河异岸受灾判据,给出了主河最大容纳泥沙量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泥石流 震后灾区 线路工程 危害模式 防灾模式
下载PDF
古代城镇选址的启示——以四川省安县为例
3
作者 何睿 《建筑与环境》 2010年第3期22-23,共2页
2008年“5·12”大地震对四川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灾难过去后,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积极地进行着重建工作,本文对受灾较重的四川省安县进行研究,分析地震灾后没有受到严重破坏的城镇,作为针对防灾减灾的城镇规划选址方法的参... 2008年“5·12”大地震对四川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灾难过去后,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积极地进行着重建工作,本文对受灾较重的四川省安县进行研究,分析地震灾后没有受到严重破坏的城镇,作为针对防灾减灾的城镇规划选址方法的参考。以古代大禹进行过规划选址的安昌镇为例进行举例分析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选址 防灾模式
下载PDF
基于生态经济理论的滨州市防灾模式与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吕学军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4-687,693,共5页
基于生态学经济理论,通过分析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进一步揭示了常见灾害发生的规律;结合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要求,探讨了滨州市有关防灾模式,包括"上农下渔"、"暗管改碱"、"枣粮间... 基于生态学经济理论,通过分析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进一步揭示了常见灾害发生的规律;结合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要求,探讨了滨州市有关防灾模式,包括"上农下渔"、"暗管改碱"、"枣粮间作"、"生物发酵床养殖"及"工业生态链"等模式,并提出了采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盐碱地改良、开发耐盐药用植物、利用天敌防虫害、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灌区改造、新能源开发等防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理论 滨州市 生态农业区 特色产业园 防灾模式与对策
原文传递
国内外大城市防灾减灾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翟永梅 韩新 沈祖炎 《灾害学》 CSCD 2002年第1期62-69,共8页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综合减灾体系目前尚不够完善 ,城市抗灾能力仍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国外大城市减灾管理模式的比较和研究 ,分析了目前上海市减灾管理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
关键词 城市 减灾管理模式 可持续发展 上海 美国 日本 防灾管理模式 法制化
下载PDF
基于弃渣综合利用的矿山泥石流灾害防治新模式——以冕宁盐井沟泸沽铁矿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宁生 佘德彬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8-85,108,共9页
冕宁县盐井沟受泸沽铁矿的开采所影响,流域内留存有大量矿山弃渣,在历史上曾造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原有的防灾方式主要依靠沟道内修建的导流堤、拦砂坝等工程措施,但需要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沟道清淤,无法根治灾害。新的防灾模式... 冕宁县盐井沟受泸沽铁矿的开采所影响,流域内留存有大量矿山弃渣,在历史上曾造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原有的防灾方式主要依靠沟道内修建的导流堤、拦砂坝等工程措施,但需要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沟道清淤,无法根治灾害。新的防灾模式则通过综合利用泸沽铁矿的弃渣,在生产建筑砂石料的同时回收其中的铁矿粉,并利用弃土回填实现复垦和生态改良。上述措施不仅能有效减少盐井沟内松散物源的堆积,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同时也能为企业创造利润、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及促进地居民的就业,还间接地减少了河道砂石的开采、减轻了对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了减灾、增收、环保的多重效果。这种循环经济理念下的防灾新模式可试推广至其他受矿渣堆积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井沟 泥石流 矿山弃渣 综合利用 防灾模式
下载PDF
基于防灾避险功能的居住小区绿地植物配置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巩爱娜 胡希军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6-111,共6页
以植物特有的防灾避险功能为基础,从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角度分析了长沙居住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并借鉴"FPS"防灾林带配置模式,提出城市居住小区防灾避险绿地植物配置的原则和方法,以期提高居住小区的防灾避险功能。
关键词 居住小区 防灾避险绿地 植物配置 防灾林带配置模式
下载PDF
广东汉民系传统聚落典型防灾景观模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潘莹 段佳卉 施瑛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0-136,共7页
为研究广东三大汉民系传统聚落在长期抵御自然灾害侵袭的过程中,形成的包含聚落外围防灾、产业防灾、居住地防灾等聚落防灾景观模式。综合运用景观学、环境学、灾害学、农学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土地开发类型-自然灾害类型-聚落景观构成... 为研究广东三大汉民系传统聚落在长期抵御自然灾害侵袭的过程中,形成的包含聚落外围防灾、产业防灾、居住地防灾等聚落防灾景观模式。综合运用景观学、环境学、灾害学、农学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土地开发类型-自然灾害类型-聚落景观构成模式”技术路线对广东汉民系传统聚落景观防灾模式的深入解读,梳理历史防灾经验,总结历史智慧。得出了如下结论:广府核心区应对低地水灾环境形成了“外围堤围防洪-基塘水土调配-聚居地梳式泄洪”的典型景观模式;潮汕核心区应对沿海风灾环境形成了“外围堤林防风-农业分区种植-聚居地密集式抗风”的典型景观模式;客家核心区应对山地水旱环境形成了“外围堤坝并举-陂塘蓄水防旱-聚居团块式防洪”的典型景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聚落景观 自然灾害 防灾景观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