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循环非大动脉醒后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尚俊英 贾伟华 +3 位作者 张义森 刘磊 宋西方 李佳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66-672,共7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非大动脉醒后缺血性脑卒中(WUI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北京市石景山医院神经内科及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67例前循环...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溶栓治疗前循环非大动脉醒后缺血性脑卒中(WUI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北京市石景山医院神经内科及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67例前循环非大动脉WUIS患者[最后表现正常(入睡或最后一次起夜)至静脉溶栓时间≤9 h且>4.5 h]为研究对象,以其中接受静脉溶栓后继续行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以静脉溶栓基础上进行rt-PA动脉溶栓的32例患者为研究组,观察研究组患者动脉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脑梗死溶栓分级2、3级为血管再通良好),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3个月后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及出血性转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动脉溶栓后血管再通良好率为81.25%(26/32)。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 d、7 d、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62.50%,20/32)明显高于对照组(37.14%,1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15.6%(5/32)vs.5.71%(2/3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患者资料显示,对最后正常至静脉溶栓时间≤9 h且>4.5 h的前循环非大动脉WUIS患者实施rt-PA动脉溶栓仍可获益,且继发性脑出血的发生风险并未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前循环 非大动脉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动脉溶栓
原文传递
DWI-FLAIR不匹配指导醒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费容 文治成 +1 位作者 贺传沙 盘毓敏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究扩散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DWI-FLAIR)不匹配指导醒后缺血性脑卒中(WUIS)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该院行静脉溶栓治疗DWI-FLAIR不匹配的82例WUIS患者临床资料(WUIS组),同时收集78例发病... 目的探究扩散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DWI-FLAIR)不匹配指导醒后缺血性脑卒中(WUIS)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该院行静脉溶栓治疗DWI-FLAIR不匹配的82例WUIS患者临床资料(WUIS组),同时收集78例发病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临床资料(AIS组)。记录两组基线资料、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治疗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两组预后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影响WUIS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24 h临床疗效及溶栓后7 d颅内出血发生率、溶栓后90 d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后循环梗死均为影响WUIS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DWI⁃FLAIR不匹配指导WUIS静脉溶栓治疗安全且有效,患者预后与病史及梗死部位相关,临床应对高危患者加强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扩散加权成像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时间窗
下载PDF
DWI-FLAIR部分匹配的醒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崔亚鹏 刘媛媛 +1 位作者 曲芸 康海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3期122-126,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imaging,FLAIR)部分匹配时指导醒后缺血性脑卒中(wake-up ischemic stroke,WU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imaging,FLAIR)部分匹配时指导醒后缺血性脑卒中(wake-up ischemic stroke,WU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通过DWI-FLAIR评估后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的106例WU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头颅磁共振结果分为DWI-FLAIR部分匹配组(n=56)和DWI-FLAIR不匹配组(n=50),比较两组静脉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转化情况及溶栓后效果。结果DWI-FLAIR部分匹配组与DWI-FLAIR不匹配组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4%,P=0.220);DWI-FLAIR部分匹配组在短期神经功能改善方面(NIHSS评分下降≥2分)略逊于DWI-FLAIR不匹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3%vs 82.0%,χ2=4.171,P=0.041);两组在短期预后良好方面(出院时mRS评分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7%vs 80.0%,χ2=0.612,P=0.434)。结论DWI-FLAIR部分匹配的WUIS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其安全性较高,有效性略低于DWI-FLAIR不匹配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DWI-FLAIR部分匹配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治疗
下载PDF
多模式MRI指导下醒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朱锦奎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8期183-185,199,共4页
目的研究多模式MRI指导下醒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醒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溶栓组,对照组为38例拒绝静脉溶栓后常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 目的研究多模式MRI指导下醒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醒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溶栓组,对照组为38例拒绝静脉溶栓后常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溶栓组为42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AIS患者,观察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脑出血发生率。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出院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溶栓组出院后3、6个月mRS评分低于对照组,溶栓组脑出血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1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MRI对醒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早期再灌注治疗提供合理有效的影像学依据,在MRI指导下能够改善患者神经情况,降低脑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MRI 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替罗非班序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非房颤醒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
5
作者 孙欢 冯定坤 +2 位作者 郑旭 林超 尚发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117-0120,共4页
针对急性非房颤醒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对其开展替罗非班序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药方案,其治疗效果、安全性。方法 取急性非房颤醒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2022年6月~2023年12月),分组,参照组用药方案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研究组... 针对急性非房颤醒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对其开展替罗非班序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药方案,其治疗效果、安全性。方法 取急性非房颤醒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2022年6月~2023年12月),分组,参照组用药方案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研究组用药方案为:替罗非班序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效果。结果 完成用药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炎症因子指标,P<0.05。结论 针对急性非房颤醒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序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药物治疗方案,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急性非房颤缺血性脑卒中 有效性 安全
