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体牙髓病诊疗中口腔放射学的应用指南 被引量:41
1
作者 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 边专 孟柳燕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1-317,共7页
牙体牙髓疾病发病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美观。口腔放射学检查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对于牙体牙髓疾病的术前诊断、治疗以及术后评估都至关重要。选择口腔放射学检查的原则是为诊疗提供精准必要信息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利益。... 牙体牙髓疾病发病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美观。口腔放射学检查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对于牙体牙髓疾病的术前诊断、治疗以及术后评估都至关重要。选择口腔放射学检查的原则是为诊疗提供精准必要信息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利益。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和修订,形成推荐性应用指南。本指南涵盖牙体牙髓病诊疗中常见的放射学临床应用场景,并提供了放射检查方法的推荐意见。希望通过本指南的制定,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重要临床问题,为牙体牙髓病诊疗中放射学检查方法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牙体牙髓病 口腔放射学 指南
原文传递
不同测量方法评价磨牙拔牙位点保存术后牙槽骨的变化 被引量:40
2
作者 赵丽萍 詹雅琳 +4 位作者 胡文杰 徐涛 危伊萍 甄敏 王翠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6-132,共7页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齿拔除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术中临床直接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通过上述3种方法测量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并比较测量效果的异同。结果:比较23个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在拔牙位点中央、远中中央、颊侧远中3个观察点的术中临床测量与CBCT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点的高度及宽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接受翻瓣再进入实施种植的10名患者中,拔牙位点中央相应观察点的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分别增加(6.15±1.73)mm和(6.59±2.53)mm,牙槽骨宽度测量值分别为(8.45±1.18)mm和(8.52±1.27)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平行投照根尖片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拔牙位点中央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为增加(5.84±4.28)mm,测量数值与另两种方法接近。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Bio-Oss~与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后,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两种方法对牙槽嵴顶骨高度和宽度变化的评价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保存 磨牙 牙周炎 计算机体层摄影
下载PDF
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乐迪 张豪 +1 位作者 胡文杰 柳登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检验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牙龈健康、20~30岁之间的青年14人(男6人,女8人),共66颗上颌前牙.通过判断牙周探针在探入的牙龈组织内轮廓是否清晰定性判断上颌前牙牙龈生物型;使用锥形束CT测量上颌前牙唇侧... 目的 检验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牙龈健康、20~30岁之间的青年14人(男6人,女8人),共66颗上颌前牙.通过判断牙周探针在探入的牙龈组织内轮廓是否清晰定性判断上颌前牙牙龈生物型;使用锥形束CT测量上颌前牙唇侧中央釉质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一致率为80%,Kappa=0.699)和可重复性(一致率为88%,Kappa=0.815);牙周探诊法定性判断牙龈生物型与锥形束CT定量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一致,薄型、中间型、厚型3种牙龈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02±0.20)、(1.28 ±0.25)和(1.46±0.25) mm,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是一种简便、相对客观、适用于临床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 计算机体层摄影 牙龈生物型 牙周探诊法
原文传递
