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锑剂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凋亡诱导作用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于文强 孙秉中 +5 位作者 柴玉波 赵忠良 刘雪松 纪宗玲 路凡 陈苏民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8-341,共4页
目的 :通过不同锑剂对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的比较 ,力求找到有效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锑剂药物 .方法 :采用细胞生长曲线、形态学及NBT(硝基四氮唑蓝 )还原试验判定NB4细胞的生长、分化及功能 ;细胞周期分析和DNA... 目的 :通过不同锑剂对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的比较 ,力求找到有效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锑剂药物 .方法 :采用细胞生长曲线、形态学及NBT(硝基四氮唑蓝 )还原试验判定NB4细胞的生长、分化及功能 ;细胞周期分析和DNA电泳研究细胞凋亡 .结果 :三价锑剂能够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凋亡 ,且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 ,而五价锑剂对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没有凋亡诱导作用 .结论 :三价锑剂能够有效地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凋亡 ,提示酒石酸锑钾作为临床治疗寄生虫病有效药物 ,可以老药新用 ,有望用于临床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诱导作用 治疗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四川省援外人员首例皮肤利什曼病报告 被引量:6
2
作者 张丽萍 张富南 李黎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CAS 2011年第2期68-70,共3页
黑热病曾是国内一种常见的流行病,但皮肤型黑热病却很少见。根据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内文献已报道皮肤型黑热病100余例。2010年在四川省首次发现了援外人员皮肤利什曼病1例,现将此病例临床诊治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予以报告。
关键词 援外人员 首例 皮肤利什曼病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黑热病2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苏桂华 阿不里克木.吐尔松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7-469,共3页
目的分析婴幼儿与较年长儿童患黑热病时临床表现的异同点。方法收集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维吾尔族儿童患者228例,对这22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8例黑热病中,婴幼儿174例,>3~14... 目的分析婴幼儿与较年长儿童患黑热病时临床表现的异同点。方法收集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维吾尔族儿童患者228例,对这22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8例黑热病中,婴幼儿174例,>3~14岁儿童54例。其中婴幼儿起病急,病史短,感染中毒症状重,早期表现不典型,并发症多。尽早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斯锑黑克)抗病原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治疗有效率93.7%。>3~14岁儿童起病较缓慢,病程长,血象有三系改变、脾肿大明显,病程长者,锑剂治疗疗效差。结论黑热病在>3~14岁儿童较婴幼儿临床表现典型,但婴幼儿比年长儿病情重,并发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婴幼儿
原文传递
国产两性霉素B治愈耐锑剂内脏利什曼病2例 被引量:4
4
作者 袁巧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9-209,213,共2页
病例1,女,61岁,甘肃陇南武都区人。患者于2008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发热,体温38.0~40.0℃,为不规则发热,最高体温出现在下午或夜间。
关键词 内脏利什曼病 两性霉素B 不规则发热 治愈 国产 高体温
下载PDF
黑热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5
作者 陆丹倩 吴为强 +4 位作者 周梅 李燕林 彭明 黄阶胜 温晓芳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0-632,共3页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是由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一种反应性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疾病,由于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非恶性增生,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导致多脏器的损伤,病情进展迅猛,延误诊治会导致病死率高。...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是由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一种反应性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疾病,由于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非恶性增生,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导致多脏器的损伤,病情进展迅猛,延误诊治会导致病死率高。临床上将其分为家族性和继发性两类,多以继发性常见,继发因素有感染、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病、组织损伤等。本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诊治的1例黑热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噬血细胞综合征 骨髓细胞形态学 利什曼原虫
下载PDF
锑剂治疗皮肤黑热病92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吴玲 《江西医药》 CAS 2002年第4期283-284,共2页
皮肤黑热病在我国很少见,但在突尼斯的克比里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人自2000年8月至2001年10月在突尼斯克比里省医院工作期间,运用锑剂(Glucantime)治疗92例皮肤黑热病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92例患者中男... 皮肤黑热病在我国很少见,但在突尼斯的克比里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本人自2000年8月至2001年10月在突尼斯克比里省医院工作期间,运用锑剂(Glucantime)治疗92例皮肤黑热病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92例患者中男性86例,女性6例;年龄25~75岁,平均35.8岁,其中:2.5~9岁的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皮肤黑热病 临床特点 诊断标准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开颅术治疗脑型血吸虫病 被引量:3
7
作者 涂祝新 《中华医药学杂志》 2003年第4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脑型血吸虫病 开颅手术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 被引量:1
8
作者 徐积恩 《药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6-90,共5页
本文综述了锑剂和吡喹酮等非锑剂抗血吸虫病药物的药动学及临床应用,并对这类药物在治疗日本、曼氏和埃及血吸虫病的疗效与副作用等方面作了比较。
关键词 抗血吸虫药 吡喹酮
下载PDF
内脏利什曼病62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岳伟 杨建全 +4 位作者 元媛 蒋妮 廖承瑾 李金洲 王晓锋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7期400-405,共6页
