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黄海海域5种底栖型海水鱼类组织脂肪酸组成特征分析
- 1
-
-
作者
张斐然
李琳
毕清竹
卫育良
梁萌青
徐后国
-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出处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110,共14页
-
基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2020TD48)
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47)共同资助。
-
文摘
本研究测定和评估了青岛地区5种底栖型海水鱼[黄鮟鱇(Lophius litulon)、鲬(Platycephalus indicus)、长绵鳚(Zoarces viviparu)、角木叶鲽(Pleuronichthys cornutus)和带纹条鳎(Zebrias zebrinus)]的形体指标、肌肉和肝脏的粗成分,以及肌肉、肝脏、脑、眼、皮肤、肠道等组织的脂肪酸组成,以全面评估底栖型代表鱼类的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特征。实验鱼每种鱼9尾,3尾一组混样作为一个重复。结果显示,在5种鱼中,肌肉脂肪含量整体偏低,黄鮟鱇和带纹条鳎肌肉脂肪含量尤其低(0.3%~0.4%),但黄鮟鱇、鲬和角木叶鲽具有较高的肝脏脂肪含量(19%~29%),而带纹条鳎和长绵鳚肝脏脂肪含量偏低(4%~5%)。脂肪酸组成方面,黄鮟鱇肌肉中n-3系列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 chain-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LC-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鱼,尤其以DHA最为明显。黄鮟鱇背肌中还具有最高含量的18:1n-9。长绵鳚背肌脂肪酸组成最明显的特征是较低的16:0含量和较高的20:4n-6及EPA含量。肝脏脂肪酸中,鲬和角木叶鲽具有显著高的18:1n-9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但其DHA含量较低。在黄鮟鱇、带纹条鳎和长绵鳚的大多组织中均有较高的DHA、20:4n-6和22:5n-3,但EPA含量较低。研究表明,即使同为底栖型鱼类,不同种类间脂肪和脂肪酸组成差异也非常显著。黄鮟鱇具有显著高的n-3 LC-PUFA含量,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
-
关键词
脂肪
脂肪酸
黄鮟鱇
鲬
角木叶鲽
带纹条鳎
长绵鳚
-
Keywords
Lipid
Fatty acids
Lophius litulon
Platycephalus indicus
Pleuronichthys cornutus
Zebrias zebrinus
Zoarces viviparus
-
分类号
S963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