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延迟修复牙槽嵴改建的锥形束CT观察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莺 林野 +3 位作者 陈波 张宇 邸萍 易纯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00-604,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分析比较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即刻种植延迟修复后牙槽嵴改建的变化,以期为前牙即刻种植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行上颌切牙即刻种植的患者34例,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延迟修复组...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分析比较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与即刻种植延迟修复后牙槽嵴改建的变化,以期为前牙即刻种植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行上颌切牙即刻种植的患者34例,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延迟修复组(18例患者,21枚种植体)即刻种植经常规愈合期后延迟修复,即刻修复组(16例患者,22枚种植体)即刻种植当日即刻修复。种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拍摄局部锥形束CT,测量种植体肩台处及其下2、4、6、8 mm处牙槽嵴宽度和牙槽嵴高度,计算术后6个月与术后即刻的差值,计为变化量。两组结果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延迟修复组牙槽嵴厚度变化量最大的位置在种植体肩台下6 mm处,即种植体中部,为(-0.75±1.31)mm。两组各测量位点牙槽嵴宽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修复组牙槽嵴高度变化量[(-0.73±1.88)mm]与即刻修复组[(0.39±1.3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把握即刻种植适应证的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可减少牙槽骨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即刻负荷牙种植体 牙槽骨质丢失
原文传递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锥形束CT检查规范及诊断标准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31
5
作者 傅开元 胡敏 +5 位作者 余强 杨驰 程勇 龙星 张志光 刘洪臣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13-616,共4页
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学专业委员会召集相关专家研讨,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锥形束CT检查规范及诊断标准达成初步一致意见,供国内同行参考。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退行性关节病 骨关节病 计算机体层摄影 诊断标准
原文传递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牙龈厚度 被引量:30
6
作者 曹洁 胡文杰 +2 位作者 张豪 柳登高 乐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 目的:探索一种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龈稳定显影的方法,并应用CBCT测量分析牙龈厚度与其覆盖骨厚度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可行性。方法:对受试者的上前牙区进行CBCT拍摄前准备:硅橡胶取初印,藻酸盐与造影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取终印;拍摄CBCT后应用配套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获得清晰牙龈图像,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应用以上方法对15名研究对象的60颗上前牙进行CBCT拍摄,CBCT测量釉牙骨质界处的牙龈厚度,牙齿中央骨嵴顶下方2 mm处唇侧牙龈厚度及骨厚度,综合临床判断牙龈生物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CBCT显示牙龈外形并可结合软件测量目标位置的牙龈厚度,薄型、中间型与厚型3组间的牙龈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06,P=0.002);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相关(r=0.449,P<0.05);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负相关(r=-0.31)。结论:通过印模技术结合造影使牙龈表面间接显影的方式,应用CBCT拍摄获得了清晰的上前牙区牙龈三维图像;CBCT测量牙龈厚度的结果与牙周探诊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的结果较为一致,牙龈生物型与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厚度呈正相关,上前牙唇侧中央骨嵴顶下2 mm处的牙龈厚度与骨厚度呈轻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牙龈 牙测量学
下载PDF
上颌磨牙腭侧双根发生率及解剖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杨博 陆群 +3 位作者 白庆霞 张艳 刘晓静 刘朝娟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59-362,共4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观察上颌磨牙腭侧双根的发生率及解剖结构特征,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528例(1957颗上颌磨牙)锥形束CT的临床三维影像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观察牙位及腭根数目,观察腭侧双根的发生率、解剖特征及腭侧... 目的利用锥形束CT观察上颌磨牙腭侧双根的发生率及解剖结构特征,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528例(1957颗上颌磨牙)锥形束CT的临床三维影像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观察牙位及腭根数目,观察腭侧双根的发生率、解剖特征及腭侧双根与性别、观察牙位等因素的关系。结果上颌磨牙腭侧双根的发生率为0.72%(14/1957),上颌第二磨牙腭侧双根的发生率[1.12%(11/979)]高于第一磨牙[0.31%(3/978)]。上颌腭侧双根的根管口平均距离为(2.84±0.50)inm,近腭根与远腭根牙根长轴夹角平均值为(34.6±16.1)°,均显著大于两颊根的根管口平均距离[(2.15±0.82)mm]和牙根长轴夹角[(21.3±12.2)°](P〈0.05)。