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策问题建构研究——基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验证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婷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7-102,共6页
政策问题的建构历经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问题详述四个层次的演化过程。通过问题感知把握问题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政策情境,这些政策情境作用于政策行动者的主观感知,进而产生不同的政策诉求;通过问题搜索,综合... 政策问题的建构历经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问题详述四个层次的演化过程。通过问题感知把握问题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政策情境,这些政策情境作用于政策行动者的主观感知,进而产生不同的政策诉求;通过问题搜索,综合不同政策主体的政策诉求以获取元问题;通过问题界定,将元问题进行概念化的分析处理,进而形成实质问题;通过问题详述,对实质问题的价值根源、目标导向、形成机理等进行更详细、更具体的表达,最终确立正式问题。本文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问题建构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问题详述四个逐级推进的层次,试图揭示我国政策问题建构过程的动态演化和内在机理,以求为政策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提供整体分析的研究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建构 问题感知 问题搜索 问题界定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原文传递
知行合一?从环境问题感知到环境友好行为——环境知识、媒体使用与非正式网络沟通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8
2
作者 龚文娟 杜兆雨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83,共12页
既往研究认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态度与其行为之间存在复杂关系。为了探析人们的环境问题感知对其环境行为的微观影响机制,本文尝试提出'环境知识—媒体使用—社会交往'作为调节变量的解释框架。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 既往研究认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态度与其行为之间存在复杂关系。为了探析人们的环境问题感知对其环境行为的微观影响机制,本文尝试提出'环境知识—媒体使用—社会交往'作为调节变量的解释框架。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环境模块数据,发现环境问题感知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环境友好行为均有正向作用;三个调节变量在不同环境领域有不同的影响逻辑,公共领域环境友好行为更多受环境问题感知与成本的影响,而私人领域环境友好行为主要与自身体验和环保行为能力有关。因此,在政策引导方面,不同行动领域需要制定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略和措施,以促进公众的环境友好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问题感知 环境友好行为 环境知识 媒体使用 非正式网络沟通
下载PDF
性别化的亲环境行为——性别平等意识与环境问题感知的中介效应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杜平 张林虓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60,共14页
在亲环境行为的异质性讨论中,性别视角的检视揭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性别化亲环境行为的复杂性。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从内在价值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入手就性别与中国公众亲环境行为的关系进行澄清。前者关注性别平... 在亲环境行为的异质性讨论中,性别视角的检视揭示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性别化亲环境行为的复杂性。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从内在价值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入手就性别与中国公众亲环境行为的关系进行澄清。前者关注性别平等意识,后者聚焦环境问题感知。研究发现:女性在私人领域更加积极地参与亲环境行为,男性则在公共领域更为突出。性别平等意识对于私人领域的积极意义甚于公共领域,环境问题感知对于公私领域都产生显著影响。在私人领域中,女性得到性别平等意识的正向强化,却在更大程度上遭遇环境问题感知的负向消解。在公共领域中,男性则主要受到环境问题感知的积极中介效应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环境行为 性别 性别平等意识 环境问题感知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老年人民生问题感知:现状、分类及影响因素--基于CFPS与统计数据的主客观考察 被引量:6
4
作者 杨红燕 郭荣荣 陈鑫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130,共10页
老年人民生问题感知关系民生幸福、社会和谐与成功老龄化。基于多源数据发现,老年人对7项民生问题严重性的主观感知与客观现实不完全吻合,存在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文章采用潜类别分析探索了难以直接衡量的老年人感知状况的潜在类别与差异... 老年人民生问题感知关系民生幸福、社会和谐与成功老龄化。基于多源数据发现,老年人对7项民生问题严重性的主观感知与客观现实不完全吻合,存在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文章采用潜类别分析探索了难以直接衡量的老年人感知状况的潜在类别与差异,通过多项Logistic回归考察了社会信任和信息获取对感知类别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对民生问题严重性的感知状况可分为严重型、部分严重Ⅰ型和Ⅱ型、不严重型4类,分别占比62.5%、18.5%、8.6%、10.4%;社会信任程度越高的老人越容易认为民生问题不严重;越依赖从电视中获取信息的老人越容易认为民生问题严重。基于此提出了加强年龄友好型健康支持体系建设,增进老年人社会信任,重塑电视媒体的"积极老龄化"话语体系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问题感知 社会信任 潜类别分析
下载PDF
中国当前社会问题的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炜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第6期96-102,共7页
