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林龄新银合欢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7
1
作者 邓浩俊 陈爱民 +5 位作者 严思维 林勇明 张广帅 杜锟 吴承祯 洪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2-527,共6页
以干热河谷区9、15、26年生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测定并计算其鲜叶、凋落叶的养分含量、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比.结果显示:新银合欢鲜叶N、P含量均表现为15年生>2... 以干热河谷区9、15、26年生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测定并计算其鲜叶、凋落叶的养分含量、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比.结果显示:新银合欢鲜叶N、P含量均表现为15年生>26年生>9年生,凋落叶N、P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N、P重吸收率随林龄增大而下降,N、P重吸收率分别在42.76%-55.90%和26.35%-40.60%之间,N重吸收率均大于P重吸收率;鲜叶C:N、C:P均小于凋落叶,但鲜叶N:P大于凋落叶,且N:P均大于20;N重吸收率除与凋落叶N:P无显著相关性外,与其他化学计量比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重吸收率除与凋落叶C:N、C:P有极显著正相关外(P<0.01),与其他化学计量比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表明,干热河谷区新银合欢养分重吸收率表现出随林龄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说明新银合欢保存养分的能力随林龄增大而下降;而新银合欢在生长过程中主要受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新银合欢 鲜叶 凋落叶 吸收率 化学计量特征
原文传递
阿什河流域6种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系统的养分分配与利用格局 被引量:11
2
作者 吴慧 王树力 +1 位作者 郝玉琢 周磊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108,共9页
【目的】分别从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叶片-凋落物养分重吸收的差异,土壤有效养分及其活化的差异等方面,探究黑龙江阿什河流域6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吸收与利用策略,明确人工针叶林和阔叶林间以及不同... 【目的】分别从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叶片-凋落物养分重吸收的差异,土壤有效养分及其活化的差异等方面,探究黑龙江阿什河流域6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吸收与利用策略,明确人工针叶林和阔叶林间以及不同树种间叶片-凋落物-土壤系统养分分配格局的差异,从养分优化利用和养分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考虑,推断适宜的互补树种,为流域森林景观的恢复和人工林的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森林培育实验站次生林带状皆伐后营造的位置相近、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29年生红松、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水曲柳、黄檗、胡桃楸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使用碳氮分析仪测定叶片、凋落物、土壤C含量,使用凯氏定氮仪测定叶片和凋落物的N含量,硫酸-高氯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叶片和凋落物的P含量,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的N含量、铵态氮(NH4+-N)及硝态氮(NO3--N)含量,硫酸-高氯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的P含量,HCl-H2SO4浸提法测定土壤的有效磷含量。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各林分叶片-凋落物-土壤系统的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确定各凋落物营养的重吸收及土壤有效养分的供应特征。【结果】(1)针叶林叶片P含量(1.55 g/kg)显著低于阔叶林叶片P含量(2.02g/kg)(P<0.05,F=16.92,df=1)。针叶林土壤C、P含量(47.75、1.17 g/kg)显著低于阔叶林土壤C、P含量(76.35、1.47 g/kg)(P<0.05,FC含量=75.15,FP含量=9.91,df=1)。6种林分中,水曲柳林叶片的N含量(19.64g/kg)(P<0.05,F=5.26,df=5)、凋落物C、N、P含量(P<0.05,FC含量=2.34,FN含量=1.60,FP含量=6.74,df=5)和土壤的C、N、P含量(P<0.05,FC含量=154.84,FN含量=14.21,FP含量=53.55,df=5)均相对较高。红皮云杉林叶片P含量(1.30 g/kg)(P<0.05,F=36.71,df=5),长白落叶松林凋落物C含量(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叶片 凋落物 土壤 养分格局 吸收率 黑龙江阿什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中亚热带4种类型森林叶片非生物重金属元素重吸收及累积动态 被引量:4
3
作者 彭清清 张耀艺 +3 位作者 张慧玲 彭艳 倪祥银 吴福忠 《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28-2835,共8页
