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5篇文章
< 1 2 1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 被引量:130
1
作者 唐兰 《考古学报》 1962年第1期15-48,共34页
一、分歧所在和问题的重要性西周青铜器铭刻里,经常见到"康宫"的名字,例如:1.说到王在"康宫"的: 康鼎 "玉在康宫。"2.说到王在"康宫"太室或在"康宫"、而格太室的: 君夫簋 "王... 一、分歧所在和问题的重要性西周青铜器铭刻里,经常见到"康宫"的名字,例如:1.说到王在"康宫"的: 康鼎 "玉在康宫。"2.说到王在"康宫"太室或在"康宫"、而格太室的: 君夫簋 "王在康宫太室。" 扬簋 "王在周康宫,旦,格太室。" 休盘 "王在周康宫,旦,王格太室。"3.说到王在"康宫"的某宫或某太室的: 颂鼎 "王在周康邵宫。" 克盨 "王在周康穆宫。" (宀袁)盘 "王在周康穆宫,旦,王格太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王 康王 康宫 郭沫若 文王 昭王 周穆王 金文 宗庙 周公旦
原文传递
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17
2
作者 于省吾 《文物》 1973年第2期32-35,共4页
一、略论我国文字的起源文字是在原始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开始只有极为简单的文字,是帮助人们记忆一些简单的事物,以免遗忘。到了阶级形成、国家出现的前后,生产力有了提高,人事日繁,于是用... 一、略论我国文字的起源文字是在原始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开始只有极为简单的文字,是帮助人们记忆一些简单的事物,以免遗忘。到了阶级形成、国家出现的前后,生产力有了提高,人事日繁,于是用文字以记录语言,才开始有了成文历史,可以传之远方和后世,因而就突破了语言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我国文字起源于什么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文字史 古文字研究 金文 文字起源 文字资料 古典文献 生产劳动 局限性 社会发展
原文传递
论■公盨及其重要意义 被引量:95
3
作者 李学勤 《中国历史文物》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2,89,共10页
 公需是最近出现的一件十分珍贵的青铜器,失盖,仅存器身,高11.8厘米,口长24.8厘米。我最早看到时, 的腹足大部尚覆有土锈,间以包里的席痕。其内底的铭文也有多处被锈掩盖,乍读似乎是无头无尾,不知所云,细心品味,才知道实系全篇,只是...  公需是最近出现的一件十分珍贵的青铜器,失盖,仅存器身,高11.8厘米,口长24.8厘米。我最早看到时, 的腹足大部尚覆有土锈,间以包里的席痕。其内底的铭文也有多处被锈掩盖,乍读似乎是无头无尾,不知所云,细心品味,才知道实系全篇,只是体例和常见的器铭大不相同而已。 经过初步处理,纹饰清晰,文字也全部显露出来,不但 的时代得以推断,更看出铭文内容竟与大禹治水有关,真是得未曾见。过去研究金文的学者,常说一件长篇铭文足抵《尚书》一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山楚简 楚墓 竹简 竹木简 简(考古) 金文 郭店简 西周中期
原文传递
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79
4
作者 徐中舒 《考古学报》 1959年第3期53-66,135-136,共16页
此鼎於1942年出土於陕西岐山县任家村(距法门寺五里)。同时出土铜器一百馀件,下落不详;惟此鼎於1951年由收藏人献给政府,现存陕西省博物馆。宋代出土铜器有称穆公鼎者,著录於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及王俅啸堂集古录,与此鼎铭文全同。... 此鼎於1942年出土於陕西岐山县任家村(距法门寺五里)。同时出土铜器一百馀件,下落不详;惟此鼎於1951年由收藏人献给政府,现存陕西省博物馆。宋代出土铜器有称穆公鼎者,著录於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及王俅啸堂集古录,与此鼎铭文全同。作器之人为禹,禹字叔向父亦见叔向父簋,薛王两书皆误作'成',故亦有称此鼎为成鼎者。此两禹鼎既同为禹所作器,当时或分殉两人,各瘗一地,故两器出土时间,竟相去千载。薛、王两书出於摹写,认误较多,且其器早已亡佚;此器出土後即可据以订正。金石之学,宋人开创之功固不可没,但其摹写不精,错误歧出,有待後人补苴者至多,此铭即其一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文 禹鼎 南征 西周 公元前 淮夷 徐中舒 生存年代 出土 师氏