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可分为三类:民生类问题、社会公正类问题和健康安全类问题。对不同类型社会问题的关注群体的特征进行区分,可以得出影响公众对社会问题感知的因素和机制:(1)个人生命历程和城乡因素会与特定的社会问题相关联;(2)作... 当前,中国的社会问题可分为三类:民生类问题、社会公正类问题和健康安全类问题。对不同类型社会问题的关注群体的特征进行区分,可以得出影响公众对社会问题感知的因素和机制:(1)个人生命历程和城乡因素会与特定的社会问题相关联;(2)作为个人困扰的生活压力会明显地强化公众对社会问题的感知;(3)经济状况与教育程度这两个因素对不同行类型社会问题的感知影响方式不同。对民生类问题的感知而言,经济程度有重要的负向影响;对社会公正类问题的感知,教育水平是更强的驱动因素;对健康安全类问题的感知而言,经济程度和教育水平同是正向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感知 民意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广西居民环保素质对绿色消费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石丽媛 《中国商论》 2024年第13期30-34,共5页
本文基于广西7个重点城市的实地调研数据,结合环保素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从居民的环保素质角度出发,通过环保价值观、环保责任感和环保问题感知三个变量与绿色消费建立影响机制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保... 本文基于广西7个重点城市的实地调研数据,结合环保素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从居民的环保素质角度出发,通过环保价值观、环保责任感和环保问题感知三个变量与绿色消费建立影响机制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保价值观、环保责任感、环保问题感知分别对绿色消费具有正向的显著性影响作用,其中环保价值观对于绿色消费的影响相较其他变量更大。基于此,为进一步促进广西绿色消费发展,政府应积极引导居民强化绿色消费动因,实现绿色消费常规化;推动企业完善绿色消费产业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加快绿色消费体系建设,助力绿色转型发展。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应各尽其责,群策群力,推动广西居民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素质 环保价值观 环保责任感 环保问题感知 绿色消费
下载PDF
我国居民环境问题感知状况对亲环境行为和主观健康状况的影响
7
作者 何洛轩 王若楠 +1 位作者 何艳婷 张屹立 《医学与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4-80,共7页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环境问题感知状况对亲环境行为以及主观健康状况的影响,为促进居民亲环境行为发生,改善其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环境问题感知状况对我国居民亲环境行...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环境问题感知状况对亲环境行为以及主观健康状况的影响,为促进居民亲环境行为发生,改善其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探讨环境问题感知状况对我国居民亲环境行为及主观健康状况的影响效应。结果:居民环境问题感知状况对公共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平均处理效应不具有显著性,对私人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为0.135、0.099和0.099,对自评健康状况的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为-0.146、-0.134和-0.135,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为-0.120、-0.129和-0.130,效应均具有显著性。结论:居民环境问题感知状况对私人领域亲环境行为和主观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应从提高居民环保责任感、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和改善居民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促进我国居民亲环境行为发生和提高其主观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健康 亲环境行为 环境问题感知 居民
下载PDF
行为效力认知的调节作用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8
作者 何兴邦 毛洁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9-45,61,共8页
基于CGSS(2021)数据,采用OLS和PROBIT回归模型对居民的亲环境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公民对自身环境行为效力的认知能够调节环境问题感知转化为居民行动意愿的程度,积极评价自身的环境行为是实现公民环境行为领域“知行合一”的重要影响因素... 基于CGSS(2021)数据,采用OLS和PROBIT回归模型对居民的亲环境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公民对自身环境行为效力的认知能够调节环境问题感知转化为居民行动意愿的程度,积极评价自身的环境行为是实现公民环境行为领域“知行合一”的重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机制,发现负向的环境行为效力认知会使得个体主观排除公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从而降低亲环境行为意愿。研究认为决策者应通过教育、宣传、制度约束等干预手段,避免公民掉入个体环境行为无用的“认知陷阱”,从而引导居民更为积极地践行亲环境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环境行为 环境行为效力认知 环境问题感知 主体责任
下载PDF
环境知识等因素对公民环保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余航 叶楠 《中国统计》 2020年第10期41-45,共5页
文章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0年的数据,探究了环境知识、环境问题感知、媒体接触度对于公民环保行为的影响,同时引入心理距离这一变量来解释其中介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环境知识、环境问题感知、媒体接触度这三个变量均显著地正... 文章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0年的数据,探究了环境知识、环境问题感知、媒体接触度对于公民环保行为的影响,同时引入心理距离这一变量来解释其中介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环境知识、环境问题感知、媒体接触度这三个变量均显著地正向影响环保行为;并且揭示了心理距离在这三个变量对环保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环境知识、环境问题感知、媒体接触度通过影响公民对于环保的心理距离感知,进而影响个体环保行为。因此使公众对于环境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拉近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心理距离感知,可以有效促进环保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知识 环境问题感知 媒体接触度 环保行为 心理距离