非生物重金属元素的累积可能会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但林木叶片在衰老过程中是否对这些重金属元素具有重吸收作用尚不清楚。因此,选择中亚热带以米槠为建群种的天然林和次生林以及米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4种不同类型森林为研究对... 非生物重金属元素的累积可能会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但林木叶片在衰老过程中是否对这些重金属元素具有重吸收作用尚不清楚。因此,选择中亚热带以米槠为建群种的天然林和次生林以及米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4种不同类型森林为研究对象,在一个生长季(4—10月)同步分析林木成熟叶片和新鲜凋落叶片铬(Cr)、镉(Cd)和铅(Pb)的含量变化,探讨不同森林叶片非生物重金属元素的重吸收和累积规律。结果表明:4种森林叶片表现出对3种非生物重金属元素明显的选择性重吸收作用,其重吸收率受森林类型、元素和时间的显著影响。天然林在4月和7—10月对Cr元素重吸收(4月重吸收率最高,达67.8%),在4月和6月对Cd元素重吸收,仅在4月对Pb元素重吸收,其余月份表现出累积特征。次生林在4月(最高达62.5%)、5月和10月对Cr元素重吸收,在4月和10月对Cd和Pb元素重吸收,其余月份表现出累积特征。米槠人工林在整个生长季节中Cr元素均在衰老叶中累积,在8月和9月对Cd元素重吸收,在4月、7—8月和10月对Pb元素重吸收,其余月份表现出累积特征。杉木人工林在4月和10月对Cr元素重吸收,整个生长季节Cd元素均在衰老叶中累积,在10月对Pb元素重吸收,其余月份表现出累积特征。总体来看,天然林和次生林对Cr和Cd元素的重吸收显著高于人工林,而对Pb元素的重吸收特征表现相反。另外,在4种类型森林中,Cr与Pb元素在新老叶片中的变化动态呈显著正相关,并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随气温升高而降低,但Cd与Cr和Pb元素呈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相对于人工林,米槠天然林和次生林对含量较高的Pb元素具有较好的避害能力,为区域森林营建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 人工林 天然林 吸收率 成熟叶片 衰老叶片
原文传递
干热河谷优势灌木养分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贺静雯 刘颖 +5 位作者 余杭 吴建召 崔羽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6,共9页
【目的】探讨干热河谷区灌木植物成熟叶与衰老叶之间的养分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方法】以坡柳、马桑和苦刺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测定并计算其鲜叶、凋落叶的养分含量、重吸收率及其C∶N∶... 【目的】探讨干热河谷区灌木植物成熟叶与衰老叶之间的养分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方法】以坡柳、马桑和苦刺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测定并计算其鲜叶、凋落叶的养分含量、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比。【结果】除凋落叶N含量表现为马桑>苦刺>坡柳外,鲜叶N、P及凋落叶P含量均表现为苦刺>坡柳>马桑。苦刺N重吸收率最高,坡柳P重吸收率最高。3种灌木鲜叶和凋落叶C∶N、C∶P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 <0.05),N∶P无显著差异。此外坡柳N重吸收率与凋落叶C∶N、P重吸收率与鲜叶C:N具有显著相关性(P <0.05),马桑N重吸收率与鲜叶C∶N、凋落叶N:P和P重吸收率与鲜叶C∶N、N∶P均呈显著负相关(P <0.05),苦刺N重吸收率与凋落叶C∶N、N∶P具有显著相关性(P <0.05)。3种灌木除鲜叶N含量与土壤中水解氮(AN)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外,鲜叶和凋落叶C、N、P含量与土壤中各养分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3种灌木除在生长过程中受P限制外,N、P含量均表现为不完全吸收,N、P重吸收率均低于全球尺度上多种陆生植物的养分重吸收率,说明干热河谷坡柳、马桑和苦刺成熟植株通过养分重吸收来适应贫瘠立地的能力弱化,N、P养分保存和自身转移能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优势灌木 鲜叶 凋落叶 吸收率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桉树不同成熟度叶片水溶性营养元素循环规律
5
作者 廖醒 李朝婷 +1 位作者 吴庆标 吉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117-120,147,共5页
[目的]探究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度叶片水溶性营养元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重吸收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小林镇桉树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桉树幼嫩叶、成熟叶、衰老叶的氮(N)、磷(P)、钾(K)、镁(Mg)及其水溶性氮(WSN)、水溶性磷(WSP... [目的]探究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度叶片水溶性营养元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重吸收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小林镇桉树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桉树幼嫩叶、成熟叶、衰老叶的氮(N)、磷(P)、钾(K)、镁(Mg)及其水溶性氮(WSN)、水溶性磷(WSP)、水溶性钾(WSK)、水溶性钙(WSCa)、水溶性镁(WSMg)、水溶性硼(WSB)营养元素,并对其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幼嫩叶的N、P、K、Mg重吸收率均高于成熟叶的N、P、K、Mg重吸收率,且幼嫩叶与成熟叶的P、K重吸收率具有显著差异。WSN、WSP、WSK、WSMg的转移规律为衰老叶向成熟叶和幼嫩叶转移;WSB和WSCa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而积累,Ca、B等植物养分由衰老叶向成熟叶和幼嫩叶转移与可溶程度没有必然联系。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分析,衰老叶WSB与WSN、WSP、WSK、WSMg、WSCa均呈负相关,幼嫩叶与衰老叶表现不一致。[结论]该研究可为桉树人工林的营养元素诊断及优化施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营养元素 水溶性养分 吸收率
