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0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 被引量:288
1
作者 范剑勇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7-84,96,共9页
目前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尽管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正在增强,但其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相当严重。通过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本文认为一体化必然带来制造业的空间转移和地区结构差异性增强。本文以长三角为案例,通过一系列衡量地区专业化水平... 目前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尽管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正在增强,但其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相当严重。通过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本文认为一体化必然带来制造业的空间转移和地区结构差异性增强。本文以长三角为案例,通过一系列衡量地区专业化水平、行业集中度的指标计算证实了这一理论预期。同时,本文发现浙江与上海参与长三角内部地区分工的程度明显高于江苏。在产业转移方面,本文还发现短短4年内该地区制造业发生了激烈的空间调整,上海通过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专业化于资本技术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等极少数产业,降低了其在该区域内的总制造业份额,浙江正稳步吸收上海与江苏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增加了其制造业份额,江苏通过吸收和释放持平而基本保持其制造业份额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 制造业 中国 地区专业化 产业空间转移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 被引量:253
2
作者 陈建军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26,共8页
本研究从产业经济和市场体制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各次区域之间产业同构产生的原因 ,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的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过分夸大这一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需要重视的是由产业同构所反映出... 本研究从产业经济和市场体制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各次区域之间产业同构产生的原因 ,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的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过分夸大这一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需要重视的是由产业同构所反映出来的制度问题 ,即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问题。而这正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所在。进而以浙江为例 ,认为必须从长三角正在形成的广域产业集聚和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客观现实出发 ,在长三角次区域实行“趋同”的产业发展定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产业同构 产业定位 区域经济一体化 产业经济学 产业集聚 市场化改革 浙江 上海 江苏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8
3
作者 唐立国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0-56,共7页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只有加快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才能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着重从 1 5城市产业结构入手 ,通过分析比较 ,找出目前长江三角洲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经济一体化 产业结构 相似系数 增长极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113
4
作者 黄成 陈长虹 +6 位作者 李莉 程真 王红丽 王杨君 黄海英 张钢锋 陈宜然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58-1871,共14页
在收集整理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各城市人为大气污染源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方法建立了2007年长三角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清单结果显示,2007年长三角地区的SO2、NOx、CO、PM10、PM... 在收集整理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各城市人为大气污染源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方法建立了2007年长三角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清单结果显示,2007年长三角地区的SO2、NOx、CO、PM10、PM2.5、VOCs和NH3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达到2391.8、2292.9、6697.1、3115.7、1510.8、2767.4和458.9kt,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略高于珠三角地区.电厂和其他工业燃烧设施分别贡献了约46%和45%的SO2排放,以及59%和26%左右的NOx排放.电厂及水泥建材+钢铁冶金等工艺过程贡献了约21%和57%的PM10排放,以及28%和52%的PM2.5排放.石油加工、化工制造和工业喷涂等工艺过程的VOCs无组织排放占到总量的65%.NH3的主要排放源来自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等农业部门,分别占到总量的48%和40%.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长三角高排放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的沿江一带及杭州湾地区一带.现有方法测算的PM10、PM2.5、VOCs和NH3排放结果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建议在未来不断加强本地大气污染源排放的基础研究,以进一步改善我国各典型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重要的科研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清单 人为源 大气污染物 排放特征 空间分布 长江三角洲地区
原文传递
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 被引量:106
5
作者 袁靖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2,共22页
Two kinds of animal remains have been found on Neolithic China sites: domesticated and wild. The former include those of pigs, dogs, chickens, cattle and sheep; the latter belong to the sika deer, Bavid’s deer, river... Two kinds of animal remains have been found on Neolithic China sites: domesticated and wild. The former include those of pigs, dogs, chickens, cattle and sheep; the latter belong to the sika deer, Bavid’s deer, river deer, muntjac, red deer, roe deer, tiger, wolf, racoon dog, bear, badger, monkey, rabbit, bamboo rat, various kinds of fish and so on. Throug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bones from Neolithic sites the author learns that the remains of domesticated and wild animal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sites vary in proportion, which shows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meat--acquiring patterns at that time. Northeast China, Inner Mongolia, the upper and middle Huanghe River valley, the Huanghe-Huaihe region, the Changjiang Three Gorges area, the Changjiang delta and South China all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be summed up and classified into three patterns: dependent, elementary animal domestication, and advanced animal domestication. When the three patterns are lined up in the above order, a model of meat-acquiring in Neolithic China is formed, which demonstrates the basic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meatacquiring in Neolithic China.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sequential changes of meat-acquiring patterns from completely depending on hunting via supply partly by elementary animal domestication to relying mainly on domesticated animals always happened and developed under the restriction by surrounding natural resources. Therefore, this process can be summed up in a theory of passiv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家养动物 中国新石器时代 动物骨骼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长江三角洲地区 动物总数 研究者 黄淮地区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演化趋势 被引量:80
6
