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外老化微塑料衍生DOM理化特性及其与磺胺嘧啶、铜的络合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筱 晏彩霞 +4 位作者 聂明华 莫茜婷 丁明军 徐鏊雪 邓思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159-6171,共13页
微塑料在老化过程中所释放的溶解性有机质(MPDOM)可与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污染物发生络合反应,影响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选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苯乙烯(PS)两种微塑料,利用荧光猝灭法及多种光谱分析技术和方法,同时结合Ryan-We... 微塑料在老化过程中所释放的溶解性有机质(MPDOM)可与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污染物发生络合反应,影响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选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苯乙烯(PS)两种微塑料,利用荧光猝灭法及多种光谱分析技术和方法,同时结合Ryan-Weber模型,探究了MPDOM的光谱特性以及MPDOM与磺胺嘧啶(SDZ)、铜离子(Cu^(2+))的络合机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老化后两种MPDOM的相对分子量减小、芳香性及腐殖化程度增加,芳环上的羧基、羰基、羟基及酯类取代基增多.MPDOM与SDZ、Cu^(2+)的荧光猝灭均属于静态猝灭,猝灭后两种MPDOM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相近,相对分子质量相当.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共鉴定出两种类腐殖质组分和一种类蛋白质组分.同步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两种MPDOM均以类蛋白组分优先与SDZ发生反应,与Cu^(2+)反应时更为敏感.结合Ryan-Weber模型可知,两种猝灭体系均以类腐殖质组分与PET-DOM的结合能力更高,但总体来说SDZ猝灭体系中MPDOM的结合能力要强于Cu^(2+)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溶解性有机质(MPDOM) 紫外老化 荧光猝灭 磺胺嘧啶(SDZ) 离子(cu~(2+)) 微塑料(MPs)
原文传递
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WSOM与Cu^(2+)的络合特性研究
2
作者 罗艺璇 甘义群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9-147,共9页
水溶性有机质(WSOM)与重金属络合可以控制重金属的固定和释放过程,从而影响重金属在环境中的毒性。通过提取海口市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根际区、红树区和光滩区3个区域沉积物中的WSOM,与Cu^(2+)进行室内络合试验,以荧光光谱为表征手段,并结... 水溶性有机质(WSOM)与重金属络合可以控制重金属的固定和释放过程,从而影响重金属在环境中的毒性。通过提取海口市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根际区、红树区和光滩区3个区域沉积物中的WSOM,与Cu^(2+)进行室内络合试验,以荧光光谱为表征手段,并结合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寨港红树林湿地3个区域沉积物中WSOM与Cu^(2+)的络合特性。结果表明:(1)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WSOM的组成在3个区域内具有显著的差异,根际区以类蛋白质为主要组分,红树区和光滩区则以类腐殖质为主要组分;(2)3个区域沉积物中,色氨酸类WSOM更易于与Cu^(2+)结合,类腐殖质组分比类蛋白质组分形成的络合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3)根际活动并没有明显加强WSOM对Cu^(2+)的络合作用,根际区重金属含量较高是由于根际沉积物中整体WSOM的含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沉积物 水溶性有机质(WSOM) 离子(cu^(2+)) 荧光光谱 荧光猝灭
下载PDF
当归芍药散对AD细胞模型铜离子介导的Aβ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郝徐艺 罗思 +1 位作者 程淑意 陈云波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51,共7页