原文传递
利簋铭文考释 被引量:57
5
作者 于省吾 《文物》 1977年第8期10-12,共3页
1976年3月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发现了一个西周铜器窖穴,出土铜器六十余件。其中一件利簋,它的铭文对武王伐商关系很重要。现在仅就初步的理解,加以考释。
关键词 铭文 周武王 甲骨文 考释 甲子 周初 成王 陕西省 金文 周公东征
原文传递
从甲文、金文量词的应用,考察汉语量词的起源与发展 被引量:56
6
作者 黄载君 《中国语文》 1964年第6期432-441,共10页
量词的应用是汉藏语系的一个特征,别的语系里虽然也有表单位的词,但一般只限于度量衡,用数词与名词(或动词)结合表事物的数量时可以不需要单位词作为中介。汉藏语系则不然,特别是现代汉语,上述情形量词几乎是不可省的。汉语量词... 量词的应用是汉藏语系的一个特征,别的语系里虽然也有表单位的词,但一般只限于度量衡,用数词与名词(或动词)结合表事物的数量时可以不需要单位词作为中介。汉藏语系则不然,特别是现代汉语,上述情形量词几乎是不可省的。汉语量词的应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时间久,数量多,因此它的发展变化也就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量词 现代汉语 应用 词的起源 金文 汉藏语系 度量衡 单位
原文传递
新发现的柞伯簋及其铭文考释 被引量:53
7
作者 王龙正 姜涛 袁俊杰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53-58,共6页
1993年初,我们在平顶山应国墓地发掘了一座中小型的长方形竖穴土圹墓(M242)。墓中出土的铜礼器有鼎、篡、觯各2件,尊、爵、卣各1件。此外还出土铜兵器、铜车马器、玉器和陶鬲等器物。其中有1件柞伯簋铸有长篇铭文,内容较为重要。现将此... 1993年初,我们在平顶山应国墓地发掘了一座中小型的长方形竖穴土圹墓(M242)。墓中出土的铜礼器有鼎、篡、觯各2件,尊、爵、卣各1件。此外还出土铜兵器、铜车马器、玉器和陶鬲等器物。其中有1件柞伯簋铸有长篇铭文,内容较为重要。现将此簋介绍如下,并对铭文予以初步考释,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器物介绍柞伯簋为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外鼓且向下倾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下垂珥,浅圈足下一喇叭形支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现 铭文 考释 康王 应国墓地 小臣 周公 庶子 金文 喇叭形
原文传递
寿县蔡侯墓铜器 被引量:50
8
作者 陈梦家 《考古学报》 1956年第2期95-123,共29页
一、叙言 1955年5、6月间,安徽寿县西明内偏北处因掘土时发现了一个古墓。经该省博物馆前往清理,获得了极多的铜器。这是1933年寿县朱家集出土大群楚铜器以后最大的一次收获。是年10月,我曾去合肥参观数日,兹就所见及发掘记录,记述铜器... 一、叙言 1955年5、6月间,安徽寿县西明内偏北处因掘土时发现了一个古墓。经该省博物馆前往清理,获得了极多的铜器。这是1933年寿县朱家集出土大群楚铜器以后最大的一次收获。是年10月,我曾去合肥参观数日,兹就所见及发掘记录,记述铜器之大略于下。 (一)食器 (鼎于)(自名)1 有盖,盖铭六字,器腹铭残存一字,高69厘米。鼎(自名)9 有盖,6器成三对,大小不同,最大一对(高48.5厘米) 盖、器铭六字;其它3器不成对,大小不同。 (鼎升)(自名)7 平底,各附一匕(长25.5厘米),器腹铭六字。大小不同,最高52厘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器群 出土 考古学 形制 公元前 春秋时代 晚期 金文 方言 功用
原文传递
战国楚帛书述略 被引量:46
9
作者 商承祚 《文物》 1964年第9期8-22,60-63,共19页