下载PDF
替罗非班序贯双抗治疗急性非房颤醒后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王横 高文进 +1 位作者 刘洋 赵会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86-88,共3页
对替罗非班序贯双抗治疗急性非房颤醒后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本院2021年12月到2022年12月之间收集的急性非房颤醒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为替罗非班序贯治疗组(观察组)和双抗(阿司匹林和... 对替罗非班序贯双抗治疗急性非房颤醒后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本院2021年12月到2022年12月之间收集的急性非房颤醒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为替罗非班序贯治疗组(观察组)和双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组(对照组),对比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HS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再通率预后良好率、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非房颤醒后缺血性脑卒中应用替罗非班序贯双抗治疗效果理想,可增强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预后效果改善,减少颅内出血的几率,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序贯双抗治疗 急性非房颤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觉醒后缺血性卒中患者多模态MRI指导下的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重点
7
作者 许啟伍 王浩 +4 位作者 赵勇 檀国祥 殷昊 朱荣志 丁婷 《重庆医学》 CAS 2021年第S02期268-270,共3页
目的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指导下阿替普酶治疗觉醒后缺血性脑卒中(WU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WUS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标准内科治疗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WUS患者50... 目的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指导下阿替普酶治疗觉醒后缺血性脑卒中(WU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WUS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标准内科治疗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WUS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使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24、90 d 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MRI指导下使用阿替普酶治疗WUS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多模态MRI指导 阿替普酶
下载PDF
阿加曲班治疗不同脑组织缺血范围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8
作者 冯湧 于学超 +1 位作者 孟虹媛 张同华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2392-2395,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脑组织缺血范围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加曲班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16例,根据脑组织缺血范围分为前循环(缺血)组60例、后循环(缺血)组50例、腔隙性(脑梗死)组... 目的:研究不同脑组织缺血范围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加曲班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16例,根据脑组织缺血范围分为前循环(缺血)组60例、后循环(缺血)组50例、腔隙性(脑梗死)组6例。3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联合阿加曲班治疗,于病情加重当天及第2天采用阿加曲班60 mg/d静脉持续泵入,病情缓解后的第5天减量为10 mg经静脉持续泵入治疗,3 h/次,bid,7 d为1个疗程。比较3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4 d,3组患者NIHSS、m 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循环组与后循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h时,3组患者APTT均较治疗前显著延长,且腔隙性组最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时,3组患者APTT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加曲班治疗不同脑组织缺血范围的进展性脑卒中均能取得显著疗效,且安全性高;尤其是针对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显效快、抗凝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腔隙性梗死 阿加曲班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瑜 杜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4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57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行单联抗血小板治疗,实验组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分析2组...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57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行单联抗血小板治疗,实验组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分析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43%vs 75.86%),PT(s:21.0±9.0vs 16.5±5.3)、APIT(s:40.1±9.8vs 31.4±7.4)明显高于对照组,Fib(g/L:1.5±0.3vs 3.2±0.7)、LDL-C(mmol/L:1.7±0.5vs 2.8±0.4)、TC(mmol/L:3.0±0.6vs 3.7±0.7)、TG(mmol/L:1.4±0.3vs 1.5±0.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其血凝状态,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指数高等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 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影响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孙增强 王璐璐 王雁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3368-3370,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方法对88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7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8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SAA含量,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方法对88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7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8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SAA含量,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含量。结果 SAA、CRP含量在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AA与CRP显著呈正相关。结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SAA、CRP水平较高,炎症反应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血清淀粉样蛋白A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阿加曲班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NIHSS评分和BI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丹晓 彭海聪 吴绍惠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2年第3期544-549,共6页