下载PDF
自体脂肪移植配合rh EGF降低重吸收率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黄盈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第1期61-62,共2页
目的研究自体脂肪移植配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降低重吸收率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4例各类组织缺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2例。研究组采用自体脂肪移植配合rhEGF,对照组仅采用自体脂肪移植,对比两组的... 目的研究自体脂肪移植配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降低重吸收率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4例各类组织缺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2例。研究组采用自体脂肪移植配合rhEGF,对照组仅采用自体脂肪移植,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研究组的体表凹陷测量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重吸收率、重复操作次数、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修复优良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63.64%(P<0.05)。研究组的满意度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2.73%(P<0.05)。结论自体脂肪移植配合rhEGF应用于组织缺陷中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重吸收率,缩短治疗时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修复效果及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脂肪移植 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吸收率
下载PDF
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长芒草氮磷重吸收率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3
7
作者 安卓 牛得草 +3 位作者 文海燕 杨益 张洪荣 傅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01-807,共7页
为了解氮素沉降对草地群落的影响,通过人工氮肥添加模拟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天然草地优势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叶片和立枯物碳(C)、氮(N)、磷(P)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N素增加对N、P重吸收率和C:N:P化学计量... 为了解氮素沉降对草地群落的影响,通过人工氮肥添加模拟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天然草地优势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叶片和立枯物碳(C)、氮(N)、磷(P)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N素增加对N、P重吸收率和C:N:P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显著增加了长芒草叶片的C、N和立枯物的N、P含量,对叶片P和立枯物C含量无显著影响;氮素添加显著降低了长芒草的N、P重吸收率,对照处理的N、P重吸收率最高,分别为60.35%和71.75%,并且,在相同氮素处理条件下P的重吸收率显著大于N重吸收率;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大,叶片的C:N降低,N:P和C:P增加,N:P为18.25–29.01。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群落主要受P限制,随氮素沉降增加,P限制进一步加剧;长芒草较高的N、P重吸收率是保证其在贫瘠的土壤中生存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黄土高原 氮素添加 养分限制 养分吸收率
原文传递
高寒草甸植物叶片氮和磷重吸收率对养分添加的响应及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黎鹏宇 李佳璞 +2 位作者 何奕成 田大栓 纪宝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3,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植物叶片氮和磷重吸收率对氮磷添加及交互作用的响应和机理,明确高寒草甸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多样性。【方法】以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垂穗披碱草、发草、灰苞蒿和鹅绒委陵菜)为研究对象,基于氮和磷添加两因子交互试验...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植物叶片氮和磷重吸收率对氮磷添加及交互作用的响应和机理,明确高寒草甸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多样性。【方法】以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垂穗披碱草、发草、灰苞蒿和鹅绒委陵菜)为研究对象,基于氮和磷添加两因子交互试验,研究高寒植物叶片养分重吸收率对养分添加的响应。【结果】(1)禾本科叶片氮重吸收率随氮添加而增加,但杂类草叶片不受影响;此外,4种植物叶片磷重吸收率均不受氮添加的影响。(2)磷添加对所有植物叶片氮重吸收率和两种杂类草叶片磷重吸收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禾本科叶片的磷重吸收率。(3)氮和磷共同添加降低了垂穗披碱草、灰苞蒿和鹅绒委陵菜叶片氮重吸收率,但提高了发草叶片的氮重吸收率。此外,氮和磷同时添加对4种植物叶片磷重吸收效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养分富集下高寒植物3种不同的养分重吸收策略,即对外源获取的养分全部重吸收(绿叶养分增加但凋落叶不增加)、部分重吸收(绿叶和凋落叶同时增加,但凋落叶增加较慢)和不进行重吸收(绿叶和凋落叶均增加,但凋落叶的幅度大于或等于绿叶;或绿叶和凋落叶不响应)。这些研究结果为理解高寒植物养分内循环策略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养分添加 吸收率 吸收率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兴安落叶松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陈璐 王庆贵 +1 位作者 闫国永 邢亚娟 《森林工程》 2019年第2期1-10,共10页