目的:以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和铜离子(Cu^(2+))络合物作用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为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探讨Cu^(2+)对Aβ聚集方式和神经毒性的影响及当归芍药散对Cu^(2+)介导的Aβ毒性的AD细胞模型的影响。方法:将Aβ1-... 目的:以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和铜离子(Cu^(2+))络合物作用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为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探讨Cu^(2+)对Aβ聚集方式和神经毒性的影响及当归芍药散对Cu^(2+)介导的Aβ毒性的AD细胞模型的影响。方法:将Aβ1-42(20μmol·L^(-1))与不同浓度硫酸铜(Cu SO4,20,40μmol·L^(-1))反应后用硫黄素T(Th T)染色法检测Aβ聚集状态,再进行Aβ1-42-Cu^(2+)组(20+20μmol·L^(-1)),当归芍药散组(1. 6,3. 2,6. 4 mg·L^(-1)) Th T染色检测Aβ聚集状态。培养SH-SY5Y细胞,分别孵育不同浓度的Aβ1-42(1. 25,2. 5,5,10,20,40μmol·L^(-1))及当归芍药散(1. 6,3. 2,6. 4,12. 8 mg·L^(-1)),24 h后行噻唑蓝(MTT)比色法确定Aβ1-42损伤浓度和当归芍药散保护浓度。随后将SH-SY5Y细胞分为空白组,Aβ1-42-Cu^(2+)组(20+20μmol·L^(-1)),当归芍药散组(20μmol·L^(-1)+20μmol·L^(-1)+1. 6 mg·L^(-1)),空白组加入培养基,共作用24 h后行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生存率,显微镜拍摄细胞形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胞内胞外Aβ1-42聚集状况。结果:与Aβ1-42组比较,Cu^(2+)和Aβ1-42结合成更多更大的Aβ聚集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 <0. 05,P <0. 01),增加细胞内外Aβ1-42聚集(P <0. 05,P <0. 01);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芍药散能提高Aβ1-42-Cu^(2+)损伤的SH-SY5Y的细胞生存率(P <0. 05,P <0. 01),减少胞外Aβ1-42蛋白(P <0. 05,P <0. 01)。结论:Cu^(2+)能够增加Aβ的聚集及毒性;当归芍药散能明显减轻Cu^(2+)介导的Aβ聚集导致的SH-SY5Y细胞损伤,使Aβ内吞,减少胞外Aβ聚集,提高细胞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芍药散 Β淀粉样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 离子(cu2+) 聚集
原文传递
Cu^(2+)对栅藻和鱼腥藻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慧敏 李玉华 +3 位作者 武佃卫 杨忠山 吴玉梅 杜桂森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3-16,共4页
通过藻类增长潜力(AGP)实验,研究了铜离子浓度对2种淡水浮游藻类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Cu2+质量浓度为0.001~0.100mg.L-1时,能促进斜生栅藻增殖;Cu2+质量浓度为1.000~100.000mg.L-1时,对斜生栅藻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当Cu2+质量... 通过藻类增长潜力(AGP)实验,研究了铜离子浓度对2种淡水浮游藻类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Cu2+质量浓度为0.001~0.100mg.L-1时,能促进斜生栅藻增殖;Cu2+质量浓度为1.000~100.000mg.L-1时,对斜生栅藻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当Cu2+质量浓度为0.001~0.010mg.L-1时,会促进鱼腥藻增殖;Cu2+质量浓度为0.100~100.000mg.L-1时,会对鱼腥藻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当Cu2+浓度为0.001~0.100mg.L-1时,斜生栅藻和鱼腥藻细胞经过2d的调整期,从生理上适应了新环境并进入对数增长期;Cu2+浓度达到1.000mg.L-1时则需经4d的调整期才能进入对数增长期,到14d时2种藻细胞的密度仍在增加。对栅藻和鱼腥藻细胞密度的平均比增长率比较显示,斜生栅藻对Cu2+毒性效应的耐受力大于鱼腥藻。结果表明,在淡水水体中,微量的Cu2+有利于浮游藻类增殖,能够增进水体的富营养程度;Cu2+浓度超过1.000mg.L-1时对浮游藻类的繁殖与生长有抑制或毒害作用;过量的Cu2+还可能会导致食物链的破坏与水源的污染。因此,在使用硫酸铜杀藻时应注意其用量与使用次数可能会对水体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学 离子(cu^2+) 浮游藻类 细胞密度变化 毒性效应
下载PDF
基于L-半胱氨酸合成的金纳米簇用于铜离子和多西环素的检测 被引量:4
5
