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道间质瘤76例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被引量:231
1
作者 侯英勇 王坚 +3 位作者 朱雄增 杜祥 孙孟红 郑爱华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良恶性参考指标。方法 用CD117、CD34等抗体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原发性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研究 ,确诊 76例GIST ,并结合随访资料 ,对其...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良恶性参考指标。方法 用CD117、CD34等抗体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原发性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研究 ,确诊 76例GIST ,并结合随访资料 ,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GIST均为成年人 ,年龄 32~ 81岁 (平均 5 4岁 ) ,男性 39例 ,女性 37例 ,发生于胃 34例 ,小肠 2 3例 ,结肠 2例 ,直肠 17例 ,最常见症状为腹部肿块、腹部胀痛不适及消化道出血。黏膜下生长者 3例 ,浆膜外生长者 2 5例 ,余 4 8例主要位于肌壁。大体上 ,肿瘤较易出现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镜下观察 ,梭形细胞型 4 6例 ,上皮样细胞型 9例 ,梭形 /上皮样细胞混合型 2 1例 ,呈交叉束状、弥漫片状、栅栏状、漩涡状、小巢状、器官样及假菊形团样排列 ,瘤细胞胞质空亮、淡伊红、轻至中度嗜伊红及略嗜碱 ,核梭形、卵圆、圆形或镰状。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 98 7%、6 8 4 %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S 10 0、蛋白基因产物 9 5呈片状或局灶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2 5 0 %、19 7%、2 3 7%、17 1% ,波形蛋白均阳性 ,结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均阴性。 76例GIST中 ,良性 9例 ,交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 间叶 病理学 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类 CD34抗原 间质 GIST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32
2
作者 章士正 方松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126-129,共4页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可能是Cajal细胞。该肿瘤并不少见,以往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包括所有发生于胃肠道的平滑肌细胞、神经鞘细胞或平滑肌和神经鞘细胞双向分化的肿瘤以及未定分化的肿瘤,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可能是Cajal细胞。该肿瘤并不少见,以往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包括所有发生于胃肠道的平滑肌细胞、神经鞘细胞或平滑肌和神经鞘细胞双向分化的肿瘤以及未定分化的肿瘤,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胃肠道间质瘤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与经典的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不同。因此,本文重点阐述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 胃肠道 影像诊断
下载PDF
胃肠、泌尿、会阴部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被引量:61
3
作者 俞公煌 倪型灏 +1 位作者 钱峰 陈立红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与胃肠道外GIST型间质瘤的组织学起源与病理特征。方法 对 4 6例胃肠道及 13例泌尿道、会阴部原诊断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许旺瘤的病例作回顾性研究 ,观察其病理特点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4种抗...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与胃肠道外GIST型间质瘤的组织学起源与病理特征。方法 对 4 6例胃肠道及 13例泌尿道、会阴部原诊断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许旺瘤的病例作回顾性研究 ,观察其病理特点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4种抗体 (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 10 0 )的表达 ,对发生于不同部位的间质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 5例为GIST组 ,CD117阳性表达率为93 3% ,CD34阳性率 88 9% ;12例为胃肠道外GIST型间质瘤组 ,CD117阳性表达率为 83 3% ,CD34阳性率 75 0 % ;2例 (其中 1例为胃肠道 )平滑肌瘤组 ,CD117和CD34均为阴性 ,平滑肌肌动蛋白瘤细胞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间质瘤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推测GIST和胃肠道外GIST型间质瘤均系起源于一种非定向分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泌尿 会阴部 间质 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被引量:36
4
作者 廖玉珍 张志强 +1 位作者 王秋良 李京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 ,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动态强化螺旋CT扫描。结果  18例GISTs发生在胃 9例 ,小肠 9例 ;良性 6例 (均发生在胃 ) ,潜在恶性 3例 (胃 ...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 ,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动态强化螺旋CT扫描。结果  18例GISTs发生在胃 9例 ,小肠 9例 ;良性 6例 (均发生在胃 ) ,潜在恶性 3例 (胃 2例 ,小肠 1例 ) ,恶性 9例 (胃 1例 ,小肠 8例 ) ;多为边界清楚 (16/ 18,88.9% )、圆形或类圆形 (11/18,61.1% )、密度均匀 (10 / 18,5 5 .6% )的肿块。良性GISTs多强化均匀 (5 / 6,83 .3 % ) ,恶性者密度不均匀 (7/ 12 ,5 8.3 % ) ,强化不均匀 (11/ 12 ,91.7% )。本组对GISTs的定位准确率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 89.5 % (16/ 18)和 83 .3 % (15 / 18)。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s的部位、形态和大小 ,鉴别肿瘤良恶性 ,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 间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16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赵海潞 李红芬 +3 位作者 王淑琴 栗安刚 刘小平 游联璧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阐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与免疫表型特征。方法收集16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资料,其中46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抗体为波形蛋白(vimentin)、CD34、肌特异性肌纤蛋白(MSA)、平滑肌特异性肌... 目的阐明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与免疫表型特征。方法收集16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资料,其中46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抗体为波形蛋白(vimentin)、CD34、肌特异性肌纤蛋白(MSA)、平滑肌特异性肌纤蛋白(SMA)、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细胞角蛋白(CK)、癌胚抗原(CEA)、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等10种抗体。结果病理学上肿瘤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直径为0.5~43cm,55%为恶性。免疫表型特征为vimentin,占100%、CD34,占64%、MSA,占47%、SMA,占41%、NSE,占61%、S100蛋白,占19%、SYN,占15%。胃肠道间质瘤不表达CK、CEA、LCA。结论间质瘤为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最常见间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与腹部包块为最常见症状。最常见的细胞学特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肿瘤的大小、核分裂相是关系到肿瘤良恶性和患者预后、生存的最重要因素。免疫组化证实仅有部分肿瘤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或双向分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 病理学 间质 免疫表型 分型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被引量:32
