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TTG、VEGF-C的表达水平与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淋巴转移及宫旁浸润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夏一丹 谢兰 郑振荣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214-219,共6页
目的: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水平与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淋巴转移及宫旁浸润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ⅠB-ⅡA期宫颈浸润性鳞癌(SCC)组织标本(SCC组)与20例宫颈慢性炎组织标本(炎症组),采用免疫组织... 目的: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水平与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淋巴转移及宫旁浸润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ⅠB-ⅡA期宫颈浸润性鳞癌(SCC)组织标本(SCC组)与20例宫颈慢性炎组织标本(炎症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宫颈组织标本中PTTG及VEGF-C表达,并分析PTTG、VEGF-C表达与SCC临床病例特征(年龄、FIGO分期、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转移、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宫旁切缘及宫旁是否受侵)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TTG、VEGF-C表达的相关性。结果:SSC组PTTG和VEGF-C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炎症组(P<0.05),PTTG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EGF-C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SSC组织中,PTTG与VEGF-C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9,P<0.05)。结论:PTTG和VEGF-C在SCC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肿瘤浸润与淋巴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转化基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宫颈鳞癌 ⅠB-ⅡA期 淋巴转移 肿瘤没渊 淋巴儿水管 间隙浸润 相关性
下载PDF
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6
2
作者 周滢 姜继勇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早期宫颈癌的治疗并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80例早期宫颈癌(ⅠA2~ⅡB)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于大连市妇产医院初治手术治...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早期宫颈癌的治疗并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80例早期宫颈癌(ⅠA2~ⅡB)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于大连市妇产医院初治手术治疗,术式为经腹或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根据术后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进行辅助放疗或联合放化疗。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LVSI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一步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与LVSI关系显著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其独立的危险因素。绘制生存曲线,确定LVSI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宫颈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年龄、宫旁受累、病灶大小、FIGO分期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是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②LVSI阳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74%,总生存率为80%;LVSI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为93%(P<0.05)。结论:LVSI阳性一定程度上能更早地提示淋巴结转移的潜在风险,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显著降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LVSI阳性早期宫颈癌患者可能浸润深度更深、分化程度更差,但需更多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淋巴结转移 临床病理因素
下载PDF
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 被引量:19
3
作者 赵昌芹 张瑞林 廖丽川 《癌症进展》 2019年第18期2176-2179,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选取85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并对全部患者随访24个月。分析LVSI情况(阳性检出率、数量和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早期子宫内膜癌复发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选取85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并对全部患者随访24个月。分析LVSI情况(阳性检出率、数量和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早期子宫内膜癌复发之间的关系,比较LVSI阳性和LVSI阴性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Spearman法分析结果显示,LVSI的阳性检出率、数量及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r=0.742、0.808、0.877,P﹤0.01)。LVSI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LVSI阴性者(P﹤0.01)。LVSI阴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2年生存率高于LVSI阳性者(P﹤0.05)。相联LVSI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卫星状LVSI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组织学类型为腺癌、肌层浸润深度﹤1/2、LVSI阴性、LVSI类型为卫星状、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年龄≥45岁、组织学类型为非腺癌、肌层浸润深度≥1/2、LVSI阳性、LVSI类型为相联、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LVSI数量、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孕激素受体情况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LVSI阳性、LVSI类型为相联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期子宫内膜癌LVSI的阳性检出率、数量及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LVSI阳性、LVSI类型为相联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可作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子宫内膜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盆腔 淋巴结转移 预后
下载PDF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早期宫颈鳞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严鸣 张彦娜 +2 位作者 何洁华 孙学明 孙晋瑞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8-474,共7页