以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在大兴安岭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建立统一立地条件的4个氮(N)处理水平样地,分别为对照(CK,0g N/(m^2·a))、低N(LN,2. 5g N/(m^2·a))、中N(MN,5g N/(m^2·a))、高N(HN,7. 5g N/(m^2·a))处理。测... 以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在大兴安岭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建立统一立地条件的4个氮(N)处理水平样地,分别为对照(CK,0g N/(m^2·a))、低N(LN,2. 5g N/(m^2·a))、中N(MN,5g N/(m^2·a))、高N(HN,7. 5g N/(m^2·a))处理。测定凋落叶、根和鲜叶在不同施N水平下C、N、P、K、Ca、Mg的含量。研究目的是为了阐明兴安落叶松叶和根各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分配格局,揭示叶片凋落前各元素的重吸收率,探讨各元素及其化学计量之间的关联以及对不同水平施N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①鲜叶、根、凋落叶C、N、P变化范围分别为393. 174~518. 362、4. 405~23. 963、0. 743~1. 671 mg/g,其中鲜叶C、P含量最高,根最低。②LN,MN,HN均显著提高了根的N含量,MN,HN显著提高了鲜叶N含量。植物养分含量在不同器官中存在显著差异。③植物叶片对Ca表现为富集状态,对N、P、K、Mg各元素则体现为重吸收状态。结论显示,鲜叶和根是影响兴安落叶松C、N、P及化学计量比的主导因子。兴安落叶松在N素充足的条件下,施N导致兴安落叶松对N和P奢侈吸收,提高了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并加快了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N 生态化学计量比 养分吸收率 兴安落叶松
下载PDF
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针叶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黎 刘成功 +5 位作者 钱莹莹 唐晓蝶 王生树 李志东 李燕 崔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61,共9页
【目的】研究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针叶C、N、P生态化学计量和养分重吸收特征,揭示南方红豆杉的养分限制格局和养分高效利用策略,为南方红豆杉人工林的高质量种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9年生南方红豆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 【目的】研究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针叶C、N、P生态化学计量和养分重吸收特征,揭示南方红豆杉的养分限制格局和养分高效利用策略,为南方红豆杉人工林的高质量种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9年生南方红豆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针叶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分析针叶的生态化学计量、养分重吸收率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南方红豆杉针叶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79.67、22.52和2.21 g/kg,碳氮质量比(C∶N)、碳磷质量比(C∶P)、氮磷质量比(N∶P)分别为21.74、226.25和10.55;N与P、C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与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生长季中,南方红豆杉针叶C含量最稳定,变异系数为3.90%,P含量的变异系数(22.43%)大于N(15.34%)。研究区南方红豆杉在生长季(6—11月)针叶C与N含量均表现为先平缓上升后显著下降趋势,8月达到高峰并持续到9月,C含量10月最低,N含量11月最低;P含量则表现为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的趋势,在9月达到峰值,且显著大于其他各月份;针叶中C∶N和N∶P的变化比C∶P更稳定,且P含量决定了C∶P和N∶P的动态变化。南方红豆杉针叶N重吸收率和P重吸收率分别为19.33%和22.16%,且P重吸收率与衰老叶P含量、C∶P呈显著负相关,与N∶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研究区内,9年生南方红豆杉人工林针叶具备较好的C储存能力和养分资源竞争力,N、P重吸收率较低,养分在针叶中的驻留时间较长,生长未受到N、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人工林 针叶养分元素 化学计量特征 养分吸收率
原文传递
肉豆蔻科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研究
11
作者 王琴 杨达 +3 位作者 彭晓容 柯妍 张云冰 张教林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9-532,共14页