作者 冯媛娇 杨晓明 +2 位作者 朱姗姗 廖洪波 刘汉儒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7,共8页
以L-半胱氨酸(L-Cysteine)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一步法合成了粒径均匀并具有较强荧光的水溶性金纳米簇(Au NCs),该金簇的粒径约为3~5 nm,在紫外灯下呈黄绿色荧光.随后发现,铜离子(Cu2+)对Au NCs的荧光有明显的响应,基于此建立了荧光探... 以L-半胱氨酸(L-Cysteine)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一步法合成了粒径均匀并具有较强荧光的水溶性金纳米簇(Au NCs),该金簇的粒径约为3~5 nm,在紫外灯下呈黄绿色荧光.随后发现,铜离子(Cu2+)对Au NCs的荧光有明显的响应,基于此建立了荧光探针检测Cu2+的新方法,结果表明Au NCs的荧光变化与Cu2+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并能用于实际样品(尿液)中Cu2+的检测.同时,研究发现,多西环素(DC)的加入能够使混合体系(Au NCs-Cu2+)猝灭的荧光逐渐恢复,由此进一步建立了由Cu2+介导"关-开"(off-on)检测DC的荧光分析方法,并将其用于实际样品(牛奶)中多西环素的检测,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簇(AuNCs) 离子(cu^2+) 多西环素(DC) 关开(off-on)机制
原文传递
Cu^(2+)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肝胰腺的蛋白质氧化损伤效应 被引量:4
6
作者 魏克强 庞胜喜 +1 位作者 赵辉 宋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10-1315,共6页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一种潜在的水质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为研究水体中不同浓度的重金属Cu2+对其肝胰腺组织的蛋白质氧化损伤作用,在测得Cu2+致克氏原螯虾96 hLC50为30 mg·L-1后,将螯虾分别暴露于0、0.5、1.0、3.0、...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一种潜在的水质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为研究水体中不同浓度的重金属Cu2+对其肝胰腺组织的蛋白质氧化损伤作用,在测得Cu2+致克氏原螯虾96 hLC50为30 mg·L-1后,将螯虾分别暴露于0、0.5、1.0、3.0、5.0、10.0 mg·L-1的Cu2+溶液中,并在暴露24、48、72、96 h后测定各处理组肝胰腺组织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蛋白质羰基(PCO)含量以及DNA-蛋白质交联(DPC)系数。结果表明,在暴露24h时,随着Cu2+浓度的升高,ROS、T-AOC和GSH-PX水平的变化规律相似,均为先上升后下降,PCO含量和DPC系数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暴露48、72、96 h后,ROS、T-AOC、PCO水平和DPC系数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GSH-PX活性在染毒96 h后,随着浓度的升高而下降。PCO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提示,肝胰腺的蛋白质氧化损伤可能是重金属Cu2+致克氏原螯虾毒性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cu^2+) 克氏原螯虾 肝胰腺 蛋白质氧化损伤
下载PDF
模拟宫腔液成分对铜/低密度聚乙烯纳米复合材料宫内节育器中铜离子(Cu^(2+))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芸 汤滢 +1 位作者 夏先平 谢长生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1-235,245,共6页
目的:研究模拟宫腔液成分对铜/低密度聚乙烯(Cu/LDPE)纳米复合材料宫内节育器(IUD)中Cu2+释放的影响。方法:根据模拟宫腔液的成分和浓度配制了6种浸泡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复合材料IUD在浸泡溶液中Cu2+的释放速率,用标准接触角仪... 目的:研究模拟宫腔液成分对铜/低密度聚乙烯(Cu/LDPE)纳米复合材料宫内节育器(IUD)中Cu2+释放的影响。方法:根据模拟宫腔液的成分和浓度配制了6种浸泡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复合材料IUD在浸泡溶液中Cu2+的释放速率,用标准接触角仪测试复合材料与浸泡溶液的接触角,用pH计测试浸泡溶液的pH值。结果:模拟宫腔液成分可改变溶液与复合材料的接触角,以及浸泡溶液的pH值,进而对复合材料IUD的Cu2+释放速率产生较大影响。含Cl-无机正盐、葡萄糖、人血白蛋白能加速Cu2+的释放,但酸式盐的加入使Cu2+释放速率降低。结论:模拟宫腔液成分对复合材料IUD的Cu2+释放速率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宫腔液成分 cu/LDPE纳米复合材料 宫内节育器(IUD) 离子(cu2+)释放
