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钟嵘“自然英旨”的审美理想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辛刚国 徐风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111-115,共5页
钟嵘《诗品》卷中引汤惠休语曰:“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延之)诗如错采镂金”。“清水芙蓉”、“错采镂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的理想。《诗品》则突出强调了那种芙蓉出水式的自然之美。这正如许文雨先生所概括的... 钟嵘《诗品》卷中引汤惠休语曰:“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延之)诗如错采镂金”。“清水芙蓉”、“错采镂金”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的理想。《诗品》则突出强调了那种芙蓉出水式的自然之美。这正如许文雨先生所概括的:“论域限以五言之目,评见则宗尚自然。”(《钟嵘诗品讲疏》p.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英旨 汤惠休 《诗品》 五言 人物品藻 诗歌风格 穷情写物 滋味说 诗歌创作
下载PDF
试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两种美感——“错采镂金”之美与“芙蓉出水”之美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晴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6-7,10,共3页
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感,这两种美感贯穿了中国整个美学史,相反相成、相济互补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本文从美感溯源、美的呈现、美学观的互补三个角度展开对这两种美... 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感,这两种美感贯穿了中国整个美学史,相反相成、相济互补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本文从美感溯源、美的呈现、美学观的互补三个角度展开对这两种美感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两者在哲学思想上体现出儒道互补精神,在美学观上则反映为功利论美学观和超功利论美学观的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芙蓉出水 研究
下载PDF
千秋绝唱《五君咏》
3
作者 葛天民 《现代中文学刊》 1994年第5期6-7,共2页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诗史上颜延之与谢灵运齐名,并称"颜谢"。延年诗雕琢词句,好用典故,不如灵运诗流丽活泼。据传汤惠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的评论,竟然使颜"终... 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诗史上颜延之与谢灵运齐名,并称"颜谢"。延年诗雕琢词句,好用典故,不如灵运诗流丽活泼。据传汤惠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的评论,竟然使颜"终身病之。"这说明"错采镂金"的比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惠休 竹林名士 龙性堂诗话初集 始平 叶矫然 阮步兵 七贤 酒德颂 秋胡行
下载PDF
美在“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之间——从文献考证到书论、诗论、词论的会通
4
作者 韩立平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96-99,共4页
作为两种审美理想的"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在旧题梁武帝《书评》中被戏剧性地并置一处,致使原有阐释产生困境。通过对书学文献的考证爬梳,发现《书评》原旨在于主张一种具有"舒蹙之势"的中和之美。古... 作为两种审美理想的"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在旧题梁武帝《书评》中被戏剧性地并置一处,致使原有阐释产生困境。通过对书学文献的考证爬梳,发现《书评》原旨在于主张一种具有"舒蹙之势"的中和之美。古代书法美学之研究,须具备考证功夫、会通视野与同情了解的结合,才能建构起中国性、本土性的书法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芙蓉出水 意象批评 考证 会通
下载PDF
浅论电影美学中的“错采镂金”与“出水芙蓉”
5
作者 王雯慧 《东方艺术》 2015年第S1期115-117,共3页
"错采镂金"与"出水芙蓉"是我国现代美学先驱宗白华先生提出的两个美学范畴。宗白华先生说:"鲍照比较谢灵运的诗和颜延之的诗,谓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则是‘铺锦列绣,亦雕馈满眼’。"接着又说... "错采镂金"与"出水芙蓉"是我国现代美学先驱宗白华先生提出的两个美学范畴。宗白华先生说:"鲍照比较谢灵运的诗和颜延之的诗,谓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则是‘铺锦列绣,亦雕馈满眼’。"接着又说:"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饰,这是一种美,‘错采镂金’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先生 电影美学 六朝骈文 现代美学 美学范畴 汉赋 舞台服饰 美感享受 法国电影
原文传递
美在“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之间——从文献考证到书论、诗论、词论的会通
6
作者 韩立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4-69,共6页