背景与目的:近10年来,虽然宫颈癌治疗方法有所改进,但5年生存率无明显变化。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来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对早期宫颈鳞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 背景与目的:近10年来,虽然宫颈癌治疗方法有所改进,但5年生存率无明显变化。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来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对早期宫颈鳞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初治为手术治疗的ⅠB+ⅡA期宫颈鳞状细胞癌病例111例,重新评价LVSI、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分析LVSI对早期宫颈鳞癌预后的影响。LVSI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在扁平的内皮细胞围绕成的间隙中看到至少一簇肿瘤细胞。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1例病例中LVSI阳性者为62例(55.9%)。单因素分析表明LVSI阳性(P=0.019)和淋巴结转移(P=0.002)是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危险因素;LVSI阳性(P=0.029)、淋巴结转移(P=0.002)、SccAg(P=0.018)、浸润深度(P=0.022)和手术切缘阳性(P=0.002)是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淋巴结转移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5);淋巴结转移和手术切缘阳性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6,P=0.006)。LVSI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1)。结论:尚不能确定LVSI是早期宫颈鳞癌的独立预后因素。LVSI是转移和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预后
下载PDF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子规 赵虎 +1 位作者 李文 王武亮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07-912,共6页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470例ⅠA2~ⅡA2期宫颈癌,分为LVSI阳性组和LVSI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LVSI对早期宫颈癌...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470例ⅠA2~ⅡA2期宫颈癌,分为LVSI阳性组和LVSI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22例失访,有预后资料者共44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SI阳性与组织学低分化、深间质浸润、宫旁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相关。55例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21例(38.2%),393例未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63例(16.0%)。50例死亡病例中LVSI阳性17例(34.0%),398例存活病例中LVSI阳性67例(16.8%),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00,Ρ=0.003)。全组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为87.9%、86.8%。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LVSI和淋巴结转移和术后治疗影响5年总生存时间(OS)和无瘤生存时间(DFS)。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宫颈间质浸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是5年OS、DFS的独立预后因素,阴道穹窿受侵是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LVSI是5年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LVSI与多种不良预后因素相关,是早期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LVSI是5年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尚不能确定LVSI是早期宫颈癌5年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预后
原文传递
Ⅰ型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周露秋 刘先喜 +1 位作者 李艳 毛熙光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346-350,共5页
目的研究影响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79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的生存率,采用Cox回归... 目的研究影响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79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的生存率,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7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复发36例,5年无瘤生存率为87.10%(243/279)。患者2、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95%CI为93.6%~98.3%)、94.3%(95%CI为91.6%~97.2%)、90.4%(95%CI为86.6%~94.3%)。单因素分析显示,肥胖(HR=2.194,95%CI为1.031~4.671,P=0.041)、肌层浸润深度(HR=2.957,95%CI为1.382~6.329,P=0.005)、组织学分级(G2:HR=3.271,95%CI为1.336~8.010,P=0.010;G3:HR=9.933,95%CI为3.565~27.672,P<0.001)、肿瘤大小(HR=8.067,95%CI为2.426~26.821,P=0.001)、腹腔细胞学(HR=3.293,95%CI为1.523~7.121,P=0.002)、手术-病理分期(Ⅲ期:HR=28.357,95%CI为11.516~69.828,P<0.001)、淋巴结性质(HR=14.629,95%CI为5.023~42.606,P<0.001)、宫颈间质浸润(HR=3.806,95%CI为1.653~8.764,P=0.002)、附件转移(HR=9.101,95%CI为3.831~21.622,P<0.001)、淋巴血管间隙浸润(HR=5.011,95%CI为2.233~11.249,P<0.001)均与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肌层浸润深度(HR=2.503,95%CI为1.115~5.616,P=0.026)、组织学分级(G2:HR=3.143,95%CI为1.205~8.198,P=0.019;G3:HR=3.655,95%CI为1.151~11.610,P=0.028)、手术-病理分期(Ⅲ期:HR=27.701,95%CI为9.608~79.869,P<0.001)及淋巴血管间隙浸润(HR=3.297,95%CI为1.370~7.936,P=0.008)均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腹腔细胞学、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性质、宫颈间质浸润、附件转移、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均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其中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及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均是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预后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肌层浸润深度
原文传递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蓉 李林 +3 位作者 雷呈志 吴令英 白萍 李淑敏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6期51-55,共5页