上颌磨牙腭侧双根的发生与性别、左右方位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上颌第二磨牙腭侧双根的发生率大于第一磨牙,两腭根的根管口平均距离及两腭根夹角均显著大于两颊根,腭侧双根预备难度大于颊侧双根,需谨防器械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磨牙 牙髓腔 腭根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辅助诊断慢性牙周炎牙槽骨缺损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邓云贞 王春艳 +2 位作者 李天亮 李昂 苟建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在辅助诊断慢性牙周炎牙槽骨缺损中的准确性及其与根尖X线片、曲面体层X线片和临床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以期为锥形束CT在辅助诊断慢性牙周炎骨缺损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在辅助诊断慢性牙周炎牙槽骨缺损中的准确性及其与根尖X线片、曲面体层X线片和临床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以期为锥形束CT在辅助诊断慢性牙周炎骨缺损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并确诊为慢性牙周炎的患者75例,分别进行锥形束CT、根尖X线片及曲面体层X线片检查,用华海MedViewer及EzlmPlant软件测量牙槽骨缺损的高度,同时行全口牙周探诊检查,确定附着丧失水平及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作为影像学检查结果的临床评判指标.对临床测量值及锥形束CT测量牙槽骨的缺损值行配对t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4种方法检测近远中牙槽骨缺损的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纳入1 494颗牙,8 964个位点,3种影像学方法中仅锥形束CT可以检测出唇(颊)或舌(腭)侧牙槽骨破坏;对近远中向牙槽骨缺损的测量结果显示,锥形束CT[近中:(5.5±0.4)mm,远中:(5.6±0.8)mm]与根尖X线片[近中:(5.1±0.6)mm,远中:(5.1±0.8)mm]、锥形束CT与全口曲面体层X线片[近中:(4.9±0.4)mm,远中:(4.9±0.8)mm]的测量结果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临床探诊[近中:(5.5±0.6)mm,远中:(5.5±0.6)mm]与根尖X线片及全口曲面体层X线片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临床探诊与锥形束CT的测量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锥形束CT与临床探诊对不同区域1 494颗牙齿牙槽骨缺损差异的检出情况一致,两种方法检测不同区域牙齿及1 494颗牙不同位点的牙槽骨缺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种方法不存在牙位及位点差异性.结论 锥形束CT与临床探诊在评价不同牙位及不同位点的牙槽骨缺损中一致性最高;锥形束CT在判断慢性牙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放射摄影 全景 慢性牙周炎 牙槽骨质丢失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徐筱 徐莉 +3 位作者 江久汇 吴佳琪 李小彤 靖无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计算机体层摄影 牙槽骨质丢失 敏感性与特异性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价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殷冉 赵海礁 +1 位作者 李玉超 潘亚萍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69-776,共8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检测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分析其牙位、位点及牙周炎分期特异性,以期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牙周炎伴安...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检测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分析其牙位、位点及牙周炎分期特异性,以期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牙周炎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史(曾接受唇侧固定矫治且已矫治完成)的患者30例(正畸组),年龄(27.0±5.4)岁(18~41岁),按照年龄、性别及牙周炎严重程度配对,同时选取60例无正畸史牙周炎患者作为对照(非正畸组),年龄(26.7±5.2)岁(18~41岁)。应用锥形束CT测量纳入患者全口牙齿各位点的牙槽骨缺损高度,比较正畸组与非正畸组在上下颌同一牙位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差异,分析正畸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在上下颌不同牙位及同一牙位不同位点的特异性,并比较正畸组各牙周炎分期的牙槽骨缺损高度的牙位特异性。结果正畸组患者上颌尖牙区和磨牙区、下颌切牙区、尖牙区和前磨牙区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非正畸组(P<0.05)。正畸组患者上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分别为(3.75±1.00)、(3.83±1.10)mm],其次上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磨牙区[(3.67±0.84)mm]及切牙区[(3.39±0.83)mm],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切牙区[(3.73±1.42)mm]及磨牙区[(3.54±0.81)mm],且下颌切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上颌切牙区(P<0.05),上颌磨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下颌磨牙区(P<0.05);除上颌切牙区外,上下颌其他牙位颊舌侧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近远中侧(P<0.05)。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发生改变,牙周炎Ⅰ期上颌最重牙位为磨牙区[(3.26±0.63)mm],下颌最重牙位为切牙区[(3.14±1.04)mm],牙周炎Ⅱ期上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为尖牙区,Ⅲ、Ⅳ期各期上下颌同颌内4个不同牙位区域,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计算机体层摄影 错[牙合] 安氏Ⅱ类 牙槽骨质丢失
原文传递
