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合成铁、铝矿物和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对土壤砷的钝化效应 被引量:20
1
作者 林志灵 曾希柏 +7 位作者 张杨珠 苏世鸣 冯秋分 王亚男 李莲芳 白玲玉 段然 吴翠霞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953-1959,共7页
应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人工合成铁、铝矿物和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对砷超标土壤中砷的钝化效果.每种钝化剂均设置0.1%、0.5%、1.0%、2.5%和5.0%五个添加量处理.结果表明,添加水铝矿明显降低了土壤pH值,其中,添加5%水铝矿的处理降幅... 应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人工合成铁、铝矿物和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对砷超标土壤中砷的钝化效果.每种钝化剂均设置0.1%、0.5%、1.0%、2.5%和5.0%五个添加量处理.结果表明,添加水铝矿明显降低了土壤pH值,其中,添加5%水铝矿的处理降幅最大,达到1.20;而添加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则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5%镁铝双金属氧化物的处理土壤pH值由5.04最高可提高至8.09.添加铁铝矿物均降低了土壤有效砷的含量,下降幅度为1.89%~64.15%;而添加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则使土壤有效砷含量增加;添加水铁矿和针铁矿处理对提高土壤中残留态砷含量的作用较为明显.总体看来,两种人工合成铁矿较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和水铝矿对土壤中砷有更好的钝化效果,可以作为钝化剂应用于土壤中砷的钝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氧化物 土壤有效砷 土壤残留态砷 钝化
原文传递
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吸附Cr(Ⅵ)和废吸附剂对有机染料去除性能的研究
2
作者 陈超荣 谢振宇 +4 位作者 陈琪 彭蔚 王高锋 杨博文 葛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306-1317,共12页
吸附法是一种去除水体中Cr(Ⅵ)的有效方法,但对废吸附剂的处置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简单水热-煅烧法制备了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吸附材料(MgAlO),研究了该材料对水体中Cr(Ⅵ)的吸附效果并评估了含Cr(Ⅵ)废吸附剂(Cr-MgAlO)对... 吸附法是一种去除水体中Cr(Ⅵ)的有效方法,但对废吸附剂的处置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简单水热-煅烧法制备了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吸附材料(MgAlO),研究了该材料对水体中Cr(Ⅵ)的吸附效果并评估了含Cr(Ⅵ)废吸附剂(Cr-MgAlO)对有机染料的去除性能。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当材料投加量为1.0 g/L、初始pH=5.5时,MgAlO对Cr(Ⅵ)的最大吸附量达到95.2 mg/g。拟合结果表明,MgAlO对Cr(Ⅵ)的吸附行为符合假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材料的表征结果表明,吸附结束后MgAlO恢复了水滑石结构且层间存在CrO_(4)^(2-),高温能够加快MgAlO恢复水滑石结构。此外,含Cr(Ⅵ)的废吸附剂(Cr-MgAlO)对甲基橙(MO)的去除率达到75.6%,循环使用5次后去除率未见明显下降。本研究合成的MgAlO在处理Cr(Ⅵ)废水方面有潜在应用前景,为含Cr(Ⅵ)废吸附剂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氧化物 吸附 Cr(Ⅵ) 废吸附剂再利用
下载PDF
蔗渣炭/镁铝双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吸附As(Ⅴ)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敦球 张涛 +3 位作者 梁美娜 朱义年 唐沈 陈旭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96-901,共6页