原文传递
MBFX-8/磁性Fe3O4@CMC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对Cu^2+的去除 被引量:4
8
作者 郭振华 刘中桃 +2 位作者 沈伯雄 马影利 孙境求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1-426,共6页
以微生物絮凝剂MBFX-8、羧甲基壳聚糖CMC和磁性Fe_3O_4为原料,制备了新型MBFX-8/磁性Fe_3O_4@CMC复合絮凝剂。采用FTIR和XRD对新型复合絮凝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CMC)已成功接枝在Fe_3O_4纳米粒子表面,而且MBFX-8也顺利掺... 以微生物絮凝剂MBFX-8、羧甲基壳聚糖CMC和磁性Fe_3O_4为原料,制备了新型MBFX-8/磁性Fe_3O_4@CMC复合絮凝剂。采用FTIR和XRD对新型复合絮凝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CMC)已成功接枝在Fe_3O_4纳米粒子表面,而且MBFX-8也顺利掺入复合絮凝剂中。考察了MBFX-8与Fe_3O_4@CMC的质量比、p H、絮凝剂投加量和静置反应时间对Cu^(2+)去除性能的影响。MBFX-8与Fe_3O_4@CMC的质量比为1∶5时,复合絮凝剂对Cu^(2+)的去除率最好。复合絮凝剂对Cu^(2+)的去除效果与溶液初始p H以及静置反应时间正相关,而与其投加量的增加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溶液初始p H值为6.5,复合絮凝剂投加量为5 g·L-1,静置反应时间为3 h时,得到最优的Cu^(2+)去除效果,达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MBFX-8 羧甲基壳聚糖(CMC) MBFX-8/磁性Fe3O4@CMC复合絮凝剂 二价离子(cu2+)
原文传递
铜离子胁迫对苦荞萌发物生态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周一鸣 周小理 +2 位作者 崔琳琳 李保国 赵琳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1-204,共4页
铜离子是植物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主要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Cu2+对苦荞发芽势和发芽率、谷氨酸脱羧酶(GAD)活性及γ-氨基丁酸(GABA)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苦荞萌发具有低质量浓度(0.1 m g/L^0.5 mg/L)下的刺激效应,可明显... 铜离子是植物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主要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Cu2+对苦荞发芽势和发芽率、谷氨酸脱羧酶(GAD)活性及γ-氨基丁酸(GABA)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苦荞萌发具有低质量浓度(0.1 m g/L^0.5 mg/L)下的刺激效应,可明显提高苦荞发芽势和发芽率;以Cu2+质量浓度为0.2 mg/L处理苦荞,第4天时GABA的含量达到最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cu^2+) 萌发苦荞 生态效应
原文传递
水体铜胁迫对克氏原螯虾血淋巴ROS和血蓝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辉 魏克强 《科技与创新》 2014年第4期103-104,共2页
在测得Cu^(2+)致克氏原螯虾96 h LC_(50)的质量分数为30 mg/L的基础上,将螯虾分别暴露于质量分数为0 mg/L、0.5 mg,L、1.0 mg/L、3.0 mg/L、5.0 mg/L、10.0 mg/L的Cu^(2+)溶液中,在暴露24 h、48 h、72 h和96 h后,测定血淋巴ROS和血蓝蛋... 在测得Cu^(2+)致克氏原螯虾96 h LC_(50)的质量分数为30 mg/L的基础上,将螯虾分别暴露于质量分数为0 mg/L、0.5 mg,L、1.0 mg/L、3.0 mg/L、5.0 mg/L、10.0 mg/L的Cu^(2+)溶液中,在暴露24 h、48 h、72 h和96 h后,测定血淋巴ROS和血蓝蛋白含量。结果表明,螯虾血淋巴ROS含量呈现先被诱导上升后被抑制的趋势,Cu^(2+)具有能够抑制螯虾血淋巴细胞产生活性氧ROS的能力;血清血蓝蛋白含量先上升而后逐渐趋于稳定,最后显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cu^2+) 克氏原螯虾 ROS 血蓝蛋白
下载PDF
铜离子对蟾蜍蝌蚪红细胞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改芳 刘碧霞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4-226,289,290,共5页
