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meta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施靓宇 王策 +2 位作者 罗益滨 蔡筑韵 陈华江 《颈腰痛杂志》 2015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综合评价长节段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固定融合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术后疗效。方法检索1983~2013年间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 目的综合评价长节段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固定融合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的术后疗效。方法检索1983~2013年间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数据库所有关于两种术式比较的临床研究,用Rev Man 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共4篇,合计病例288例(短节段组167例,长节段组121例)。Meta分析显示,手术前后cobb角改善程度(P=0.03)、冠状偏移改善程度(P=0.0002)、术后ODI指数(P=0.005)长节段组均优于短节段组,而手术时间(P=0.04)长节段组要长于短节段组,腰椎侧向滑移改善程度比较二者比较未发现显著差异(P=0.22)。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弯有更佳的治疗效果,但手术时间长,出血较多,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风险相对较大,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后选择手术方案。受本文纳入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弯 融合 融合 META分析
下载PDF
长节段与短节段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中的对比分析
2
作者 孙健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长节段与短节段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脊柱侧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后路椎弓... 目的探讨长节段与短节段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脊柱侧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对照组行短节段融合,观察组行长节段融合.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参数、疼痛评分、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32.41±28.68)min,长于对照组的(164.85±14.83)min,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554.96±52.41)mL、(156.32±14.82)mL、(6.32±1.15)次,均多于对照组的(449.65±45.84)mL、(123.41±13.35)mL、(4.21±0.83)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侧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偏移量、冠状位平衡偏移量分别为(18.15±1.63)°、(17.79±1.45)mm、(13.51±1.23)mm,均低于对照组的(22.34±2.49)°、(23.53±2.57)mm、(16.78±1.45)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DI评分分别为(1.42±0.24)分、(12.58±1.2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98±0.27)分、(15.39±1.42)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分别为(87.25±5.24)分、(88.26±5.19)分、(88.93±5.25)分、(90.76±4.1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0.62±5.21)分、(81.11±5.09)分、(82.04±5.18)分、(83.63±4.5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节段与短节段融合在退变性脊柱侧弯中各有价值,短节段融合手术创伤更小,长节段能更好恢复脊椎力线及功能,还需根据临床病情特点慎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弯 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 融合 融合
原文传递
短节段融合和长节段融合分别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川 刘枫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第19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选用短节段融合、长节段融合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治疗的价值。方法:选2018年9月-2021年2月区间收治106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研究,均分为2组(随机信封法),对照组53例选用短节段融合+后路椎弓根...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选用短节段融合、长节段融合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治疗的价值。方法:选2018年9月-2021年2月区间收治106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研究,均分为2组(随机信封法),对照组53例选用短节段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53例选用长节段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统计对比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接近,数据对比P>0.05。结论:短、长节段融合与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各具优势,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融合 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 内固定术 退变性脊柱侧弯
原文传递
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融合选择不同远端融合椎并发症的临床探讨
4
作者 王富国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融合选择不同远端融合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该院进行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42例,选择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行长节段融合治疗,常... 目的探讨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融合选择不同远端融合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该院进行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42例,选择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均行长节段融合治疗,常规组L5为LIV,实验组S1为LIV,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及手术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52%(2例);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8.10%(8例),常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实验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5,P=0.030)。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及冠状面偏移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1、0.040、0.821、1.083,P=0.578、0.969、0.417、0.434),但两组患者术后的Cobb角及冠状面偏移情况较术前更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91、8.238、17.518、17.458,P=0.000、0.000、0.000、0.000)。结论当LIV为L5或S1时,均能展现出较好的融合效果,对Cobb角及冠状面偏移情况进行显著的改善,但L5为LIV时引起的并发症更少,具有一定的治疗安全性,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 远端融合 融合 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
下载PDF
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8
5
作者 吴恒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3282-3284,共3页
目的研究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人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30例接受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患者为对照组,40例接受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患者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Cobb角... 目的研究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人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30例接受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患者为对照组,40例接受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患者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变化,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3个月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侧凸进展、近端邻近节段病变、远端邻近节段病变、冠状面失平衡、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但能有效改善脊柱侧凸畸形;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安全性高;临床治疗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取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内固定 融合内固定 退变性脊柱侧凸
