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张进
蒲睿
-
机构
兰州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22,193,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17ZDA272)。
-
文摘
阐释学对“固态”语言文本的过度重视,使得关于“活态”行动的阐释学理论一直处于相对匮乏的地位。保罗·利科的“行动阐释学”理论从行动出发,分析了文本行动中“说明”与“理解”“解释”的相互渗透。他将批判性渗透到对“间距”的阐释中,认为文本一经形成便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性,文本的行动是一个“去语境化”和“重构语境”的过程。行动并非由单个行动者构成,而是“多元行动者”的协同运作和“即兴表演”。人类行动者也并非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而是被行动裹挟却具备部分能动性,并在放弃自我的过程中理解自我。利科的“行动阐释学”虽没有完全摆脱“语言符号”模态,但他扎根经典阐释学理论,使得“固态”的语言文本再度“活态化”,并揭示了行动的部分运作机制,孕育了一种新的关于“行动”的阐释模式,呼应并一同汇入当代试图变革阐释学理论的潮流之中。当利科的“行动阐释学”与当代新兴的行动理论相遇,或许会生成一种更具阐释效力的“行动阐释学”理论,并进一步通向一种“多模态”的“事件阐释学”。
-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行动阐释学
重构语境
多元行动者
语言符号模态
事件阐释学
-
Keywords
Paul Recoeur
Hermeneutics of action
Recontextualization
Multiple-agent
Language/symbols modality
Event hermeneutics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论语》文本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科华
-
机构
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
-
出处
《云梦学刊》
2020年第2期70-83,共14页
-
文摘
《论语》的文本形式构成无疑是影响读者对孔子思想作整体性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论语》文本篇幅之所以如此之少,原因与儒学内部的分化及儒学意识形态化有关;以《论语》为书名是孔子后学对"圣人之言"的价值推崇;"问答"作为《论语》文本的体裁选择是为了通过语境重构来保持文本的开放性,让读者主动参与到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理解;缺乏情景语境的"子曰"式叙事反映了孔子后学对孔子思想进行系统性建构的努力;有子和曾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赞述"阐释学传统并从四个方面来构建起《论语》的文本逻辑联系。
-
关键词
《论语》
文本研究
语境分析
重构语境
一以贯之
孔子
曾子与有子
-
Keywords
The Analects
text research
context analysis
context reconstruction
consistency
Confucius
Zengzi and Youzi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适度拓展,重构文本语境
- 3
-
-
作者
张辉
-
机构
江苏省睢宁县李集中心小学
-
出处
《学周刊(上旬)》
2015年第1期162-163,共2页
-
文摘
阅读教学中,围绕文本搜集相关信息,通过拓展阅读将文本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重构文本语境,引导学生在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中去发现、创造,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思维,促使学生对文本所处的大背景或者就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拓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的广度与深度。
-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拓展
重构语境
拓宽
加深
广度
深度
-
分类号
G6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商务交际翻译中的语用取效研究
- 4
-
-
作者
刘甜甜
-
机构
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
-
出处
《蚌埠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81-84,共4页
-
基金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80498)
-
文摘
在商务交际翻译中,直接或间接的商务取效动机和语言策略若要在译文中恰当、有效地完成商务交际任务,巧妙地把商务取效动机体现出来,译者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商务翻译在商务交际的语码转换中,通过句法对消极词汇进行重新编码构建,尽量使用积极词汇;译者必须考虑译文的潜势语境,要考虑译文能把读者的理解、感情、行为激活,发挥出译文的潜势取效作用;翻译的过程是重构语境化的过程,在翻译中,有效的商务取效动机要通过语境重构来实现。
-
关键词
交际翻译
潜势取效
重构语境化
语用取效
-
Keywords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potential perlocution
recontextualization
pragmatic perlocution
-
分类号
H315
[语言文字—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