战国楚帛书是用古文字写在丝织品上,为字最多而又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件重要楚文物。它不仅有墨书的"小揩",而且周围以三色颜料(朱、绛、青)绘出各种神怪的形象,又是一张最古老的采画。其画法先用墨笔钩出神物的轮廓,然后依次传... 战国楚帛书是用古文字写在丝织品上,为字最多而又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件重要楚文物。它不仅有墨书的"小揩",而且周围以三色颜料(朱、绛、青)绘出各种神怪的形象,又是一张最古老的采画。其画法先用墨笔钩出神物的轮廓,然后依次传上各种颜色。树的画法有两种,双钩与没骨。用笔刚柔相济,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为研究我国绘画史重要材料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书文字 战国 炎帝 金文 古文字 祝融 甲骨文 从属 左传 楚人
原文传递
宜侯■簋与吴国 被引量:48
10
作者 李学勤 《文物》 1985年第7期13-16,25,共5页
宜侯矢簋是1954年在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简报发表于1955年,到现在正好是三十年。这件簋有铭十二行,存一百一十八字,是建国初最早出现的长篇金文,不少学者作有考释。近年随着吴文化研究的开展,宜侯矢簋的价值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又有许... 宜侯矢簋是1954年在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的,简报发表于1955年,到现在正好是三十年。这件簋有铭十二行,存一百一十八字,是建国初最早出现的长篇金文,不少学者作有考释。近年随着吴文化研究的开展,宜侯矢簋的价值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又有许多论作陆续发表,多有创获。当前研究宜侯矢簋,条件和五十年代有很大不同。这些年江苏省的考古工作有丰富成果,使我们对丹徒烟墩山青铜器能作出新的分析和理解,例如: 一,已经判明,烟墩山青铜器出自一座大型土墩墓。土墩墓这种特殊的墓葬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五十年代 土墩墓 吴国 江苏省 吴文化研究 建国初 三十年 成王 金文
原文传递
西周墙盘铭文笺释 被引量:47
11
作者 徐中舒 《考古学报》 1978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墙盘于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周原宫庙遗址附近。周初东迁丰镐以后,其地仍为陪都重镇。此次出土的窖藏铜器共一○三件,有铭文的七十三件,而此盘文字秀丽工整,所述史事尤为重要(图一)。全文共二百八十二字,前一部... 墙盘于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周原宫庙遗址附近。周初东迁丰镐以后,其地仍为陪都重镇。此次出土的窖藏铜器共一○三件,有铭文的七十三件,而此盘文字秀丽工整,所述史事尤为重要(图一)。全文共二百八十二字,前一部分历叙西周前期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后一部分是作器者自叙其家世五代之事,对旧史既可相互印证,间亦可补苴其不足,是我们研究西周前期史一件十分重要的铜器。现将全文分为十二节笺释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 西周 笺释 铭文 左传 穆王 金文 武王 考古学 甲骨文
原文传递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 被引量:45
12
作者 李学勤 《考古》 1987年第3期253-257,241,共6页
中国先秦时期人名的结构,与秦汉以下颇多不同。先秦人名有姓、氏,有名、字,有的有爵,在死后还有谥。这种制度到秦代以后即已改变,如先秦的姓——姚、妫、姒、子、姬、姜等,和后世的姓——赵、钱、孙、李等,性质和范围都有差别,早为学者... 中国先秦时期人名的结构,与秦汉以下颇多不同。先秦人名有姓、氏,有名、字,有的有爵,在死后还有谥。这种制度到秦代以后即已改变,如先秦的姓——姚、妫、姒、子、姬、姜等,和后世的姓——赵、钱、孙、李等,性质和范围都有差别,早为学者熟知。近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的学者多注意人名结构,特别是姓、氏的变迁。最近逝世的马雍同志曾说:"在文化史的领域内,姓氏制度的沿革应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时,这种符号的形式及其应用法则亦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姓氏制度的沿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性质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姓氏制度 考古发现 人名 金文 左传 社会结构 血缘关系 近代研究 重大变革 古代社会