术前正畸中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牙槽骨及牙根影响的锥形束CT观察 被引量:20
11
作者 吴佳琪 江久汇 +3 位作者 徐莉 梁成 李翠英 徐筱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3-227,共5页
目的 探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术前正畸中改良骨皮质切开术(improved corticotomy,IC)对牙根周围牙槽骨厚度和牙根长度的影响.方法将接受IC的1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患者的72颗牙齿纳入研究,采... 目的 探讨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术前正畸中改良骨皮质切开术(improved corticotomy,IC)对牙根周围牙槽骨厚度和牙根长度的影响.方法将接受IC的12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患者的72颗牙齿纳入研究,采用锥形束CT结构重叠法,测量上颌牙列排齐整平后(T1)和上颌牙列间隙关闭后(T2)锥形束CT上颌前牙根尖水平的唇侧、腭侧牙槽骨厚度和总厚度以及牙根长度,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个时间点的差异;按照Sharpe分级,判断牙根吸收程度.结果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根尖水平的唇侧牙槽骨厚度分别由T1的(2.32±0.71)、(1.89±0.83)和(2.28±1.08) mm增加到T2的(2.68±1.48)、(2.47±1.02)和(2.41±1.40) mm,其中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两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harpe分级,12例患者72颗牙齿中69颗牙根吸收为1级,2颗为2级,1颗为3级.结论对于本组前牙移动量较大的减数患者,IC使其唇侧牙槽骨骨量有增加趋势,且绝大多数牙齿的牙根吸收为Sharpe分级的1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胎 安氏Ⅲ类 计算机体层摄影 牙根吸收 骨皮质切开
原文传递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20
12
作者 傅开元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05-509,共5页
目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和治疗已越来越引起广大口腔医师的重视。影像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其中锥形束CT和MRI检查结果对临床的重要性更显示其必要性,如明确诊断、认识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随访追踪、精准治疗。但... 目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和治疗已越来越引起广大口腔医师的重视。影像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其中锥形束CT和MRI检查结果对临床的重要性更显示其必要性,如明确诊断、认识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随访追踪、精准治疗。但目前仍有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并获得共识,如检查方法需进一步规范,资料需能共享;医师自身需不断学习和培训,以提高阅片水平;需重视患者的病史和临床检查,避免过度的影像学检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三维头影测量项目可重复性初探 被引量:20
13
作者 梁舒然 高伟民 +2 位作者 白玉兴 尹伟娇 张楠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三维头影测量项目的可重复性,以期为颅面部组织结构三维测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二维的x线头影测量项目以及可靠性较高的锥形束CT标志点,定义49项锥形束CT三维头影测量项目。3名正畸学专业研究生分别对17名正常袷... 目的探讨锥形束CT三维头影测量项目的可重复性,以期为颅面部组织结构三维测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二维的x线头影测量项目以及可靠性较高的锥形束CT标志点,定义49项锥形束CT三维头影测量项目。3名正畸学专业研究生分别对17名正常袷受试者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标志点定点,使用SimPlant软件计算三维头影测量项目结果,比较三维头影测量项目的可重复性。结果36项测量项目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0.9。11项测量项目ICC在0.8~0.9之间。2项测量项目ICC〈0.8。结论本项研究定义的49项锥形束CT三维头影测量项目中36项测量项目的可重复性较高,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人体测量 可重复性 结果
原文传递
牙颌模型激光扫描数据与锥形束CT数据配准方法的精度比较 被引量:20
14
作者 赵一姣 原福松 +3 位作者 谢晓艳 孙玉春 刘怡 王勇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比较目前常用的4种配准方法配准牙颌区域三维表面数据和体数据的精度,为临床选择三维数据配准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例下颌牙列完整的安氏I类错拾畸形患者牙颌区域锥形束cT体数据及其牙颌模型激光扫描表面数据,分别采用基于标... 目的比较目前常用的4种配准方法配准牙颌区域三维表面数据和体数据的精度,为临床选择三维数据配准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例下颌牙列完整的安氏I类错拾畸形患者牙颌区域锥形束cT体数据及其牙颌模型激光扫描表面数据,分别采用基于标志点配准的定位球心和解剖标志点配准方法,以及基于迭代最近点算法的局部特征区域和全局配准方法,对两种数据进行配准,利用三维测量软件的偏差分析功能计算配准误差,比较4种配准方法的配准精度。结果定位球心方法、解剖标志点方法、局部特征区域配准方法和全局配准方法的配准偏差分别为-(0.082±0.221)、-(0.104±0.218)、-(0.047±0.138)和-(0.025±0.129)mm。结论基于迭代最近点算法的两种配准法精度好于基于标志点配准的两种配准方法。同时,全局配准方法的精度略好于局部特征区域配准方法,定位球心方法的精度略好于解剖标志点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计算机辅助设计 激光扫描 配准
原文传递
汉族青年人上颌前牙牙根位置及牙槽骨厚度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杨刚 胡文杰 +1 位作者 曹洁 柳登高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16-720,共5页
