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两个“隐喻”看当今课程设计的基础 被引量:4
1
作者 毛亚庆 卢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2-56,共5页
当前课程只是注重对普遍的知识和客观法则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个别事物的具体知识以及学生个体所展示的特殊经验的关照 ,“镜喻”和“树喻”两个隐喻可以揭示这种课程设计的基础 ,在社会基本矛盾由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人际之间关系 ,社... 当前课程只是注重对普遍的知识和客观法则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个别事物的具体知识以及学生个体所展示的特殊经验的关照 ,“镜喻”和“树喻”两个隐喻可以揭示这种课程设计的基础 ,在社会基本矛盾由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化为人际之间关系 ,社会的中心任务由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财富转为为人服务、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下 ,课程设计的视野应从生产世界和科学世界返回到生活世界 ,因此对我们已有的课程应进行重新的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 课程设计 定位 科学 知识 生活世界 人际关系 社会
下载PDF
宋明儒学中的“镜喻”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立胜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72,共13页
本文首先考察先秦儒学镜喻使用的范围与思想背景,接着分别描述二程、朱熹、王阳明以镜喻心的言说方式及其各自特点,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塞尔(J.Searle)的"背景"理论与康纳顿(P.Connerton)的"体化实践"概念进一步阐发&q... 本文首先考察先秦儒学镜喻使用的范围与思想背景,接着分别描述二程、朱熹、王阳明以镜喻心的言说方式及其各自特点,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塞尔(J.Searle)的"背景"理论与康纳顿(P.Connerton)的"体化实践"概念进一步阐发"磨镜"工夫的"体知"性质,最后揭示镜喻的局限性以及儒学心性观念一意多喻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儒学
原文传递
“镜喻”文化与“水月镜花”诗论 被引量:4
3
作者 严红彦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2-185,191,共5页
严羽《沧浪诗话》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四喻,说明唐诗的兴趣、妙处,此后"水月镜象"之喻逐渐固定意象,成为尚意一派诗论的关键词。以往研究多从严羽"以禅喻诗"的特点出发,重在"禅... 严羽《沧浪诗话》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四喻,说明唐诗的兴趣、妙处,此后"水月镜象"之喻逐渐固定意象,成为尚意一派诗论的关键词。以往研究多从严羽"以禅喻诗"的特点出发,重在"禅"的妙悟体味,但其以"喻"论诗的方法特点也不可忽略。镜文化的纷繁复杂,譬喻修辞的多义指向,都可以丰富"水月镜花"诗论的阐释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月 诗论 本体
下载PDF
佛教镜喻及其生成演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2-336,共5页
佛教中镜喻十分发达,形成了庞大的镜喻体系,达到了其它比喻少有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切都非偶然现 象。本文从镜喻生成演化原因的探寻中,揭示佛教文化与镜文化的深层联系,展示佛教异于其它宗教的独特之处, 并使人们认识到不同地域... 佛教中镜喻十分发达,形成了庞大的镜喻体系,达到了其它比喻少有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切都非偶然现 象。本文从镜喻生成演化原因的探寻中,揭示佛教文化与镜文化的深层联系,展示佛教异于其它宗教的独特之处, 并使人们认识到不同地域、不同层面文化的交融所带来的强大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文化 生成 演化
原文传递
艺术与镜子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思梁 《新美术》 1988年第2期59-68,共10页
从前,一个叫做“人”的动物得到了三面功能奇特的镜子:第一面能把魔鬼变成天仙,第二面能把天仙变成魔鬼,第三面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人”把第一面镜子留下,用来照自己;把第二面镜子留下,来照亮别人;把第三面镜子砸碎,扔进... 从前,一个叫做“人”的动物得到了三面功能奇特的镜子:第一面能把魔鬼变成天仙,第二面能把天仙变成魔鬼,第三面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人”把第一面镜子留下,用来照自己;把第二面镜子留下,来照亮别人;把第三面镜子砸碎,扔进垃圾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面 沧浪诗话 上帝创造 这个世界 严羽 艾克 诗家直说 博尔赫斯 言有尽而意无穷