目的评价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探讨早期宫颈癌合并LVSI优选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999年6月至2011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ⅠB~ⅡA期宫颈癌合并LVSI 252例及相对应于年龄、期别、病理类型无差异的无LVSI 253例入组... 目的评价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探讨早期宫颈癌合并LVSI优选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999年6月至2011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ⅠB~ⅡA期宫颈癌合并LVSI 252例及相对应于年龄、期别、病理类型无差异的无LVSI 253例入组本研究,分析两组间肿瘤大小、间质浸润深度、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术前、术后治疗的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LVSI组的宫颈间质受侵深度〉1/2例数、淋巴结转移率、低分化所占比例、术后接受辅助治疗患者数明显高于无LVS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年总存活率(OS)LVSI组79.8%,无LVSI组95.7%,5年无瘤存活率(DFS)LVSI组79.8%,无LVSI组94.6%,复发转移、死亡:LVSI组复发39例(15,5%),死亡24例(9.5%),无LVSI组复发13例(5.1%),死亡2例(0.8%),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全组5年总存活率、无瘤存活率为93.6%、87.7%,单因素分析示临床期别、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脉管间隙浸润影响5年总存活、无瘤存活,肿瘤大小、术后治疗仅影响5年总存活率。多因素分析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脉管间隙浸润是5年总存活、无瘤存活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LVSI与多种不良预后因素相关,早期宫颈癌中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脉管间隙浸润是5年总存活、无瘤存活的独立影响因素。合并LVSI需术后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预后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原文传递
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滢 姜继勇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淋巴结转移与早期宫颈癌的病死率显著相关,近年来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其与淋巴结转移及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充分认识LVSI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总结早期宫颈癌LVSI与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与早期宫颈癌的病死率显著相关,近年来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尤其是其与淋巴结转移及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的研究。充分认识LVSI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总结早期宫颈癌LVSI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相关文献,大多数文献表明早期宫颈癌LVSI与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但也有不同的观点。目前需探讨早期宫颈癌细化后的LVSI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并将有显著意义的类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是否可以从新辅助化疗中降低其阳性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 预后
下载PDF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晓慧 李敏 颜士杰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9年第7期925-928,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ⅠA2-ⅡA。观察术后病理LVSI,随访终点为死亡。分析LVSI与临床、病理及总生存率关系。结...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ⅠA2-ⅡA。观察术后病理LVSI,随访终点为死亡。分析LVSI与临床、病理及总生存率关系。结果:98例中LVSI阳性48例,LVSI阳性与宫颈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患者失访7例(LVSI阳性3例、阴性4例),随访率92.9%,随访中位时间68个月(50~86个月),5年生存率71.4%,LVSI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60.0%)低于LVSI阴性者(82.6%)(P<0.05)。Kaplan-Meier分析,LVSI阳性患者生存期低于阴性患者(P<0.05)。LVSI、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侵润深度是影响宫颈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LVSI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相关,LVSI阳性患者生存率低,预后差,LVSI可能成为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5年生存率 预后
下载PDF
基于临床-多参数磁共振影像组学特征预测宫颈癌脉管浸润和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崔雅琼 黄刚 +4 位作者 王莉莉 任嘉梁 赵莲萍 周星 马颖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82,共10页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变量构建模型预测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和预后。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25...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变量构建模型预测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脉管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和预后。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25例CC患者病例,采集小视野高分辨率T2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图、轴位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压脂序列和矢状位T2WI、轴位和矢状位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勾画肿瘤区域后提取107个特征,通过最小绝对值压缩与选择算法等降维以建立影像组学分数(radiomics score,Rad-score),整合14个临床指标构建逐步逻辑回归模型,并重复20次3折交叉验证。根据预测的LVSI及随访结果进行分组及相应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生存曲线划分,观察模型在PFS分组的差异。结果形态学和异质性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是预测LVSI的主要因素。回归分析确定3个危险因素,Rad-score比鳞状细胞癌抗原和血红蛋白更重要[优势比(odds ratio,OR):2.626、1.061、0.982]。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3。PFS在模型预测的LVSI组间明显不同(平均PFS:64.8、58.3个月)。结论mp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变量能预测CC患者的LVSI和临床结局,可能在新辅助和手术环境中显示出改善患者风险分层的效用。影像组学特征能够预测预后可能与其反映肿瘤组织的LVSI有潜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预后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被引量:8
11
作者 喻泓清 翟建 +2 位作者 刘晨露 肖国庆 李庆祝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1-426,共6页
