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T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特征的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胡斌 黎东城 +2 位作者 徐文达 施昭 张龙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50-356,共7页
目的基于CT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分析镜面动脉瘤破裂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经颅内血管造影(DSA)或手术... 目的基于CT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分析镜面动脉瘤破裂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经颅内血管造影(DSA)或手术确诊的29例镜面动脉瘤患者共29对(58个)动脉瘤,其中男6例,女23例,年龄40~83(61±11)岁。58个镜面动脉瘤按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29个)和未破裂组(29个),根据镜面动脉瘤位置不同,将其分为后交通动脉瘤亚组(32个)与非后交通动脉瘤亚组(26个)。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对动脉瘤CTA影像进行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获得压力(P)、壁切应力(WSS)、壁切应力梯度(WSSG)及振荡剪切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使用变异系数(CV)作为描述上述血流动力学的参数,CV处理后的指标表示为P_(CV)、WSS_(CV)、WSSG_(CV)、OSI_(CV)。比较破裂与未破裂镜面动脉瘤两组间的参数差异,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镜面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结果29对镜面动脉瘤中,分布在双侧后交通动脉16对(55%)、双侧大脑中动脉9对(31%)、双侧颈内动脉4对(14%)。与未破裂镜面动脉瘤组相比,破裂镜面动脉瘤组最大径、颈宽及尺寸比[M(Q1,Q3)]更大[4.98(3.18,6.79)mm比3.20(2.10,4.31)mm,4.19(3.46,5.95)mm比4.05(3.23,5.02)mm,1.69(0.81,2.28)比0.96(0.67,1.49)](均P<0.05)。在镜面动脉瘤亚组血流动力学分析中,破裂侧镜面动脉瘤WSS_(CV)和WSSG_(CV)均较对侧未破裂镜面动脉瘤大[1.00(0.87,1.21)比0.65(0.57,0.87),1.09(0.56,1.90)比0.57(0.50,1.13),1.52(1.34,1.80)比1.21(1.07,1.38),1.52±0.46比1.21±0.23](均P<0.05),而P_(CV)均小于对侧未破裂镜面动脉瘤[0.004(0.002,0.008)比0.010(0.006,0.013),0.003(0.002,0.011)比0.009(0.002,0.066)](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WSSG_(CV)为镜面动脉瘤破裂的独立相关因素[OR=279.20(95%CI:1.10~71028.28)]。结论动脉瘤最大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镜面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破裂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预测研究
2
作者 吴政俊 刘宏 +1 位作者 涂小龙 何明方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3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诊治颅内镜面动脉瘤患者共62例124个,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60个)和未破裂组(64个);比较2组一般资料、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 目的 探讨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诊治颅内镜面动脉瘤患者共62例124个,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60个)和未破裂组(64个);比较2组一般资料、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表现及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上述独立危险因素的临床预测效能。结果 破裂组CT扫描动脉瘤最大径、颈宽、尺寸比、壁切应力变异系数、平均壁切应力均值变异系数、平均壁切应力绝对值变异系数、壁切应力梯度变异系数及平均壁切应力梯度变异系数均显著多于未破裂组(P<0.05);破裂组压力变异系数显著少于未破裂组(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壁切应力变异系数和壁切应力梯度变异系数均是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壁切应力变异系数联合壁切应力梯度变异系数用于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临床效能优于两者单用(P<0.05)。结论 存在高壁切应力变异系数和高壁切应力梯度变异系数的颅内镜面动脉瘤患者具有更高破裂风险,同时上述两类指标联合具有更佳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面动脉瘤 破裂 危险因素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预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