采用共沉淀和焙烧法制备蔗渣炭/镁铝双金属氧化物(LDO),研究了pH、吸附时间、初始As(Ⅴ)浓度等因素对其吸附As(Ⅴ)的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蔗渣炭/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LDH)、吸附As(Ⅴ... 采用共沉淀和焙烧法制备蔗渣炭/镁铝双金属氧化物(LDO),研究了pH、吸附时间、初始As(Ⅴ)浓度等因素对其吸附As(Ⅴ)的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蔗渣炭/镁铝双金属氢氧化物(LDH)、吸附As(Ⅴ)前后的蔗渣炭/镁铝LDO进行表征,探讨其吸附As(Ⅴ)的机理。结果表明,蔗渣炭/镁铝LDH具有水滑石层状结构;在pH为3.0~10.0时,蔗渣炭/镁铝LDO对As(Ⅴ)的平衡吸附量较高。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描述其对As(Ⅴ)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45℃时,其对As(Ⅴ)的饱和吸附量为26.120mg/g。蔗渣炭/镁铝LDO受共存阴离子影响表现为HPO_4^(2-)>CO_3^(2-)>SO_4^(2-)>Cl^->NO_3^-;材料再生循环利用4次后,对20.0mg/L的As(Ⅴ)的去除率为89.63%。XRD和FTIR分析表明,吸附后AsO_4^(3-)嵌入水滑石层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渣炭 双金属氧化物 吸附 As(Ⅴ)
下载PDF
利用镁铝双金属氧化物去除S^(2-)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孝华 李传强 +1 位作者 汤琪 李榕榕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1-404,共4页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 Al-LDHs),在500℃焙烧下得到产物镁铝双金属氧化物(Mg Al-LDO)。利用络合滴定的方法测定合成的镁铝双金属氧化物(Mg Al-LDO)中镁和铝的含量,对合成的Mg AlLDO进行元素分析,进而对结构进行了...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 Al-LDHs),在500℃焙烧下得到产物镁铝双金属氧化物(Mg Al-LDO)。利用络合滴定的方法测定合成的镁铝双金属氧化物(Mg Al-LDO)中镁和铝的含量,对合成的Mg AlLDO进行元素分析,进而对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到镁铝双金属氧化物的结构式为Mg2Al O3(OH)。在溶液的p H=9条件下,利用所制得的Mg Al-LDO去除S2-,同时考察了溶液的初始浓度、去除时间以及温度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g Al-LDO具有较好的去除S2-能力,当去除时间为8 h,溶液初始浓度为15 g/L,常温(19.8℃)下,对S2-的最大去除率为81.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氧化物 元素分析 二价硫离子 去除率
下载PDF
双氧水氧化环己酮制ε-己内酯的Mg-Sn/TS-1催化剂协同效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竑樾 罗晓琳 +4 位作者 莫学坤 徐冰冰 胡伟 朱明乔 童张法 《合成纤维工业》 CAS 2023年第3期14-18,共5页
选择钛硅分子筛(TS-1)为载体,采用共沉淀法将镁-锡(Mg-Sn)双金属氧化物负载于TS-1上制得Mg-Sn/TS-1催化剂,对催化剂的晶相结构、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组分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在双氧水氧化环己酮制备ε-己内酯中的催化性... 选择钛硅分子筛(TS-1)为载体,采用共沉淀法将镁-锡(Mg-Sn)双金属氧化物负载于TS-1上制得Mg-Sn/TS-1催化剂,对催化剂的晶相结构、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组分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在双氧水氧化环己酮制备ε-己内酯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制得的Mg-Sn/TS-1催化剂具有多孔结构,孔径分布较窄,Mg-Sn双金属氧化物均匀地负载在TS-1上;当Mg-Sn双金属氧化物摩尔比为3:1,Mg-Sn双金属氧化物与TS-1质量比为3:2,Mg-Sn/TS-1催化剂催化双氧水氧化环己酮制备ε-己内酯时的环己酮转化率为91.3%,ε-己内酯选择性为95.5%,催化性能较佳;Mg-Sn双金属氧化物之间具有良好的催化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硅分子筛 -锡双金属氧化物 环己酮 氧水 Ε-己内酯
下载PDF
蔗渣炭-镁铁双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对水中As(V)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涛 梁美娜 +3 位作者 王敦球 朱义年 肖瑜 唐沈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47,60,共7页
