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茎泽兰中的酚酸衍生物和甾类化学成分 被引量:9
1
作者 任慧 张梅 +2 位作者 周忠玉 谭建文 万方浩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3-418,共6页
为了解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的化学成分,从其地上部分茎和叶中分离得到4个酚酸衍生物和5个甾体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羟基苯丙醇(1)、香豆素(2)、去甲氧基英西卡林(3)、英西卡林(4)、3β-ace... 为了解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的化学成分,从其地上部分茎和叶中分离得到4个酚酸衍生物和5个甾体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2-羟基苯丙醇(1)、香豆素(2)、去甲氧基英西卡林(3)、英西卡林(4)、3β-acetoxy-25-hydroxydammara-20,23-diene (5)、3β-acetoxy-24-hydroxydammara-20,25-diene (6)、豆甾-4,22-二烯-3-酮(7)、豆甾醇(8)和β-胡萝卜苷(9)。化合物1、2、5--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酚酸衍生物 甾体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HD-1-1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2
作者 王聪 王玉妃 +4 位作者 徐辉 许睿 兰建洲 孔凡栋 周丽曼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42-2151,共10页
目的研究涠洲岛来源的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HD-1-1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等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运用HRESIMS、NMR等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使用CCK-8法评估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 目的研究涠洲岛来源的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HD-1-1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等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运用HRESIMS、NMR等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使用CCK-8法评估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涠洲岛海洋真菌Penicillium sp.HD-1-1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新的霉酚酸类化合物以及16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6-(5-甲氧羰基-3-甲基戊-2-烯)-7-羟基-3,5-双甲氧基-4-甲基苯酚-1-酮(1)、霉酚酸(2)、甲基麦考酚酸(3)、6-(5-甲氧羰基-3-甲基戊-2-烯)-3,7-二羟基-5-甲氧基-4-甲基苯酚-1-酮(4)、6-(5-羧基-3-甲基戊-2-烯)-3,7-二羟基-5-甲氧基-4-甲基苯酚-1-酮(5)、7-羟基-5-甲氧基-4-甲基-6-(3-甲基-4-氧代戊基)-二氢异苯并呋喃-l-酮(6)、6-(3-羧基丁酯)-7-羟基-5-甲氧基-4-甲基苯酞-1-酮(7)、breynivosamide A(8)、伞形香青酰胺(9)、N-(N’-苯甲酰基-S~*-苯丙氨酰基)-S~*-苯丙氨醇苯甲酸酯(10)、(3S,6R)-6-(对-羟苯基)-1,4-二甲基-3,6-二甲硫基哌嗪-2,5-二酮(11)、(3R,6R)-6-(对-羟苯基)-1,4-二甲基-3,6-二甲硫基哌嗪-2,5-二酮(12)、(+)-新海胆灵A(13)、(3R,8S)-5,7-二羟基-3-(1-羟乙基)苯酚(14)、5,7-二甲氧基-4-甲基异苯并呋喃-1(3H)-酮(15)、saccharonol A(16)、6,8-二羟基-3-羟甲基异香豆素(17)。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3对人胃癌AGS细胞显示出强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_(50))值分别是0.69、1.12μmol/L,此外化合物2对人非小细胞肺癌NCI-H1581细胞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抑制活性,IC_(50)值为17.95μmol/L,化合物3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也显示出中等抑制活性,IC_(50)值为19.30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霉酚酸类化合物,命名为甲氧基霉酸酯。化合物2和3具有肿瘤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真菌 青霉菌HD-1-1 酚酸衍生物 肿瘤细胞毒活性 甲氧基霉酸酯 酚酸 甲基麦考酚酸
原文传递
紫苏叶酚酸类成分研究
3
作者 马腾 荣一方 +5 位作者 张昕楠 姚铁 李天祥 高秀梅 张冰洋 邱峰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449-457,共9页
目的对紫苏叶(Perillae Folium)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丰富其物质基础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CI柱色谱及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NMR、MS等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紫苏叶70%... 目的对紫苏叶(Perillae Folium)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丰富其物质基础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CI柱色谱及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NMR、MS等波谱数据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紫苏叶70%(体积分数)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6-O-p-coumarylglucosyl)-5-glucosyl-7-hydroxy coumarin(1)、clinopodic acid A(2)、isorinic acid(3)、3-O-methyl-rosmarinic acid(4)、4-O-p-coumaroyl-D-glucose(5)、(-)-4-O-(E)-p-coumaroyl-L-threonic acid(6)、2-O-(3,4-dihydroxybenzoyl)-2,4,6-tr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7)、β-hydroxybenzenepentanoic acid(8)、(-)-丁香脂素(9)、5,6-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0)、ethyl 3,4-dihydroxy-α-oxobenzeneacetate(11)、3,4-dihydroxyphenacyl alcohol(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叶 香豆素 迷迭香酸衍生物 酚酸衍生物 木脂素类
原文传递
霉酚酸衍生物对人PBMC产生IL-17和IFN-γ的抑制作用
4
作者 唐泽丽 黄河 +3 位作者 江玉霞 张燕楠 杨滨燕 吴长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37-441,共5页
目的探讨霉酚酸衍生物(JU95-07B)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17和IFN-γ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用anti-CD3+anti-CD28刺激PBMC,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加入不同浓度JU95-07B及作用不同时间... 目的探讨霉酚酸衍生物(JU95-07B)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17和IFN-γ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用anti-CD3+anti-CD28刺激PBMC,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加入不同浓度JU95-07B及作用不同时间点的IL-17和IFN-γ水平。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JU95-07B对T细胞不同亚群表达IL-17和IFN-γ的影响。用RT-PCR法测定JU95-07B对IL-17和IFN-γmRNA的作用。结果 JU95-07B对anti-CD3+anti-CD28诱导PBMC产生的IL-17和IFN-γ均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与作用时间有关,早期无明显的抑制现象,12 h后开始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抑制效果(P<0.05),培养时间越长抑制效果越明显。JU95-07B可明显降低CD4+和CD8+T细胞产生IL-17和IFN-γ的比例,对IL-17的抑制率高于IFN-γ。此外,JU95-07B抑制IL-17和IFN-γmRNA的表达。结论 JU95-07B能有效抑制T细胞产生IL-17和IFN-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衍生物 IL-17 IFN-Γ 自身免疫性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