6
作者 钱民 李小荣 +2 位作者 林伟光 欧陕兴 王卓才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分析2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8例做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2例,小肠10例,结肠2例,直肠2例... 目的:分析2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8例做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2例,小肠10例,结肠2例,直肠2例,食管1例,肠系膜1例。28例GIST中,恶性22例,主要CT表现为:肿块直径≥5cm17例,20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瘤边缘有分叶7例,肿瘤实体明显强化,增强前后净增加CT值≥40Hu18例,15例瘤体内和瘤旁伴有成簇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2例。良性6例,肿块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性强化。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67.8%(19/28),定性准确率78.57%(22/28)。结论:CT可作为GIST常规检查方法,其敏感性高,对术前定性诊断有帮助。但对体积较大的GIST,确定肿瘤组织来源较困难,需结合钡餐造影和内镜检查,以提高定位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 CT
下载PDF
胃肠道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对照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邢伟 谭华桥 +3 位作者 俞胜男 吴小凤 孙益芳 邱建国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8-542,共5页
目的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进行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12例及GIST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并对其螺旋CT表现加以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 目的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进行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12例及GIST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并对其螺旋CT表现加以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与黏膜接触面溃疡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良性GIST最大直径小于胃肠道神经鞘瘤和恶性GIST(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83.3%)和良性GIST(80%)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而恶性GIST(84%)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与恶性GIST肿瘤形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恶性GIST均可呈腔内生长、腔外生长、腔内外生长,其生长方式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增强模式、强化程度与恶性GIST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GIST溃疡(28%)比胃肠道神经鞘瘤(25%)和良性GIST(20%)更常见,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神经鞘瘤CT上多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的匀质肿块,强化不明显或呈轻度强化,该表现类似于良性GIST,但与恶性GIST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 神经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术前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侵袭危险性评估价值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彭春艳 吕瑛 +6 位作者 徐桂芳 凌亭生 王雷 余德才 沈珊珊 邹晓平 张晓琦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61-366,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内镜检查术(EUS)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侵袭危险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我院EUS拟诊为胃间质瘤并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患者,评估术前EUS诊断胃间质瘤和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同时比较不同侵袭...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内镜检查术(EUS)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侵袭危险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我院EUS拟诊为胃间质瘤并有明确病理诊断的患者,评估术前EUS诊断胃间质瘤和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同时比较不同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的EUS特征。结果术前EUS诊断胃间质瘤和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7.7%(168/24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存在黏膜桥、内部回声不均匀以及病灶钙化与诊断符合率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内部回声不均匀(OR=2.53,95%CI:1.23~5.18,P=0.011)和病灶钙化(OR=2.25,95%CI:1.34~6.56,P=0.045)是影响EUS诊断符合率的独立因素。168例胃间质瘤中极低度侵袭危险性63例,低度侵袭危险性62例,中度侵袭危险性26例,高度侵袭危险性17例。侵袭危险性越高的胃问质瘤其溃疡、内部回声不均匀及钙化现象越常见。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直径(P〈0.0001)是预测胃间质瘤较高侵袭危险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EUS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侵袭危险性评估有一定作用,可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性评估 间质 腔内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内镜和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6
9
作者 何天湖 汤旭东 +2 位作者 龙庆林 陈军 代剑华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43-847,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4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 目的:探讨内镜、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4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腹腔镜或开腹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范围)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54例患者中,112例行ESD,其中111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术中出血量大,操作视野模糊,中转行开腹手术治疗; 93例成功行腹腔镜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49例成功行开腹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行ESD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75±21)min、(6.9±0.5)mL、(2.8±0.9)d、(5.5±0.2)d、(22 167±1 364)元,患者均未出现术后穿孔, 2例患者术后可触及皮下气肿,未予特殊处理,2 d后自行消散;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37±65)min、(48.1±2.6)mL、(3.9±1.4)d、(8.3±2.2)d、(32 937±1 823)元,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行开腹手术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68± 60)min、(157.2±10.3)mL、(5.8±1.7)d、(11.3±3.5)d、(38 462±1 961)元,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254例患者中,行ESD、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患者的肿瘤直径分别为(2.6±1.6)cm、(6.1±2.2)cm、(6.4±2.3)cm。行ESD患者中,CD117阳性106例,功能未知蛋白(DOG1)阳性105例,CD34阳性86例,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17例;行腹腔镜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 间质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外科手术 开腹手术 腹腔镜检查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附16例分析) 被引量:25