作者 姚士谋 陈爽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B12期1-10,共10页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近20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区域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之间的各种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联系加强,区域集聚、轴线发展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城镇工业化、现代化水...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近20年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区域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之间的各种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联系加强,区域集聚、轴线发展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城镇工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成为该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演化的最大特征和基本发展趋势。本文结合该区若干城市发展的典型实例分析,着重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演化的基本特征、动力机制与功能变化及其城市空间演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发展 现代化水平 城镇工业 经济发 城市区域 发达地区 城市空间 轴线 沿海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 被引量:54
7
作者 方勇 张二震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5-61,共7页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 ,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测算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 2 0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积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方向及程度 ,并提出了本地区未来外资政策的战略定位的构想。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外商直接投资 地区经济 结构优化 外资利用 产业积聚 产业结构调整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政府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2
8
作者 张钢 徐贤春 刘蕾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8-27,共10页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间竞争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地方政府能力建设与评估也开始成为政府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起政府能力的结构模型,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间竞争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地方政府能力建设与评估也开始成为政府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构建起政府能力的结构模型,提出一套评估政府能力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政府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并给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政府能力 地方政府 战略管理 评估指标体系 政府间竞争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被引量:88
9
作者 盖美 胡杭爱 柯丽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198,共14页
基于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应用脱钩理论和改进的弹性分析法脱钩程度判定标准,对2000—200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时序演变和呈现的规律进行定量评价与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 基于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应用脱钩理论和改进的弹性分析法脱钩程度判定标准,对2000—200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时序演变和呈现的规律进行定量评价与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主要经历了从相对脱钩Ⅱ—相对脱钩Ⅲ—相对脱钩Ⅱ—相对脱钩Ⅰ,2000—2005年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冲击不断增强,而2005—2009年冲击有所减小;该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各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相对脱钩为主,且存在时间上和指标间的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多数时期都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其中10个城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呈现"N"型趋势,且多数城市2004年和2005年达到最高,上海在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Ⅰ徘徊,而江苏和浙江内部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脱钩分析 资源环境 经济增长
原文传递
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被引量:74
10
作者 章波 濮励杰 +3 位作者 黄贤金 周青 吕敏眸 李宪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3,共6页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以及耕地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建立驱动因素体系,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方法,并构建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非农化、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非农化。但是不同的时期,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不断变化:人口的非农化(城市化率)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明显的减弱;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建设用地比例增加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区域 土地利用变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 非农化 增加 建设用地 驱动机制 地类 比例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城市化——以长江、珠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46
11
作者 马春辉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32,共3页
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最近20年城市化发展更快。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近20年城市化的提高是由于产业集群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城市化 中国 长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专业化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制造业空间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 被引量:54
12
作者 刘传江 吕力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39,共5页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的第二代核心模型为分析框架来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可以用"由中心向外围的制造业空间扩散"来解释,这种扩散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阶...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的第二代核心模型为分析框架来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可以用"由中心向外围的制造业空间扩散"来解释,这种扩散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制造业扩散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趋同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趋同 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扩散 长江三角洲地区 制造业 地区产业结构 新经济地理学 三角地区 内在联系 分析框架 实证分析 扩散过程 第二代
原文传递
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相和古地理 被引量:59
13
作者 李从先 陈庆强 +2 位作者 范代读 张家强 杨守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2-25,共14页
未次盛冰期低海平面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划分为2个古地理单元:古河谷和古河间地.下切河谷底部侵蚀面和古河间地顶面构成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的底界面,它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界面.位于河口湾—浅海相中的最大海侵面将冰后期海侵... 未次盛冰期低海平面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划分为2个古地理单元:古河谷和古河间地.下切河谷底部侵蚀面和古河间地顶面构成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的底界面,它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界面.位于河口湾—浅海相中的最大海侵面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分为其下的海侵层序和其上的海退层序.随着δ^(18)O3期的海平面下降,长江开始下切,至δ^(18)O2期低海面时形成巨大的下切河谷.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了长江古河谷系的充填和河床、河漫滩—河口湾和部分河口湾—浅海相的形成,尔后的进积产生了部分河口湾—浅海相及三角洲相等.溯源堆积是产生下部河流沉积单元的主要过程,其中河漫滩沉积中出现的潮汐层理和少量小个体有孔虫说明了海洋因素的影响,河口湾—浅海相泥质沉积主要形成于最大海侵之时,三角洲的进积则产生了具有多期河口坝的三角洲.古河间地表面的硬粘土层经历了沉积和成壤作用交替、持续成壤作用和早期成岩作用,它们大致分别对应于δ^(18)O3期、δ^(18)O2期和δ^(18)O1期,硬粘土层中留下了这3种作用的烙印.长江三角洲古河间地的古土壤母质属河漫滩相.持续成壤阶段河流基面和地下水位均较低,年降雨量约为 500~800mm,相当于现今的温带地区,干湿周期变化明显,地下水升降频繁.所有这些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长江三角洲地区 沉积相 古地理 古气候
