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氮共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氧还原催化活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朱广彬 边志成 +4 位作者 何雨林 李前进 郭路路 罗志虹 罗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10-2016,共7页
为提高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的氧还原反应动力学,减少商用Pt/C催化剂的使用,本工作提出将铁/氮共掺杂石墨烯(Fe/NG)作为DMFC的氧还原催化剂,并研究了Fe/NG的制备方法和催化活性。首先,通过水热法处理吸附有铁离子的聚苯胺/氧化石墨烯... 为提高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的氧还原反应动力学,减少商用Pt/C催化剂的使用,本工作提出将铁/氮共掺杂石墨烯(Fe/NG)作为DMFC的氧还原催化剂,并研究了Fe/NG的制备方法和催化活性。首先,通过水热法处理吸附有铁离子的聚苯胺/氧化石墨烯,并分别在700℃、800℃和900℃对其进行热处理,得到Fe/NG-700、Fe/NG-800和Fe/NG-900三种催化剂。然后,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三种Fe/NG催化剂进行表征,确定了铁元素以铁单质和四氧化三铁两种形式存在,氮元素以吡啶氮和石墨氮为主。最后,在氧饱和的0.1 mol/L KOH碱性体系中,采用循环伏安法(CV)、旋转圆盘电极(RDE)、旋转环盘电极(RRDE)研究了三种Fe/NG催化剂的ORR催化机理,证明Fe/NG-700、Fe/NG-800、Fe/NG-900催化四电子过程中,双氧水产率保持接近0。Fe/NG-700、Fe/NG-800、Fe/NG-900具有与20%Pt/C相当的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更优异的抗甲醇毒化能力,是一种潜在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掺杂石墨 四电子过程 稳定性 耐甲醇毒化
下载PDF
叶酸氮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复合物对M1型巨噬细胞叶酸受体β的靶向作用
2
作者 张敏敏 阳泽宇 +3 位作者 杨霞 谭兴领 周思江 宁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3-589,共7页
目的研究叶酸氮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folic acid nitrogen-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s,FA-N-GQDs)复合物对M1型巨噬细胞叶酸受体β(folate receptor 2,FOLR2)的靶向作用。方法用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将THP-1细胞... 目的研究叶酸氮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folic acid nitrogen-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s,FA-N-GQDs)复合物对M1型巨噬细胞叶酸受体β(folate receptor 2,FOLR2)的靶向作用。方法用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将THP-1细胞诱导成M0型巨噬细胞,再分别使用脂多糖(LPS)+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IL-13将M0型巨噬细胞诱导成M1和M2型巨噬细胞;将FA-N-GQDs复合物分别与M1和M2型巨噬细胞共培养,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表面FOLR2 mRNA及蛋白水平;荧光法观察FOLR2的靶向情况。结果M1型巨噬细胞FOLR2表达量高于M0和M2型巨噬细胞;荧光显微镜下,仅M1型巨噬细胞与FA-N-GQDs复合物共培养组可见明显荧光,其他组均未见明显荧光。结论FA-N-GQDs复合物对M1型巨噬细胞上的FOLR2具有较好的靶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掺杂石墨 量子点复合物 叶酸受体
原文传递
氧氮共掺杂石墨烯光催化降解高浓度亚甲基蓝性能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钦民 王月 +3 位作者 石永林 冯丽君 和浩源 马晓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9-874,共6页
本文采用原位合成法及混酸氧化法制备氧氮共掺杂石墨烯(ONG)。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X射线能谱分析(XPS)、紫外可见光漫反射(UV-vis DRS)、光致发光光谱(PL)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得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亚甲基蓝为目标降解物探究... 本文采用原位合成法及混酸氧化法制备氧氮共掺杂石墨烯(ONG)。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X射线能谱分析(XPS)、紫外可见光漫反射(UV-vis DRS)、光致发光光谱(PL)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得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亚甲基蓝为目标降解物探究了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及降解机理。结果表明:混酸氧化法制备的氧氮共掺杂石墨烯,在350-800 nm可见光区域中有强吸收峰,光学带隙为2.5 eV,室温条件下5 mg ONG对100 mg·L^(-1)高浓度亚甲基蓝溶液光催化降解率达88%。光催化过程中产生的e-是降解亚甲基蓝最主要的活性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石墨 光催化 掺杂石墨 无金属催化剂
下载PDF
三维氮磷共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电催化氧还原性能研究
4
作者 靳伟诺 秦勇 刘扬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8-123,128,共7页
