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手术入路及钢板放置位置治疗外踝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熊宏林 周述清 张孝华 《创伤外科杂志》 2018年第7期511-51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及钢板放置位置治疗外踝骨折的优缺点以及适应证。方法贵州省赤水市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共收治52例累及外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30例;年龄18~72岁,平均39.8岁。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腓...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及钢板放置位置治疗外踝骨折的优缺点以及适应证。方法贵州省赤水市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共收治52例累及外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30例;年龄18~72岁,平均39.8岁。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腓骨外侧入路组和腓骨后侧入路组,其中采用腓骨外侧入路并将钢板固定于外侧的共29例,腓骨后侧入路并将钢板固定于后侧的共23例,对术后并发症、踝关节功能等进行比较。结果 52例均在术后6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外侧入路组中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1例出现伤口边缘坏死,钢板外露,经再次手术转移皮瓣覆盖后切口愈合。后侧入路组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1例术后出现足外侧皮肤感觉麻木,随访期间有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正常;2例术后并发腓骨肌腱腱鞘炎。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外侧组为(84.83±7.26)分,其中优9例,良15例,可5例,差0例;后侧组为(84.26±6.44)分,其中优7例,良13例,可3例,差0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及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踝外侧入路手术操作简捷,但其存在切口坏死、钢板外露等并发症,外侧钢板远端螺钉单皮质固定不够稳定。后侧入路具有的优势包括软组织条件好、固定牢固以及利于早期康复锻炼,但因后侧入路解剖结构较复杂,术中可能会损伤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亦存在腓骨肌腱腱鞘炎等远期并发症。两种手术入路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骨折分型、局部软组织条件等因素,采取个体化方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手术入路 钢板位置 切口感染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马志兵 冯虎 +3 位作者 袁峰 龚维成 齐祥如 郭开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127例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患者随访12~46个月,平均20.4±7.0个月,均获骨性融合。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钢板上端至头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late-t...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钢板固定位置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127例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患者随访12~46个月,平均20.4±7.0个月,均获骨性融合。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钢板上端至头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late-to-discdistance,PDD)和钢板下端至尾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DD<5mm为A组,PDD≥5mm为B组。观察末次随访时钢板相邻节段骨质增生情况,并按严重程度分为0级(无骨质增生)到2级(完全骨桥形成)。结果:头侧127例相邻节段中,65例(51.2%)出现骨质增生,其中9例(7.1%)有骨桥形成;20例患者尾侧椎间隙被肩部结构阻挡无法观察,其余107例尾侧相邻节段中,40例(37.4%)有骨质增生,其中6例(5.6%)有骨桥形成。头侧A组83例相邻节段中50例(60.2%)出现骨质增生,其中7例(8.4%)有骨桥形成;B组44例相邻节段中仅15例(34.1%)出现骨质增生,其中2例(4.6%)有骨桥形成,A组骨质增生发生率及骨桥形成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尾侧A组66例相邻节段中30例(45.5%)出现骨质增生,其中5例(7.6%)有骨桥形成;B组41例相邻节段中仅10例(24.4%)出现骨质增生,其中1例(2.4%)有骨有桥形成,A组骨质增生发生率及骨桥形成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相邻节段退变是颈椎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常见并发症,钢板放置的位置不当可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固定融合术 钢板位置 相邻节段退变
下载PDF
颈前路钢板固定位置与相邻节段退变之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冯虎 马志兵 +2 位作者 齐祥如 袁峰 郭开今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分析颈前路钢板固定的位置与术后相邻节段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5例颈椎病行颈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钢板至头、尾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DD),据此分为A、B两组,A组PDD<5 mm,B组PDD≥5 mm。相邻节段骨质增... 目的分析颈前路钢板固定的位置与术后相邻节段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5例颈椎病行颈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钢板至头、尾侧相邻椎间隙距离(PDD),据此分为A、B两组,A组PDD<5 mm,B组PDD≥5 mm。相邻节段骨质增生情况,据严重程度分为0级(无骨质增生)到2级(完全骨桥形成)。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分别计算头、尾侧相邻椎间隙与椎体高度的比值(R)和相邻椎间隙上下椎板夹角度数(α)。结果头侧A组相邻椎间隙中53.7%椎体出现骨质增生,B组为29.8%;尾侧A、B组分别为38.5%和19.7%。头、尾侧相邻椎间隙中,A组骨质增生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R值头、尾侧A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访时明显降低(P<0.05);B组术前术后及随访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α角大小仅头侧A组随访时比术前、术后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邻节段退变是颈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后常见并发症,钢板放置的位置不当可影响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钢板固定融合术 钢板位置 相邻节段退变
原文传递
冷轧带钢生产线活套钢板位置测控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志 彭光俊 王春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2-15,共4页
阐述了对冷轧带钢生产线活套钢板位置进行测控的原理和方法 ,介绍了硬软件设计特点和抗干扰措施 ,能够代替光幕进行在线测控。
关键词 活套 钢板位置 测控技术 冷轧带钢生产线 轧制薄板
下载PDF
肱骨髁间骨折钢板放置位置 被引量:3
5
作者 黄聪 蒋协远 《中国医刊》 CAS 2010年第1期34-36,共3页
肱骨髁间骨折至今仍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复杂骨折,其治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治疗目的是重建正常的关节对合关系,获得可以接受的对位对线并给予坚强的内固定,尽可能使患者进行早期肘关节功能活动。大多数病例需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肱骨髁间骨折至今仍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复杂骨折,其治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治疗目的是重建正常的关节对合关系,获得可以接受的对位对线并给予坚强的内固定,尽可能使患者进行早期肘关节功能活动。大多数病例需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内固定的方法较多,如单纯交叉克氏针或螺钉固定、单钢板固定、Y型钢板固定以及双钢板固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间骨折 钢板放置位置 临床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