目的 观察新型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硫酸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PLT)计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 目的 观察新型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联合抗血小板药硫酸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血小板(PLT)计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血压、血糖都严格依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予以监测管理,同时使用稳定斑块等药物。对照组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天1次,持续服用14 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注射液,在开始治疗的第1~2天,阿加曲班注射液60 mg加入至0.9%氯化钠注射液380 mL中,输液泵泵入,24 h持续不间断静脉输注,从第3天起,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加入至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输液泵泵入,持续3 h静脉输注,间隔12 h再输注1次,持续用药5 d,阿加曲班注射液共用药7 d。采用NIHS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采用BI指数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动态检测两组患者凝血三项[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PLT)。观察记录用药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4 d,试验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6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用药前和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应用阿加曲班注射液第1天(60 mg·d^(-1)),TT、PT、APTT均明显延长(P<0.05);用药第3天,即减量为20 mg·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注射液 硫酸氢氯吡格雷 急性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凝血功能 抗血栓
原文传递
血管内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世超 郭志勇 +6 位作者 刘春林 徐祥辉 赵爽 谭西英 陈惠云 王耀华 谢悦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治疗(EVT)与静脉溶栓(IVT)治疗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于新乡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接受EVT或IVT的后循环AIS患者14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EVT组(...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治疗(EVT)与静脉溶栓(IVT)治疗后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于新乡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接受EVT或IVT的后循环AIS患者14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EVT组(n=45)和IVT组(n=102)。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早期预后指标(治疗后90 d功能预后良好者占比、治疗后90 d内死亡率)、安全性指标(治疗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IVT组治疗后90 d功能预后良好者占比为27.5%(28/102),低于EVT组的48.9%(22/45)(P<0.05)。IVT组与EVT组治疗后90 d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T组与EVT组治疗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T治疗后循环AIS的早期功能疗效优于IVT,但二者的早期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相似,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如后循环AIS患者符合EVT的适应证,则可首选EVT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静脉溶栓 治疗结果 安全性
下载PDF
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双 李中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4期307-311,共5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最初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阜新市中心医院2018-08—2019-08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例,对13例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最初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阜新市中心医院2018-08—2019-08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例,对13例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磁共振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主要以糖尿病、高血压及脑血管病为主,大部分患者存在吸烟或饮酒的不良嗜好,仅1例患者无任何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头晕或眩晕,典型旋转性眩晕患者占69%,非旋转性眩晕(头晕)占31%,伴随症状中以呕吐和走路不稳更为常见,还有部分患者会有出汗、头痛及排便等情况;13例患者均行磁共振检查,DWI均出现责任病灶,其中小脑梗死8例,其余均为脑干梗死;13例患者均给予双重抗血小板、强化降脂及改善脑供血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3例患者病情逐渐进展,预后不佳,其中死亡1例。结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若最初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容易误诊,早期应及时行磁共振检查,早诊断,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眩晕 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与生存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谢涛波 周华军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2期4487-4489,4492,共4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PCCI)患者发病与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5年10月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梗死部位分为PCCI组(156例)和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CCI)组(202例),...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PCCI)患者发病与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5年10月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梗死部位分为PCCI组(156例)和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ACCI)组(202例),然后对PCCI患者根据发病3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分为预后良好组(评分大于或等于60分,105例)和预后不良(评分小于60分,51例)组。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PCCI发生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8.5%,同型半胱氨酸(Hcy)>15μmol/L是患者发生PC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于12分,HbA1c≥8.5%,Hcy>15μmol/L,发病至溶栓时间超过4.5h是PCCI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A1c和Hcy升高均是PCCI患者发病和生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应对其进行早期溶栓,尽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晓红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6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200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100例,采用双嘧达莫治疗,观...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200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100例,采用双嘧达莫治疗,观察组患者100例,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ADAS-Cog评分)及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检测患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局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DAS-Cog、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DAS-Cog、NIHSS评分等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AS-Cog、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经过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四项指标均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观察组患者PLT及MP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8.01,P<0.05)。随访1年,观察组的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及短期预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抗血小板
下载PDF
早期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6
作者 王佳耀 张雪 闫小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1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04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 目的探讨早期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04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问卷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与下肢功能评分、修订的巴氏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可降低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疾病自我感受负担,提高康复锻炼行为执行意向,也能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外在注意力焦点策略 运动想象疗法 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疾病自我感受负担