原文传递
刘熙载与柏拉图文艺思想比较——从镜喻到日喻的两种转变切入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30-36,共7页
刘熙载和柏拉图分别代表了中西方镜喻向日喻的转变所包含的两种不同指向,这两种指向暗合中西方不同的思维特征,并导致二人在文艺思想上存在截然不同的特质。刘熙载以日喻代替镜喻,从审美意义上突显中国传统心静如明镜、至虚以达情景交... 刘熙载和柏拉图分别代表了中西方镜喻向日喻的转变所包含的两种不同指向,这两种指向暗合中西方不同的思维特征,并导致二人在文艺思想上存在截然不同的特质。刘熙载以日喻代替镜喻,从审美意义上突显中国传统心静如明镜、至虚以达情景交融的审美思维特征;而柏拉图以洞喻为桥梁,沟通基于摹仿论的镜喻和基于理式论的日喻,从认识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突显西方究极理性以构建知识体系的思维特征。但在刘熙载注重“心学”以及柏拉图引入洞喻侧重灵魂之观上,二人在心灵和艺术层面最终又存在某种惊人的相通一致性。二人文艺思想存在的优越性与缺陷性,或许可以通过将它们互补“拼接”,以呼应生命因审美和知识的完满,而拥有切实的生存论意义和存在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柏拉图 心灵与艺术
下载PDF
中国心灵哲学中的镜子比喻——兼与西方哲学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二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29-32,共4页
中国心灵哲学借用镜喻展示了丰富人学内涵,认为人是与天相通,具有情感、德性、理智诸多心灵层面的综合主体。借用镜喻,道家表述了以理化情的道理;佛教阐释了明心见性的真谛;早期儒家重视认知,借用镜喻说明格物致知的理论;宋代理学则探... 中国心灵哲学借用镜喻展示了丰富人学内涵,认为人是与天相通,具有情感、德性、理智诸多心灵层面的综合主体。借用镜喻,道家表述了以理化情的道理;佛教阐释了明心见性的真谛;早期儒家重视认知,借用镜喻说明格物致知的理论;宋代理学则探讨心灵三方面,走向了综合主体的建构。而西方传统心智哲学,借用镜喻通过主客二分的世界观将人定义为认知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德性 认知 主体建构
下载PDF
纳博科夫的凹凸镜:《绝望》中的假分身
8
作者 吴采奕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4期126-143,共18页
本文梳理纳博科夫在《绝望》这本小说中使用的“凹凸镜”和“假分身”两个隐喻,以阐发他的“艺术即明目张胆地欺骗”此一美学。对纳博科夫而言,艺术既不比现实优越,也不独立于现实。反之,艺术只能是现实的拙劣摹本。而书中的角色虽然尝... 本文梳理纳博科夫在《绝望》这本小说中使用的“凹凸镜”和“假分身”两个隐喻,以阐发他的“艺术即明目张胆地欺骗”此一美学。对纳博科夫而言,艺术既不比现实优越,也不独立于现实。反之,艺术只能是现实的拙劣摹本。而书中的角色虽然尝试模仿造物主,也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纳博科夫的美学要求读者对艺术有一种不同的态度:我们既不该轻易地代入书中的角色,也不该盲目地赞扬艺术,而应该借由明辨原型和赝品的区别,以锻炼我们的思辨批判能力。对我们的后真相时代而言,纳博科夫的美学提供一个伦理范式,即真相虽然隐晦,但并未被毁灭。寻求真相更是我们的时代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绝望》 拟像 假分身
下载PDF
论《淮南子》对老庄道家镜喻的承续与转化
9
作者 杨抒漫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43-49,共7页
《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承续表现为:以《俶真训》之“镜太清者”继承《老子》之“涤除玄鉴”,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道体在内心的呈现,此为反观自照之法;以《原道训》之“镜与形接”继承《庄子》之“用心若镜”,阐述主体以... 《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承续表现为:以《俶真训》之“镜太清者”继承《老子》之“涤除玄鉴”,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道体在内心的呈现,此为反观自照之法;以《原道训》之“镜与形接”继承《庄子》之“用心若镜”,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外物并对天下治理产生实际影响,此为外观照物之法。《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转化表现为:将黄老思想注入老庄道家的镜喻中,使“镜太清者”和“镜与形接”成为王者涵容天下之术,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吾人既应注意厘清《老子》《庄子》《淮南子》之镜喻间的差异,也应统观道家镜喻源流史,道家镜喻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老子》 《庄子》
下载PDF
文学与“镜子”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田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64-25,共2页
