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古陶文的鉴藏、考释与传拓——以陈介祺带动的陶文交游考察
1
作者 李沅锜 《书法》 2024年第6期181-184,共4页
本文将陈介祺发现与研究陶文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择取、梳理陈介祺各时期与其友人相关的书信,以期还原陈介祺引领下的清末陶文交游圈的形成过程。陈介祺在陶文交游中体现出“好古必重在文字”“释古文字以多见为第一”等主张及以传古为... 本文将陈介祺发现与研究陶文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择取、梳理陈介祺各时期与其友人相关的书信,以期还原陈介祺引领下的清末陶文交游圈的形成过程。陈介祺在陶文交游中体现出“好古必重在文字”“释古文字以多见为第一”等主张及以传古为志的追求,在清末金石界具有典范意义。其在陶文的鉴藏、考释、传拓等方面的经验与实践给圈中成员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扩展了清末金石研究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文 陈介祺 交游圈 金石研究
原文传递
鲁迅购藏与研究墓志拓片考
2
作者 韦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100,共11页
金石和地志文献是鲁迅购藏参考、钞碑集注、辨伪研究的重要知识来源。鲁迅的墓志拓片研究和成果延续了传统金石学目录体例和知识积累。随着购藏、钤印、贴签、抄录、集注、编目等工作逐步完成,鲁迅的金石知识体系逐渐完善。《六朝墓名... 金石和地志文献是鲁迅购藏参考、钞碑集注、辨伪研究的重要知识来源。鲁迅的墓志拓片研究和成果延续了传统金石学目录体例和知识积累。随着购藏、钤印、贴签、抄录、集注、编目等工作逐步完成,鲁迅的金石知识体系逐渐完善。《六朝墓名目录》是鲁迅墓志研究较为全面和最终的成果。与传统金石学著作混杂各类不同,鲁迅将墓志这一类别独立,一方面体现鲁迅对墓志石刻的重视,另一方面细致的分类展现出鲁迅对于金石拓片的深入研究与科学认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墓志 金石研究
下载PDF
马衡金石研究与全形拓技术的传薪——兼论马子云《金石传拓技法》的价值和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雷 《西泠艺丛》 2020年第12期54-62,共9页
马衡任职于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西泠印社期间,一直专心金石学研究,甚至从金石学转入考古学,故其毕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中国传统的传拓技术在马衡的重视下也遇到了活化与再生的契机。他向故宫博物院举荐的马子云,身怀全形拓绝... 马衡任职于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西泠印社期间,一直专心金石学研究,甚至从金石学转入考古学,故其毕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中国传统的传拓技术在马衡的重视下也遇到了活化与再生的契机。他向故宫博物院举荐的马子云,身怀全形拓绝技,从其所著的《金石传拓技法》一书,即可发现马子云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治学态度,让后世学者受益良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衡 马子云 金石研究 全形拓 金石传拓技法
原文传递
西泠印社建社以来印学研究与未来方向
4
作者 张永强 《西泠艺丛》 2023年第10期25-27,共3页
不觉加入西泠印社、成为社员已经12年了。能够在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马衡先生、第四任社长沙孟海先生的故乡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参加西泠印社建社120周年春季雅集活动,我倍感荣幸。100年前,也就是西泠印社20周年社庆之际,“三老石室”... 不觉加入西泠印社、成为社员已经12年了。能够在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马衡先生、第四任社长沙孟海先生的故乡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参加西泠印社建社120周年春季雅集活动,我倍感荣幸。100年前,也就是西泠印社20周年社庆之际,“三老石室”岿然矗立在孤山之上。有感于西泠印社“保存金石、传承印学”之立社初衷,结合新时代国家倡导的中心工作,以及当前学术研究的重点与前沿,围绕本次雅集与研讨的主题“印学研究流变与未来方向”,侧重于金石研究,我提出以下的设想与建议,请同人们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泠印社 沙孟海 印学 未来方向 宁波市鄞州区 设想与建议 金石研究 研究流变
原文传递
顾炎武金石研究之路向与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江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18年第2期51-56,共6页
