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酸软骨素与铜离子的配位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熊双丽 金征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57,共4页
制备硫酸软骨素(ChS)铜配合物,分析其光谱学和热力学特征,再将ChS进行羧基还原、脱硫和硫酸酯化等化学修饰制备成相应衍生物,用荧光淬灭实验和平衡透析实验分析ChS及衍生物与铜离子的配位特性。ChS铜配合物的光谱学和热力学性质变化说明... 制备硫酸软骨素(ChS)铜配合物,分析其光谱学和热力学特征,再将ChS进行羧基还原、脱硫和硫酸酯化等化学修饰制备成相应衍生物,用荧光淬灭实验和平衡透析实验分析ChS及衍生物与铜离子的配位特性。ChS铜配合物的光谱学和热力学性质变化说明ChS与铜离子发生了配位作用。荧光淬灭实验和平衡透析实验结果显示:将ChS进行羧基还原或多硫酸化后,ChS与铜离子的配位作用减弱,而脱硫后的ChS的配位作用增强,说明是ChS中的羧基而非硫酸基与铜离子发生了配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软骨素 衍生物 配位特性
下载PDF
BO基杂配位铁羰基化合物Fe_2(BO)_2(CO)_n(n=9,5)的配位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常玉 陈红雨 李前树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68,144-147,共10页
含硼的双原子配体(如BO、BF等)稳定性差,有关BO基配位取代金属羰基化合物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均较少,对配位过饱和及高度不饱和过渡金属配位体系的配位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采用两种密度泛函方法 B3LYP和BP86对BO基杂配位的过饱和及高... 含硼的双原子配体(如BO、BF等)稳定性差,有关BO基配位取代金属羰基化合物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均较少,对配位过饱和及高度不饱和过渡金属配位体系的配位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采用两种密度泛函方法 B3LYP和BP86对BO基杂配位的过饱和及高度不饱和铁羰基化合物Fe2(BO)2(CO)n(n=9,5)的配位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配位过饱和Fe2(BO)2(CO)9中,两个Fe原子间距较大,没有明显直接成键作用.其低能构型都是桥连结构且更倾向于CO桥而不是BO桥,BO基多以端配位的形式出现;由于其体系配位过饱和的特征,优化的低能构型中出现了BO基耦合于端位CO基的配位结构29-6S和29-8S.在配位高度不饱和Fe2(BO)2(CO)5体系中,所有低能构型也都是桥连结构但倾向于BO桥而不是CO桥,显现BO基中氧原子的碱性比CO基中氧原子的碱性更强;由于其配位高度不饱和,构型25-1S、25-4T和25-5T中存在两个3-电子给体桥?2-μ-BO配位;25-2T、25-3T和25-6T中存在两个"首尾相连"的3-电子给体"–B–O–"桥;结构25-1T中出现了由两个BO配体耦合形成的4-电子给体反式双硼双氧(B2O2)配体.无论从单羰基离解能还是单核离解能来看,Fe2(BO)2(CO)5的热力学稳定性都远比Fe2(BO)2(CO)9高,可望是一个潜在的合成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方法 BO基 铁羰基化合物 配位特性
原文传递
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的铜配位力与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思明 万文静 王桂珍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6-132,共7页
类黄酮与金属配位后往往能改善其生物活性.通过摩尔比法、等摩尔溶液连续变化法研究了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NHDC)铜配合物的配位比;以紫外、红外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NHDC配位前后的结构变化.以DPPH法、水杨酸法和FRAP法比较NHDC配位前后... 类黄酮与金属配位后往往能改善其生物活性.通过摩尔比法、等摩尔溶液连续变化法研究了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NHDC)铜配合物的配位比;以紫外、红外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NHDC配位前后的结构变化.以DPPH法、水杨酸法和FRAP法比较NHDC配位前后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NHDC与铜的配位比为2∶1,NHDC-Cu(Ⅱ)配合物稳定性受pH影响大,在pH 7.0最稳定;NHDC与铜配位后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明显增强,原因可能和配位改善了NHDC的水溶性、增加NHDC的非晶化程度有关;而NHDC配位后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增加,归因于NHDC配位后铜对NHDC的非糖配基的"集中效应"和糖部分对非糖部分的"包埋效应".但配体配位后对脂溶性自由基如DPPH·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DC-Cu(Ⅱ)配合物 配位特性 合成 表征 抗氧化性活性
下载PDF
果糖基甘氨酸的合成及其与铜(Ⅱ)、镍(Ⅱ)配位特性的研究
4
作者 薛晓丽 王忠合 于淑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124,共4页
合成并纯化了Maillard反应初级阶段产物——果糖基甘氨酸(DFG),并且利用离子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其纯度及结构。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为目标化合物,且分子式为C8H15NO7,相对分子质量237。采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温度(303±0... 合成并纯化了Maillard反应初级阶段产物——果糖基甘氨酸(DFG),并且利用离子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其纯度及结构。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为目标化合物,且分子式为C8H15NO7,相对分子质量237。采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温度(303±0.1)K,离子强度I=0.1mol/L的NaCl溶液中DFG与铜(Ⅱ)、镍(Ⅱ)配合物稳定常数,DFG合铜配合物稳定常数对数值分别为lgK1=7.24±0.09,lgK2=6.57±0.05,lgK3=3.31±0.02;DFG合镍配合物稳定常数对数值分别为lgK1=5.73±0.03,lgK2=4.69±0.02,lgK3=3.59±0.05,且DFG合铜配合物稳定性大于DFG合镍配合物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LLARD反应 果糖基甘氨酸 配位特性 铜(Ⅱ) 镍(Ⅱ)
下载PDF
Ce(Ⅳ)和Th(Ⅳ)的三元配合物
5
作者 朱文祥 尹守义 赵继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7年第9期779-783,共5页
合成了Ce(TPPO)_(2)(TTA)_(2)(NO_(3))_(2)(Ⅰ)和Th(TPPO)_(2)(DBM)(NO_(3))_(3)(Ⅱ)两个三元配合物。通过电导、热谱、吸收光谱的测试,对它们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并运用FT-IR的差谱技术研究了三元配合物的配位特性。
关键词 三元配合物 (Ⅱ) 吸收光谱 配位特性 DBM Ce(Ⅳ) Ⅰ) TT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