10
作者 何伯圣 沈云霞 +3 位作者 巴奇 黄胜 田国才 明志兵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评价CT和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资料。结果:16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9例,空肠3例,回肠、食管、直肠及后腹膜各1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10例。CT和MRI表现:... 目的:评价CT和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资料。结果:16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9例,空肠3例,回肠、食管、直肠及后腹膜各1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10例。CT和MRI表现:粘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良性者强化均匀,边界清楚,恶性者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结构侵犯。结论:CT和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 被引量:25
11
作者 金行藻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108-110,共3页
胃肠道间质瘤金行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10002)1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概念GIST是一个有争议的肿瘤。GIST发生于胃肠肌壁,为一种不成熟梭... 胃肠道间质瘤金行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10002)1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概念GIST是一个有争议的肿瘤。GIST发生于胃肠肌壁,为一种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增殖[1]。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 间质 免疫组化 良恶性特征 诊断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刘伟锋 丁汉军 +1 位作者 王海林 吴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16-318,共3页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 胃肠道钡餐造影 CT NRI
下载PDF
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2
13
作者 唐文艳 江魁明 +2 位作者 彭晞 彭娟 陈展航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间质瘤(GIST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GISTs的CT表现和病理学特点,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CT能够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并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无侵犯、...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间质瘤(GIST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GISTs的CT表现和病理学特点,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CT能够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并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无侵犯、有无远处转移。肿瘤发生于胃15例,十二指肠1例,空回肠10例,结直肠6例,肠系膜、网膜及腹膜后各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35例GISTs中,低度恶性6例,肿块直径多<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多均匀强化;高度恶性29例,肿块直径多>5 cm,边界多不清楚,20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4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s定位准确,为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提供依据,为GISTs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22
14
作者 徐锦锋 邱士军 +1 位作者 宋裕娣 韩路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75-877,共3页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39例患者中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23例,十二指...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39例患者中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2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7例,空肠间质瘤4例,回肠间质瘤2例,结肠间质瘤1例。39例中高度恶性25例,低度恶性1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者3例。39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肿块最大径线范围约3~45cm,<5cm者12例,≥5cm者27例,27例直径大于5cm肿瘤中23例为恶性间质瘤;肿块密度不均匀,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实性成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6例,17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为边缘强化,实性成份增强扫描后出现延迟强化。其中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间质瘤经化疗后肿块明显缩小伴有肿瘤坏死囊变。结论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定性诊断及疗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2
15
作者 陈勇 郭玉林 +2 位作者 高知玲 赵彤 马菁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98-801,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s的CT表现。结果GISTs发生于胃部23例,小肠8例,直肠3例,食管2例,网膜1例。良性13例,潜在恶性14例,恶性10例。肿块多向腔外生长(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s的CT表现。结果GISTs发生于胃部23例,小肠8例,直肠3例,食管2例,网膜1例。良性13例,潜在恶性14例,恶性10例。肿块多向腔外生长(67.8%,25/37),呈类圆形或椭圆形29例,不规则分叶状8例。37例GISTs中12例良性和6例潜在恶性肿块最大径<5cm,边界清楚,均匀强化;10例恶性和8例潜在恶性肿块最大径≥5cm,瘤内坏死,其中3例瘤内积气,边界多不清楚,不均匀强化,14例黏膜面溃疡形成。淋巴结转移少见。4例出现肝转移。结论MSCT对于GISTs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食管间质瘤与平滑肌肿瘤的临床鉴别及治疗 被引量:21
16
作者 张旭 戎铁华 +9 位作者 吴秋良 傅剑华 龙浩 张兰军 马国伟 苏晓东 李小东 汪道峰 胡祎 杨弘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01-905,共5页