把文学比喻为镜子或用“镜子”来说明一种文学主张的专利权属于谁,已不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人人皆知了。在西方,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公元前106—43)论喜剧,有一句话用“镜子”打比方,成为名言:“喜剧应该是人生的镜子,风格的榜样,真... 把文学比喻为镜子或用“镜子”来说明一种文学主张的专利权属于谁,已不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人人皆知了。在西方,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公元前106—43)论喜剧,有一句话用“镜子”打比方,成为名言:“喜剧应该是人生的镜子,风格的榜样,真理的造象。”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里引用了这句话;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引西塞罗这句话,说演戏的宗旨是:使自然照一下镜子,使德行自睹面目、轻狂瞧见本相,使当时的世道人情看清自己的形态和印象。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鼻祖斐尔丁也有“镜子说”,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塞罗 文学主张 体格声调 胡应麟 喜剧 文学比 兴象风神 子说” 《堂·吉诃德》
下载PDF
禅宗“镜喻”的美学意蕴探赜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婧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95-100,共6页
禅宗文化中的"镜喻"现象十分突出,其美学意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禅宗倡导主体拥有清净、空寂的审美心胸;其二是追寻超越有限而直达无限的审美境界;其三是颂扬圆融无碍的人格理想。这种圆融无碍的人格美体现在擅于突破... 禅宗文化中的"镜喻"现象十分突出,其美学意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禅宗倡导主体拥有清净、空寂的审美心胸;其二是追寻超越有限而直达无限的审美境界;其三是颂扬圆融无碍的人格理想。这种圆融无碍的人格美体现在擅于突破传统观念与日常逻辑的束缚,自觉遵循佛教"破执"的思想;把握"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秉承"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想,明了事物回环往复的变化之理。禅宗喜欢以镜为喻,与镜子自身"清""净""空""明""圆"的特性有助于人们静观修持、回归自性、悟得佛理不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审美
下载PDF
王夫之诗论中的镜喻
12
作者 胡诗黎 《船山学刊》 2022年第1期59-68,共10页
王夫之诗论中的镜喻可分为三类:心镜取影、两镜相照和一镜空函。这些镜喻受到了华严宗哲学中"圆融"思想的影响。心镜取影是以诗中主人公的心为镜照见万象。两镜相照则是多角度、多层面的相涵相摄,时空、情景、物象、哀乐等都... 王夫之诗论中的镜喻可分为三类:心镜取影、两镜相照和一镜空函。这些镜喻受到了华严宗哲学中"圆融"思想的影响。心镜取影是以诗中主人公的心为镜照见万象。两镜相照则是多角度、多层面的相涵相摄,时空、情景、物象、哀乐等都能成为互照的两镜。一镜空函是用一面镜子收纳一切来比喻大开大阖的笔力或诗歌整体意境。王夫之诗论中镜喻最终都归结于要求诗歌达到自然浑融的境界,而没有人工刻写的痕迹,这与华严宗所说的"圆融"境界非常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华严宗 圆融
下载PDF
从“意”到“镜喻”——论阳明心学物与我的双向“应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易辰 《理论界》 2020年第8期36-42,共7页
在"格竹事件"中,阳明开始着手解决朱熹理论中物理和吾心判若两截的问题。阳明的"心与理一"是就先天的预设而言——良知本心作为道德本体,是与性、天同质同层的存在,与天地万物并无隔绝。因此,为学的目标在于把握此... 在"格竹事件"中,阳明开始着手解决朱熹理论中物理和吾心判若两截的问题。阳明的"心与理一"是就先天的预设而言——良知本心作为道德本体,是与性、天同质同层的存在,与天地万物并无隔绝。因此,为学的目标在于把握此心此理原本圆融为一的道理。阳明强调本心着力的根本点是道德知觉能力,也就是知善知恶的良知之"意"。意一经流露,便与宇宙万物有了莹彻洞然的"应感之动",万事万物之理才不会"隐而不显"。但阳明仍认为良知本心的实际操作需要"为学的纠偏",因此,以镜为喻,凸显出克念、立志和"诚自家之意"的头脑工夫及其与作为本体的良知本心之间的彼此呼应。这样一来,"浑然一体"的本心不仅是道德本体论的预设,同时也指向境界论,从而使得每个人皆有实现致良知工夫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应感
原文传递
《庄子》之“镜喻”及其哲学意蕴
14
作者 田以樵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81-83,共3页