目的 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为深入了解上颌前牙牙根和牙槽骨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23名[男性9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24.5±1.6)岁],对共计138... 目的 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在矢状向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为深入了解上颌前牙牙根和牙槽骨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23名[男性9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24.5±1.6)岁],对共计138颗上颌前牙拍摄锥形束CT,通过锥形束CT配套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调整至合适的位置及轴向,定性分析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的矢状向位置关系,并进一步定量测量上颌前牙唇腭侧牙槽骨的厚度.结果 97.1% (134/138)的上颌前牙牙根矢状向位置偏向唇侧骨皮质,2.9% (4/138)的牙根偏向腭侧骨皮质;上颌前牙唇侧正中骨嵴顶下方2 mm和根中部位点仅有2.2%(6/276)牙槽骨厚度>2 mm.结论 上颌前牙牙根矢状向位置绝大多数偏向唇侧,唇侧牙槽骨较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 计算机体层摄影 牙槽骨厚度 前牙
原文传递
4674颗下颌前牙根管构型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赵莹 董颖韬 +4 位作者 王晓燕 王祖华 李刚 刘木青 傅开元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 研究下颌前牙的根管构型,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进行CBCT检查的866名患者的影像资料,由牙髓专业医生和放射专业医生共同筛取未进...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 研究下颌前牙的根管构型,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进行CBCT检查的866名患者的影像资料,由牙髓专业医生和放射专业医生共同筛取未进行根管治疗和牙根发育完整的下颌前牙4 674颗.根据牙位和年龄分组,观察牙根、根管数目和根管构型,并进行分析.结果: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均为单根,0.7% (11/1 542)的尖牙为双根.中切牙、侧切牙与尖牙的双根管率分别为6.7% (105/1 566),17.4% (273/1 566)和3.0% (46/1 542).下颌前牙为双根管的患者中,双根管对称发生的比例为中切牙58.7% (37/63),侧切牙76.1% (108/142),尖牙29.6% (8/27).各年龄组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双根管率最高的分别为31~40岁年龄组(9.8%,28/287),31~40岁年龄组(21.5%,61/284),51岁(含51岁)以上年龄组(9.2%,19/207).下颌前牙双根管构型多为Type Ⅲ.结论:下颌侧切牙双根管率、双根管对称发生率最高,下颌前牙双根管构型以Type Ⅲ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切牙 牙髓腔 尖牙 下颌骨
下载PDF
替牙期上颌埋伏中切牙正畸疗效的锥形束CT观察 被引量:19
17
作者 孙超凡 孙浩 +3 位作者 郑志伟 陈怡 陈梦铮 胡荣党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28-533,共6页
目的研究替牙期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矫治后的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状况,以期为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治疗和后继维护提供参考。方法对14例替牙期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采用改良Nance弓联合固定正畸治疗。随访6~12个月时拍摄锥形束CT,... 目的研究替牙期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矫治后的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状况,以期为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治疗和后继维护提供参考。方法对14例替牙期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采用改良Nance弓联合固定正畸治疗。随访6~12个月时拍摄锥形束CT,用Simplantl3.0系统三维重建和多平面重建(muhi—planerreconstruction,MPR)方法定点,观察唇舌侧牙槽嵴顶形态,测量治疗后埋伏牙和对侧同名牙牙根长度、牙槽嵴顶至釉质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junction,CEJ)的长度和牙根被牙槽骨包绕长度占总根长的比例,对埋伏牙和对侧同名牙各测量项目进行成组t检验比较。结果14例患牙唇、舌牙槽嵴顶骨质呈现近远中大致对称的U形。患牙唇、舌侧牙槽嵴顶至CEJ长度[分别为(2.47±1.35)和(1.47±0.84)mm]均较对侧同名牙[分别为(1.03±0.35)和(0.90±0.37)mm]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牙和对侧同名牙牙根长度[分别为(9.82±2.82)和(10.28±1.3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患牙牙根唇、舌侧被牙槽骨包绕长度占总根长的比例[分别为(72.83±17.16)%和(85.32±5.98)%]均比对侧同名牙[分别为(89.66±3.98)%和(90.84±4.61)%]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牙期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矫治后牙根有足够的长度。患牙唇、舌侧牙槽嵴骨质适应性增生不足,唇侧更明显,需后期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阻生 牙槽骨质丢失 切牙
原文传递