背景与目的:食管间质瘤与平滑肌肿瘤虽然具有不同的病理学特征,但是临床上不易鉴别。本研究比较食管间质瘤和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治疗原则。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原诊断为食管平滑肌(肉)瘤20例和间质瘤1例肿瘤组织中CD11... 背景与目的:食管间质瘤与平滑肌肿瘤虽然具有不同的病理学特征,但是临床上不易鉴别。本研究比较食管间质瘤和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治疗原则。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原诊断为食管平滑肌(肉)瘤20例和间质瘤1例肿瘤组织中CD117和CD34等一组抗体表达,结合病理学形态表现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总结各自的治疗原则及疗效。结果:16例原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有5例CD117(+),按照间质瘤评定标准,均为非高度侵袭危险性食管间质瘤,余11例CD117(-);1例原间质瘤CD117(+)和CD34(+),为高度侵袭危险性食管间质瘤;4例食管平滑肌肉瘤CD117(-)和CD34(-)。食管非高度侵袭危险性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病理学形态表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没有明显差异;食管高度侵袭危险性间质瘤和平滑肌肉瘤的病理学形态表现、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病理学形态表现和临床表现无法区分食管间质瘤和平滑肌肿瘤,CD117等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是区分食管间质瘤和平滑肌肿瘤必不可少的手段。食管非高度侵袭危险性间质瘤和平滑肌瘤局部切除术或部分食管切除术可以达到根治,预后良好;高度侵袭危险性食管间质瘤和平滑肌肉瘤需行食管部分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 间质 平滑肌肿 免疫组化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X线和CT表现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陈群林 孙辉红 陈益光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钡餐造影和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钡餐造影和CT表现,其中经数字化胃肠钡餐造影15例,多层螺旋CT检查16例。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部16例,小肠14例,直肠1例...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钡餐造影和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钡餐造影和CT表现,其中经数字化胃肠钡餐造影15例,多层螺旋CT检查16例。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部16例,小肠14例,直肠1例。恶性20例,良性10例,交界性1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7例(17/20),小于5cm3例(3/20)。钡餐造影表现为胃肠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破坏13例(13/15),偏侧性充盈缺损或肠壁不清、缺失、肠腔狭窄14例(14/15),病变区可见溃疡形成,位于腔外或部分腔外6例(6/15)。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16例),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不规则形。良性密度均匀,呈均匀性强化,恶性密度大部分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1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5例。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偏侧性腔壁不清或缺失以及肠腔狭窄,黏膜皱襞推压变平或消失,肿块内的钙化及腔外钡斑或溃疡是其诊断重要的征象,CT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 X线计算机 钡餐造影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 被引量:19
18
作者 廖国庆 王志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65-168,共4页
为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对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39例GST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为46岁,男21例,女18例。发生部位分布为:胃15例(38.5%),小肠17例(43.6%... 为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对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39例GST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为46岁,男21例,女18例。发生部位分布为:胃15例(38.5%),小肠17例(43.6%),十二指肠4例(10.3%),结肠3例(7.7%)。39例均经外科手术治疗,病理组织学显示良性31例(79.5%),不确定型5例(12.8%),恶性3例(7.7%)。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胃肠出血,其中10%的患者需紧急手术治疗。随访时间平均3年,随访期间6例患者死亡,3例死于与肿块无关的心脑疾患,7例复发,其中5例远处转移。7例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患者经再次或多次手术,配合化疗,4例存活或带瘤存活0.5~8年。结果表明:对此类肿瘤,手术宜扩大切除,术后密切随访。对复发或远处转移的病人,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应持积极态度,经多次姑息切除,并辅以化疗,可望延长病人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 间质 病理 治疗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血供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祝跃明 何剑 +1 位作者 金中高 吴晓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11期978-980,共3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3D-MSCTA)对小肠间质瘤的血供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为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搜集12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行3D-MSCTA重建。结果:12例中...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3D-MSCTA)对小肠间质瘤的血供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为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搜集12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行3D-MSCTA重建。结果:12例中,肿瘤起源于空肠、回肠者10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系膜1例。CT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明显强化,3D-MSCTA均清晰显示了增粗的肿瘤供血血管。结论:小肠间质瘤为富血供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间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黄海花 吴秀浅 +1 位作者 郑志超 张薇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95-99,109,共6页
目的:研究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0例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等6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间质瘤... 目的:研究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0例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等6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间质瘤中,女性11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59.82岁(27~80岁)。发生部位:胃8例(40%),小肠4例(20%),大肠2例(10%),食管1例(5%),肠系膜4例(20%),大网膜1例(5%)。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有栅栏状、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19/20),75%(15/20),100%(20/20),40%(8/20),5%(1/20)及25%(5/20)。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腹部不适及消化道出血为主。良性3例(3/20),潜在恶性4例(4/20),恶性13例(13/20)。恶性间质瘤中的核分裂〉5/50 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比良性和低度恶性者常见(P〈0.05)。结论:间质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胃肠道是其好发部位,细胞排列多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免疫组化证实部分GIST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单向或双向分化特征。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是重要的恶性指征。CD117及CD34是其较特异及敏感的抗体,免疫组化在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