镜喻在中国有着浓郁的文化根基,镜喻频繁出现的现象当较早的见于《庄子》一书。该文试从《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镜喻的现象,来解析庄子之镜喻与庄子之心、道和体道思维的关系。得出庄子对镜喻钟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喻体镜与本体... 镜喻在中国有着浓郁的文化根基,镜喻频繁出现的现象当较早的见于《庄子》一书。该文试从《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镜喻的现象,来解析庄子之镜喻与庄子之心、道和体道思维的关系。得出庄子对镜喻钟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喻体镜与本体心之宁静淡泊的吻合;喻体镜与本体道之虚寂空无的吻合;喻体镜与体道之直觉思维的吻合,并指出庄子对镜喻的创造性使用于中国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思维
下载PDF
“万物”观与《庄子》的自然美学
15
作者 刘广锋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3-16,共4页
《庄子》中的万物是自然物而非道德物,"自然"构成了对万物本性的规定,同时也成为"道"的法则。作为"自然"的万物,是"无用"的而非"有用"的,因为"有用性"的要求对于物恰恰是... 《庄子》中的万物是自然物而非道德物,"自然"构成了对万物本性的规定,同时也成为"道"的法则。作为"自然"的万物,是"无用"的而非"有用"的,因为"有用性"的要求对于物恰恰是牢笼。《庄子》因此主张"观"物而否定以"判、析、察"的方式看待万物;因为"观"物时,人的心灵如明镜,而"判"物时,人的心灵因成心而生区别。对万物如能行之以"观",必能造就出"万物一体"的审美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 自然 万物一体
下载PDF
《老子》“涤除玄览”隐喻思维的生成
16
作者 王忠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08-112,共5页
老子的"涤除玄览"思想以镜来喻人心与道的关系,达到了其他比喻少有的深度和广度,然而这一切的形成并非傥来之物。从《老子》"镜喻"生成的可能性剖析中,得出"镜"和"道"的交叉点是对生活都具有... 老子的"涤除玄览"思想以镜来喻人心与道的关系,达到了其他比喻少有的深度和广度,然而这一切的形成并非傥来之物。从《老子》"镜喻"生成的可能性剖析中,得出"镜"和"道"的交叉点是对生活都具有实用性,并且都包含柔的性质;再从必然性的疏解中得出两者在心之虚静明净、有形和无形以及体道思维中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揭示了两者沟通和互喻的必然,并指出老子"镜喻"理论对中国镜文化的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生成 可能性 必要性
下载PDF
翻译·镜喻·折射——从镜喻的变迁看从再现论到文化建构论的翻译观转向
17
作者 张冬梅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3,F0003,共4页
论文首先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镜喻”这一传统翻译研究中的理论构成性隐喻,认为它是传统认识论哲学中隐蔽的镜子形象在翻译领域的映射,然后探讨了后现代语境下镜喻轰然倒塌,并被“折射”、“操纵”取而代之的命运,认为镜喻的变迁体... 论文首先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镜喻”这一传统翻译研究中的理论构成性隐喻,认为它是传统认识论哲学中隐蔽的镜子形象在翻译领域的映射,然后探讨了后现代语境下镜喻轰然倒塌,并被“折射”、“操纵”取而代之的命运,认为镜喻的变迁体现了从再现论到文化建构论的翻译观转向,最后指出:“折射”、“操纵”揭示了被镜喻说掩盖的翻译的不透明性,但人类内心深处对“真相”的渴望不能也不会因为翻译的不透明性这一事实而被浇灭,因为翻译的产生来自于人类对文化他者的关注。一旦放弃这一渴望,只满足于“折射”、“操纵”,翻译和翻译学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折射 再现 文化建构
原文传递
“镜喻论”评析
18
作者 崔涛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58,共6页
邓晓芒教授《人之镜》的中西文化比较整体上是在一种"镜喻论"的预设模式下展开的,其批评分析看似畅快淋漓,却因观念先行而处处以偏概全,充满了对东方儒道释文化及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严重误读乃至曲解,究其原因在于,这种"... 邓晓芒教授《人之镜》的中西文化比较整体上是在一种"镜喻论"的预设模式下展开的,其批评分析看似畅快淋漓,却因观念先行而处处以偏概全,充满了对东方儒道释文化及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严重误读乃至曲解,究其原因在于,这种"镜喻论"的文学批评缺少对事实现象的基本尊重,完全建立在对中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的本质主义图解之上。邓教授从"镜喻论"立场确立的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优胜及变相的全盘西化论毫无说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晓芒 中西比较 全盘西化
下载PDF
以镜为喻解析《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
19
作者 戚娴雅 《中学语文》 2022年第29期68-69,共2页
文章以镜为喻,将《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范进、邻居、范母、张乡绅分别比作哈哈镜、多面镜、变色镜、护心镜、透视镜。在此基础上,结合故事情节、刻画细节与成文背景,对《范进中举》的各类人物形象进行了探讨解析。
关键词 《范进中举》 解析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