目的分析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规范化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62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比较儿童患者与成人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天冬氨酸... 目的分析内脏利什曼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规范化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62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比较儿童患者与成人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等指标。统计学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6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为31例(50.0%),其中儿童38例(61.3%),成人24例(38.7%)。长期居住于陇南市者32例(51.6%),居住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者11例(17.7%),47例(75.8%)从发病至确诊时间>30 d。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畏寒,34例(54.8%)有乏力、纳差,30例(48.4%)有咳嗽、咳痰,10例(16.1%)有头痛、头晕;45例(72.6%)出现脾肿大,40例(64.5%)贫血,29例(46.8%)肝肿大;32例(51.6%)并发呼吸道感染,11例(17.7%)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0例(16.1%)并发肝功能异常。60例患者接受治疗,其中14例经治患者入院前接受过至少1个疗程的锑剂单药治疗后复发。46例接受标准锑剂方案单药治疗,14例接受标准锑剂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其中13例因肾功能受损而停用两性霉素B,50例患者随访至少半年无复发。儿童脾肿大和肝肿大比例分别为86.8%(33/38)和65.8%(25/38),高于成人患者的50.0%(12/24)和16.7%(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14.26,均P<0.050);儿童患者中从发病至确诊时间>30 d者为33例(86.8%),而成人为14例(58.3%),两组患者中不同发病至确诊时间所占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P=0.011)。儿童患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降钙素原升高比例均高于成人患者[76.3%(29/38)比45.8%(11/24)、94.3%(33/35)比71.4%(15/21)、73.9%(17/23)比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7、3.89、7.82,均P<0.050)。结论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并发症较多且重,早诊断、早治疗及规范化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及减少不良结局的重要措施。锑剂治疗失败患者可考虑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病 内脏 临床特征 两性霉素B
原文传递
局部注射锑剂治愈皮肤利什曼病一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倩 赵作涛 +2 位作者 余进 李若瑜 王爱平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年第3期186-188,共3页
患者男,25岁。因右肩部丘疹、斑块7个月,渗出伴结痂3个月就诊。发病前曾于尼日利亚工作,有蚊虫叮咬史。按皮肤利什曼病给予局部清创并口服甲硝唑、氟康唑治疗2个月无效。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浅中层弥漫性组织细胞浸润,部分细... 患者男,25岁。因右肩部丘疹、斑块7个月,渗出伴结痂3个月就诊。发病前曾于尼日利亚工作,有蚊虫叮咬史。按皮肤利什曼病给予局部清创并口服甲硝唑、氟康唑治疗2个月无效。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浅中层弥漫性组织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内外见利杜小体,伴浆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过碘酸-雪夫染色(PAS)阳性;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子测序显示为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ajor),明确皮肤利什曼病诊断。患者采用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口服、外用盐酸特比萘芬治疗1个月无效,随后使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3个月后皮损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病 抗真菌药物
下载PDF
职业患者尿液中锑的测定法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静 边疆 郭淑英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2期221-222,共2页
关键词 职业接触 测定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 尿液 环境污染 分光光度法 PADAP
下载PDF
黑热病的消灭与正确的科研方法——初论王兆俊教授疾病防治理论
12
作者 鲍勇 《医学与哲学(A)》 1992年第4期54-55,共2页
山东省的寄生虫病防治放了三颗卫星,1958年基本消灭黑热病,1983、1988年丝虫病和疟疾分别达到基本消灭的要求。为此,王兆俊教授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尤其是1990年山东经过大规模的黑热病监测后。
关键词 科研方法 利什曼病 黑克 五价 寄生虫病防治 疾病防治 医学与哲学 流行区 全国科学大会
下载PDF
两性霉素B治愈经锑剂治疗后复发的内脏利什曼病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冲 李豪 +3 位作者 黄裕林 郑义彬 王爱国 王运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2-314,共3页
内脏利什曼病主要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利什曼原虫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脾肿大,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脾脏进行性肿大、外周血三系下降、肝酶升高、球蛋白升高、体重下降等症状[1]。本病若未经治疗,病死率可超过90%[2]。我科收治1... 内脏利什曼病主要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利什曼原虫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脾肿大,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脾脏进行性肿大、外周血三系下降、肝酶升高、球蛋白升高、体重下降等症状[1]。本病若未经治疗,病死率可超过90%[2]。我科收治1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初次经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好转,2个月后复发,最终经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治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复发 内脏利什曼病
下载PDF
黑热病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新宇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4年第10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黑热病 白蛉 淋巴结肿大 全血细胞减少 戊烷脒 抗原虫药
下载PDF
马文珠教授50年前的一个创举 国内首例心脏超速起搏成功抢救阿-斯综合症诞生记——一位耄耋老人的难忘经历和见证纪实
15
作者 邹国忠 《世纪风采》 2022年第7期46-48,共3页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马文珠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内科老专家,在近70年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孜孜以求,成就卓著,贡献良多。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教授就潜心研究心脏起搏器的制造和应用,并开启了...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马文珠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内科老专家,在近70年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孜孜以求,成就卓著,贡献良多。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教授就潜心研究心脏起搏器的制造和应用,并开启了我国心脏超速起搏成功抢救锑剂所致阿-斯综合症的先河。这是一个重要的创举。2012年,6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人民医院 耄耋老人 超速起搏 心血管内科 成功抢救 心脏起搏器 诞生记