目的评估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经病理证实宫颈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LVSI+(n=61)及LVSI-(n=62)。基于_(T2WI)及动脉期对比增强_(T1WI(CE-T1W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按7... 目的评估基于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经病理证实宫颈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LVSI+(n=61)及LVSI-(n=62)。基于_(T2WI)及动脉期对比增强_(T1WI(CE-T1W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按7∶3比例将数据分为训练集(n=87)和验证集(n=36),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对训练集数据进行特征降维,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宫颈癌LVSI的单一序列影像组学模型(模型_(T2WI)、模型_(CE-T1WI));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基于_(T2WI+CE-T1WI)的影像组学模型(模型_(T2WI+CE-T1WI))及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分别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预测效能及临床效益。结果基于_(T2WI)和_(CE-T1WI)各提取1316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分别获得13、15个最佳特征,用于构建模型_(T2WI)及模型_(CE-T1WI)。共筛选出13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模型_(T2WI+CE-T1WI),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数据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及0.78;临床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8及0.83,与模型T2W1+_(CE-T1W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CA提示,阈值取0.08~0.68时,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净收益高于模型_(T2WI+CE-T1WI)。结论基于_(T2WI+CE-T1WI)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宫颈癌LVSI的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下载PDF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与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倩 周怀君 +4 位作者 凌静娴 李荣 韩克 朱湘虹 汤晓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20期91-94,共4页
目的研究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治疗的6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LVSI阳性组120例,LVSI阴性组551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信... 目的研究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治疗的6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LVSI阳性组120例,LVSI阴性组551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建立Kaplan-Meier曲线,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LVSI阴性组比较,LVSI阳性组已绝经、手术病理期别晚、深肌层浸润、组织分化差、伴淋巴结转移、发生复发及死亡患者占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内科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或子宫肌瘤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宫颈间质累及(OR=0.342,95%CI:0.134~0.873,P<0.05)、LVSI(OR=0.110,95%CI:0.051~0.238,P<0.01)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生存率分析结果表明,在LVSI阳性的患者中,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均显著降低(P<0.05);COX回归结果显示,手术期别晚、非内膜样癌、LVSI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结局(P<0.05)。结论LVSI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LVSI是子宫内膜癌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Kaplan-Meier曲线
下载PDF
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曼 王淑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9-204,共6页
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查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与早期宫颈癌相关文献,文献涉及早期宫颈癌保守性手术、根治术后长期随访观察LVSI与预后的影响。活检标本与根治术标本比较,分... 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查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与早期宫颈癌相关文献,文献涉及早期宫颈癌保守性手术、根治术后长期随访观察LVSI与预后的影响。活检标本与根治术标本比较,分析其对淋巴转移、浸润深度的预测价值。共计34篇文献符合要求,部分文献显示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不是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否定其作为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评价指标,而部分文献显示LVSI与预后相关。临床观察发现LVSI阳性患者保守性手术治疗仍应谨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作为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评价指标尚存争议,其可能与淋巴转移有关,后者是宫颈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宫颈癌 预后
下载PDF
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万磊 李隆玉 +4 位作者 曾四元 吴少勇 安云婷 吴云燕 王艺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8-529,共2页
目的:研究宫颈鳞癌淋巴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联性,分析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19例在该院行腹式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联... 目的:研究宫颈鳞癌淋巴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联性,分析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19例在该院行腹式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联。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间质浸润深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术前化疗、肿瘤直径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仅间质浸润深度、LVSI、肿瘤直径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间质浸润深度、LVSI、肿瘤直径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肿瘤直径 淋巴结转移 间质浸润深度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原文传递
286例Ⅰa1期年轻宫颈癌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小肄 王维贵 +1 位作者 郑颖馨 朱静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85-888,892,共5页