金石学勃兴于宋代,醉心于碑石的两宋金石名家往往出于文物鉴藏、文献考证、艺术欣赏等多重兴趣,故其研究多具综合性、整体性的特色。逮及明代,文物性、艺术性的金石研究颇有发展,而金石考证类的研究则陷入低谷,直至明末清初的顾炎... 金石学勃兴于宋代,醉心于碑石的两宋金石名家往往出于文物鉴藏、文献考证、艺术欣赏等多重兴趣,故其研究多具综合性、整体性的特色。逮及明代,文物性、艺术性的金石研究颇有发展,而金石考证类的研究则陷入低谷,直至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予以复兴,始异军突起,后来居上。顾炎武金石研究专注考证的路向与其为学宗旨、家学渊源以及采录碑石铭文的方法密切相关,并对后人产生极大影响。自此,金石研究的不同趋向呈现分途精进的态势,其中,金石考证一路尤受重视,成为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金石研究 路向 影响
原文传递
马衡的金石研究与题跋——以石刻文献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谷卿 《中国书法》 CSSCI 2020年第5期4-20,共17页
马衡近代考古学"前驱"这一身份的成立,基础和前提即在他本为传统金石学的"后劲"。在对石刻定名、考证、搜集、整理和分类的研究实践中,马衡尤重"实证",体现出明显的现代学术意识,亦藉此思考相关学科的性... 马衡近代考古学"前驱"这一身份的成立,基础和前提即在他本为传统金石学的"后劲"。在对石刻定名、考证、搜集、整理和分类的研究实践中,马衡尤重"实证",体现出明显的现代学术意识,亦藉此思考相关学科的性质和内涵,颇具开拓意义。马衡的金石题跋融汇和蕴含着他个人不凡的见识、趣味和修养,据之可窥其鉴藏理路、文物观念和艺术思想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衡 金石研究 考古实践 题跋
原文传递
怀念李白凤 被引量:1
7
作者 施蛰存 《大学书法》 2022年第2期4-9,共6页
李白凤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篆刻家。他青年时期致力于新诗和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不容忽视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起定居开封,转向古文字、金石研究,并在书法、篆刻艺术上不断精进。他的书法诸体兼擅... 李白凤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篆刻家。他青年时期致力于新诗和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不容忽视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起定居开封,转向古文字、金石研究,并在书法、篆刻艺术上不断精进。他的书法诸体兼擅,尤精金文。篆刻出入秦汉,自成一格。李白凤先生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人才,其中不少后来成为河南乃至全国书法界的中坚,为中国书法的延续和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刊特邀祝仲铨先生筹措专题,以展现李白凤先生的学术、艺术成就。感谢许雄志、程崇正、吴天放、张国兴、郑逸群先生对本刊的鼎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篆刻艺术 自成一格 张国兴 中国现代文学史 艺术成就 金石研究 古文字
下载PDF
朱复戡晚年的金石世界
8
作者 宋新宇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27,共4页
朱复戡从青少年起便融入海上金石书画圈,并在古文字、金石研究方面表现出他迥异常人的聪慧、执着。海上异彩纷呈的金石书画交流活动以及齐鲁大地丰富的金石文物资源,令他眼界大开,潜心研究并以传承金石为使命,晚年还设计出一批青铜器,... 朱复戡从青少年起便融入海上金石书画圈,并在古文字、金石研究方面表现出他迥异常人的聪慧、执着。海上异彩纷呈的金石书画交流活动以及齐鲁大地丰富的金石文物资源,令他眼界大开,潜心研究并以传承金石为使命,晚年还设计出一批青铜器,复兴青铜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石研究 补阙刻石 青铜文化
原文传递
初求识字 究极丹青——黄宾虹的金石研究
9
作者 虞仲韦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8-131,共14页
本文结合『古物影——黄宾虹古玺印收藏展』的黄宾虹藏印、考释手稿与艺术作品等,通过论述他以金石研究,实现摆脱作家习气、寻求金石笔法、熟中求生以及求取古意四个层面的内容,为理解黄宾虹『以金石贯通书画』的一体思想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 黄宾虹 金石研究 贯通书画
原文传递
爨文化“三碑”——《赵宣伯残碑》《爨龙骧墓石》《祥光残碑》述略
10
作者 高世宁 《中华书画家》 2021年第12期110-111,共2页
作为云南碑刻的代表,"二爨"碑被称为"南碑瑰宝"。出于对爨文化考察研究需要,笔者在曲靖师范学院见到三张形似爨体的《赵宣伯残碑》《爨龙骧墓石》《祥光残碑》拓片,三张碑拓信息量较大,艺术及史料价值也较高。《爨... 作为云南碑刻的代表,"二爨"碑被称为"南碑瑰宝"。出于对爨文化考察研究需要,笔者在曲靖师范学院见到三张形似爨体的《赵宣伯残碑》《爨龙骧墓石》《祥光残碑》拓片,三张碑拓信息量较大,艺术及史料价值也较高。《爨龙骧墓石》《赵宣伯残碑》《爨龙颜碑》墓碑从不足1米到3米多高巨制,由于墓主身份不同,墓碑大小、文字内容、外形装饰也有所区别。我们认为,云南金石研究不应该仅把目光停留在"二爨"碑这些经典碑刻之上,焦点之外一些非经典碑刻在当下更值得聚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靖师范学院 爨文化 残碑 墓石 碑刻 史料价值 墓碑 金石研究
