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策执行何以成功?——基于“注意力—观念—时机”框架的解释
1
作者 徐国冲 夏瑜 陆育华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45,共11页
近年来,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陷入瓶颈,以豪利特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将政策过程理论引入政策执行研究的倡议。文章回应该倡议,摒弃了以往将政策过程框架的概念要素简单套用至政策执行的方式,从集体行动的视域与其他政策过程框架的相通线索入... 近年来,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陷入瓶颈,以豪利特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将政策过程理论引入政策执行研究的倡议。文章回应该倡议,摒弃了以往将政策过程框架的概念要素简单套用至政策执行的方式,从集体行动的视域与其他政策过程框架的相通线索入手,提出适用于政策执行的“注意力—观念—时机”融合性框架,并结合X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政策执行的案例经验进行分析,由此缓和“理论隔绝”与“名不副实”问题,将政策过程理论贯通至政策执行,为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叙事。“注意力—观念—时机”框架通过集体行动将政策执行与其他政策阶段串联,“化学融合”政策过程的三大主流框架并赋予要素在政策执行情境下新的内涵,捕捉了政策执行的主要特征与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执行 政策过程 多源流框架 间断平衡框架 倡导联盟框架
原文传递
“间断平衡框架”对中国政策过程的解释力研究——以1949年以来户籍政策变迁为例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金龙 王英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4-72,共9页
间断平衡框架因揉合了政策过程的渐进式平衡与短期重大间断这两个关键变量,而能够同时对西方政策过程的渐变性和突变性进行合理、恰切的解释。为厘清该框架在中国政策情境下是否同样具有解释力及有效性,选用历史文献考察、纵向比较分析... 间断平衡框架因揉合了政策过程的渐进式平衡与短期重大间断这两个关键变量,而能够同时对西方政策过程的渐变性和突变性进行合理、恰切的解释。为厘清该框架在中国政策情境下是否同样具有解释力及有效性,选用历史文献考察、纵向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1949年以来户籍政策变迁的过程进行详细梳理与总结,并运用间断平衡框架对这一政策变迁过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间断平衡框架与中国的政策变迁规律基本吻合,但基于西方政策实践的间断平衡框架在解释中国政策问题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决策机制层面,中国官方权威决策系统主导型与非官方决策系统参与型相结合的政策运行机制,有别于西方子系统政治与宏观政治互动型的运作模式;在决策的影响要素层面,中国社会组织、民众等行动者的参与也同西方利益集团和第三方议事机构的动议存在显著差异,具有明显的中国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间断平衡框架的矫正意见,以期促进间断平衡框架的本土化,增强其在中国政策语境下的解释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平衡框架 政策过程 解释力 户籍政策
下载PDF
间断平衡框架及在我国政策分析中的适用性:基于政策范式 被引量:23
3
作者 孙欢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42,共12页
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间断平衡框架因融合了渐进与变革两种政策变迁状态而被认为是对渐进主义理论的重大超越。该框架认为,注意力状态及其信息处理模式是政策选择和变化的基础,而政策变迁状态取决于问题界定与制度结构之间的互动。在政策... 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间断平衡框架因融合了渐进与变革两种政策变迁状态而被认为是对渐进主义理论的重大超越。该框架认为,注意力状态及其信息处理模式是政策选择和变化的基础,而政策变迁状态取决于问题界定与制度结构之间的互动。在政策变迁过程中,子系统政治的负反馈作用使得政策处于垄断状态,宏观政治的正反馈作用促使政策垄断崩溃。政策变迁存在长期渐进均衡和短期重大间断两种政策变迁状态。但在我国缺乏子系统政治与宏观政治这一制度基础的特定的政策环境中,利用政策议定场所的变化来界定间断与平衡存在很大不适用性。因此,借鉴霍尔的"政策范式"概念,本文认为政策变迁状态取决于政策总体性目标:政策总体性目标变化反映政策间断式变迁,政策工具及其水平设置变化反应政策均衡性变迁。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基于中国背景对间断平衡框架作出一定的修正和本土化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平衡框架 政策变迁 政策议定场所 政策范式 政策总体性目标
下载PDF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演进及动力机制——基于间断—平衡分析框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蜜 姚荣 《中国考试》 2015年第8期17-25,共9页
间断—平衡模型是解释政策变迁轨迹和动力机制的重要理论模型之一,它同时关注政策过程中的稳定渐进性和变革性。运用该分析框架,可以厘清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变迁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应的动力机制。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变迁包括三个阶段... 间断—平衡模型是解释政策变迁轨迹和动力机制的重要理论模型之一,它同时关注政策过程中的稳定渐进性和变革性。运用该分析框架,可以厘清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变迁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应的动力机制。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变迁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创期、渐进发展期与剧烈活动期。其中,政策初创是系统内外部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以自主招生联盟为标志的子系统政策垄断使政策渐进发展。公共话语空间的变化、宏观政治中政策信仰的转变、高等教育系统恶性生源竞争和招生腐败案件频发,促使政策突破注意力瓶颈,进入剧烈活动期。此后,伴随着中国特色考试招生制度体系的建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将迎来新的渐进发展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平衡分析框架 自主招生政策 政策垄断 评价维度