氧还原反应(ORR)是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的阴极反应,其缓慢的动力学是目前掣肘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使反应顺利进行,常常需要使用金属(包括贵金属和过渡金属)基催化剂,但这些催化剂存在价格高、稳定性差等缺... 氧还原反应(ORR)是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的阴极反应,其缓慢的动力学是目前掣肘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使反应顺利进行,常常需要使用金属(包括贵金属和过渡金属)基催化剂,但这些催化剂存在价格高、稳定性差等缺陷。非金属原子掺杂的碳基催化剂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前景的ORR电催化剂。在此,使用单一前驱体磷酸三聚氰胺和氧化石墨烯经水热然后退火制备了三维氮磷共掺杂石墨烯材料(3DNPG)。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3DNPG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3DNPG具有独特的三维网状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514.38m 2/g),特别是还具有非常高的N(15.53%)和P(6.61%)掺杂量。用作碱性溶液里ORR的催化剂时,其起始电位为0.994V,半波电位为0.817V,极限电流为5.34mA/cm^(2),在48h后电流密度保持率仍维持在99%,因此是一种兼具优异活性和循环稳定性的ORR催化剂,在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石墨 掺杂石墨 氧还原反应 电催化剂
下载PDF
非金属石墨烯催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博凯 伍水生 +1 位作者 董倩 王亚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6-48,共3页
石墨烯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近年来在催化方面的应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综述了非金属石墨烯材料在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氧化石墨烯、官能化氧化石墨烯以及氮原子掺杂石墨烯基催化剂。讨论了非金属石墨烯材... 石墨烯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近年来在催化方面的应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综述了非金属石墨烯材料在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氧化石墨烯、官能化氧化石墨烯以及氮原子掺杂石墨烯基催化剂。讨论了非金属石墨烯材料表面功能化修饰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非金属石墨烯材料表面功能化修饰的结构-性能关系、非金属石墨烯材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 官能化氧化石墨 原子掺杂石墨 催化应用 进展
下载PDF
猝灭-恢复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测定抗坏血酸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琪 李超 张召香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65-1369,共5页
制备了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SGQDs),并将其修饰在金电极表面。基于NSGQDs良好的电化学发光(ECL)特性,以其为探针,进一步将铜-金属有机框架(Cu-MOF)修饰于该电极表面,构建了猝灭-恢复型ECL传感器用于抗坏血酸的高灵敏检测。由于NSGQDs... 制备了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SGQDs),并将其修饰在金电极表面。基于NSGQDs良好的电化学发光(ECL)特性,以其为探针,进一步将铜-金属有机框架(Cu-MOF)修饰于该电极表面,构建了猝灭-恢复型ECL传感器用于抗坏血酸的高灵敏检测。由于NSGQDs表面存在大量氨基,当Cu-MOF存在时,NSGQDs的ECL信号猝灭;加入抗坏血酸后,Cu-MOF从NSGQDs表面自动脱落,NSGQDs的ECL信号得以恢复。NSGQDs的ECL信号恢复值与抗坏血酸浓度在0.1~40μmol/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2 nmol/L。该法已用于血样中抗坏血酸的测定,并进一步研究了人血液中抗坏血酸24 h的药代动力学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石墨量子点 铜-金属有机框架 电化学发光 抗坏血酸
原文传递
Construc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s/Bi5O7I composites for accelerated charge separation and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performance 被引量:4
7
作者 Kai Li Mengxia Ji +3 位作者 Rong Chen Qi Jiang Jiexiang Xia Huaming Li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30-1239,共10页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modified Bi5O7 I(NPG/Bi5O7 I)nanorods were fabricated via a simple solvothermal method.The morphology,structure,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as-prepared samples w...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modified Bi5O7 I(NPG/Bi5O7 I)nanorods were fabricated via a simple solvothermal method.The morphology,structure,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as-prepared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and diffus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was estimated by degrading the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tetracycline and enrofloxacin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The photodegradation activity of Bi5O7 I improved after its surface was modified with NPGs,which was at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photogenerated charge transport rate and a decrease in the electron-hole pair recombination efficiency.From the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spectra,XPS valence band data,and free radical trapping experiment results,the main active substances involved in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process were determined to be photogenerated holes and superoxide radicals.A possibl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mechanism for NPG/Bi5O7 I nanorods wa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5O7I N P co-doped graphene quantum dots PHOTOCATALYSIS Ionic liquid Charge separation