原文传递
社会阶层对亲环境意愿的影响——环境关注与环境问题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
10
作者 张颖 《社会科学前沿》 2023年第9期5235-5241,共7页
为探讨个体社会阶层对其亲环境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发布的大样本数据,抽取相应指标,通过两个研究对该问题进行考察。结果表明:① 个体的主观社会阶层对其亲环境意愿具有正向预测作用;② 个体的主观社会... 为探讨个体社会阶层对其亲环境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发布的大样本数据,抽取相应指标,通过两个研究对该问题进行考察。结果表明:① 个体的主观社会阶层对其亲环境意愿具有正向预测作用;② 个体的主观社会阶层越高越关注环境问题,且感知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越高;③ 个体对环境的关注度越高,其对感知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越高;④ 个体对环境越关注,感知到的问题越严重,其亲环境意愿越高;⑤ 主观社会阶层分别通过环境关注、环境问题感知两条路径间接影响个体亲环境意愿;⑥ 主观社会阶层通过环境关注度→环境问题感知对亲环境意愿产生间接影响。该结果对提高个体环保意识,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环境意愿 社会阶层 环境关注 环境问题感知
下载PDF
公民民生问题感知如何影响其对政府的信任?——基于CFPS (2020)的实证分析
11
作者 赖心雨 《现代管理》 2023年第12期1770-1781,共12页
政府为解决诸如教育、医疗等各类民生问题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公民对民生问题的感知关系到其个人幸福感、社会和谐与政府信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的数据(N = 17,313),研究了公民民生问题感知(包括环境保护、贫... 政府为解决诸如教育、医疗等各类民生问题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公民对民生问题的感知关系到其个人幸福感、社会和谐与政府信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的数据(N = 17,313),研究了公民民生问题感知(包括环境保护、贫富差距、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与政府信任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生活满意度和政府满意度在公民民生问题感知与政府信任之间的一系列多重中介效应。研究发现:1) 公民的民生问题感知对政府信任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公民感知到的民生问题越严重,其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越低;2) 教育问题感知和医疗问题感知是对政府信任的最强预测因子,贫富差距问题感知次之;3) 贫富差距感知是对生活满意度的最强预测因子,而就业问题感知预测能力最弱;4) 医疗问题感知是政府满意度的最强预测因子,而环境保护感知、就业问题感知和住房问题感知是最弱的预测因子;5) 公民的民生问题感知通过生活满意度和政府满意度对政府信任产生负向间接影响。由此可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改善政府绩效、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对提高公民政府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信任 民生问题感知 生活满意度 政府满意度
下载PDF
面向机器阅读理解的边界感知方法
12
作者 刘青 陈艳平 +2 位作者 邹安琪 黄瑞章 秦永彬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04-2010,共7页
针对现有的基于预训练语言模型的答案获取方法存在预测边界不够准确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片段抽取式机器阅读理解(MRC)的边界感知方法。首先,在问题输入阶段引入特殊字符标记问题边界,通过增强问题语义信息的方式实现对问题边界的感知;其... 针对现有的基于预训练语言模型的答案获取方法存在预测边界不够准确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片段抽取式机器阅读理解(MRC)的边界感知方法。首先,在问题输入阶段引入特殊字符标记问题边界,通过增强问题语义信息的方式实现对问题边界的感知;其次,在答案预测阶段,构建答案边界回归器,实现感知的问题边界语义信息与输出的预测答案边界语义信息的语义交互;最后,通过交互后的语义信息进一步调整存在偏差的预测答案边界,实现对预测答案的校准。实验结果表明,与SpanBERT(Span-based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s)相比,该方法在公共数据集SQuAD(Stanford Question Answering Dataset)1.1上的F1值提升了0.2个百分点、精确匹配(EM)值提升了0.9个百分点;在HotpotQA(Hotpot Question Answering)数据集上的F1值和EM值都提升了0.7个百分点;在NewsQA(News Question Answering)数据集上的F1值提升了2.8个百分点、EM值提升了3.3个百分点。可见,该方法能有效增强对问题边界信息的感知并且实现对预测答案边界的校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数据,在智能问答、智能客服等领域的应用中提高系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阅读理解 问题边界感知 答案边界回归 片段抽取
下载PDF
以生为本,多元化培养小学数学的问题感知能力
13
作者 张明 《俪人(教师)》 2014年第15期40-40,共1页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元素.所谓问题感知能力,就是指学生在面对学习材料时,能够从中敏锐地察觉、发现或者提出一些隐含性问题的能力.这既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前提.学生如果缺...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元素.所谓问题感知能力,就是指学生在面对学习材料时,能够从中敏锐地察觉、发现或者提出一些隐含性问题的能力.这既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前提.学生如果缺乏对问题的实际感知能力,也就无所谓更高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什么实践与创新.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高度重视和关注对学生问题感知能力的有效培养,为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而奠基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问题感知能力 多元化培养 实践与思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