下载PDF
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方法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周立 杨红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22期2215-2217,共3页
目的对比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资料,为临床老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110例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法不同分为长、短节段... 目的对比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资料,为临床老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110例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法不同分为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治疗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融合节段、手术时间、年龄、减压节段、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整体平衡状态和Cobb's角,并比较两组晚期和早期并发症所占比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减压节段3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组患者的融合节段、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短节段组(P<0.05),植入物密度低于短节段组(P<0.05)。长节段组患者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s角均明显高于短节段组(P<0.05),术前、末次随访的冠状面平衡均高于短节段组患者(P<0.05),术前矢状面平衡明显高于短节段组(P<0.05),其它指标及时间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节段组患者并发症率明显低于长节段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期容易出现侧凸进展、邻近节段退变等,但并发症发生率低;而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手术时间长,能较好改善畸形,手术中出血量大,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融合内固定 融合内固定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袁磊 张心灵 +6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刘寅昊 李危石 齐强 郭昭庆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5-513,共9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nal problem,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DLS、年龄≥40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nal problem,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DLS、年龄≥40岁、行长节段(≥4个节段)固定融合手术、随访时间≥1年的患者132例,将随访时出现DJP的13例患者纳入DJP组,未出现任何机械性并发症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个体因素[手术时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T值、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等因素]、手术因素[固定融合节段数、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umented vertebra,L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影像学参数[侧凸Cobb角、顶椎的旋转程度(Nash-Moe)、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等]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和随访时的腰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评分、脊柱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分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结果:本组患者DJP的发生率为9.8%(13/132),其中6例(46.2%)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DJP组患者骨密度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DJP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个体因素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融合手术 远端交界性问题 机械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锐 于海洋 +5 位作者 张伟 柴子豪 郑国辉 胡晓明 张浩然 陆海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9-595,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可行性以及相关预测指标。方法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31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26例;年... 目的探讨基于过伸位CT定位像预测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可行性以及相关预测指标。方法以2017年3月—2020年3月符合选择标准的31例成人脊柱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例,女26例;年龄30~77岁,平均62.5岁。均接受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术治疗;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e,UIV)位置:T_(5)1例,T61例,T_(9)13例,T_(1)012例,T_(11)4例;最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e,LIV)位置:L13例,L_(2)3例,L_(3)10例,L_(4)7例,L55例,S13例。基于手术前后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术前过伸位CT定位像,获得脊柱矢状面序列,分别测算以下指标。①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后凸Cobb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计算上述指标术前不同体位差值(回复值);②脊柱后凸柔韧度;③过伸位矢状面垂直轴(hyperextension sagittal vertical axis,hSVA);④T_(2)~L5过伸位C_(7)-椎体矢状位偏移(hyperextension C_(7)-vertebral sagittal offset,hC_(7)-VSO),记为hC_(7)-节段;⑤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末次随访时近端交界性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末次随访时根据PJA判断患者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和非PJK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融合节段数量、合并冠状面畸形例数、骨密度T值、UIV位置、LIV位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脊柱矫形截骨分级以及相关影像学测量指标差异。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节段椎体的hC_(7)-VSO,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其预测PJK发生的准确性。结果3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52个月,平均30.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PJA为1.4°~29.0°,平均10.4°;其中8例(25.8%)发生PJK。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融合节段数量、合并冠状面畸形例数、骨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伸位CT定位像 成人脊柱畸形 融合固定矫形术 近端交界性后凸
原文传递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长节段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的效果分析
9
