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夹层阜外分型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丘俊涛 罗新锦 +9 位作者 常谦 钱向阳 孙晓刚 魏波 郭宏伟 张良 吴进林 姜文翔 刘燊 于存涛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09-715,共7页
目的传统的主动脉夹层分型对主动脉弓段夹层和单纯腹主动脉夹层命名不明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缺乏指导作用,因此阜外医院提出针对主动脉解剖受累情况划分。分析按阜外分型的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明确对于手术方式选择的... 目的传统的主动脉夹层分型对主动脉弓段夹层和单纯腹主动脉夹层命名不明确,对手术方式的选择缺乏指导作用,因此阜外医院提出针对主动脉解剖受累情况划分。分析按阜外分型的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明确对于手术方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1570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比较阜外分型四种类型(A/B/C/D)以及弓部三种亚型(Cp/Ct/Cd)夹层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资料以及手术方式的差异。结果阜外A型78例(4.96%),阜外B型421例(26.82%),阜外C型1063例(67.71%),阜外D型8例(0.51%)。全组手术死亡85例(5.41%)。阜外A型主动脉窦直径最大,为(45.92±12.88)mm。阜外C型的术前肾功能不全比例最高(14.96%)。阜外D型患者年龄最大[(58.02±11.93)岁]。阜外C型的手术死亡比例最高,为7.71%。阜外C型患者中,Cp型、Ct型、Cd型比例为5.08%、78.27%、16.65%。Ct型与Cd型的手术死亡比例存在明显差异(9.38%对1.69%,P<0.01),Ct型与Cp型的手术死亡比例无明显差异(9.38%对1.85%,P=0.06),Cp型与Cd型的手术死亡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5%对1.69%,P=0.94)。阜外A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占64.10%,阜外B型单纯TEVAR占81.53%,阜外Cp型部分弓替换术占62.96%,阜外Ct型全主动脉弓替换术占98.56%,阜外Cd型去分支+TEVAR或TEVAR占70.62%,阜外D型8例均行腹主动脉支架置入术。结论阜外分型是对传统分型方法的总结和补充,系统、简洁地阐明夹层累及的范围,有利于主动脉夹层研究和治疗的统一。阜外分型中不同分型的夹层发病特点和预后不同。阜外分型对于主动脉手术方式的选择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阜外分型 临床特点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大动脉炎患者同步四肢血压及踝臂脉搏波速度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陈阳 董徽 +4 位作者 邓宇 邹玉宝 华倚虹 王恺皞 蒋雄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1-486,共6页
目的:调查大动脉炎患者同步四肢血压(4LBP)及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特征。方法:回顾性(注册研究:ClinicalTrials.gov.NCT Number:NCT03521739)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阜外医院住院诊治的182例大动脉炎患者(大动脉炎组),并选取182... 目的:调查大动脉炎患者同步四肢血压(4LBP)及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特征。方法:回顾性(注册研究:ClinicalTrials.gov.NCT Number:NCT03521739)连续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阜外医院住院诊治的182例大动脉炎患者(大动脉炎组),并选取182例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肱动脉收缩压高侧相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大动脉炎患者同步4LBP及baPWV测量9个参数:舒张压(DBP)、脉压差、脉动指数、臂间收缩压压差(IASBPD)、踝间收缩压压差(ILSBPD)、踝臂指数(ABI)及ABI差值(ΔABI)、baPWV和baPWV差值(ΔbaPWV)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大动脉炎病变分型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动脉炎组DBP更低[(67.4±23.7)mmHg vs(84.1±15.0)mmHg,1 mmHg=0.133 kPa]、脉压差更大[(69.7±23.6)mmHg vs(53.7±10.6)mmHg]、脉动指数更高(1.3±2.1 vs 0.6±0.1)、IASBPD更大[(18.2±24.1)mmHg vs(4.2±3.3)mmHg]、ILSBPD更大[(10.7±15.0)mmHg vs(5.3±4.1)mmHg]、ΔABI更大(0.1±0.1 vs 0.0±0.0)以及ΔbaPWV更大[(269.3±537.0)cm/s vs(46.7±41.7)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进一步分析大动脉炎组脉压差>70 mmHg(36.8%vs 4.4%)、脉动指数>0.9(50.0%vs 5.5%)、IASBPD>10 mmHg(43.4%vs 5.5%)、ABI>1.4(17.6%vs 0%)、ILSBPD>15 mmHg(14.8%vs 3.3%)、ABI<0.9(22.5%vs 0%)、双ABI<0.9且ΔABI≤0.1(16.5%vs 0%)和ΔbaPWV>160 cm/s(31.3%vs 2.2%)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存在以上8项参数特征的其中1项,大动脉炎组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4.6%vs 18.1%,P<0.01)。并且这些参数特征与大动脉炎患者的病变分型密切相关。结论:大多数大动脉炎患者同步4LBP及baPWV存在一些显著异常特征,并且与病变分型密切相关,可初步预测和评估病变的位置。建议对大动脉炎及其疑似患者应常规行4LBP及baPWV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同步四肢血压 踝臂脉搏波速度 阜外分型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诊断标准(2010年)在不同阜外分型患者中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2
