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的哲学溯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雪 胡叶涵 谷婷婷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263-266,共4页
通过对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进行哲学溯源,发现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与其哲学视界紧密关联。他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阐释哲学方面独到的见解无不影响其翻译理论的形成。追溯施莱尔马赫的哲学思想是理解其翻译思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施莱尔马赫 翻译思想 语言哲学 心灵哲学 阐释哲学
下载PDF
论赫尔德的翻译观及其哲学基础
2
作者 王雪 刘蕾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65,共4页
通过分析赫尔德的翻译观并揭示其翻译观背后的哲学根源,文章认为:赫尔德的翻译观体现了异化翻译思想。这在赫尔德时代具有开拓性意义,预示着翻译将成为语言与文化扩充的手段。同时,赫尔德的翻译观融会了语言哲学和阐释哲学的世界观和方... 通过分析赫尔德的翻译观并揭示其翻译观背后的哲学根源,文章认为:赫尔德的翻译观体现了异化翻译思想。这在赫尔德时代具有开拓性意义,预示着翻译将成为语言与文化扩充的手段。同时,赫尔德的翻译观融会了语言哲学和阐释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深了其翻译思考的理性和思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德 翻译观 语言哲学 阐释哲学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在精神契合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田辰山 赵延风 《文化软实力》 2021年第2期45-54,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融通是时代大课题,深入研究二者交会渊源、内在联系,才能厘清中国当代主流思想形成的核心与脉络,从而为建立起一套完整自洽的中国道路叙事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以比较中西阐释哲学中的...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融通是时代大课题,深入研究二者交会渊源、内在联系,才能厘清中国当代主流思想形成的核心与脉络,从而为建立起一套完整自洽的中国道路叙事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以比较中西阐释哲学中的“比较文化语义环境”阐释方法论,分析出中西主流文化核心基因差异在于“一多不分”与“一多二元”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西各自文化语义环境当中呈现出的基因样态,从而揭示二者在世界观、认知论、思维观、社会观、人生价值观等内在精神方面的契合点,进而说明二者得以历史交汇的缘由,并分析了被误读为对立的若干观点,进一步阐明二者的确存在内在精神的契合性,而且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和融通已经是完成之现实,并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成果所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一多不分 中西比较阐释哲学
下载PDF
从孔夫子到马克思: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契合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田辰山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85-100,共16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融通,是时代大课题。深入研究二者交会渊源、内在联系,才能厘清中国当代主流思想形成的核心与脉络,从而为建立起一套完整自洽的中国道路叙事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以比较中西阐释哲学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融通,是时代大课题。深入研究二者交会渊源、内在联系,才能厘清中国当代主流思想形成的核心与脉络,从而为建立起一套完整自洽的中国道路叙事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以比较中西阐释哲学中的“比较文化语义环境”阐释方法论,分析出中西主流文化核心基因差异在于“一多不分”与“一多二元”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分析儒家思想和马克思哲学在中西各自文化语义环境当中呈现出的基因样态,从而揭示二者在世界观、认知论、思维观、社会观、人生价值观等内在精神方面的契合点,进而说明二者得以历史交会的缘由,并分析了被误读为对立的若干观点,进一步阐明二者的确存在内在精神的契合性,而且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学术的“对接”和融通已经是完成之现实,并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成果所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儒学 一多不分 比较中西阐释哲学
原文传递
“中—西时代”的“阐释政治哲学”研究——从中国现代政治哲学话语的三大功能说起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国东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3年第1期45-61,141,142,共19页
在“中—西时代”,即告别“唯西是瞻”,与西方平等对话甚至超越西方的时代,中国现代政治哲学话语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占据最基础的地位。中国现代政治哲学话语需同时具备三大话语功能,即面对西方的“对话—抗辩”功能、面对现... 在“中—西时代”,即告别“唯西是瞻”,与西方平等对话甚至超越西方的时代,中国现代政治哲学话语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占据最基础的地位。中国现代政治哲学话语需同时具备三大话语功能,即面对西方的“对话—抗辩”功能、面对现状的“阐释—范导”功能和面对历史的“阐释—反思”功能。相应地,其理论建构面临着“理论视野的去西方化/去自由主义化”、“现代性价值/范畴的中国化”和“中国性价值/范畴的现代化”等三大理论课题。建立在公共阐释基础上的“阐释政治哲学”,是有助于推进中国现代政治哲学话语建构的知识形态。思想史重构、政治哲学建构与社会—历史分析相结合、历史政治学与社会政治理论分析相结合,是与上述三大话语功能和三个理论课题相适应的三种公共阐释取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时代” 话语 公共阐释 阐释政治哲学
下载PDF
“人的解放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现代阐释——基于中国情境的思考
6
作者 孙国东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19,共15页
“卢森堡-诺伊曼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现代阐释的基本背景和核心课题。“人的解放辩证法”蕴含着情境主义-普遍主义的政治/法律发展逻辑: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秩序应朝着有利于“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方向发展,但是其具... “卢森堡-诺伊曼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现代阐释的基本背景和核心课题。“人的解放辩证法”蕴含着情境主义-普遍主义的政治/法律发展逻辑:一个社会的政治/法律秩序应朝着有利于“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方向发展,但是其具体的制度和实践模式具有受制于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国家理论、民主法治理论、正义理论和国际政治理论,构成了遵循“人的解放辩证法”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现代阐释的四大基础课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现代阐释,旨在充分挖掘作为“学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主义色彩和认知性内涵,使其充分发挥面对西方的“对话-抗辩”功能、面对现实的“阐释-范导”功能和面对历史的“阐释-反思”功能。以中国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为思想根据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现代阐释,会迈向一种“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政治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森堡-诺伊曼问题 人的解放辩证法 作为“学说”的马克思主义 话语功能 阐释政治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