采用共沉淀和焙烧法制备蔗渣炭-镁铁双金属氧化物(蔗渣炭-镁铁LDO),对合成的吸附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其对吸附As(V)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p H=3.0~10时,蔗渣炭-镁铁LDO吸附剂对As(V)的吸附量较高。准2级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描述其对As(V)... 采用共沉淀和焙烧法制备蔗渣炭-镁铁双金属氧化物(蔗渣炭-镁铁LDO),对合成的吸附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其对吸附As(V)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p H=3.0~10时,蔗渣炭-镁铁LDO吸附剂对As(V)的吸附量较高。准2级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描述其对As(V)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其对As(V)的最大吸附量为25.40 mg/g。蔗渣炭-镁铁LDO受共存K^+、Na^+、Ca^(2+)、Mg^(2+)离子的影响较小,共存Cl^-、NO_3^-、SO_4^(2-)、CO_3^(2-)、HPO_4^(2-)离子影响较大,其影响大小顺序为HPO_4^(2-)>CO_3^(2-)>SO_4^(2-)>Cl^->NO_3^-。材料再生循环利用4次后,对质量浓度20.0 mg/L的As(V)的吸附效率大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渣炭 双金属氧化物 吸附 AS(V)
下载PDF
双金属氧化物Co_(3)AlO_(x)催化糠醛加氢制备糠醇 被引量:1
7
作者 姜伟 辛颖 +3 位作者 巩明月 王伟众 王东军 孙勇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14,共7页
合成了Co/Al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还原糠醛制备糠醇。通过调节Co/Al的物质的量之比,探讨了活性金属的比例对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表明,制备得到的系列Co_(x)AlO_(y)催化剂为平均孔径20 n... 合成了Co/Al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还原糠醛制备糠醇。通过调节Co/Al的物质的量之比,探讨了活性金属的比例对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表明,制备得到的系列Co_(x)AlO_(y)催化剂为平均孔径20 nm左右的介孔材料;NH_(3)-TPD分析表明,中等强度酸位点占主导有利于糠醛加氢制糠醇。Co/Al物质的量比3∶1时制得的催化剂Co_(3)AlO_(x)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在反应物0.3 g糠醛、溶剂20 mL 1,4-二氧六环、催化剂Co_(3)AlO_(x)用量0.12 g,反应时间3 h,H_(2)压力2 MPa,反应温度120℃条件下,糠醛转化率超过98.95%,糠醇得率可以达到96.25%。XRD、TEM和XPS分析表明:Co_(3)AlO_(x)以CoAl_(2)O_(4)和Co_(2)O_(3)的混合相形式存在,比表面积和中等强度酸是影响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Co_(3)AlO_(x)催化剂经过5次循环实验后,催化活性仍能保持83.13%,具有十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醛 糠醇 催化还原 双金属氧化物
下载PDF
钴铝双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盐酸金霉素的去除
8
作者 章萍 王玉菲 +2 位作者 谌宇楠 刘琪 陈小赛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2023年第3期216-224,共9页
采用“共沉淀-煅烧法”制备钴铝层状双金属氧化物(CoAl_(400)@LDO),将其用于吸附水中的盐酸金霉素(CTC·HCl)。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方式对CoAl_(400)@LDO吸附盐酸金霉素前后的微观结构进... 采用“共沉淀-煅烧法”制备钴铝层状双金属氧化物(CoAl_(400)@LDO),将其用于吸附水中的盐酸金霉素(CTC·HCl)。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方式对CoAl_(400)@LDO吸附盐酸金霉素前后的微观结构进行系统表征,并研究污染物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温度及吸附时间对盐酸金霉素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吸附量为74.06 mg·g^(-1)。此外,结合XRD、FT-IR和SEM分析可知CoAl_(400)@LDO对CTC·HCl的去除机制主要为络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金属氧化物 盐酸金霉素 共沉淀-煅烧法 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