作者 刘延雄 刘军 张建华 《中国医疗设备》 2017年第B04期174-175,共2页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侧弯患者联合应该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与经皮椎日根螺钉内固定长节段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时间段内收治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长节段融合术...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侧弯患者联合应该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与经皮椎日根螺钉内固定长节段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时间段内收治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长节段融合术进行治疗53例退行性腰椎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周、3个月以及随访末期(治疗后1年)患者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退行性腰椎侧弯患者采用微创联合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侧弯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 经皮椎日根螺钉内固定融合
下载PDF
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融合修复退变性脊柱侧凸的Meta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陆海涛 袁峰 +3 位作者 杨宇明 张峻玮 李智多 盛晓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970-1976,共7页
背景:目前退变性脊柱侧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患者症状,手术矫正侧凸畸形恢复脊柱的平衡及功能,但目前修复方式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系统评价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融合修复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通过CNKI、CBM、VI... 背景:目前退变性脊柱侧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患者症状,手术矫正侧凸畸形恢复脊柱的平衡及功能,但目前修复方式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系统评价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融合修复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通过CNKI、CBM、VIP、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外文数据库,收集2015年5月前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关于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融合修复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试验。采用Rev Man 5.3.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共计纳入11篇文献,共533例患者。其中短节段组272例,长节段26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固定方法相比,脊柱Cobb角的改善(P<0.000 01)、脊柱前凸角的改善(P<0.000 01)方面,长节段组的疗效明显优于短节段组。冠状面失衡的矫正(P=0.06)、侧向滑脱矫正(P=0.24)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P=0.93)、目测类比评分(P=0.22)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P=0.13)的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术后并发症(P=0.0006)以及术后再手术率方面(P=0.03),长节段组高于短节段组,两组在临近节段病变的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1)。提示长节段固定融合在纠正脊柱畸形方面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但修复后并发症及再手术率高于短节段固定融合,在选择固定融合方案时应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 循证医学 META分析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退变性脊柱侧凸 固定融合 固定融合 退变性腰椎侧凸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心灵 袁磊 +4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李危石 孙垂国 杜国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4-421,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73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DL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73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DL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和非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资料,患者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史、饮酒史、术前骨质状况、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等;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Cobb角、冠状面和矢状面失衡情况、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Cobb角和LL矫正值;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固定节段、减压节段、椎间融合节段、术中截骨及截骨级别、固定骶骨、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情况等、术中失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资料和医疗费用。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导致术中大量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患者纳入大量失血组,106例患者纳入非大量失血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量失血组相较非大量失血组,BMI较小(P=0.046)、术前Cobb角较大(P<0.001)、AVT较大(P=0.002)、Cobb角矫正值(P<0.001)较大、固定节段较多(P<0.001)、椎间融合节段较多(P=0.043)、截骨级别较高(P<0.001)、术中TXA使用比例更小(P=0.046),大量失血组在围手术期输血量(P=0.015)、输血率(P=0.035)、术后住院时间(P=0.035)、住院费用(P=0.023)显著高于非大量失血组。多因素Logistics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每增加1kg/m^2,术中大量失血风险降低9.3%;术中Cobb角矫正值每增加1°、固定节段每增加1个节段,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分别增加5.9%、58.9%;椎间融合节段每增加一个节段,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增加1.174倍;术中行三级及以上截骨使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固定融合 术中大量失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10
12
作者 商振国 李永民 +3 位作者 孙来卿 李颉 王雪兵 刘振腾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58,共5页
目的评价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行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的25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腰椎前凸角和冠状位Cobb角评价术后3个月、1~... 目的评价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行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的25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腰椎前凸角和冠状位Cobb角评价术后3个月、1~2年及2年以上的临床疗效。结果4例发生术中硬膜囊撕裂均于术中给予修复;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发生感染者。3例出现螺钉松动或断裂,2例出现邻近节段疾病均出现在术后≥2年经第二次手术治疗效果好。植骨粒延迟愈合1例对症治疗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有效随访,随访时间2~7年(平均3.8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JOA评分较术前仍有明显改善(t=14.235和-11.244,P=0.000)。冠状位Cobb角术后3个月较术前有改善(t=12.329,P=0.000),但术后1年以上较术前没有改善(t=1.106,P=0.280)。术后腰椎前凸角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t=-1.932,P=0.065)。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式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达到充分减压的同时,可以覆盖整个曲线实现固定、融合以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进而阻止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进展,取得良好的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凸 固定融合 潜行减压 并发症
下载PDF
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军 张亮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443-445,共3页