为了研究铜离子(Cu2+)对蟾蜍蝌蚪红细胞的影响,试验利用吕梁市离石区吕梁学院新校区自然状态下的湖水水体中的蟾蜍蝌蚪,将饲养于实验室1周的蟾蜍蝌蚪分别放入对照组(曝气的自来水)和Cu2+浓度分别为0.010 mg/L、0.015 mg/L、0.020 mg/L、... 为了研究铜离子(Cu2+)对蟾蜍蝌蚪红细胞的影响,试验利用吕梁市离石区吕梁学院新校区自然状态下的湖水水体中的蟾蜍蝌蚪,将饲养于实验室1周的蟾蜍蝌蚪分别放入对照组(曝气的自来水)和Cu2+浓度分别为0.010 mg/L、0.015 mg/L、0.020 mg/L、0.025 mg/L、0.030 mg/L的试验组,每组各放30只,研究各浓度组分别在24 h、36 h、42 h这3个时间段内,Cu2+对蟾蜍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浓度下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均大于对照组,并且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蟾蜍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均随着Cu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对蟾蜍蝌蚪的毒害作用增大。在相同的浓度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cu2+) 红细胞 蟾蜍蝌蚪 核异常率 红细胞微核率
原文传递
椰壳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春英 黄跃丹 《嘉应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0-26,共7页
以椰壳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水溶液中Cu^(2+)的去除特性和过程机制.考察了吸附时间、温度、pH、椰壳投加量和共存阴离子对椰壳吸附Cu^(2+)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和等温吸附平衡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椰壳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Cu^(2... 以椰壳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水溶液中Cu^(2+)的去除特性和过程机制.考察了吸附时间、温度、pH、椰壳投加量和共存阴离子对椰壳吸附Cu^(2+)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和等温吸附平衡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椰壳可以快速吸附水中的Cu^(2+),接触30min即达到平衡吸附量的95%以上;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不是其唯一限速步骤;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放热、自由能减少的过程,温度升高不利于吸附进行,但温度对吸附的影响较小.pH、椰壳投加量和共存阴离子均影响的Cu^(2+)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壳 离子(cu^2+) 吸附动力学 等温吸附 去除机制
下载PDF
转录因子Cup2对白念珠菌铜离子代谢、氧化应激调控作用的初步研究
13
作者 张金宇 王丽红 +3 位作者 秦玉璘 张璐璐 姜远英 曹永兵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利用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不同转录因子基因缺失菌,考察参与调控铜离子(Cu^(2+))代谢和氧化应激的重要转录因子。方法点板实验(spot assay)、生长曲线法。结果spot assay筛选发现,转录因子Cup2缺失菌Cup2Δ/Δ对Cu^(2+)的敏... 目的利用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不同转录因子基因缺失菌,考察参与调控铜离子(Cu^(2+))代谢和氧化应激的重要转录因子。方法点板实验(spot assay)、生长曲线法。结果spot assay筛选发现,转录因子Cup2缺失菌Cup2Δ/Δ对Cu^(2+)的敏感性增加,进一步研究表明Cup2Δ/Δ在含5mmol/L的Cu^(2+)培养液中生长缓慢;Cup2Δ/Δ对H_2O_2的敏感性也有所增加,而且Cu^(2+)协同H_2O_2发挥抑菌作用,在BCS螯合Cu^(2+)后,增加了Cup2Δ/Δ和亲本菌SN250对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的耐受性。在氟康唑、咪康唑和酮康唑敏感性实验中,Cup2Δ/Δ并未表现出对唑类药物敏感。结论敲除转录因子Cup2,可增加白念珠菌对Cu^(2+)和H_2O_2的敏感性。转录因子Cup2可能参与调控白念珠菌对Cu^(2+)的代谢和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但并未参与对唑类药物耐药性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转录因子cup2 离子(cu2+) 过氧化氢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