原文传递
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 被引量:45
13
作者 殷之彝 《考古学报》 1977年第2期23-34,161-162,共14页
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六年,山东省博物馆在益都苏埠屯发掘了四座殷代墓葬和一座殷代车马坑。在其中的第一号奴隶殉葬墓中,发现两件大铜钺。这两件铜钺体形巨大,一件长31.7、宽35.7厘米;一件长32.5、宽34.5厘米。器身有透雕的人面形纹饰,... 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六年,山东省博物馆在益都苏埠屯发掘了四座殷代墓葬和一座殷代车马坑。在其中的第一号奴隶殉葬墓中,发现两件大铜钺。这两件铜钺体形巨大,一件长31.7、宽35.7厘米;一件长32.5、宽34.5厘米。器身有透雕的人面形纹饰,作双目圆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兽面纹 殉葬 纹饰 车马坑 山东 奴隶 殷代 出土 金文
原文传递
“鄂君启节”考釋 被引量:38
14
作者 于省吾 《考古》 1963年第8期442-447,10,共7页
1959年5月,我在中国历史博物館看到了由安徽省博物館調来的鄂君启节的舟节和車节各一枚,制作精工,金碧輝映。是年冬,商承祚先生以两节的写本見贈,摹仿逼真,今附印于本文(图版捌),因为錯金文字有反光,不易摄照。此节是近年来出土許多楚... 1959年5月,我在中国历史博物館看到了由安徽省博物館調来的鄂君启节的舟节和車节各一枚,制作精工,金碧輝映。是年冬,商承祚先生以两节的写本見贈,摹仿逼真,今附印于本文(图版捌),因为錯金文字有反光,不易摄照。此节是近年来出土許多楚国文物中的一項重器,对于研究楚国当时的交通地理和某些規章制度,以及文字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貴的資料。《文物参考資料》1958年4期刊登了郭沫若院长《关于鄂君启节的研究》和殷滌非、罗长銘两同志《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論证頗詳,有所发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文 古文字 金文 楚国 吕氏春秋 形声字 文字演变 交通地理 出土 十七年
原文传递
耒耜考 被引量:36
15
作者 徐中舒 《农业考古》 1983年第1期65-74,共10页
一、文字上的耒二、耒的形制三、文字上的耜及其形制四、耒耜通行的区域五、耒耜名称的混淆六、古代耕作情况七、牛耕的兴起与末耜的遗存《耒耜考》是徐中舒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近代研究农具史的重要作品,很受学术界的重视,原发表... 一、文字上的耒二、耒的形制三、文字上的耜及其形制四、耒耜通行的区域五、耒耜名称的混淆六、古代耕作情况七、牛耕的兴起与末耜的遗存《耒耜考》是徐中舒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近代研究农具史的重要作品,很受学术界的重视,原发表于1930年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册。时过五十年,现在的中青年农史研究者不大容易读到这篇论文,经徐教授同意,特地重新发表,供大家学习、研究。文字经徐老重新校阅,附图遵作者之嘱,由本刊略作调整、加工。全文约二万五千字左右,分两次载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空首 形制 农具 文字 说文 考工记 铜器 耒耜 金文
下载PDF
释羌、笱、敬、美 被引量:37
16
作者 于省吾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63年第1期43-50,共8页
我們对于某些古文字,如果追溯其構形的由來,往往可以看出有关古代人类的生活动态和风俗习慣,值得我們很好地加以利用。与此同时,我們如果留意古代史籍和少數民族志中所保存的古代人类生活习慣,也可以寻出自来所未解决的某些古文字的創... 我們对于某些古文字,如果追溯其構形的由來,往往可以看出有关古代人类的生活动态和风俗习慣,值得我們很好地加以利用。与此同时,我們如果留意古代史籍和少數民族志中所保存的古代人类生活习慣,也可以寻出自来所未解决的某些古文字的創造本意。 許氏《說文》时常引用古代人类的生活习慣或語言来解釋文字,例如:貝下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卜辞 古文字 原始社会 羌族 氏族 部落 古代 史籍 金文