下载PDF
民族经济政策的演进分析--基于“间断-平衡”理论视角
5
作者 张兴无 邢越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3-88,共6页
基于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本文运用“间断-平衡”政策过程理论框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的民族经济政策演进历程进行研究。首先,在“间断-平衡”理论框架下,针对中国国情,对理论框架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对民... 基于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本文运用“间断-平衡”政策过程理论框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的民族经济政策演进历程进行研究。首先,在“间断-平衡”理论框架下,针对中国国情,对理论框架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对民族经济政策的平衡与间断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了政策平衡期的政策图景和制度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民族经济政策的演变呈现平衡期和间断期交替的特征,可以分为三个相对较长的平衡期和两个间断期。政策图景变化是导致民族经济政策演进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经济政策 政策演进 间断-平衡框架
下载PDF
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演进逻辑及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祎 徐赟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32-35,共4页
运用公共政策学"间断—平衡"框架透视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城乡二元化的平衡期""城乡二元化到一体化的间断期""发展与完善的平衡期"三个阶段,遵循"精英取向、... 运用公共政策学"间断—平衡"框架透视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演进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城乡二元化的平衡期""城乡二元化到一体化的间断期""发展与完善的平衡期"三个阶段,遵循"精英取向、效益取向"到"公平取向、向农村倾斜取向"再到"补偿取向、调整取向"的价值逻辑演进。经济及政治环境的变革是政策变迁的根本动力,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管理是其基础动力,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其直接动力。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的发展符合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演变规律,政策演进具有中国化的体制特征,未来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发展将由数量逻辑转向质量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平衡框架 教师编制 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
下载PDF
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耕地保护政策演进分析——基于“间断—平衡”框架
7
作者 程鹏 江平 +2 位作者 张杨 金宇宏 贺申泰 《中国农村研究》 2020年第1期230-245,共16页
基于新时代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新矛盾与新挑战,本文运用"间断—平衡"框架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演进历程,并分析其中渐进与突变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更稳定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新时代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新矛盾与新挑战,本文运用"间断—平衡"框架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演进历程,并分析其中渐进与突变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更稳定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经历了宽松、严格和最严格的过程,在"间断—平衡"框架下呈现政策平衡期(1978—1997年)、政策间断期(1998—2003年)和政策平衡期(2004—2018年)的演进脉络;耕地保护政策演进历程中的渐进稳定主要由土地制度本身的限制、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入来维护;耕地保护政策演进历程中的突变主要由客观严峻的形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博弈以及国际环境的压力所导致。因此,未来我国需强化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并与耕地利用政策有机融合;加强耕地资源动态监测管理;始终坚持主粮自给自足的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 政策演进 间断平衡框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