下载PDF
血清NCAM sTNFR1水平与超时间窗后循环脑卒中患者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神经预后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桂丽 张建华 +1 位作者 徐欣 姚海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3期312-31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水平与超时间窗后循环脑卒中(APCIS)患者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神经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03—2022-01唐山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超时间窗APCIS患者(APCIS组)和63...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水平与超时间窗后循环脑卒中(APCIS)患者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神经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03—2022-01唐山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超时间窗APCIS患者(APCIS组)和63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对照组),根据NIHSS评分将APCIS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6分,27例)、中度损伤组(6~13分,39例)、重度损伤组(≥14分,34例)。所有患者入组后均接受替罗非班经微导管动脉给药[0.4μg/(kg·min)]和静脉持续泵注[0.1μg/(kg·min)]治疗48 h,配合降脂以及双抗血小板治疗。检测血清NCAM、sTNF-R1水平,出院后定期随访90 d,统计随访期间不良神经预后发生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CIS患者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神经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NCAM、sTNF-R1预测APCIS患者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神经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APCIS组血清NCAM、sTNF-R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损伤组血清NCAM、sTNF-R1水平高于中度损伤组和轻度损伤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NCAM、sTNF-R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房颤、高NIHSS评分、高NCAM、高sTNF-R1是APCIS患者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神经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NCAM、sTNF-R1预测APCIS患者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神经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698、0.770,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937,高于单独指标预测(P<0.05)。结论APCIS患者血清NCAM、sTNFR-1水平增高,且与APCIS神经缺损程度以及替罗非班治疗后神经预后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替罗非班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
下载PDF
熄风化痰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8
作者 王欣宇 唐新桥 +3 位作者 李兰 罗勇 陈慧敏 谢智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384-1388,共5页
目的:观察熄风化痰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78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1∶1分为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与采用熄风化痰方联合... 目的:观察熄风化痰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78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1∶1分为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与采用熄风化痰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辅助常规西医治疗的观察组,每组39例,均持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神经损伤标志物、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4.36%(χ^(2)=4.523,P=0.033);治疗后,观察组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PSV)快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浆黏度指数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熄风化痰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可有效促进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脑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流动力,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熄风化痰方 开窍针法 血流动力学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沈卫忠 宋爽 +1 位作者 严海浪 李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8期7-9,33,共4页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下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共计128个斑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根据影像学资料及症状体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卒中组(42例,81...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下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共计128个斑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根据影像学资料及症状体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卒中组(42例,81个斑块)和非卒中组(34例,47个斑块),均采用HR-MRI进行脑部血管检查。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斑块分布情况和斑块HR-MRI特征。结果2组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粥样斑块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好发于左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卒中组患者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数占比均高于非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众多血管中,椎-基底动脉是最常受累的血管,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HR-MRI特征分析,能够了解其危险程度及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椎-基底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超时间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院娟 高凌峰 邹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9期8-11,共4页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超时间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6月于北京市昌平区医院诊治的超时间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2)与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采...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超时间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6月于北京市昌平区医院诊治的超时间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2)与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后14 d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7、14 d,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48 h,2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治疗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T、APTT长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14 d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用于超时间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凝血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不会增加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循环缺血性脑卒中 超时间窗 神经功能 凝血功能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