下载PDF
山西晋侯墓地所出楚公逆钟铭文初释 被引量:34
17
作者 黄锡全 于炳文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70-178,共9页
1992—199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联合组成发掘队,对位于侯马市曲沃、翼城县境内的天马——曲邨遗址的北赵晋国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发掘,出土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不少青铜器上,记有各代晋君的名号,这对于... 1992—199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联合组成发掘队,对位于侯马市曲沃、翼城县境内的天马——曲邨遗址的北赵晋国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发掘,出土了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不少青铜器上,记有各代晋君的名号,这对于研究晋国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研究 出土 金文 晋国 发掘 曲沃 珍贵文物 铭文 西晋 山西省
原文传递
四川彭县濛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 被引量:34
18
作者 徐中舒 《文物》 1962年第6期15-18,23,共5页
四川彭县濛阳镇竹瓦街出土的铜器群,在1961年第11期《文物》中已有报导。此铜器群就其形制纹饰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殷器,包括一尊两觯以及兵器中的一部分戈和斤(原文称锛);一为蜀仿制器。
关键词 铜器群 甲骨文 四川 竹瓦街 出土 殷代 彭县 金文 春秋时代 仿制
原文传递
《世俘》篇研究 被引量:35
19
作者 李学勤 《史学月刊》 1988年第2期3-8,共6页
《逸周书》中的《世俘》一篇,记述武王伐纣经过,是研究商周之际史事的重要依据之一。此篇的价值至清代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如道光时朱右曾著《逸周书集训校释》,称书中“《克殷》篇所叙非亲见者不能,《商誓》、《度邑》、《皇门》、《芮... 《逸周书》中的《世俘》一篇,记述武王伐纣经过,是研究商周之际史事的重要依据之一。此篇的价值至清代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如道光时朱右曾著《逸周书集训校释》,称书中“《克殷》篇所叙非亲见者不能,《商誓》、《度邑》、《皇门》、《芮良夫》诸篇大似今文《尚书》”,而未提及《世俘》。随着甲骨文、金文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逸周书 周武王 典礼 甲骨文 武王伐纣 征伐 王国维 甲骨卜辞 文王 金文
下载PDF
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4
20
作者 李学勤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06-111,共6页
先秦时期的人名,和秦汉以下的结构不同。阅读古书,或者研究甲骨文、金文等,每每由于不了解这一点而造成困难和误解。分析人名的特点,还对认识当时社会组织有较大价值。我过去曾写过一篇谈古代亲族制度的小文,就人名问题提出一些看法,现... 先秦时期的人名,和秦汉以下的结构不同。阅读古书,或者研究甲骨文、金文等,每每由于不了解这一点而造成困难和误解。分析人名的特点,还对认识当时社会组织有较大价值。我过去曾写过一篇谈古代亲族制度的小文,就人名问题提出一些看法,现在回顾起来,不少地方已应修正。1986年我又写《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只着重讨论了姓、氏,于人名的其他方面尚未言及。本文涉及的几个问题,可以视为对该文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名 甲骨文 金文 左传 先秦时期 姓氏制度 排行 考古发现 社会组织 职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