3
作者 任杰 陈亮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探究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诊断标准(2010年)在不同阜外分型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方法:纳入60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进行心脏移植的ACM患者,运用一致性聚类算法对上述60例移植心脏的病理特征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将患者归类为... 目的:探究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诊断标准(2010年)在不同阜外分型患者中的诊断效能。方法:纳入60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进行心脏移植的ACM患者,运用一致性聚类算法对上述60例移植心脏的病理特征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将患者归类为阜外Ⅰ、Ⅱ、Ⅲ、Ⅳ型4种亚型。比较不同阜外分型ACM患者中的ACM诊断标准整体得分以及各诊断项目(心脏结构及功能、复极化、去极化、心律失常、家族史)得分情况,评估各诊断项目的诊断效能。结果:ACM诊断标准(2010年)对于不同阜外分型ACM患者的诊断效能具有明显异质性,与阜外Ⅰ、Ⅱ型比,阜外Ⅲ、Ⅳ型ACM患者的诊断效能均较低(P均<0.01)。不同阜外分型ACM患者在复极化、去极化以及心律失常这三个诊断项目中没有明显权重分布(P均>0.05)。阜外Ⅰ、Ⅱ型ACM患者在心脏结构及功能,以及家族史诊断项目中得分频率明显高于阜外Ⅲ、Ⅳ型患者(P均<0.05)。是否携带桥粒基因突变可有效将阜外Ⅰ型和其他分型ACM患者进行区分,特异度91.9%,灵敏度69.6%,阳性预测率84.2%,阴性预测率82.9%(P<0.0001)。结论:ACM诊断标准(2010年)对于阜外Ⅲ、Ⅳ型ACM患者的诊断效能较低。桥粒基因突变筛查有助于区分鉴别诊断不同阜外亚型ACM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阜外分型 诊断效能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基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阜外分型的外科治疗策略及早期临床结果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雁翔 李岩 +2 位作者 史艺 梁盛华 孙晓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41-645,共5页
目的依据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阜外分型,研究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中针对冠状动脉的处理策略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阜外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冠... 目的依据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的阜外分型,研究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中针对冠状动脉的处理策略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阜外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冠状动脉处理策略依据冠状动脉受累的阜外分型制订,主要包括冠状动脉修复术(coronary artery repair,CAR)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分析不同治疗策略及方法的围手术期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50例患者中CAR38例,CABG12例,其中包括术中补救性旁路移植(即CAR转CABG)3例和预防性旁路移植(即CAR加CABG)2例,随访4~32个月,平均18.6个月。CABG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均无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基于阜外分型的冠状动脉处理策略对于冠状动脉受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冠状动脉受累 阜外分型
原文传递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治疗流程
5
作者 秦莹 孙筱璐 +9 位作者 王东 许连军 张沫 王丽梅 吴桂鑫 王继征 蒋文 王红月 宋雷 康连鸣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4519-4524,共6页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是以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性替代、右心室扩大、室壁变薄、室壁瘤为病理特征,亦可累及左心室。致病机制主要为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随着研究...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是以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性替代、右心室扩大、室壁变薄、室壁瘤为病理特征,亦可累及左心室。致病机制主要为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ACM的诊断、分型和治疗策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ACM的诊断与治疗流程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诊断 治疗 桥粒蛋白 猝死 阜外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