下载PDF
B,N,S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对Fe3+和H2PO4-的荧光检测 被引量:3
8
作者 喻照川 马文辉 +4 位作者 吴涛 问婧 张永 王丽艳 初红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86-2293,共8页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可在纯水体系中连续"OFF-ON-OFF"荧光识别Fe^3+和H2PO4^-的B,N,S共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探针材料(BNS-GQDs),并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NS-GQDs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nm,具有类似石墨烯的结...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可在纯水体系中连续"OFF-ON-OFF"荧光识别Fe^3+和H2PO4^-的B,N,S共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探针材料(BNS-GQDs),并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NS-GQDs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nm,具有类似石墨烯的结构,且成功掺杂了B,N,S原子.光谱表征结果表明,其在纯水体系中可以实现对Fe^3+的荧光猝灭识别;同时,BNS-GQDs+Fe^3+体系能够专一性地荧光增强识别H2PO4^-.识别机理研究表明,BNS-GQDs可与Fe^3+通过静电作用形成配合物并向Fe^3+转移电子,从而引起荧光猝灭;H2PO4^-可从上述配合物中置换出Fe^3+,引起体系荧光恢复.BNS-GQDs识别Fe3+和H2PO4-具有较好的可逆性,可应用于Hela细胞和实际水样中Fe^3+和H2PO4^-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N S掺杂石墨量子点 荧光探针 FE^3+ H2PO4^- 细胞成像
下载PDF
Ag_(3)PO_(4)-NSG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抗菌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蓝秀权 华涛 +4 位作者 林家亮 周心慧 程建华 杨俊 胡勇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37,共10页
以氮硫掺杂石墨烯(NSG)和磷酸银(Ag_(3)PO_(4))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了新型Ag_(3)PO_(4)-NSG光催化剂,并对其光催化灭活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性能进行了探究.利用XRD、XPS、SEM及TEM等对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元素种类,形貌特征以... 以氮硫掺杂石墨烯(NSG)和磷酸银(Ag_(3)PO_(4))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了新型Ag_(3)PO_(4)-NSG光催化剂,并对其光催化灭活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性能进行了探究.利用XRD、XPS、SEM及TEM等对制备样品的晶体结构,元素种类,形貌特征以及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g_(3)PO_(4)-NSG复合光催化剂的成功合成.此外还考察了溶液pH对光催化抗菌的影响,溶液pH为7.0时,复合材料的灭菌效率最高.NSG的引入有助于电子-空穴对的高效分离和活性物质的生成,从而使Ag_(3)PO_(4)-NSG具有出色的光催化消毒效果.与单独NSG和Ag_(3)PO_(4)相比,Ag_(3)PO_(4)-NSG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最高的消毒活性,在光照35 min下,可将全部大肠杆菌(7.87 log)和金黄色葡萄球菌(7.80 log)灭活.4次的重复性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该光催化剂具备较好的稳定性.根据能带结构分析和活性组分分析实验,提出了Ag_(3)PO_(4)-NSG催化剂的光催化消毒机制.Ag_(3)PO_(4)-NSG催化剂对水净化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掺杂石墨 Ag_(3)PO_(4)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原文传递
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及在孔雀石绿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邱競瑶 何岗 +2 位作者 白文凤 金丽 张建坡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9-95,共7页