下载PDF
对外贸易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被引量:47
14
作者 吴进红 《国际贸易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62,共5页
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由此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结构;另一方面,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推动产业... 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由此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结构;另一方面,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长江三角洲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进出口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 开放经济条件 长江三角洲地区 比较优势 国民经济 动产 相辅相成 根据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与偏移增长 被引量:60
15
作者 段学军 王书国 陈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4,共6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正在成为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间人口发展最为集中的矛盾点。采用密度分析、不均衡指数法、重心分析以及偏移-分享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正在成为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间人口发展最为集中的矛盾点。采用密度分析、不均衡指数法、重心分析以及偏移-分享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等方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分布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发现这一时期该区域人口分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人口分布重心总体南移,向省市首府集中的趋势明显,人口偏移增长在不同区域层面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人口分布演化的趋势主要受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同时也受到区域人口政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演化 偏移增长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长三角5城市商务成本比较研究 被引量:53
16
作者 安礼伟 李锋 赵曙东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28-36,共9页
随着长三角各城市引资竞争的加剧,各地政府越来越关心本地商务成本的高低。商务成本是个综合概念,对商务成本进行界定和衡量是政府采取适当政策降低商务成本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对商务成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建立了商务成本衡量的3级... 随着长三角各城市引资竞争的加剧,各地政府越来越关心本地商务成本的高低。商务成本是个综合概念,对商务成本进行界定和衡量是政府采取适当政策降低商务成本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对商务成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建立了商务成本衡量的3级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这个指标体系和调研数据,通过德尔菲(Delphi)评分方法,对长三角抽样的5个城市的要素成本、交易成本、其他成本进行打分,最终得出5城市商务成本得分,并在此基础上将总量指标比较和层次指标比较相结合,进行长三角5城市商务成本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商务成本 城市竞争力 投资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 FDI 外商直接投资 外资利用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种植年限保护菜地土壤质量初探 被引量:58
17
作者 杜连凤 张维理 +2 位作者 武淑霞 黄锦法 张继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3-137,共5页
关键词 土壤质量 长江三角洲地区 保护地 种植年限 土壤微生物区系 菜地 蔬菜栽培 土壤pH 细菌数量 次生盐渍化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县域耕地变化驱动要素研究——以原锡山市为例 被引量:40
18
作者 濮励杰 周峰 彭补拙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9-785,共7页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要素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问题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耕地非农占用量大,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突出.运用相关分析、主成份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手段,通过对...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要素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问题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耕地非农占用量大,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突出.运用相关分析、主成份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手段,通过对典型区原锡山市耕地数量、质量变化驱动要素的定量分析,探讨了县域耕地变化的驱动要素,为进一步研究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耕地变化提供借鉴,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县域耕地变化 驱动要素 原锡山市 土地利用变化 耕地保护
下载PDF
中国大都市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59
19
作者 王蓓 刘卫东 陆大道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33-1239,共7页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其中,大都市区是科技活动的聚集地。在中国,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其中,大都市区是科技活动的聚集地。在中国,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科技资源投入产出的主要指标,阐述了3大都市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并运用熵值法和DEA模型方法,评价了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通过研究发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发展态势及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以下特点:①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科技资源的主要聚集地;②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极化现象,创新单元分布不均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创新水平整体较为一致,有望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③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整体优于京津冀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资源 配置效率 京津冀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中国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被引量:59
20
作者 王磊 段学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2-709,共8页
城市化是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建设用地时空演化格局已成为学者研究城市化过程的重要视角。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测度了1985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的集聚特征并分析其演变过程;并结合格网建设用地密度频率的变... 城市化是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建设用地时空演化格局已成为学者研究城市化过程的重要视角。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测度了1985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的集聚特征并分析其演变过程;并结合格网建设用地密度频率的变化特点,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景观梯度地带,以此研究城市空间在不同地带中的扩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空间扩展聚集程度先降后升,城市化区域融合趋势明显,并在城市空间扩展中表现出以上海、南京和苏州等为代表的3种模式,反应了长三角内部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此外,在不同景观梯度下,长三角城市空间扩展表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前在各个景观梯度下城市空间扩展差异较小,表现为较强的拓展性扩展;2000年以后,在城市核心区扩展强度加强,表现为填充式扩展加快。同时,城乡过渡区面积增加迅速,表明随着城市空间扩展的加速,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土地不集约利用现象已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建设用地扩展 空间自相关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