作为两种审美理想的"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在旧题梁武帝《书评》中被戏剧性地并置一处,致使原有阐释产生困境。通过对书学文献的考证爬梳,发现《书评》原旨在于主张一种具有"舒蹙之势"的中和之美。古... 作为两种审美理想的"芙蓉出水"与"错采镂金",在旧题梁武帝《书评》中被戏剧性地并置一处,致使原有阐释产生困境。通过对书学文献的考证爬梳,发现《书评》原旨在于主张一种具有"舒蹙之势"的中和之美。古代书法美学之研究,须具备考证功夫、会通视野和同情了解的结合,如此才能建构起中国性、本土性的书法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芙蓉出水 意象批评 考证 会通
下载PDF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玉石雕刻创意设计
7
作者 赵丕成 《创意设计源》 2009年第2期28-32,共5页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两种对美的认知,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前者为雕饰之美,后者为自然之美。治玉艺术使这两种美感自然融合,完美统一,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而这也正是玉的性格对...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两种对美的认知,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前者为雕饰之美,后者为自然之美。治玉艺术使这两种美感自然融合,完美统一,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而这也正是玉的性格对琢玉提出的要求。琢玉艺术的审美要求:其一是揭示玉质的自然之美,其二是刻画图形的意蕴之美,其三是表现琢玉的技巧之美。而这三种要求要靠艺人的雕琢来实现。玉工为此推敲琢磨、苦心经营。"忠实于天然玉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琢玉 中国艺术史 清水出芙蓉 图形的 天然去雕饰 玉质 美学思想 天然色泽 形式语言
下载PDF
“错采镂金”之美与王国维的“隔”
8
作者 刘继保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51-55,共5页
“隔”与“不隔”是境界理论的重要部分,也是王国维首次提出的新概念,由于王国维没有对它们作理论上的界定和分析,这对矛盾范畴引起诸多争议。特别是对“隔”的理解,一直是处于误读状态。事实上,“隔”诗是很重视语言的创新,注重诗歌的... “隔”与“不隔”是境界理论的重要部分,也是王国维首次提出的新概念,由于王国维没有对它们作理论上的界定和分析,这对矛盾范畴引起诸多争议。特别是对“隔”的理解,一直是处于误读状态。事实上,“隔”诗是很重视语言的创新,注重诗歌的形式之美的,在审美形式上属于“错采镂金”的美,同时,这种“隔”诗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和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的陌生化手法有异曲同工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隔” 诗歌 审美形式 陌生化手法 审美理想
下载PDF
《论语·八佾》第八则解读
9
作者 张纯纲 《华夏文化》 2019年第1期31-33,共3页
在《论语·学而》第十五则中,子贡引用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生动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教诲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言语效果,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在《论语·八佾》第八则中,... 在《论语·学而》第十五则中,子贡引用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生动形象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教诲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言语效果,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在《论语·八佾》第八则中,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中一句诗的含义。在老师答案的启发下,子夏生发出新的见解,同样也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孔子也说可以和他谈论《诗经》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事后素 《诗经》 巧笑倩兮 画缋之事 化美为媚 初发芙蓉
下载PDF
朴素大美的流延范型——论宗白华关于美感或美的理想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萱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9-40,共2页
宗白华先生关于美感或美的理想问题的认识和论述是独特而全面的。他欣赏“芙蓉出水”的美 ,但绝不贬弃“错采镂金”的美。宗先生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分析了这两种美感的形成和发展 ,他在推崇“芙蓉出水”的美的同时 ,也寄希望于这两种美... 宗白华先生关于美感或美的理想问题的认识和论述是独特而全面的。他欣赏“芙蓉出水”的美 ,但绝不贬弃“错采镂金”的美。宗先生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分析了这两种美感的形成和发展 ,他在推崇“芙蓉出水”的美的同时 ,也寄希望于这两种美感的结合 ,从而产生相济互补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 美的理想 '芙蓉出水'的美 ''的美 朴素大美 流延范型 宗白华
下载PDF
改陆机《文赋》句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振甫 《瞭望》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9期35-35,共1页
有位朋友寄来一张卡片,要我在上面写陆机《文赋》中的两句:‘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这两句话,六臣注;‘朝华已披,谓古人已用之意,谢而去之。夕秀未振,谓古人未达之旨,开而用之。’这个意思是好的。我写时。
关键词 《文赋》 白莲花 夭桃 汤惠休 天雨花 清水出芙蓉 近代诗 人境庐诗草 用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