为了研发一种新型可用于定量分析水溶液中孔雀石绿的荧光量子点,合成了氮硫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并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纳米粒子含有C、O、N、S等元素,粒径为2-8 nm,当激发波长为370... 为了研发一种新型可用于定量分析水溶液中孔雀石绿的荧光量子点,合成了氮硫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并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纳米粒子含有C、O、N、S等元素,粒径为2-8 nm,当激发波长为370 nm时,其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449 nm,具有良好的荧光发射性能。进一步将孔雀石绿加入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中,孔雀石绿会引起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发射强度明显的降低,并且孔雀石绿浓度与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强度的改变(F_(0)/F)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基于此建立了一种定量分析孔雀石绿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的最低线性范围为8.22-13.70 nmol/L,最低检出限为4.83 nmol/L(1.76 ng/mL)。研究发现,加入孔雀石绿后,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说明二者之间形成了复合物;变温试验回归线的斜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是因为孔雀石绿与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复合物的稳定性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结合荧光衰减曲线和动力学计算可知,孔雀石绿所引起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强度的降低为静态猝灭过程。实际样品分析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成本低,可用于水溶液中孔雀石绿的定量现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石墨量子点 荧光猝灭 孔雀石绿
下载PDF
Li吸附对石墨烯、BC5、C5N电学性质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英文)
11
作者 贾颖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240-2248,共9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Li在本征石墨烯和BC5,C5N表面最稳定位置的吸附进行了结构优化,计算了本征石墨烯及BC5,C5N吸附Li前后的能带结构,态密度,电荷转移,差分电荷密度和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B掺杂浓度为16.67%(原...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Li在本征石墨烯和BC5,C5N表面最稳定位置的吸附进行了结构优化,计算了本征石墨烯及BC5,C5N吸附Li前后的能带结构,态密度,电荷转移,差分电荷密度和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B掺杂浓度为16.67%(原子分数)时可显著提高石墨烯的Li吸附能,N掺杂浓度为16.67%(原子分数)时减弱了石墨烯的Li吸附能。吸附Li后的graphene-Li、BC5-Li和C5N-Li体系均显示出金属性,且Li与石墨烯、BC5和C5N体系间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石墨 硼()掺杂石墨 Li吸附 电子结构
下载PDF
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探针测定葡萄酒中铜离子的含量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競瑶 何岗 +3 位作者 李欣 白文凤 金丽 张建坡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4,32,共5页
铜是哺乳动物所需营养中的微量元素,每天摄入1.5~2.0 mg铜是必不可少的.但过量的摄入铜对人体会产生毒性,而且测定血清和尿液中的铜水平对于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建立铜的定量分析方法尤为重要.基于Cu^(2+)对氮硫掺杂石... 铜是哺乳动物所需营养中的微量元素,每天摄入1.5~2.0 mg铜是必不可少的.但过量的摄入铜对人体会产生毒性,而且测定血清和尿液中的铜水平对于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建立铜的定量分析方法尤为重要.基于Cu^(2+)对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快速、高灵敏检测Cu^(2+)的方法,结果表明检测范围具有可调性,最低检出限为2.708 nmol·L^(-1).并通过变温实验和热力学计算探究了其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 掺杂石墨量子点 荧光猝灭 定量分析
下载PDF
铝氮共掺杂石墨烯负载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13
作者 汤琳 周晓 +2 位作者 刘杨 季培红 秦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8-142,共5页
通过热退火法制备了铝氮共掺杂石墨烯负载纳米钌复合催化剂(Ru/ANG),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表征。用作电催化剂时,Ru/ANG对氢燃料电池领域的3个重要... 通过热退火法制备了铝氮共掺杂石墨烯负载纳米钌复合催化剂(Ru/ANG),采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表征。用作电催化剂时,Ru/ANG对氢燃料电池领域的3个重要反应——氧还原反应(ORR)、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均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性能。该材料的发现对廉价多功能电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石墨 电催化剂 析氢反应 析氧反应 氧还原反应
下载PDF
氯化锰与氮硫掺石墨烯量子点的相互作用研究
14
作者 邱競瑶 何岗 +3 位作者 李晗 白文凤 金丽 张建坡 《山东化工》 CAS 2021年第22期14-16,共3页
锰在维持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负责血糖水平和细胞能量管理、生殖功能、消化功能和骨骼生长。但同时过量的锰会对人产生不可逆的后果,如锰中毒、帕金森综合征。通过探究氯化锰与氮硫掺石墨烯量子点之间的相互作用... 锰在维持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负责血糖水平和细胞能量管理、生殖功能、消化功能和骨骼生长。但同时过量的锰会对人产生不可逆的后果,如锰中毒、帕金森综合征。通过探究氯化锰与氮硫掺石墨烯量子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氯化锰浓度与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荧光强度变化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到3.042μmol/L。并通过变温实验和热力学计算对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氯化锰所引起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强度的降低为动态猝灭过程,且为自发吸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石墨量子点 氯化锰 定量分析 机理讨论