目的:研究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长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短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固... 目的:研究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长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短节段组患者接受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椎间融合情况、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1)长节段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多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长节段组患者的融合率高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腰部疼痛评分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组的ODI评分低于短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的手术创伤虽然较大,但是有助于改善远期疗效,提高椎间融合率,是治疗老年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后路减压 固定融合 椎间融合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华东 尹欣 +3 位作者 杨亚锋 汪大伟 赵彦涛 李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92-998,共7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并具有完整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的6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4例,女37例;年龄53~78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并具有完整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的6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4例,女37例;年龄53~78岁(59.0±6.1岁);按鼓楼医院退变性脊柱侧凸分型:A型31例,B型19例,C型11例。固定融合范围:T10~L518例,T10~S16例,T10~S26例,T12~L514例,L1~L58例,L1~S17例,L2~S12例。随访18~85个月(平均36.4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情况将其分为平衡组和失平衡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冠状平衡距离(CBD)、畸形矫正率和术前L5倾斜度、畸形分型、腰弯顶椎位置、顶椎旋转度、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腰骶弯Cobb角、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等,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末次随访时8例出现冠状面失平衡加重或新发失平衡。两组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CBD、顶椎旋转度、腰弯顶椎位置、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术前L5倾斜角、术后主弯Cobb角、术后CBD、畸形矫正率及畸形分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冠状面失平衡与术前主弯Cobb角、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L5倾斜度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58、1.210、1.322(P<0.05),与畸形矫正率、顶椎旋转度、固定节段数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可出现冠状面失平衡,术前主弯及腰骶弯Cobb角较大、L5倾斜角较大是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或原有失平衡加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固定融合 冠状面失平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后路减压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34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建东 孙勇 +4 位作者 李停 李长文 徐红辉 陈子健 黄帅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Lenke-SilvaⅤ及Ⅵ级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来本院就诊并确诊为退变腰椎侧弯的34例患者,行后路减压、长节段矫形融合内固定术,随访1~3年,分别于术前、末次随...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Lenke-SilvaⅤ及Ⅵ级的退变性腰椎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来本院就诊并确诊为退变腰椎侧弯的34例患者,行后路减压、长节段矫形融合内固定术,随访1~3年,分别于术前、末次随访,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日常活动功能状况进行评估,并测定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位及矢状位失衡水平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及冠状位失衡、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及矢状位失衡改善情况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enke-SilvaⅤ及Ⅵ级的严重退变腰椎侧弯治疗中,后路减压长节段融合固定治疗效果满意,随访1~3年在缓解疼痛、改善日常活动功能方面均有良好疗效,其疗效的取得可能与患者冠状位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位及矢状位失衡的纠正有关,是临床治疗Lenke-SilvaⅤ及Ⅵ级的严重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有效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弯 后路减压 固定融合
原文传递
氨甲环酸在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磊 曾岩 +6 位作者 陈仲强 张心灵 买硕 李危石 齐强 郭昭庆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07-1116,共10页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在腰椎退变性侧凸(DLS)患者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101例行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截骨矫形的DLS患者,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患者纳入氨甲环酸组(TXA组),术中未使用...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在腰椎退变性侧凸(DLS)患者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101例行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截骨矫形的DLS患者,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患者纳入氨甲环酸组(TXA组),术中未使用TXA的患者输入等量生理盐水并纳入对照组(Placebo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周内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发症、手术相关资料、术中出血量(IBL)、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TBL)、围术期输血量和输血率、输血费用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围术期总出血量、异体输血量和输血成本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1例患者纳入氨甲环酸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两组之间的基线数据、影像学参数、术前凝血指标和肝肾功能无统计学差异。TX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TXA组1245.22±770.61ml vs对照组1633.65±962.49ml, P=0.021)、术后引流量(TXA组1205.68±367.76 ml vs对照组1412.83±538.45ml,P=0.035)及总出血量(TXA组2450.90±1022.69ml vs对照组3046.48±1274.02ml,P=0.011)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TXA组术中自体血回输量为400.44±267.80ml,对照组为526.22±339.96ml,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31),TXA组患者术中异体输血量及输血率也均显著小于对照组(TXA组468.29±391.43ml vs 723.33±462.99ml,P=0.009;TXA组68.29%vs对照组86.67%,P=0.025)。TXA组围术期总输血量为746.34±460.49ml,显著小于对照组(1143.33±669.02ml)。TXA组患者围术期输血费为969.76±840.24元,而对照组输血费为1460.67±1029.51元,使用TXA可明显减少围术期输血费(P=0.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术中使用1g TXA可减少围术期出血689.89ml,减少异体输血390.26ml,减少输血费用549.11元。使用TXA没有发现明显并发症或副作用。结论:在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行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中使用TX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退变性腰椎侧凸 固定融合 输血
下载PDF
长、短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4
17
作者 潘玉军 时长江 孙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3691-3693,共3页