原文传递
吴大撫粤期間幕府金石活動考述
11
作者 李吾銘 《书法研究》 2016年第3期93-103,共11页
吴大澂于光緒十二年(1886)十一月至十四年(1888)七月間任廣東巡撫,本文對當時其幕府成員進行了考證;對其幕府開展的學術活動以及吴大澂的金石研究活動進行了梳理;並藉此揭示幕府學人對吴大澂學術研究的作用,以及吴大澂幕府學術活動對嶺... 吴大澂于光緒十二年(1886)十一月至十四年(1888)七月間任廣東巡撫,本文對當時其幕府成員進行了考證;對其幕府開展的學術活動以及吴大澂的金石研究活動進行了梳理;並藉此揭示幕府學人對吴大澂學術研究的作用,以及吴大澂幕府學術活動對嶺南篆刻、嶺南文化發展的影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大澂 幕府 學術活動 金石研究 考述
原文传递
古代铭文砖瓦传拓技法浅议
12
作者 陈永兴 《书法教育》 2020年第1期84-87,共4页
铭文砖瓦虽然只是古代建筑的普通构件,但古往今来却受到学者和艺术家的青睐,成为金石研究的一个门类。它们以精美的文字再现了古代的历史,在书法、考古、历史以及思想文化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拓... 铭文砖瓦虽然只是古代建筑的普通构件,但古往今来却受到学者和艺术家的青睐,成为金石研究的一个门类。它们以精美的文字再现了古代的历史,在书法、考古、历史以及思想文化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拓,是将纸蒙在石刻、甲骨、青铜器等器物表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拓 铭文 青铜器 砖瓦 金石研究 考古 古代
下载PDF
明清文人的铜镜收藏与赏鉴
13
作者 吴琼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21年第2期38-50,288,共14页
铜镜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其丰富的文化意义使得它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同时也促使文人产生了占有和收藏的欲望。明清时期文人藏镜的数量和规模日渐扩大,关于铜镜的鉴藏观念相较前代也更为丰富。铜镜之于收藏家的意义不... 铜镜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其丰富的文化意义使得它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同时也促使文人产生了占有和收藏的欲望。明清时期文人藏镜的数量和规模日渐扩大,关于铜镜的鉴藏观念相较前代也更为丰富。铜镜之于收藏家的意义不仅在于金石考据,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其中,明清文人对女子妆镜的收藏尤需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铜镜 金石研究 妆镜
原文传递
《褚德彝遗印》跋
14
作者 谷卿 《艺术品》 2021年第4期123-123,共1页
晚清民国之际,"西潮"引领学术时尚,又兼域内地不爱宝,文物出土之丰富,远逾前代,古典金石学由此迎来"现代化"的契机。罗、王以降,代有学人挟此劲势,终使文字器物之学滋大为考古之学。不过,历史的叙述往往过于看重&qu... 晚清民国之际,"西潮"引领学术时尚,又兼域内地不爱宝,文物出土之丰富,远逾前代,古典金石学由此迎来"现代化"的契机。罗、王以降,代有学人挟此劲势,终使文字器物之学滋大为考古之学。不过,历史的叙述往往过于看重"主流",近世金石学的转轨其实本来存在多个面向,我们固应重视和肯定"开新"的成绩,亦不该忽视"守成"的功劳—如褚德彝这样集传统金石学之大成者,正是一种可贵的"旧典型"。要对褚德彝的金石研究做一番比较全面的观察和评估,或许并不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石 晚清民国 西潮 地不爱宝 现代化 近世 金石研究
原文传递
陈介祺的金石学成就和历史地位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国强 《潍坊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1-25,共5页
本文通过对陈介祺家世、时代背景、交游、收藏、考释、著述等方面的论述,意在表达陈氏在金石学领域内的贡献。具体分析论证了其对封泥、陶文的研究发现和开创之功,同时,对其藏古、鉴古、释古、传古的治学特点也进行了相关的价值判断,从... 本文通过对陈介祺家世、时代背景、交游、收藏、考释、著述等方面的论述,意在表达陈氏在金石学领域内的贡献。具体分析论证了其对封泥、陶文的研究发现和开创之功,同时,对其藏古、鉴古、释古、传古的治学特点也进行了相关的价值判断,从而以推动学术界对陈介祺的重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介祺 金石研究 历史地位 古文字
下载PDF
王献唐先生与齐鲁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春翔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41-45,共5页