下载PDF
Near-infrared absorbing 2D/3D ZnIn2S4/N-doped graphene photocatalyst for highly efficient CO2 capture and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被引量:23
15
作者 Yang Xia Bei Cheng +2 位作者 Jiajie Fan Jiaguo Yu Gang Liu 《Science China Material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4期552-565,共14页
Hierarchical heterostructure photocatalysts with broad spectrum solar light utilization,particularly in the nearinfrared(NIR)region,are emerging classes of advanced photocatalytic materials for solar-driven CO2 conver... Hierarchical heterostructure photocatalysts with broad spectrum solar light utilization,particularly in the nearinfrared(NIR)region,are emerging classes of advanced photocatalytic materials for solar-driven CO2 conversion into value-added chemical feedstocks.Herein,a novel two-demensional/three-demensional(2 D/3 D)hierarchical composite is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by assembling vertically-aligned ZnIn2 S4(ZIS)nanowall arrays on nitrogen-doped graphene foams(NGF).The prepared ZIS/NGF composite shows enhancement in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ability and selective CO2 capture as well as solar-driven CO2 photoreduction.At273 K and 1 atm,the ZIS/NGF composite with 1.0 wt%NGF achieves a comparably high CO2-to-N2 selectivity of 30.1,with an isosteric heat of CO2 adsorption of 48.2 kJ mol^-1.And in the absence of cocatalysts and sacrificial agents,the ZIS/NGF composite with cyclability converts CO2 into CH4,CO and CH3 OH under simulated solar light illumination,with the respective evolution rates about 9.1,3.5,and 5.9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ristine ZIS.In-depth analysis using in-situ irradiate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ISI-XPS)in conjunction with Kelvin probe measurements reveals the underlying charge transfer pathway and process from ZIS to N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infrared light nitrogen-doped graphene foams ZnIn2S4 nanowalls selective CO2 capture CO2 photocatalytic reduction
原文传递
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气还原性能 被引量:18
16
作者 马贵香 赵江红 +1 位作者 郑剑锋 朱珍平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8-265,共8页
通过改良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Graphite oxide,GO),采用爆炸辅助还原法将GO还原剥离并原位掺杂得到氮掺杂石墨烯(Nitrogen-doped graphene,N-RGO)。采用TEM、SEM、FI-IR、XPS、XRD及Raman等分析手段对N-RGO的形貌、组成以及结构进行... 通过改良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Graphite oxide,GO),采用爆炸辅助还原法将GO还原剥离并原位掺杂得到氮掺杂石墨烯(Nitrogen-doped graphene,N-RGO)。采用TEM、SEM、FI-IR、XPS、XRD及Raman等分析手段对N-RGO的形貌、组成以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旋转环盘电极技术测试了其电催化氧气还原活性。TEM和SEM结果表明,爆炸条件下GO被很好地剥离开来,得到只有几层厚度的石墨烯;FI-IR及XPS结果表明,GO中大部分含氧官能团被脱除,C/O原子比达到26.2,是目前所得GO还原程度非常高的方法之一,且氮元素成功掺杂进石墨烯晶格中,掺杂氮的原子质量分数约为2.11%;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氧气还原的极限扩散电流由非氮掺杂石墨烯(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的0.24mA提高到N-RGO的0.49 mA,尽管爆炸辅助还原得到的RGO对氧气还原也显示出较好的催化活性,但掺杂之后的N-RGO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 氧化石墨 掺杂石墨 氧气还原
下载PDF
X射线衍射原理及掺杂石墨烯的物相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赵瑶 方国川 +2 位作者 魏珍 吴婷婷 田野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11期10-14,共5页