目的:分析宫颈癌Ⅰa1期年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个体化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5至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286例年龄≤40岁的Ⅰa1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合手... 目的:分析宫颈癌Ⅰa1期年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个体化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5至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286例年龄≤40岁的Ⅰa1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合手术前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宫颈锥切或部分宫颈切除15例(5.2%),全子宫切除189例(66.1%),次广泛或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82例(26.7%)。随访时间(3.76±0.44)年,复发1例,无患者死亡。各手术组的预后无显著差异。切缘阳性、切缘病变类型、LVSI阳性与残余病灶呈显著相关(P<0.05)。所有LEEP术后切缘阳性患者均行二次手术,其中6例保留子宫(3.9%),80例(52.6%)行全子宫切除术,66例(43.4%)行广泛/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LVSI阳性共8例,其中1例保留子宫者,随访4年未复发。行广泛/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者无宫旁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发生。与子宫切除术相比,广泛/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表现为下肢水肿、皮肤麻木、大小便困难、性生活障碍(P<0.01)。全子宫切除术后生活质量与保留生育功能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宫颈癌Ⅰa1期年轻患者,全子宫切除术安全有效并且有助于保护生活质量;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宫颈锥切,但需严密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Ⅰa1期 锥切切缘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保守手术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T_(2)WI和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易 冯峰 +3 位作者 傅爱燕 杨彦松 葛亚琼 龚海鹏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4-501,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T_(2)WI和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对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预测价值。方法:将9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纳入研究,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6例)和验证集(26例)。所有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在横轴面T_(... 目的:探讨基于T_(2)WI和增强MRI影像组学列线图对宫颈鳞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预测价值。方法:将9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宫颈鳞癌患者纳入研究,并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66例)和验证集(26例)。所有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在横轴面T_(2)WI和对比增强T_(1)WI(T1CE)上选取病灶最大层面沿肿瘤边缘勾画ROI,应用AK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mRMR和LASSO回归分析对提取的纹理特征进行初步筛选,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病理危险因素,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合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应用ROC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模型、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模型和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应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影像组学列线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T_(2)WI和T1CE图像上分别提取病灶的396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14个具有最大诊断效能的纹理特征。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包含FIGO分期、分化程度和Radscore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影像组学列线图的预测效能优于临床病理危险因素模型(训练集中,AUC:0.96 vs.0.70;Delong检验:Z=4.04,P=5.415e-05;验证集中,AUC:0.87 vs.0.71;delong检验:Z=1.24,P=0.02)。决策曲线分析显示风险阈值为0.01~1.00时使用影像组学列线图对预测宫颈鳞癌LVSI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较大。结论:基于双序列MRI构建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对宫颈鳞癌LVSI情况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作为一种术前评估的无创性影像学生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鳞癌 影像组学 列线图 磁共振成像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下载PDF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探讨宫颈癌淋巴脉管浸润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荆茹 贺媛媛 +4 位作者 吕艳红 邹伟 杨红 陈必良 李佳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3年第1期68-74,共7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经病理确诊为子宫颈癌且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88例。根据LVSI是否阳性分...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经病理确诊为子宫颈癌且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88例。根据LVSI是否阳性分为LVSI(-)组747例和LVSI(+)组241例,根据术后病理是否存在LVSI,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别纳入214例,比较并分析匹配前后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截止2022年1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60.8个月。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LVSI(+)是早期宫颈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期(DFS)(HR=2.775,95%CI:1.787~4.309,P<0.001)和5年总生存期(OS)(HR=2.916,95%CI:1.865~4.560,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经PSM后显示,LVSI(+)是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患者5年OS的HR=2.008(95%CI:1.064~3.790,P=0.032);根据倾向性得分采用逆概率加权(IPTW)方法调整后显示,患者5年OS的HR=1.773(95%CI:1.082~2.907,P=0.023)。PSM后,LVSI(-)组与LVSI(+)组早期宫颈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1.5%和8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8,P=0.017);LVSI(-)组与LVSI(+)组早期宫颈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5%和85.1%,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5.476,P=0.019)。结论经PSM后,LVSI(+)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关联,LVSI是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倾向性评分匹配 预后