原文传递
以色列北部的热带利什曼原虫:一个新关注焦点的临床综述
16
作者 Shani- Adir A. Kamil S. +1 位作者 Rozenman D. 冯义国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2期9-10,共2页
Background: In Israel, most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L) is caused by Leishmania major. Recently a new focus of CL caused by Leishmania tropica has been described in Tiberias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northern Israe... Background: In Israel, most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L) is caused by Leishmania major. Recently a new focus of CL caused by Leishmania tropica has been described in Tiberias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northern Israel.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clinical (size, number, location, and type of lesion) and laboratory (culture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alysis) parameters at diagnosis, response to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CL due to L tropica. Methods: Between September 2002 and March 2004, patients with direct smear- confirmed CL were evaluated; clinical records were reviewed and a telephone survey was performed. Results: Forty nine patients, 34 (69% ) male and 15 (31% ) female, were studied. Mean age was 31.1 years (median 26 years, range 1- 70); 76% of patients live in Tiberias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The mean number of lesions was 2.6 (median 2, range 1- 10). Lesions were commonly located on the face (61% ) and upper limbs (57% ). PCR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27 patients and was positive for L tropica in 26. Fifty percent of patients studied received multiple therapeutic regimens because of incomplete response or treatment failure. Topical paromomycin was used in 44 patients (90% ), with a complete response reported in only 17 (39% ); of the 9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lesional sodium stibogluconate, a complete response was reported in 6 (67% ); of the 5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sodium stibogluconate, 4 (80% ) were cured. Limitations: The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patients studied combined with the fact that some were assessed retrospectively limit our conclusions. In addition, 50% of the patients studied received multiple therapeutic regimens because of failure of, or incomplete responses to, their initial therapy, thereby making comparisons difficult. Conclusions: The cure rate in those completing a course of antimony therapy, either 10 or more days of intravenous therapy or therapy administered intralesionally,was 7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利什曼原虫 葡萄糖酸 皮肤利什曼病 皮损内注射 皮损数目 直接涂片 电话调查 患者治愈
下载PDF
婴幼儿黑热病二例并文献复习
17
作者 刘丽平 张晓娟 《实用医技杂志》 2016年第9期1009-1011,共3页
黑热病是利什曼病的一种,由利什曼原虫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统称利什曼病,是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发病于婴幼儿少见。本研究对婴幼儿黑热病2例进行了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现总结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1岁2个月,既往体健,主因发热7 d于... 黑热病是利什曼病的一种,由利什曼原虫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统称利什曼病,是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发病于婴幼儿少见。本研究对婴幼儿黑热病2例进行了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现总结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1岁2个月,既往体健,主因发热7 d于2015年8月20入我科。体温最高39.6℃,热峰每日4~5次,口服退热药可降至正常,病程中不伴皮疹、抽搐、咳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病 程中 葡萄糖酸 白细胞计数 鞭毛体 抗体检测 降钙素原 血红蛋白浓度 醛凝试验
下载PDF
阿托品的临床应用(文献综述)
18
作者 胡贤恕 《中国药学杂志》 CAS 1965年第11期522-523,共2页
近年来,由于对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提出了新的看法,对阿托品药理作用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因而阿托品临床应用范围有所扩大。阿托品系阻断胆硷反应系统的抗胆硷药,动物实验证明,阿托品有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
关键词 阿托品 血管 动物 颠茄碱 临床应用 复活
下载PDF
关于F30066治疗急性血吸虫病19例疗效观察
19
作者 徐振烈 《云南医药》 CAS 1964年第3期21-24,共4页
F 30066系我国1960年人工合成之 F 类型化合物,它是一种非锑剂之口服抗血吸虫病新药,经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进行动物试验后,于1961年开始在上海,嘉兴,无锡等地应用于临床,其化学式为:
关键词 急性血吸虫病 患者 F30066 疗效观察
下载PDF
血吸虫病合并心脏血管系疾病的锑剂治疗
20
作者 梁炳学 《云南医药》 CAS 1964年第3期26-27,共2页
我院内科从1961至1964年6月底3年零6月的时期内,用酒石酸锑钾治疗16例血吸虫病合併心脏血管系疾病的患者。其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检,心电图描记和 X 线检查等的综合分析。治疗的指征为粪便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血吸虫卵阳性。除1例... 我院内科从1961至1964年6月底3年零6月的时期内,用酒石酸锑钾治疗16例血吸虫病合併心脏血管系疾病的患者。其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检,心电图描记和 X 线检查等的综合分析。治疗的指征为粪便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血吸虫卵阳性。除1例有Ⅰ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征象,先用毒毛旋花素K 控制心力衰竭外,其余病例均无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征象或自觉症状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裂体吸虫病 地方病 心脏血管 充血性心力衰竭 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