目的 X射线衍射技术是一种不损害材料、能够精确测量样品结构信息的测量技术。介绍了X射线衍射(XRD)的工作原理,利用XRD对银/氮掺杂石墨烯的X射线衍射花样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氧化还原法(Hummer)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利用微波溶剂热法制备... 目的 X射线衍射技术是一种不损害材料、能够精确测量样品结构信息的测量技术。介绍了X射线衍射(XRD)的工作原理,利用XRD对银/氮掺杂石墨烯的X射线衍射花样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氧化还原法(Hummer)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利用微波溶剂热法制备了氮掺杂石墨烯,并以氮掺杂石墨烯(N-RGO)作为银纳米粒子的载体,制备了银/氮掺杂石墨烯(Ag/N-RGO)纳米杂化材料。结果通过XRD物相分析得知银纳米粒子为面心立方晶型,明确显示银纳米粒子及氮元素成功掺入石墨烯中。结论研究结果对XRD的表征原理及掺杂石墨烯材料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衍射 石墨 物相分析 掺杂石墨 银/掺杂石墨
下载PDF
不同氮掺杂石墨烯氧还原反应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俊 李莉 魏子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1-328,共8页
N掺杂石墨烯作为一种具有较高活性和稳定性的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不同的N掺杂类型对氧还原活性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分别对石墨型和吡啶型两种N掺杂石墨烯的ORR活性进行比较研究。能带... N掺杂石墨烯作为一种具有较高活性和稳定性的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不同的N掺杂类型对氧还原活性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分别对石墨型和吡啶型两种N掺杂石墨烯的ORR活性进行比较研究。能带结构分析表明,石墨氮掺杂石墨烯(GNG)的导电性随掺N量的增加而降低;吡啶氮掺杂石墨烯(PNG)的导电性则随掺N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当N掺杂浓度达到4.2%(原子分数)时,PNG具有最优导电性。且当N掺杂浓度大于1.4%时,PNG的导电率总是高于GNG。氧还原自由能阶梯曲线发现O_2的质子化是整个氧还原过程的潜在控制步骤。在同等氮掺杂浓度下,O_2的质子化自由能能变在GNG上低于在PNG上,意味着若在同等电子传输能力的情况下,GNG具有比PNG更优异的催化活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当N掺杂浓度在低于2.8%时,GNG和PNG导电性差异小,其催化ORR活性由O_2质子化反应难易程度决定,GNG的催化活性优于PNG;当N掺杂浓度高于2.8%时,氮掺杂石墨烯的电子传输性能(导电性)成为决定催化剂ORR活性的主要因素,因此PNG表现出较GNG更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掺杂石墨 吡啶 石墨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氮掺杂石墨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3
19
作者 高云雷 赵东林 +2 位作者 白利忠 张霁明 孔莹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3-417,441,共6页
以天然石墨为原料,通过氧化、快速热膨胀和超声分散制备石墨烯。将氧化石墨与三聚氰胺在氮气下950℃反应合成氮掺杂石墨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以及红外光谱(FTIR)、X射线能谱(XPS)等测试方... 以天然石墨为原料,通过氧化、快速热膨胀和超声分散制备石墨烯。将氧化石墨与三聚氰胺在氮气下950℃反应合成氮掺杂石墨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以及红外光谱(FTIR)、X射线能谱(XPS)等测试方法对氮掺杂石墨烯的形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合成了薄层状氮掺杂石墨烯。采用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法等手段测试氮掺杂石墨烯、石墨烯和天然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比较研究了三者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氮掺杂石墨烯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能和独特的储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石墨 石墨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磁性氮掺杂石墨烯固相萃取环境水样中的4种有机氯污染物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林吉 朱晁乐 +3 位作者 曹小吉 周婷 叶学敏 莫卫民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2-769,共8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成功合成了磁性氮掺杂石墨烯纳米材料,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此磁性纳米材料对对氯间二甲苯酚的吸附不局限于均匀的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将其作为磁性固相吸附剂,通过对吸附剂用量、...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成功合成了磁性氮掺杂石墨烯纳米材料,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初步探讨。此磁性纳米材料对对氯间二甲苯酚的吸附不局限于均匀的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将其作为磁性固相吸附剂,通过对吸附剂用量、超声萃取时间、水样pH值、上样体积等条件的优化,建立了超声辅助磁性固相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环境水样中的三氯生(TCS)、对氯间二甲苯酚(PCMX)、六氯苯(HCB)和2,2',4,4',5,5'-六氯联苯(PCB-153)4种有机氯污染物的方法。在优化条件下,将6.0 mg Fe_3O_4/N-G分散于100 mL水样中,调节水样至pH 5,超声萃取15 s,磁性分离,3 mL乙醇和2 mL二氯甲烷分步洗脱,洗脱液氮吹定容,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4种有机污染物在0.1~10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3~0.9999,检出限(S/N=3)和定量限(S/N=10)分别为0.05~0.6 ng/L和0.4~2.4 ng/L,3个加标浓度水平的回收率为68.3%~103.4%,日内、日间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3%~6.9%和3.4%~9.4%(n=6)。本方法简单方便,易于操作,适用于环境水样中有机氯污染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石墨 磁性固相萃取 环境水样 抗菌剂 有机氯污染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