下载PDF
基于治疗前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脉管浸润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林逍 刘金金 +3 位作者 张月洁 杨紫涵 吴青霞 王梅云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0,45,共7页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0例于2013年至2022年来自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训练集187人,LVSI阳性73人)和河南省肿瘤医院(验证集113人,LVSI阳性31人)接受NACT并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A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于轴位弥散加权成像(axial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x_DWI)、矢状位T2加权成像(sagittal T2-weighted imaging,Sag_T2WI)和矢状位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sagittal T1-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 imaging,Sag_T1C)上勾画肿瘤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提取特征,利用递归特征消除算法与最小绝对值收缩与选择算法筛选影像组学特征。随后,基于逻辑回归分类器分别建立单序列模型,双序列模型及基于三序列组学特征的联合序列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性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通过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在验证集中,基于Ax_DWI、Sag_T2WI及Sag_T1C构建的单序列模型的AUC分别为0.71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05~0.829]、0.734(95%CI:0.633~0.836)和0.733(95%CI:0.626~0.841);基于Ax_DWI+Sag_T2WI、Ax_DWI+Sag_T1C及Sag_T2WI+Sag_T1C构建的双序列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63(95%CI:0.660~0.866)、0.786(95%CI:0.692~0.881)与0.815(95%CI:0.731~0.899);联合序列模型的AUC值为0.829(95%CI:0.740~0.914),高于各单序列模型与双序列模型,但联合序列模型与Ax_DWI模型、Sag_T2W1模型及Ax_DWI+Sag_T2W1模型之间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0.047)。决策曲线显示联合序列模型的临床净效益高于单序列模型与各双序列模型。结论基于治疗前mpMRI影像组学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新辅助化疗
下载PDF
基于MR-T2WI的深度学习与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宝金 龙先凤 +4 位作者 吴朝霞 梁莉莉 卢子红 甘武田 朱超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目的观察基于MR-T2W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列线图)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术... 目的观察基于MR-T2WI的深度迁移学习(deep transfer learning,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列线图)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宫颈癌的患者病例,其中70例LVSI(+)、108例LVSI(-),按照8∶2划分为训练集[142例,54例LVSI(+)、88例LVSI(-)]和测试集[36例,16例LVSI(+)、20例LVSI(-)]。对临床因素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LVSI(+)独立预测因素。使用DTL方法和传统影像组学方法提取矢状位T2WI图像中病灶的DTL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DTL特征数据集、影像组学特征数据集和DTL特征与影像组学特征融合的数据集,分别以t检验、Pearson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对训练集各特征数据集进行特征降维,以其最佳者构建影像组学(radiomics,Rad)模型、DTL模型、融合模型(Rad+DTL模型),并筛选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基于上述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评分与临床独立因子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以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以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淋巴结转移、粒细胞比率均为LVSI(+)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Rad+DTL模型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高于Rad+DTL模型(0.984 vs.0.966,P<0.05;0.912 vs.0.759,P=0.05)。联合模型的校准度较高,临床净收益更大。结论基于MR-T2WI的DTL特征、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可有效预测宫颈癌LV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深度迁移学习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和扩散峰度成像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被引量:3
20
作者 田士峰 孟醒 +5 位作者 朱雯 李烨 王楠 林良杰 王家正 刘爱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85-1089,共5页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和扩散峰度成像定量参数评估子宫内膜癌(EC)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2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EC,其中有LVSI者15例,无LVSI者31例...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和扩散峰度成像定量参数评估子宫内膜癌(EC)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2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EC,其中有LVSI者15例,无LVSI者31例,术前MR扫描序列包括APTw和扩散峰度成像,经后处理获得APT、平均扩散峰度(MK)和平均扩散系数(MD)图。由2位医师分别测量两组的APT、MK和MD值,检验2位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并比较两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单独及联合评估LVSI的效能,并比较其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2位医师测量各参数的一致性良好(ICC>0.75)。有、无LVSIEC的APT、MK和MD值分别为(2.970±0.501)%、(2.534±0.363)%,0.753(0.650,0.775)、0.655(0.484,0.708),和(0.884±0.201)μm^(2)/ms、(0.848±0.207)μm^(2)/ms,有LVSIEC的APT、MK值高于无LVSI者(Z/t=3.367、-2.355,P<0.05),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MK、APT+MK值评估LVSI的AUC分别为0.781、0.716、0.852,两者联合后的AUC高于MK单独的AUC(Z/t=1.998,P=0.046)。结论APTw和扩散峰度成像均可有效评估EC的LVSI,联合应用可提升评估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