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钨对热锻模具钢一次碳化物形貌及冲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金欣 周健 +1 位作者 迟宏宵 马党参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39,共5页
在传统Cr-Mo-V系马氏体型热作模具钢基础上,研究了不同W含量对热锻模具钢的一次碳化物形貌以及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W含量的上升,钢中一次碳化物数量增多,一次碳化物类型逐渐由M_2C型转变为M_6C型,形貌由圆度较大、带有尖角的... 在传统Cr-Mo-V系马氏体型热作模具钢基础上,研究了不同W含量对热锻模具钢的一次碳化物形貌以及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W含量的上升,钢中一次碳化物数量增多,一次碳化物类型逐渐由M_2C型转变为M_6C型,形貌由圆度较大、带有尖角的不规则形状逐渐转变为球状;不同W含量的试验钢回火二次硬化峰温度都为510℃,峰值硬度相差不大,均在58 HRC左右,比通用型H13高5 HRC;随着W含量的升高,试验钢冲击吸收能量先上升后下降,W含量在2%附近时,冲击吸收能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锻模具钢 合金化 一次碳化物 二次硬化 冲击性能
原文传递
铸态贝氏体灰口铸铁及贝氏体形态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广平 贾树盛 +2 位作者 周宏 苏玉林 赵新清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1994年第5期14-16,共3页
在普通亚共晶灰口铸铁的基础上,加入W、Mo、Cu合金元素,获得铸态贝氏体灰口铸铁。这种铸铁的抗拉强度可达到450~550MPa,硬度为280~350HBS。利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检测手段对贝氏体组织形态进行分析,证... 在普通亚共晶灰口铸铁的基础上,加入W、Mo、Cu合金元素,获得铸态贝氏体灰口铸铁。这种铸铁的抗拉强度可达到450~550MPa,硬度为280~350HBS。利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检测手段对贝氏体组织形态进行分析,证实了这种铸态贝氏体是由大量板条状无碳化物贝氏体和少量针状贝氏体组成,在针状贝氏体中有平行分布的极细小杆状碳化物条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口铸铁 贝氏体形态 合金化
下载PDF
表面钨合金化对高铬铸铁组织和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哲轩 周再峰 +3 位作者 山泉 李祖来 蒋业华 张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362-365,共4页
采用真空消失模铸造工艺(V-EPC)制备了高铬铸铁表面钨合金化材料,研究了表面钨合金化对高铬铸铁基体材料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体区域的洛氏硬度约为35~40HRC,而表面合金化区域的洛氏硬度达到55~60HRC。其原因在于通过表面... 采用真空消失模铸造工艺(V-EPC)制备了高铬铸铁表面钨合金化材料,研究了表面钨合金化对高铬铸铁基体材料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基体区域的洛氏硬度约为35~40HRC,而表面合金化区域的洛氏硬度达到55~60HRC。其原因在于通过表面钨合金化可以形成硬脆相Fe3W3C,对提高基体材料的硬度有显著作用。同时,表面合金化区域内硬度较高的硬脆相Fe3W3C与硬度较低的物相Fe-Cr-C相互夹杂,Fe-Cr-C能够有效吸收载荷,防止Fe3W3C发生断裂,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整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消失模铸造 高铬铸铁 表面合金化
下载PDF
钨铝合金化的改进型乙烯裂解炉管1150℃条件下的模拟渗碳行为研究
4
作者 吴志刚 陈涛 +1 位作者 刘春娇 连晓明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0,共11页
为探究钨铝合金化的改进型乙烯裂解炉管27Cr44Ni5W3Al+MA在1150℃条件下的渗碳损伤情况,采用粒径1.5~3 mm的固体渗碳剂,针对27Cr44Ni5W3Al+MA炉管开展1150℃条件下50,100,150,200 h的固体渗碳试验。采用C-S分析仪和OM,SEM,EDS,XRD及维... 为探究钨铝合金化的改进型乙烯裂解炉管27Cr44Ni5W3Al+MA在1150℃条件下的渗碳损伤情况,采用粒径1.5~3 mm的固体渗碳剂,针对27Cr44Ni5W3Al+MA炉管开展1150℃条件下50,100,150,200 h的固体渗碳试验。采用C-S分析仪和OM,SEM,EDS,XRD及维氏硬度计等对渗碳前后炉管进行成分、组织及性能分析,研究炉管渗碳行为。结果表明:从铸态至渗碳200 h时,炉管内壁1 mm范围内平均碳浓度由约0.5%增长至饱和碳浓度2.2%左右;渗碳时间由50 h增至200 h,炉管内壁渗碳层厚度由800μm增至2860μm,渗碳层由内向外依次为严重渗碳区、中度渗碳区及轻微渗碳区,其宽度分别由400μm增至1920μm、100μm增至140μm、300μm增至800μm。从铸态至渗碳200 h,碳化物平均宽度由2.0μm增至3.5~13.0μm,面积分数由5.6%增至13.6%~34.9%;原始铸态复相碳化物外部的小块状M_(23) C_(6)逐渐粗化呈链块状,然后转变为岛块状M_(7)C_(3)及岛块中间的颗粒状WC,内部片层状M_(7)C_(3)部分转变为小块状M_(23) C_(6),并与外部M_(23) C_(6)聚集连接后转变为M_(7)C_(3),剩余部分片层状M_(7)C_(3)逐渐粗化聚集成块状M_(7)C_(3)。原始铸态炉管硬度值约为304.0HV10,渗碳200 h后,由距内壁4 mm处至1 mm处,硬度值由386.7HV10增至504.0HV10。本文还就27Cr44Ni5W3Al+MA合金炉管的渗碳行为和渗碳过程中碳化物演变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化 改进型乙烯裂解炉管 27Cr44Ni5W3Al+MA合金 渗碳 碳化物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