为探究重点保护植物在热带地区的生态适应策略,本研究以肉豆蔻科9种木本植物(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4种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它们的叶片形态、光合、养分含量及养分重吸收率等22个性状。结果显示:与非重点保护植物相比... 为探究重点保护植物在热带地区的生态适应策略,本研究以肉豆蔻科9种木本植物(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4种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它们的叶片形态、光合、养分含量及养分重吸收率等22个性状。结果显示:与非重点保护植物相比,重点保护植物的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密度和碳含量更低,但叶片更厚、单位叶面积光合速率更高;比叶重、叶脉密度、气孔导度、元素含量、养分重吸收率等多个性状在重点和非重点保护植物间差异不显著。氮含量与氮重吸收率显著正相关。镁含量与比叶重在重点保护植物间显著负相关,镁重吸收率与叶脉密度在重点保护与非重点保护植物间均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第1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性状主要是叶片密度、光合氮利用效率和叶片干物质含量;对第2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性状主要是N、P含量和N:P比值。肉豆蔻科植物叶片的N:P比值低于14,说明其生长主要是受N限制而不是P限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功能性状的研究可以揭示重点保护植物和非重点保护植物间生态适应策略的差异。因此,未来需加强重点和非重点保护植物的生理生态学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叶 叶片养分含量 肉豆蔻科 养分吸收率 植物功能性状
下载PDF
不同油茶品系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重吸收效率研究
12
作者 陈昱宇 余振东 +3 位作者 吴方圆 谢伟东 吕琪 王椿云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对不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系叶片C、N、P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重吸收效率进行分析,旨在阐明不同油茶品系的养分利用策略。以岑软2号、岑软3号和香花1号3个不同油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成熟叶、衰老叶、凋落叶C、N、P含量... 对不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系叶片C、N、P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重吸收效率进行分析,旨在阐明不同油茶品系的养分利用策略。以岑软2号、岑软3号和香花1号3个不同油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成熟叶、衰老叶、凋落叶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3个品系中,香花1号的3种叶片的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表现为最高,各品系间的成熟叶养分含量和老叶、凋落叶的N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岑软2号3种叶片的C∶N均表现为较高,成熟叶以岑软3号最低,老叶和凋落叶均为香花1号最低;3个品系成熟叶的N∶P、凋落叶的各化学计量比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老叶的C∶N和N∶P各品系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N、P重吸收率均表现为岑软2号>岑软3号>香花1号,P的重吸收率在3个品系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3个品系成熟叶片的N∶P均介于14~16,其生长受到N、P双重限制;从3种叶片的养分含量和重吸收率来看,尽管不同油茶品系具有不同的养分吸收策略,但均表现出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在抚育管理中应注重N、P的施用量;岑软2号更能适应所在地区的低N、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叶片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吸收率
下载PDF
不同林龄大花序桉人工林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和N、P重吸收
13
作者 石茂鑫 彭智邦 +2 位作者 周健 吴永富 王建忠 《桉树科技》 2023年第3期36-41,共6页
为了揭示大花序桉人工林长期种植过程中的养分限制情况,本研究以6、18、30和36年生的大花序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大花序桉成熟叶、凋落叶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和N、P重吸收率。结果表明:成熟叶C含量在不同林龄之间差异不... 为了揭示大花序桉人工林长期种植过程中的养分限制情况,本研究以6、18、30和36年生的大花序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大花序桉成熟叶、凋落叶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和N、P重吸收率。结果表明:成熟叶C含量在不同林龄之间差异不显著,6和30年生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6年生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凋落叶C含量在不同林龄之间差异不显著,18年生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龄,18年生P含量显著高于30年生。36年生成熟叶C∶N显著高于其他林龄,C∶P也以36年生最高,6年生N∶P显著低于其他三个林龄。36年生凋落叶C∶N显著高于18年生,30年生C∶P也显著高于18年生,30年生N∶P显著高于其他三个林龄。6和30年生N重吸收率高于18和36年生,30年生的P重吸收率显著高于18年生。6和30年生P重吸收率高于N重吸收率,18和36年生N重吸收率高于P重吸收率。N重吸收率与凋落叶C∶N和C∶P呈显著正相关,P重吸收率与成熟叶C∶N和C∶P呈显著负相关,与凋落叶C∶P和N∶P呈显著正相关。6和30年生大花序桉人工林有更高的P需求,18和36年生则有更高的N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序桉 生态化学计量比 元素吸收率 元素限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