上颌前牙与前磨牙唇侧骨壁厚度的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沈建伟 何福明 +1 位作者 江巧红 单海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术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研究上颌前牙区及前磨牙区各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为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的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18例患者的... 目的:通过锥形术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研究上颌前牙区及前磨牙区各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为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的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18例患者的CBCT资料,测量上颌前牙区和前磨牙区各受测牙在釉牙骨质界根方4 mm处(位点1)和牙根中点处(位点2)的唇侧骨壁在与牙长轴垂直方向上的厚度。结果: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大多集中在0.5~1.5mm,其在位点1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分别达到了44.1%、65.2%和45.8%,位点2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分别达到了56.8%、89.8%和61.0%;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大多在1.0 mm以上,分别达到了77.1%和94.1%(位点1),68.7%和94.1%(位点2)。结论:上颌前牙区唇侧骨壁厚度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建议使用CBCT等技术手段对上颌前牙区的种植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与远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双尖牙/解剖学和组织学 唇/解剖学和组织学 上颌骨/解剖学和组织学 美学 计算机体层摄影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骨关节病表现的锥形束CT观察 被引量:18
19
作者 韩建辉 雷杰 +1 位作者 刘木清 傅开元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分析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髁突骨改变的影像学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就诊的≤30岁临床诊断为单侧...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分析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髁突骨改变的影像学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就诊的≤30岁临床诊断为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且患病时间在1年以内的患者,共204例。由两名评价者分别根据锥形束CT,判断患者双侧髁突骨质的骨关节病表现:骨皮质模糊、表面粗糙不平(Ⅰ型)、表面缺损破坏(Ⅱ型)、形态改变(磨平、短小畸形)(Ⅲ型)、骨质硬化(Ⅳ型)、骨质增生(Ⅴ型)、囊样变(Ⅵ型);其中Ⅰ、Ⅱ型为早期骨关节病表现。分析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移位患者骨关节病锥形束CT表现与性别、年龄、患病时间及开口度的关系。结果204例患者的症状侧关节中124侧(60.8%)有骨关节病表现,其中早期骨关节病表现的检出率为47.1%(96/204),显著高于对侧[10.8%(22/204)](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患病时间(P=0.000)和开口度(P=0.002)与早期骨关节病表现显著相关,患病时间越长,开口度越大,越可能出现骨质改变。患病时间>1个月的患者,其早期骨关节病表现的检出率从患病时间≤1个月的25%快速上升到70%以上。结论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与髁突骨关节病表现密切相关;患病时间>1个月后,早期骨关节病的检出率显著增大;开口度越大,早期骨关节病的可能性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盘 计算机体层摄影 下颌骨髁状突 骨关节炎
原文传递
口腔全景片联合锥形束CT在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洪虓 刘亮 徐锦程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8年第6期551-553,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全景片联合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诊断及定位中的协同作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2014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51例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 目的探讨口腔全景片联合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诊断及定位中的协同作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2014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51例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2~18岁。患者均行口腔全景片检查发现埋伏多生牙,再行CBCT定位多生牙;根据口腔全景片及CBCT制定手术方案,并按照预定方案实施多生牙拔除术。以手术为金标准,评价口腔全景片联合CBCT对多生牙诊断及定位的准确率。结果本组51例患儿术前口腔全景片联合CBCT对多生牙检出数目以及定位均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其中42例多生牙位于腭侧者采用腭侧入路手术切口,8例位于唇侧者采用唇侧入路手术切口,1例位于颌骨中央者采用唇腭侧联合入路手术切口,51例均顺利拔除多生牙。患者术后伤口均达到一期愈合。随访1~3个月,局部伤口瘢痕均较轻,并软化。结论口腔全景片能帮助发现埋伏多生牙,CBCT能清晰显示埋伏多生牙的位置及其与邻牙的关系;根据口腔全景片及CBCT制定精准手术方案,减少手术创伤,推荐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外科手 拔牙 口腔全景片 计算机体层摄影 埋伏多生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