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柯光明 郑荣才 +2 位作者 高红灿 戴朝成 翟文亮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0-638,共9页
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重建地质历史中海陆分布、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和沉积演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则有效地提高了岩相古地理图的精度。按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 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重建地质历史中海陆分布、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和沉积演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则有效地提高了岩相古地理图的精度。按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4个长期、14个中期及数十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分别以长期的上升和下降半旋回为单元,分析了须家河组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认为:(1)四川盆地须家河期沉积主要由从周边山系向盆内和从川中隆起向盆地中心逐渐推进的,以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为主的沉积体系组成,致使四川盆地浅湖区域为向南西倾斜的"∩"形,浅湖内零星发育有小型浅湖砂坝沉积;(2)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严格受构造控制,以盆地边缘最为特征;(3)晚三叠世须家河期,以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活动为主,米仓山-大巴山活动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旋回 层序 岩相古地理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太阳系长期旋回在中生代沉积盆地中的记录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瑞 金之钧 +4 位作者 Michael GILLMAN 刘全有 魏韧 李鹏 张之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5-362,共18页
显生宙以来,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的轨道周期影响地球系统演变.为解译陆相盆地波动节律对银河系动力学的响应,文章报道了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记录的长期旋回.首先为每个连续沉积层序建立天文年代标尺,并估算不整合幕的持续时间.对中生代... 显生宙以来,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的轨道周期影响地球系统演变.为解译陆相盆地波动节律对银河系动力学的响应,文章报道了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记录的长期旋回.首先为每个连续沉积层序建立天文年代标尺,并估算不整合幕的持续时间.对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沉积速率的时间序列分析揭示了93、33、9、3~5和2.4Myr显著周期.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的径向运动和板块构造旋回协同作用,控制秦岭造山带的岩浆节律和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93Myr沉积旋回.中生代33Myr旋回是对太阳系绕银盘面垂向振荡半周期的沉积响应.太阳系的垂向振荡可能影响地幔对流,导致软流圈周期性上涌,最终控制鄂尔多斯盆地地壳有节律地隆升与沉降.中生代9、3~5和2.4Myr沉积旋回可能是对地球轨道超长偏心率周期的沉积响应,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环境演化.除了揭示银河系与地球节律的相关性外,研究沉积盆地记录的长期旋回需要兼顾上述时间尺度上的构造驱动机制.文章为解读地球节律的天文起源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速率 天文年代学 长期旋回 地球节律 太阳系轨道周期
原文传递
乌尔禾油田百口泉组层序地层及储集层演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文锋 胡平樱 +3 位作者 吴宝成 孟祥超 王海明 宫清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5-487,共3页
将乌尔禾油田下三叠统百口泉组(T1b)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LSC)、3个中期旋回(MSC)、7个短期旋回(SSC)。划分的短期旋回与砂体发育期次相对应,即每一个短期旋回对应一期砂体的形成。旋回发育规律:自下而上为不对称旋回-对称旋... 将乌尔禾油田下三叠统百口泉组(T1b)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LSC)、3个中期旋回(MSC)、7个短期旋回(SSC)。划分的短期旋回与砂体发育期次相对应,即每一个短期旋回对应一期砂体的形成。旋回发育规律:自下而上为不对称旋回-对称旋回-不对称旋回,前者的不对称旋回是由于前期基准面下降期沉积物被后期河道强烈冲刷而在地层记录中表现为冲刷界面;后者的不对称旋回则是由于可容空间逐渐增大而使下降旋回表现为欠补偿的饥饿沉积所致。主要储集层段MSC1、MSC2中下部位于长期基准面上升旋回早-中期,由退积叠加样式的短期旋回组成,沉积物以相互叠置的冲积扇扇中亚相砂砾岩沉积为主。MSC1旋回储集层的均质性和产能要明显好于MSC2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禾油田 百口泉组 长期旋回 中期旋回 短期旋回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下侏罗统阿合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刘云田 陈子炓 +2 位作者 施泽进 寿建峰 陈洪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5,共6页
通过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分析,库车坳陷下侏罗统阿合组可识别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以及20~2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阿合组区域性隔层一般发育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或非对称型长期基准面旋回(只有上升半旋回)的上部。长期基... 通过钻井岩芯、测井资料分析,库车坳陷下侏罗统阿合组可识别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以及20~2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阿合组区域性隔层一般发育在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或非对称型长期基准面旋回(只有上升半旋回)的上部。长期基准面旋回是该区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的基础和关键。根据层序界面特征和相序的不同,可将中期基准面旋回大致划分为三种结构明显不同的类型(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旋回层序,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旋回层序,对称型旋回层序);中期基准面旋回是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储层预测与生储盖组合分析的基本单元;中期基准面旋回明显地控制了储集体的岩性和物性的变化以及沉积微相的变化。中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易形成辫状河道砂体,岩性由粗变细,孔渗由高变低;中期基准面上升的中期一般为心滩坝沉积,岩性粗细和孔渗无规则变化;中期基准面下降的中晚期易形成河口坝、远砂坝砂体,其岩性由细变粗,孔渗由低变高;基准面下降的晚期易形成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阿合组 长期基准面旋回 中期基准面旋回
下载PDF
应用小波变换结合Fischer图解识别长期基准面旋回——以中国东部某油田X油层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晨 樊太亮 谢伟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16-2123,共8页
中国东部某油田X油层为近岸水下扇及扇三角洲砾石质沉积,沉积旋回性较差,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带来较大难度.以声波时差曲线资料为基础,应用Morlet一维连续性小波变换分析其所包含的旋回信息,由其获得的小波系数曲线具有良好的旋回... 中国东部某油田X油层为近岸水下扇及扇三角洲砾石质沉积,沉积旋回性较差,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带来较大难度.以声波时差曲线资料为基础,应用Morlet一维连续性小波变换分析其所包含的旋回信息,由其获得的小波系数曲线具有良好的旋回性,并且与基准面旋回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小波系数曲线识别的旋回称为小波旋回,统计小波旋回的数量及厚度,应用Fischer图解分析X油层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变化.研究表明,X油层由两期长期基准面旋回组成,即仅包含下降半旋回的不对称旋回和仅包含上升半旋回的不对称旋回.结合取心井的长期基准面旋回识别可知该方法识别的长期基准面旋回与由岩心识别的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中,可先通过Morlet小波一维连续性变换结合Fischer图解分析剖面内多井的长期基准面旋回变化,即识别异旋回变化,并通过Fischer图解异常井识别剖面中的异常处,分析自旋回变化对异旋回的干扰作用,从而辅助区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let小波变换 Fischer图解 长期基准面旋回 旋回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志丹地区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林 陈波 +2 位作者 赵进义 慕丹 周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5-169,共5页
根据岩心、野外露头、测井、录井岩性等资料,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按照适合陆相盆地层序特征的研究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志丹地区延长组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志丹地区延长组不同相带、不同旋回中岩性组合... 根据岩心、野外露头、测井、录井岩性等资料,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按照适合陆相盆地层序特征的研究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志丹地区延长组地层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志丹地区延长组不同相带、不同旋回中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该地区延长组层序界面的类型和识别特征;并对延长组基准面旋回特征进行讨论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志丹地区延长组长10—长4+5时期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模式。认为延长组从下至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其中LSC1对应长10和长9油组;LSC2对应长8和长7油组;LSC3对应长6和长4+5油组;LSC4对应长3、长2和长1油组。LSC3生储盖组合配置良好,且处于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上,是志丹地区主要的产油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长期基准面旋回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层序地层界面 志丹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