王献唐先生是民国时期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 ,长期从事、负责山东省的文物典籍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作为一代著名学者 ,面对战乱频仍、斯文扫地的局面 ,王献唐先生不辞辛苦 ,忘我工作 ,为齐鲁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民国... 王献唐先生是民国时期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 ,长期从事、负责山东省的文物典籍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作为一代著名学者 ,面对战乱频仍、斯文扫地的局面 ,王献唐先生不辞辛苦 ,忘我工作 ,为齐鲁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民国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献唐 齐鲁文化研究 民国学术史 齐鲁文物 金石研究
下载PDF
民国思潮视野下的党晴梵金石书法研究考察
17
作者 杨晓萍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9期9-14,共6页
结合民国的学术风尚与党晴梵的学问修养及理想追求,通过与前后及同时期研究的对比,认为党晴梵的金石书法研究因其学贯中西的素养、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与深沉的家国情怀,而能于现代学术转型、“西学东渐”、文化救亡、“整理国故”、近代... 结合民国的学术风尚与党晴梵的学问修养及理想追求,通过与前后及同时期研究的对比,认为党晴梵的金石书法研究因其学贯中西的素养、敏锐的时代洞察力与深沉的家国情怀,而能于现代学术转型、“西学东渐”、文化救亡、“整理国故”、近代史学转型等思潮中,形成综合新旧,研究方法多元、实证,研究内容宽博、开阔,研究思想敏锐、深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晴梵 金石书法研究 民国思潮 学贯中西 家国情怀
下载PDF
《诗经》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淑娟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9,共4页
出土文献研究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字的考证训诂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在出土文献研究中引入文学解读方法,可帮助厘定出土文献与已有资料的异文考辨。此外,出土文献研究与文学研究在治学方法上都注重文化背景,出土文献研究借助文... 出土文献研究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字的考证训诂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在出土文献研究中引入文学解读方法,可帮助厘定出土文献与已有资料的异文考辨。此外,出土文献研究与文学研究在治学方法上都注重文化背景,出土文献研究借助文化考察对文字作出新的训诂,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出土文献研究 文学研究 金石简帛诗经研究
下载PDF
一场书法交响乐的回旋与变奏——“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观感
19
作者 何学森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19,共15页
中国国家画院“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呈现了隋唐刻石书法的最高水平,当代书家的相关临创作品与之形成了呼应与对照。相关系列活动对于梳理古代石刻书法谱系、推进“隋唐刻石三十品”的“经典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和研讨实际上都... 中国国家画院“隋唐刻石三十品新探”呈现了隋唐刻石书法的最高水平,当代书家的相关临创作品与之形成了呼应与对照。相关系列活动对于梳理古代石刻书法谱系、推进“隋唐刻石三十品”的“经典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和研讨实际上都是在图像学视野下努力阐释书法的三个层次意义,“艺术与社会”“研究与创作”等相关主题得以逐渐彰显。系列学术活动如同一部和谐的书法交响曲,鼓舞、推动着中国书法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画院 隋唐刻石三十品 金石书法研究与创作 书法交响乐
原文传递
甘肃印社
20
《书法》 2015年第6期102-103,共2页
甘肃印社(甘肃金石篆刻研究院)由甘肃省文化厅主管,甘肃省民政厅批准,二○九年三月在兰州成立,这是甘肃省第一个省级篆刻研究组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原篆刻委员会秘书长童定家当选首任院长,史彦明、汪志刚、孙开... 甘肃印社(甘肃金石篆刻研究院)由甘肃省文化厅主管,甘肃省民政厅批准,二○九年三月在兰州成立,这是甘肃省第一个省级篆刻研究组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原篆刻委员会秘书长童定家当选首任院长,史彦明、汪志刚、孙开仁、马荣胜、李锐、郑睿、郑虎林、陆世泰、屈军强、秦川、杨海潮、余姚人、师洪涛、李永超、陈功章、邹紫楠先后当选副院长,汪志刚兼任秘书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志 中国书法家协会 金石篆刻研究 印社 紫楠 中国书协 政协委员 副主席 世泰 彦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