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不器”:君子的“游”戏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崔发展
-
机构
成都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
-
出处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58-262,共5页
-
文摘
在孔子那里,弟子们对“仁”的再三发问表明:一则仁并无定论,二则仁只有在不断的追问或追寻中才能得以成就。在对其中两组“问仁”对话场景的生存论分析基础上,认为“君子不器”、“游于艺”是切入“仁”的两个常被忽视但却十分重要的路标。在这两个路标的指引下,对仁道所展现着的生存样态就有了一种本真的领会:“不器”说的乃是君子的“游”戏,亦即“游”入虔诚、自得的乐境。
-
关键词
问仁
君子不器
游于艺
-
Keywords
inquiry into “Ren”
“Exemplary persons are not mere vessels”
“sojourn in the arts”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论孔子仁学的实践特性
- 2
-
-
作者
高海波
-
机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3,共8页
-
文摘
孔门"问仁"关注的不是"仁"的普遍定义,而是"仁"的表现及实践方法问题。这一点与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追求事物普遍定义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轴心时期,中西方哲学突破的不同方式造成了这一根本差别: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突破更多采取了破旧立新的方式,而中国哲学的突破则采取了温和、渐进、连续的方式。受此影响,古希腊哲学家倾向于用理性怀疑传统,进而追求世界的本原和事物的普遍定义,以期重建伦理规范和价值原则,而中国哲学家则认为传统的伦理规范与价值原则总体而言仍具有自明性与有效性,因此他们更加关注如何将它们在现实中实践出来。这一点不同决定了西方哲学更加注重思辨,而中国哲学更加重视实践。
-
关键词
问仁
普遍定义
实践
轴心时期
哲学突破
-
分类号
B82-09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论语》“颜渊问仁”章性质浅析
- 3
-
-
作者
何鑫磊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
出处
《国际公关》
2020年第3期227-228,230,共3页
-
文摘
"颜渊问仁"中孔子的回答,集中反映了孔子"仁"的内涵,是孔子对"仁"的本质定义;是"仁"的方法论与体证"仁"的检验标准。
-
关键词
颜渊
问仁
本质定义
-
分类号
B2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为仁”与“为人”
- 4
-
-
作者
张丰乾
-
机构
西安外事学院七方教育研究院
西安外事学院国学系
-
出处
《走进孔子(中英文)》
2024年第4期5-9,共5页
-
文摘
一、问“仁”。孔子对于“仁”,从来不肯做出狭隘的定义,但不乏具体的解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关键词
张问仁
孔子
为仁
狭隘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张问仁墓志铭考释
被引量:4
- 5
-
-
作者
卢宗义
徐兴莹
-
机构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7年第1期175-178,共4页
-
文摘
本文结合青海地方史志有关文献记载,对西宁新发现的明朝万历年间张问仁墓志铭进行考释,判别正误,为青海地方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详实可靠的实物资料。
-
关键词
张问仁
墓志铭
明代
-
分类号
K291.4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论语·雍也》“宰我问仁”章新解
- 6
-
-
作者
王腾腾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7-51,59,共6页
-
文摘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周易》之《井》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卦之仁”。
-
关键词
《论语》
宰我问仁
《井》卦
新解
-
Key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Zai Wo asks for benevolence
Well trigram
new interpretation
-
分类号
B2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论孔子的仁与礼学
被引量:3
- 7
-
-
作者
韩连琪
-
出处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26-31,共6页
-
文摘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
关键词
孔子思想
礼学
颜渊
仲弓
思想核心
子贡
相为表里
樊迟问仁
中庸思想
复礼
-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电影《孔子》的思想意蕴
被引量:2
- 8
-
-
作者
胡桂红
-
机构
张家口教育学院
-
出处
《芒种(下半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06,共2页
-
文摘
电影《孔子》展示了孔子从51岁出仕,被三桓排挤流亡各国,最后回到鲁国这十几年间发生的几件大事,这几件大事依次为:"季氏葬礼""夹谷会盟""隳三都""子见南子""宋国遭驱""郑国遭嘲""陈蔡绝粮""修订六经"。这八件事貌似互无关联,实际上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孔子的政治理想和精神境界。《孔子》一方面以电影这种形象的方式。
-
关键词
思想意蕴
政治理想
三桓
季平子
礼乐制度
亲亲尊尊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
亲亲为大
人生理想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明代青海诗人张问仁诗歌研究
被引量:1
- 9
-
-
作者
马海龙
-
机构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79-82,共4页
-
文摘
张问仁是迄今所知明朝唯一的青海本土诗人,在青海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明代青海诗歌中极具代表性。这种诗风的形成,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外,还有其文学与美学的根源。从文学上看,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唐代"李杜"、"韩柳"诗歌的接受与发展;以美学而言,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哀怨"命题的继承与创新。张问仁的诗歌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
关键词
明代
诗歌
青海
张问仁
-
Keywords
the Ming dynasty poetry
Qinghai
Zhang Wen-ren
research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对郭沫若当年旅峨书赠伍柳村先生联文的理解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田家乐
-
机构
峨眉山博物馆
-
出处
《郭沫若学刊》
1991年第1期74-76,共3页
-
文摘
1939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远托异国的郭沫若先生为了祖国的危亡,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熟睡的妻儿,从日本市川町(市),乘风破浪、日夜兼程回国参加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来到武汉,肩负起抗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重任。由于武汉的失守,辗辗转转终于在同年除夕之夜,从桂林来到重庆,“重入长别二十六年的蜀门”。1939年的3月初。
-
关键词
政治部第三厅
军事委员会
伍柳村
除夕之夜
蜀门
抗日烽火
抗日救国
峨眉县
樊迟问仁
知者乐水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说“君子”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李晓云
-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93-96,共4页
-
文摘
君子,三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荣誉,君子的形象常常给人以巨大的鼓舞,但是关于君子形象的专题论述却很少见到。最近读了匡亚明同志的《孔子评传》,其中叙述了君子的品德和影响,读后深受启发。这里对匡书言有未尽之处做一点补充。
-
关键词
专题论述
匡亚明
安百姓
君子于役
无逸
君子固穷
威而不猛
劳而不怨
樊迟问仁
道德修养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写作教学启示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洪珏
-
机构
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
出处
《基础教育研究》
2014年第23期20-22,共3页
-
文摘
一、追寻传统教育中写作教学的轨迹
近年来,在城乡各学校师生的读书声中,往往传出《弟子规》的语句:“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被激发了,好奇心也被激发了:传统教育是怎样“学文”,特别是怎样进行写作教学的?