目的比较长、短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65岁以上的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52例,B组53例,其中A组进行长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术,B组选择短节... 目的比较长、短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65岁以上的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52例,B组53例,其中A组进行长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术,B组选择短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术,通过患者术前和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g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术中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对比评价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及优缺点。结果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VAS、ODI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Cobb角在术后均有明显改善,而A组Cobb角改善率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手术治疗中,短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术和长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术相比,具有较少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而长节段减压融合固定术则在矫正侧凸并维持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侧弯 腰椎管狭窄症 减压融合固定术 减压融合固定术
下载PDF
腰背部肌功能锻炼维持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矫形效果的作用研究
18
作者 邱思 殷翔 +2 位作者 罗科宇 王腾羽 赵建华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规律、有效的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在退变性脊柱侧弯接受长节段固定和融合矫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脊柱外科诊断为退行性脊柱侧弯并接受长节段固... 目的探讨规律、有效的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在退变性脊柱侧弯接受长节段固定和融合矫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脊柱外科诊断为退行性脊柱侧弯并接受长节段固定和融合术的89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按照医师指导的腰背肌康复锻炼方式(飞燕动作)进行功能锻炼达到1年,将患者分为锻炼组(n=40例)、非锻炼组(n=49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 d和术后1年骨盆[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矢状面参数[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垂直偏距(SVA)、胸椎后凸角(TK)和近端交界区后凸角(PJA)]以及Oswestry残疾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术前及术后2 d时,2组患者LL、SVA、TLK、TK、PJ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锻炼组患者SVA、TLK、TK、PJA小于非锻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2 d时,2组患者SS、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锻炼组患者SS大于非锻炼组,而PT小于非锻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锻炼组患者ODI指数和VAS评分均低于非锻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JOA评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规律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可以有效维持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在长节段固定和融合矫形术后矢状面的平衡效果。建议此类患者术后进行规律、有效的腰背肌功能锻炼,以降低脊柱侧弯矫形术后脊柱矢状面失衡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弯 固定和融合 脊柱平衡 腰背部功能锻炼
下载PDF
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早期躯体重心线(W-line)与近端交界区失败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子方 郑国权 +2 位作者 薛超 王岩 王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1-229,共9页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术后早期躯体重心线(W-line)与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9例AS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目的:探讨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术后早期躯体重心线(W-line)与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9例AS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80例。均行单纯后路长节段(固定椎体≥4个)固定融合手术,术后随访至少满2年。测量并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参数。在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将经外耳道口垂线定义为W-line,根据W-line不同位置分为A组、B组及C组。测量术后3个月时W-line到S1后上角水平距离(WSD)及W-line到股骨头中心连线中点的水平距离(WHD),将W-line位置进行数值转化(the numeric value of W-line,N-W-line):N-W-line=WHD/WSD。W-line位于参考点前方数值为正,反之为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得出N-W-line临界值。三组患者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非PJF生存时间。结果:ROC曲线分析得出术后3个月N-W-line临界值为±0.78[敏感度=75%,特异度=75.9%,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36,P=0.003]。A组32例,N-W-line>0.78;B组49例,-0.78≤N-W-line≤0.78;C组18例,N-W-line<-0.78。A组患者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最小(P<0.05),术后3个月矢状面平衡距(P<0.001)、T1骨盆角(P<0.001)及骨盆腰椎匹配度(P<0.001)均显著小于其他两组患者。但随访中,A、B及C组分别有12例、3例及1例患者出现PJF,A组患者PJF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12/32 vs 3/49 vs 1/18,P<0.001)。此外,A组患者非PJF生存时间显著低于其他两组患者(P=0.005,Log-rank检验)。B、C组患者W-line位置逐渐前移,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逐渐增大,但术后PJF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ASD患者矫形术后早期W-line位置可有效预测PJF发生。矫形手术后W-line偏后或过度偏前,术后随访中PJF发生率显著增加,矫形术后躯干呈轻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脊柱畸形 W-line 近端交界区失败 ROC曲线分析 固定融合
下载PDF
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波 王飞 +3 位作者 张志成 赵晓峰 黄道余 李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7-611,共5页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患者118例,至少随访1.5年,在X线片上观察PJK的发生情况。结果共随访有完整...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7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患者118例,至少随访1.5年,在X线片上观察PJK的发生情况。结果共随访有完整资料的患者66例,平均随访3.2年,其中12例发生PJK(PJK组),其余为非PJK组。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194,P<0.05)。两组患者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11~L1)的比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63,P<0.05)。PJK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PJK角显著大于非PJK组(t>3.862,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OR=5.328,95%CI:1.110~25.581)、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OR=6.239,95%CI:1.157~33.648)、术前PJK角>10°(OR=5.789,95%CI:1.075~31.183)是发生PJK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JK角大于10°,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11~L1)及骨质疏松是腰椎长节段固定术后发生PJK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近端交界性后凸 后路固定融合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