在师生的印象中,《论语》记载有许多生动深刻的问答,但是否教学生各种文体写作,似乎没有提及。
-
关键词
教学启示
传统文化教育
樊迟问仁
孝弟
读书声
颜渊
泛爱众
政治理想
《弟子规》
贾政
-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爱、死亡和机器人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黄尹旭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
出处
《人大法律评论》
2021年第1期1-2,共2页
-
文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与被爱是人类永恒的论题。美剧《Love,Death&Robots》将“爱”、“死亡”和“机器人”3个关键词放在一起是非常有趣的。将三者置于一处,也引起了一些法学哲思。死亡也无法终结爱,反而能见证爱的恒长。机器人没有爱也没有死亡。但有爱的人总爱畅想有爱的机器人。“爱”与“死亡”令人想起法律的缘起——对仁爱秩序的追求与对于无秩争斗死亡阴影的恐惧;“机器人”令人想起法律的未来——当人所建构的机器智能超越人的“奇点”时刻来临,法律如何建构机器人的法律地位,甚至是在未来,机器人如何建构法律?
-
关键词
机器智能
樊迟问仁
机器人
令人
关键词
-
分类号
D90
[政治法律—法学理论]
-
-
题名论“仁”的历史渊源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宋广梅
-
出处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19-24,共6页
-
文摘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
-
关键词
孔子思想
仁者爱人
泛爱众
仁学思想
樊迟问仁
举直错诸枉
十三经注疏
管叔
周公
姬昌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敬业”的价值
被引量:1
- 15
-
-
作者
梅珍生
-
机构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出处
《政策》
2015年第2期58-60,共3页
-
文摘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
关键词
文化涵养
樊迟问仁
个体角度
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文化
朱右
包咸
个人兴趣
内在要素
-
分类号
D648.1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汉字中的德育思想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苏瑞琴
-
机构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5年第8X期20-21,共2页
-
基金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古代汉语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研究”(13JG004Q)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汉字,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耳濡目染,未识字时看,识字后读写,是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事物之一。因而,从汉字人手来进行语文教育以及德育养成,有事半功倍之效。一、汉字中的生命意识近年来各地中学校园自杀和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生命是可贵的,没有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无视自己的生命,且漠视别人的生命,都表现出对生命尊严的一种否认。为改变这种现象。
-
关键词
汉字学
德育思想
暴力事件
中小学语文教学
樊迟问仁
于良史
芦花荡
言而不信
行语
社会关注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读《论语》三问
- 17
-
-
作者
傅永吉
-
机构
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
-
出处
《中国德育》
2015年第9期44-47,共4页
-
文摘
为什么要读《论语》?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我们今天读《论语》,切中了当前文化建设的脉。
-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精髓
道德资源
现实生活
当前文化
从心所欲不逾矩
自律精神
樊迟问仁
三问
-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孔子论道德(上)
- 18
-
-
-
出处
《月读》
2016年第1期23-27,共5页
-
文摘
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理清古代思想脉络,孔子是最先需要了解的人物。《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经典,集中了孔子在治政、修身、处世、学习等各方面的思想言论,相比其他历史文献,更为可靠而精准。据此,本刊将分期推送《论语》中的孔子经典言论,分六大类加以详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
关键词
孔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论道德
思想言论
樊迟问仁
问孔子
告子上
己欲立而立人
滕文公
古代思想
-
分类号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谈谈孔子的伦理思想
- 19
-
-
作者
殷永千
-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95-97,共3页
-
文摘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热烈讨论,这虽然是一个老问题,却具有新的意义。在我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需回答的问题。本文仅就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孔子伦理思想,作一点肤浅的剖析。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谈。 (一) “爱人”与“复礼”的统一 孔子把“仁”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仁”是他的伦理思想的核心。他对“仁”作了种种解释,其中最根本的有两点:一是“爱人”,一是“复礼”。“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伦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同上)所谓“爱人”是指对人要宽厚、同情,推己及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关键词
伦理思想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
己欲立而立人
道德规范体系
道德原则
樊迟问仁
中国传统文化
仁学思想
精神文明建设
-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
- 20
-
-
作者
张振东
-
机构
台湾台北辅仁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1993年第1期38-42,共5页
-
文摘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民是中国成立的基本的要素,中国文化与人文思想便育孕于农民的实际生活中.中国社会的形成,由家族而形成部落与社团,由部落而形成国家,故家庭是成立国家的基本单元.
-
关键词
樊迟问仁
以农立国
经济发展
颜渊
立身行道
公义
重利轻义
克己复礼为仁
兄友弟恭
而已矣
-
分类号
G71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